《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抗大四分校的前世今生
抗大四分校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生標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0-31 瀏覽次數:7873
華東軍政大學舊址
抗大四分校前身
抗大四分校的前身是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隨營學校,于1938 年11 月下旬在河南省睢杞太地區正式成立,先后辦學四期。
1939 年11 月19 日,中共中央電示:“中原局應動員豫西鄂北的大批忠實青年去彭雪楓部開辦千人左右之學校,雪楓在當地應注意招收半知識分子。”“北方局應立刻準備從抗大本校及一、二兩分校撥出學生700 人妥慎地送往雪楓處”。根據黨中央指示,支隊黨委決定將第四期的隨營學校擴建為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隨營學校第四期中,一部分政治文化水平較高的學員留抗大四分校繼續學習。
抗大四分校誕生
1940 年3 月18 日,抗大四分校在河南省永城縣李寨鎮麻冢集正式誕生。在六支隊司令部駐地新興集“精中堂”舉行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成立大會暨第一期開學典禮。支隊和邊區領導同志彭雪楓(兼校長)、吳芝圃(兼副校長)、張震、肖望東(兼政治部主任)等出席了大會。教育長開始為劉作孚,不久被調離,由方中鐸接任。
分校駐地麻冢集,離日偽據點只有20 多里路,常常可以聽到炮聲。學校無校舍、無課堂、無桌凳,只好借用民房。上課在大樹底下,干部學員以高粱、谷子、紅薯為主食,吃窩窩頭、喝稀粥,少油缺鹽,生活非常艱苦。課程設置有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問題、游擊戰術、步兵戰術和兵器常識、射擊、投彈等軍事知識。由于缺少專職教員,支隊黨政領導同志都到學校講課。第一期學員于1940 年8 月18 日舉行了畢業典禮。學校對學員作了全面鑒定,發給畢業證書。除根據地形勢需要,平時已分配400 余人外,畢業時學員還有600 余人。
抗大四分校在轉移中辦學
1940 年秋,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豫皖蘇局勢惡化,反共頑固派對新四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摩擦一觸即發。險惡形勢下,學校由麻冢集轉移到安徽省渦陽縣北吳橋寺、牌坊集。
11 月7 日,在牌坊集舉行了第二期開學典禮。這期學員有部隊選送的連排級干部,有地方黨政干部,也有招來的知識青年。編為兩個大隊,一大隊為軍事隊,轄一、二、三中隊。二大隊為政治隊,轄四、五、六中隊,另一女生隊。李干輝調離學校,由張明河任校政治部主任。12 月中旬,日偽軍“掃蕩”豫皖邊地區,學校轉移到河南省永城西酂城一帶。
1941 年1 月6 日“皖南事變”后,學校奉命向淮上轉移,便于應變。學校于2 月12 日,風雪中渡過渦河后,進駐周圩子,彭雪楓校長到校視察。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調集9 個師14 萬人,企圖一舉圍殲新四軍四師主力。日偽為了逼蔣投降,于1月下旬兵分三路發動了“豫南戰役”,使新四軍處于敵、偽、頑夾擊被動地位。學校于2月下旬,由渦河以南轉移到渦河以北。其間,由于對敵斗爭形勢嚴峻,學校分為3個工作團(梯隊),分散進行活動擴軍籌糧等。
5 月8 日,到達皖東北根據地鮑集(現隸屬于江蘇省盱眙縣)一帶進行休整。
6 月5 日,學校奉命離開鮑集,向洪澤湖西轉移,經3 天行軍于7 日到半城(現隸屬江蘇省泗洪縣)附近的孫園宿營休整后,從洪澤湖北高咀子乘船,經高良澗、蔣壩、三河(今江蘇省洪澤區境內),于19 日到達盱眙縣永豐鎮(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一面繼續整頓,一面完成未完成的教學任務。
8 月13 日,學校奉命自永豐鎮出發,16 日到達半城鎮附近的祖姚莊。
8 月30 日,第二期學員在祖姚莊運動場舉行畢業典禮。彭雪楓、鄧子恢以及蘇皖邊區黨政領導同志出席,彭雪楓、鄧子恢發表講話。這期學員到畢業時尚有400 余人,分配到部隊和地方工作。
9 月下旬,師部從部隊抽調了80 名營團干部,組建一個干部隊送校培訓,該隊屬于第三期。1941 年10月27 日,在祖姚莊舉行了開學典禮。彭雪楓校長、鄧子恢政委和區黨委書記劉子久都到會上講了話。這期學員,編為6 個中隊:兩個軍政干部隊,一個地方干部隊,一個部隊領導干部隊,一個女生隊,一個青年隊,校部直接領導中隊工作。10 月底,任命孫叔平為訓練部副部長,主持訓練部工作。11 月,軍部調邱一涵同志到校任政治部組織科長。
抗大四分校在淮寶開設普通科
1942 年1 月,學校在淮寶抗日根據地內張貼招生廣告,招收男女青年,創辦普通科。2 月底,首批錄取學員200 余人到校正式開學。周子平、劉建功、杜月凱3 同志為主任,分別主持普通科的軍事行政、政工和政治教育工作。
普通科作為抗大的預科,以文化學習為主,設語文、數學、地理、政治、軍事五門課。學期暫定3 個月,首批學員因戰爭情況,實際學習了1 年。普通科開始設在淮寶縣岔河西南夏莊,不久遷到該縣袁家三門和四門,后又遷到該縣高良澗。后來,曾到湖西校部短時間學習,33 天反“掃蕩”開始后,又隨學校遷到湖東原淮寶縣趙家集,直到1943 年3 月畢業。2 月4 日,學校在泗南縣鮑集隆重舉行第三期學員畢業,第四期開學典禮,彭雪楓校長、張震副校長、肖望東主任到校參加典禮。
第四期學員共編六個中隊,四個軍政干部隊,一個青年隊,另外,還有200 余人的普通科。上海來的一部分女生,編一個女生班,附設在二隊(政治隊)學習。
6 月初,為防敵人的突然襲擊,學校奉命南移洪澤湖西岸鮑集。7 月19 日,重新回到祖姚莊。
抗大四分校奉命東渡洪澤湖
1942 年11 月15 日,學校為粉碎敵偽“掃蕩”,跳出包圍圈,向洪澤湖東轉移。在淮寶縣朱壩以南,盱眙縣永豐鎮一帶,以學員隊為單位,分散開展教學活動。
由于國民黨韓德勤趁日軍掃蕩之機,率部占領淮北抗日根據地山子頭核心地帶,原擔任淮寶防務的二師五旅調往湖西參加戰斗,抗大四分校奉命接管,1942 年12 月20 日,學校移駐淮寶縣曹王莊一帶。12 月30 日,學校進行第二次精簡,重點是壓縮機關。學校對外番號稱“獨立團”,校長稱“團長”,并對所屬部門、干部稱謂進行相應調整。
1943 年1 月17 日,為了加強學校的領導,陳銳霆奉命任副校長,并兼任淮寶縣委書記,實行一元化領導。
8 月1 日,第四期三、四隊學員畢業,第五期開學,在曹王莊校部舉行大會。彭雪楓校長參加大會,陳銳霆副校長致詞,彭雪楓校長作了重要講話。淮寶縣黨政領導同志和來賓也在會上講了話,學員代表致答謝詞。當晚和8 月3 日晚,拂曉劇團還到場表演文娛節目,得到大家的歡迎。
12 月19 日,第四期學員除三、四中隊在8 月份先畢業外,其余學員在曹王莊畢業。彭雪楓校長12 月16 日,從淮南趕來參加畢業典禮。
抗大四分校奉命返回洪澤湖西
1944 年9 月3 日,新四軍四師主力西進后,學校駐地由洪澤湖東的曹王莊轉移到湖西半城附近的杜巷、張塘。
11 月,第五期學員在洪澤湖西校部駐地杜巷畢業。這期學員從1943 年8 月起,經過1 年零3 個月學習,其原因是參加了整風學習,寫歷史自傳,時間延長了。學校在五期和六期之間,還開辦了地方干部隊,每期學習半年時間,為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裝培訓了一批干部。
9 月下旬,第六期學員舉行開學典禮。9 月11 日,新四軍在河南夏邑八里莊戰斗中,彭雪楓師長以身殉國。12 月,校領導作了調整,新任新四軍四師師長張愛萍兼校長,鄧子恢兼政委,張震參謀長兼副校長,陳銳霆調離學校,馮文華任副校長,邱一涵仍任政治部主任,孫叔平改任校務部長。
抗大四分校改名“雪楓軍政大學”
1945 年1 月21 日,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政治部作出《關于紀念彭雪楓同志的決定》,其中將抗大四分校改名為“雪楓軍政大學”。
4 月20 日,學校的一、二大隊學員在杜巷舉行畢業典禮。這是抗大四分校的第六期學員,也是“雪楓軍政大學”的第一期。鄧子恢政委到校參加畢業典禮并講話。11 月,在校學員均已分配到部隊工作。學校的大部分教職人員,于11 月25 日,由政治部主任邱一涵率領進駐淮安城郊河下鎮待命。
抗大四分校(包括雪楓軍政大學)歷時5 年零8 個月,是新四軍成立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學校。為新四軍和地方黨政機關培養近5000 名軍政干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抗大四分校開啟新征程
1946 年3 月15 日,學校由河下轉移到高郵縣界首鎮。4 月,根據華中軍區指示:雪楓軍政大學、蘇中公學、華中野戰軍隨營學校合并,成立“華中雪楓大學”,由粟裕兼任校長,開始了新的歷史使命。
11 月25 日,由華中雪楓大學、山東軍區軍政學校、東江縱隊以及淮南隨營學校和山東軍區通信學校等5 個單位統一改編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并在山東省莒南縣大店舉行了學校成立大會暨第一期開學典禮,中央軍委任命華東軍區副司令張云逸兼任校長,余立金、曾生任副校長。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誕生,翻開了抗大四分校發展史新的一頁,會聚了從珠江、長江到黃河廣大地區的教育資源,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教學力量,在短短的3 年時間內,先后培養輸送了2 萬多名師以下各級軍政干部,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寶貴的人才支持。7 月,解放軍勝利結束渡江戰役,寧、滬、杭等大城市迅速解放,新中國的誕生指日可待。為了加速軍隊干部隊伍建設,中央軍委決定:將前華東軍事政治大學與三野軍政干校合并,正式成立新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并任命陳毅兼校長和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副校長,鐘期光任副政治委員。同年10 月18 日,在南京孝陵衛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全校教職員工達3.7 萬余人,先后為國家輸送近5 萬名軍政干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的充分肯定。1950 年6月20 日,毛主席為華東軍大題詞:“華東軍政大學日進有功,培養大批國防建設人才。”朱德總司令員題詞:“努力學習軍事科學和革命理論,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國防軍而奮斗。”
1951 年1 月15 日,中央軍委決定:以華東軍政大學主要部分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高級步兵學校”,由余立金任校長兼政治委員,劉清明、高銳任副校長。“三高”開辦不到一年時間,聶榮臻、粟裕向軍委提議,將當時已有的5 所高級步兵學校組建一所總高級步兵學校,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批準。
1952 年5 月2 日,“三高”升格組建“總高級步兵學校”,主要擔負全軍步兵營、團職軍政指揮員培訓任務。1953 年1 月7 日,毛主席親自為“總高”題寫訓詞,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陳毅、葉劍英等先后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學校先后3 次組織方隊參加首都國慶閱兵,展示“總高”建設成就。在這個時期,學校先后為部隊培訓了5000 多名團、營職軍政干部,后來許多學員成長為人民軍隊高級領導干部。
高等軍事學院和一些軍兵種院校相繼成立后,軍事學院留下的3 個系,于1959 年2 月18 日,與“總高”步兵學校合并,成立“南京軍事學院”“總高”成為該院的辦學主體,主要擔負中級指揮軍官、參謀軍官和外軍留學生的培訓任務,廖漢生、王新亭、劉浩天、張震先后擔任學院院長,王平任政治委員。1969 年2 月,學院撤銷。
為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關于恢復軍隊院校的重要指示,1978 年1 月12 日,在南京軍區軍政干校基礎上,恢復組建成立“南京高級步兵學校”,直屬于中央軍委,主要培訓營、團職軍政干部,中央軍委任命張榮森為校長,丁秋生為政委。任務和編制體制也作了較大調整。1986 年6 月9 日,改稱為“陸軍指揮學院”,直屬于總參謀部,成為全軍唯一的一所陸軍中級指揮院校。1992 年1 月30 日,江澤民同志為學院親筆題詞:“學習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解決新時期軍隊建設和未來作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