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一所鄉村小學的紅色傳承
一所鄉村小學的紅色傳承
作者:周華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1-05 瀏覽次數:7834
鹽城是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僅革命遺存就有248 處,“蘇北文化工作團陳列館”就是其中之一。
鹽城是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僅革命遺存就有248 處,“蘇北文化工作團陳列館”就是其中之一。她靜靜地坐落在綠樹掩映的阜寧縣楊集小學校園一隅,茅檐土墻,古色古香。暗紅色的大門匾額上,著名音樂家傅庚辰將軍題寫的館名熠熠生輝。館內近千件珍貴的歷史照片、書籍、實物及書畫作品,生動再現了蘇北文工團的光輝歷程。
1943 年,為貫徹毛澤東同志“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鹽阜區9個縣相繼成立文工團,以演現代淮戲為主要形式,宣傳發動群眾,配合武裝抗日。1945 年4月,9縣文工團在阜寧縣楊集中心小學前身的鄉村小學集訓。8 月,為適應新的斗爭形勢,三師師長黃克誠同鹽阜地委領導研究決定將參訓的120名團員組成蘇北文化工作團,編成話劇、淮劇兩個隊,深入前線,配合解放戰爭,直至1948 年初并入十二縱隊文工團,才完成她的光榮使命。蘇北文工團,是鐫刻在楊集小學歷史上的紅色印記,凝聚著鐵軍的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年來,學校以賡續紅色血脈為己任,利用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積極開展紅色傳承活動,努力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愛國報國的種子。
學校以文工團陳列館為核心,配套建設“蘇北文化工作團舊址碑”園林、“鐵軍精神永放光芒”巨型紅旗雕塑,將教學樓長廊布置成“厲害了我的國”主題教育文化長廊,宣傳黨史國史革命史,展示國家輝煌成就,介紹為國家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革命英雄。校園隨處可見的“N4A”標志、“×連×排”式樣的班牌、用老團員名字命名的教學樓等等。走進楊小,儼然走進一座莊嚴而又朝氣蓬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被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確定為“鐵軍精神學習教育基地”。
學校積極創建“校園準軍營化”“行動準軍事化”“素養準軍人化”為主要特色的“三化”軍校。少年軍校的組建和活動的開展,不斷強化了孩子們“我是新四軍小戰士”的意識,潛移默化中錘煉了意志品質。
學校組建“小小蘇北文工團”,成立合唱、舞蹈、話劇、器樂、朗誦等藝術社團,聘請音樂學院大學生和本校藝術教師擔任輔導員,組織小團員唱紅歌、跳紅舞、演紅劇。幾年來,小團員表演的話劇《小英雄孫桂英的故事》、詩歌朗誦《三旗頌》、合唱《天下鄉親》、舞蹈《十送紅軍》《映山紅》《新華報童》《拔根蘆柴花》等應邀參加省市縣宣傳文化部門、專業文藝團體組織的大型演出活動,贏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學校定期組織紅色尋訪,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接受教育。校少先大隊啟動“尋訪新四軍三師足跡”系列活動,組織小團員尋訪革命先輩在鹽阜老區的戰斗足跡,真切感受鹽阜大地的烽火歲月,加深對家鄉鹽城紅色圣地的理解。
開發“校本故事課程”。學校常態化開展“講好紅色故事,爭做鐵軍傳人”活動:每周升旗儀式講一則革命故事雷打不動;經常性邀請老同志、老領導和現役、退役軍人到校宣講;在校園醒目處布置書型展板,定期推送新四軍英勇抗戰的故事。徜徉美麗的校園里,沉浸精彩的故事中,孩子們遠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的意志品質在悄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