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竹鎮老區“沙家幫”
竹鎮老區“沙家幫”
作者:鄭自海 達本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1-07 瀏覽次數:7866
曾任國家建材工業部紀委書記的章策同志
達慈,因“兩彈一星”工作需要改名張達慈(離休前任航天部三院辦公室主任)
1937 年12 月13 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在長達6 周時間內在南京屠殺了30 萬同胞,日軍的屠城暴行震驚世界。可曾想到,當年日偽統治的中心,南京六合地區活躍著一支新四軍的隊伍和一支由回族阿訇李叔度領導的200 多人回民抗日游擊隊。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群眾,開辟抗日根據地,成立竹鎮市抗日民主政府,成為南京地區的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個小小的竹鎮就有132 名優秀兒女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其中“沙四爺”家族支持新四軍抗日救國的事跡尤為傳奇。直至70 多年后,“沙四爺”為地下黨員的身份才得到證實。
竹鎮沙氏家族——明德堂
在我國回族姓氏中,人們常以“馬達哈沙”來形容回族,回族沙姓由來已久,來自多個族源。經調查南京地區沙姓堂名就有:重慶堂、種玉堂、敬修堂、余慶堂、百壽堂、森玉堂、明德堂。竹鎮沙姓源自揚州明德堂。相傳竹鎮沙氏始祖沙廣培與夫人沙沈氏于十九世紀中葉(約1862 年),從揚州菱塘遷居竹鎮。創業初期只憑一根扁擔兩只筐,靠走街串巷賣小五金度日糊口,經過沙廣培、沙在林父子勤奮經營,經濟略有積蓄,購置一些田地和農具,開始依靠種田維持家庭生活,不久有了3 個孫子,起名為貴昌、貴山、貴田。1925 年后,家里逐漸開起碾坊、油坊、糧行,還買了十多匹騾馬搞起運輸,選址新花園莊又買了近百畝土地,家有耕牛4 頭,專為耕田犁地之用。1932 年建造大瓦房7間,加上原有的磚墻草屋10 間,共有房屋17 間,另有碾坊,油坊、磨坊、牛房、騾馬房多間。新花園莊四周都栽有樹木,環繞著小河流水,房屋后有兩個大竹園。貴昌三兄弟都相繼娶妻生子,共有12個子女,家庭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生意興隆。
兄弟三人在家各有分工,老大貴昌負責碾坊、油坊、磨坊及騾馬運輸等對外業務,平時為方圓數十里鄰友家牲畜生病治療。老二貴山負責種田,總管全家經濟。老三貴田,字玉藍,外號“沙四爺”,性喜交友待客。當時周邊土匪甚多,各地農民紛紛組織團練、保護自己家園,經過選舉沙玉藍當選為各個團練的練統,帶領練團上山剿匪,保竹鎮一方平安。1939 年8 月,新四軍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率部進駐竹鎮,發動群眾、開辟抗日根據地。因為沙家也曾是苦大仇深的人家,人緣好、成為新四軍的依靠對象,開始沙家成為地下黨的交通站,因為沙家人口眾多,內藏幾個地下黨根本無法察覺,據沙家后人沙寶海介紹,常住沙家的有鄧子恢、六合縣長李代耕、竹鎮區委書記章策、區委政工隊隊長黃忠秀,婦女干部馬家秀等。經常來往住在沙家的有來安六合辦事處主任方毅,中共地下交通站站長吳學謙等。長期的交往,新四軍與沙玉藍一家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例如1939年冬的一天,羅炳輝師長路過竹鎮在沙家新花園吃飯,陪同吃飯的有方毅、李代耕、章策、沙玉藍等人。用餐是在一張八仙桌上,方毅開玩笑說:“老羅太胖把坐位都占滿了,將沙玉藍擠到拐角了”。沙玉藍接口說:“羅師長功勞大應該坐的多,我功勞小只能坐拐角。”話音未落,大家都笑了。
沙家全家支持抗戰
沙家的新花園距竹鎮街只有半華里,地下黨選擇新花園作為革命聯絡點,等于將釘子插在了敵人身邊,每次地下黨在沙家開會,沙老太婆總要安排數人放哨。
開會人多時就轉移到沙家八斗種田的地方去,為防止開會時間長,同志們餓肚子,沙老太婆總是事先準備好每人兩個飯團,里面夾著煮熟的咸鵝肉。從1939年至1946年間,沙家長年為新四軍加工軍糧,當時在竹鎮張王營村莊建立的來安六合辦事處,竹鎮建立的抗日市政府,仇莊建立的六合縣政府辦公地,三地的辦公人員和一些駐軍的糧食都由沙家加工,沙生永負責碾坊碾米,磨坊磨面,并按照政府要求保質保量按規定時間完成糧食加工任務,再由沙寶珍和沙生福用驢馬牲口運輸送到張王營及部隊駐地。當時地下黨市、區領導非常感激沙家,常說“沙家對革命有功”。
搶救常排長 智救趙指導員
1946 年新四軍奉命北撤,許多重傷病員,無法跟上部隊轉移,部隊只能將傷病員轉交地方政府來照顧。1946 年6 月一個夜晚,村長薛德懷帶領兩個民兵抬著傷病員排長常榮生住到沙家,常排長傷勢很重,面色蒼白,傷殘的肢體不能翻身,更不能下地活動,病情十分嚴重。沙家人請來熟人醫生給他打針吃藥,治療3 個月傷口及骨折明顯好轉,病情很快痊愈,常排長遂認沙奶奶為干媽,經常幫助沙家插秧割麥、編織竹器,就像沙家的成員一樣。
同年某天夜晚,國民黨保安隊長張砍頭帶著10 余名保安隊員,荷槍實彈押送一名新四軍,準備送進鎮保安隊看守所。沙玉藍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去探聽情況,原來是新四軍連指導員趙文漢,在掩護大部隊北撤打阻擊戰時被俘,沙玉藍立即與地下黨取得聯系,制定營救方案。派出與竹鎮鎮長鄭柏關系較好的人出面,講情保釋,暗地里用金錢疏通保安隊內部的要員。沒過幾天,竹鎮看守所有人傳說:“新四軍趙文漢逃跑了”。直到解放后,趙文漢還經常來新花園看望沙家,并認沙玉藍的孫女沙鳳霞為干女兒。據《沙府家史軼事傳說》記載:“時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化名胡服)也曾經來過竹鎮視察工作,當時新四軍五支隊十五團政治部就設在竹鎮新花園沙家,劉少奇還到竹鎮永盛源回民飯店吃過飯”。
章策親自為沙玉藍補開的證明材料
老古墩戰斗 沙玉藍將身負重傷的章策背下戰場
1939 年12 月27 日,羅炳輝司令員獲悉駐守六合城的日偽軍300 余人,將于次日經程橋向竹鎮進犯的情報,決定在老古墩有利地形進行伏擊。為保證首戰必勝,羅司令與國民黨六合縣長洪家騮面洽,洪縣長滿口答應派其戰斗力較強的常備旅一大隊參戰。老古墩距竹鎮5 公里,是日軍進犯竹鎮的必經之地。當時羅炳輝高血壓復發,不能騎馬,由武鐵肩排六七名青年民兵輪換抬著躺椅,羅司令坐在躺椅上親臨前線指揮。第二天上午10 時許,日偽軍300 余人趾高氣揚地開來,突然一陣沖鋒號響,伏兵四起,殺聲震天,子彈橫飛,新四軍300 多人沖向日偽軍,許多日偽當場被擊斃。受挫的日偽軍占有著武器的優勢,搶占盤山制高點,妄圖沖出包圍,剛剛成立不久的回民游擊大隊配合五支隊堅守陣地,日偽軍直到晚間,才倉皇逃回六合城。洪縣長為保存實力只派出二三十人參戰,擾亂了整個作戰部署,致使未能全殲日偽軍,盡管如此,這次戰斗中共斃傷日偽軍60 余人,繳獲重機槍1 挺,輕機槍2 挺,步槍20 余支,十五團一營也傷亡60 余人,在激戰中,竹鎮區委書記章策被一顆子彈從口中打入,從耳門穿出,章策昏倒在戰場,沙玉藍見狀把他背下戰場,先在戰地醫院搶救,然后抬至自己家中養傷,在長達數月的養傷治療過程中,章策與沙玉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章策一生只介紹過3 位同志入黨,其中一位就是沙玉藍。沙玉藍地下黨的身份,隱瞞了一生。2011 年出版的《竹鎮鎮志》還將時任竹鎮區農民抗敵理事會理事長的沙玉藍定性為抗日積極分子。1995 年3 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外交部部長吳學謙專訪竹鎮參觀訪問了曾經戰斗、居住過的沙家新花園,在與其孫沙寶海交談中說出“沙四爺(沙玉藍)是地下黨,章策是入黨介紹人的秘密。為弄清祖父的真實身份,沙寶海利用出差北京的機會,按照章策1968年訪問竹鎮時留下的地址找到章策家,章策聽了匯報大吃一驚,當即寫下:“沙玉藍同志1939 年參加革命,擔任竹鎮農民抗敵協會理事長,為新四軍籌糧籌草,保證擴軍,為革命做過貢獻,1940 年我介紹入黨,證明人:章策”的證明。沙玉藍生前經常與兒孫們講,許多同志為革命抗日犧牲了,我能活到現在比他們好多了,從不說自己是一位地下黨員,從不向黨要求什么,最后以一個普通的農民身份去世。筆者在沙寶海家中,還看到一張拍于1941 年,陳麗生(曾任無為縣委書記),馬長炎(曾任某團政委,安徽省常務副省長)章策,(北京紀委原主任)3 人的合影。
沙玉藍曾領導的團練組建為回民支隊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竹鎮民眾積極響應愛國士紳張育之的倡議,捐錢捐物,購置槍支彈藥,自發地組成民團抗擊日偽。1938 年2 月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委任張育之為六合縣長,縣政府設在竹鎮的“三善堂”,指揮全縣的抗日斗爭。張育之被人們譽為“抗日縣長”,沙玉藍領導的剿匪團練,由縣區兩級共產黨地下組織重新組建為“竹鎮回民支隊”,讓竹鎮清真寺阿訇李叔度任隊長,吸收了達式慈等一批回族民兵為骨干,沙玉藍出任竹鎮農民抗敵協會理事長。地方黨組織還相繼成立了婦抗會、工抗會、青抗會、商抗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竹鎮回民支隊在黨的領導下,逐漸壯大發展到隊員200 多人,分建6 個中隊擴充為竹鎮回民游擊大隊,最后整編為新四軍五支隊十五團特務營,1946 年隨新四軍大部隊北撤,轉戰蘇北、山東。許多竹鎮回族戰士為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書寫了竹鎮回族戰斗集體在抗日戰爭中的光輝一頁。
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1939 年8 月20 日,羅炳輝率領八團,十五團進駐竹鎮一帶,開辟淮南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當時的竹鎮成為十五團活動的中心,新四軍在發動群眾共同抗戰的過程中,與竹鎮人民建立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新中國成立后,當年新四軍一批老同志走上領導崗位,他們忘不了在革命最艱苦的時期,竹鎮人民為抗戰及全國解放事業做出的無私奉獻,在百忙中抽空回竹鎮故地看望鄉親們。1968 年8 月,時任北京紀委主任的章策專程到竹鎮看望沙玉藍,沙吳氏奶奶,沙生永、沙薛氏等,一家人與章策坐在一起,長談至天色漸晚,臨走時章策將從北京帶來的幾十斤水果送給沙玉藍一家表達心愿,并留下地址,請沙家人有空到北京。1972 年3 月,原水電部副部長李代耕,因思念竹鎮的老友沙玉藍,特寄請柬一份請沙玉藍速來北京游玩,一敘舊情。沙玉藍在女婿楊仁廣陪同下前往北京與李代耕部長見面,李除了敘舊,還帶沙玉藍游覽北京名勝古跡,沙玉藍在北京玩了一個多月才回到竹鎮,這是沙玉藍老人第一次去北京。1995 年3 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外交部原部長吳學謙專程來竹鎮訪問,竹鎮鎮黨委書記陳義斌和副書記沙寶海(沙玉藍之孫)負責接待工作,參觀了竹鎮市政府的舊址,召開座談會,追憶當年與沙家人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在得知沙玉藍等老一輩老人相繼去世時,連連說我來遲了。在聽了改革開放后竹鎮的發展情況匯報后,吳學謙說:“應該讓竹鎮革命老區人民先富起來”,臨走時還在竹鎮市政府舊址前合影留念。
竹鎮老區沙玉藍家族抗日救國的事跡與現代京劇《沙家浜》塑造的沙奶奶、沙四龍為代表的進步抗日群眾是何等的相似,沙家數十人支持抗日,時間長達7年之久,是竹鎮真實的“沙家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