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尋找太公的抗戰足跡
尋找太公的抗戰足跡
作者:王四海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1-19 瀏覽次數:7842
我媽媽是個孤兒,后來成為別人家的養女。媽媽沒有上過學,她的身世自己也不甚清楚,童年時期只聽大人說,吳營長家沒人了,只留下這個可憐的娃,名字也沒有,從小就沒媽,我們給她取個名字吧,人群中有位老人站出來說:“叫根子吧,也算是給革命留個后了”。
我長大后,媽媽告訴我這件事,問吳營長是誰?村上老人說:吳營長叫吳福澤,是個新四軍,是我媽的外公。這樣說來,吳福澤就是我的太公。我決定幫助媽媽弄清她的身世,也讓太公的在天之靈安息。
經多方打聽,知道吳福澤的家鄉在蘇南金壇的羅村。
于是我開車3 個小時到了羅村,下車一看,環境真美啊,彎曲干凈的柏油路在山間忽隱忽現,宛如人間仙境。找了該村一位80 多歲的農民了解吳福澤的情況,他跟我說,可憐啊,他家一個直系親屬都沒有了。村上的老人說,吳福澤大概是1907 出生的,他祖上清朝時期逃荒到此定居,世代農民,日子過得很清貧。吳福澤個子不高,但精明干練,當地人都叫他小個子湖北佬。1937 年底,日軍占領金壇后,金壇大地一夜間冒出大大小小的自衛隊幾十個,吳福澤也參加了其中的一個。由于吳福澤組織能力強,被大家推選為隊長,后來發展到300 多名隊員,活動范圍擴大到兩溧地區,成為當地有影響的一支抗日武裝。
在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孫主任為我找到這樣的記載:
1938 年6 月,陳毅粟裕率領的新四軍開赴茅山。陳毅派許瑞生、萬海浩、史鏡等人到金壇西南區(社頭、指前、西崗、唐王、羅村等地)開展工作,8 月份組建成立金壇西南區抗敵自衛委員會(簡稱金壇西南區抗委會),錢震宇任主任,李釗為副主任,許瑞生、萬海浩為指導員。將吳福澤等地方自衛隊收編為新四軍,組建了自衛武裝——金壇西南區游擊大隊,編為3 個分隊。同時帶來了6 個紅軍班幫助訓練和指導。1939年5 月,新四軍二支隊以小丹陽地區游擊武裝吳福澤部為基礎,新建第一營。吳福澤被任命為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一營營長,張玉輝任營指導員。
此段文字出自《新四軍與蘇南抗日根據地》,在我臨走時孫主任又把該館周再興副館長電話號碼給我,讓我和他聯系,周館長又向我介紹了許多有關吳福澤的情況,我與周館成為了好朋友。
此后,我又到安徽宣城黨史辦、宣州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當涂黨史辦、金壇黨史辦、金壇退役軍人事務局,了解到吳福澤在江南多地黨史上的記載,并去了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找過資料。
在南京二史館,值班同志知道我的來意后,非常熱情,耐心幫助查找。可惜,沒有查到我想要的東西,心情難免有些失落。后來二史館同志告訴我,可以到北京解放軍檔案利用開發室咨詢,于是我打電話給他們,他們非常重視,讓我把查找的人和訴求以文字形式寄過去。
我回到家里馬上整理資料,第二天就寄給他們了,大概半個月吧,解放軍檔案館同志來電,說暫時還沒有查到,待查到后一定告訴我。
后來我又有幸與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顏寧老師聯系上了,他馬上匯報葛建夫老會長,葛會長給我回復,答應幫我查找相關資料。
后來,在品略圖書館找到了相關記載:1939 年11月,陳毅、粟裕派第四團團部、直屬隊和第二營,組成蘇皖支隊,渡江到儀征、六合、天長一帶活動。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第四團一分為二。第四團留在江南敵后繼續斗爭的第四團一營(營長吳福澤、教導員張玉輝)、三營(營長舒雨旺、教導員羅國華)歸二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濤、二支隊參謀長王勝指揮領導。
1940 年3 月以原第二支隊四團第一營和第三營為骨干在溧陽安中里成立了新四軍第二支隊新四團,四團老三營營長黃玉庭任新四團團長(暫時未到職)、鐘國楚(二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任副團長、王勝任參謀長,王直(第三團政治處主任,后為羅桂華)任政治處主任,全團1000 余人,下轄三個營。原江當溧地方武裝新一連吳福澤部抗敵自衛團300 余人組建的一營不變,營長吳福澤、教導員張玉輝。
至此,根據多方查找的資料可以確定,吳福澤是新四軍新四團一營營長。
那么,吳福澤是否就是我的太公呢?我在金壇三舅公丁斌那里找到了答案。三舅公1954 年入黨,在吳福澤家鄉羅村中心小學當了20 多年校長。據他說:吳福澤少年時在叔叔吳甲林資助下讀過幾年私塾。長大后娶了位曹姓媳婦,兩人結婚5 年,未能生出一男半女,這可急壞了他娘。吳福澤在村中有個好朋友姓丁,也就是丁斌的爺爺,家有10 個兒女,5 男5 女,于是他開口向丁姓朋友提出抱養一個小孩,丁家便把5 歲的女兒丁小虎給了他,按當地人的說法叫“押子女”。丁小虎到吳家后兩年,曹氏肚子還是未見鼓起,此時吳家父母在絕望中病逝。
丁小虎便是我的外婆。外婆生下我媽后去世,外婆去世時我媽只有3 歲。曹氏,也就是我的太婆,便把我媽根子帶在身邊一起生活。1949 年后,吳福澤的妻子曹氏帶著3 歲的外孫女根子在雙橋鴿子巷生活,1961 年又搬到燕子窩附近的養老院生活。曹氏于1964 年病逝,雙橋政府派人將她埋葬在燕子窩山上。外孫女根子按照曹氏生前囑托,送給丁店碑西村朋友家做養女。1969 年,吳福澤的外孫女根子嫁給了我爸,育有兩男一女。
這樣說來,吳福澤的確是我的太公,我為有這樣一個抗日的英雄太公而倍感自豪,誰說吳福澤無后,我就是他的后人,我要將他英雄的血脈繼承!
關于吳福澤的犧牲,三舅公是這樣說的:
吳福澤是被當地土豪劣紳暗殺的。1940 年底,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一營調到宣城雙橋鴿子巷駐防,駐扎沒有多日,發生了皖南事變,吳福澤在突圍時中彈負傷,戰士們將他安頓在一農民家養傷。傷病稍有起色,他便趕回金壇社頭羅村打聽新四軍的下落,被聞訊趕來的地方土豪劣紳抓住殺害。吳福澤被殺后,丁家買了棺材把他下葬在羅村山上。當時,他們只知道吳福澤是一位新四軍戰士,并不知道他是新四軍的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