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AI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實踐研究
AI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實踐研究
作者:倪風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7856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改變高等教育的生態系統,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AI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對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AI技術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為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開辟了廣闊空間。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AI技術,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AI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案例教學的背景
(一)新四軍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傳承意義
新四軍紅色文化主要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實踐中,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為核心,在新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首先,它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支撐,新四軍將士的革命信念為當代青年樹立了榜樣;再次,它蘊含著艱苦奮斗精神的現實啟示,為當代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挑戰提供了精神力量;最后,它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因此,將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索新時代紅色文化的發展規律,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AI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近年來,AI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智能備課系統的應用,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技術,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整理、分析和組織;第二,個性化學習平臺的開發,基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推薦;第三,虛擬仿真教學的推廣,運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創建沉浸式的歷史場景和教學環境。此外,智能評估系統的使用,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對學生作業和討論的自動評分和反饋;最后,智能對話機器人的引入,基于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技術,開發能與學生進行互動的虛擬助教系統。但當前AI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技術應用的深度不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不充分、教師對AI技術的應用能力有待提高等。
(三) 新四軍紅色文化與AI技術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將新四軍紅色文化與AI技術相融合,在思政課教學中具有多方面的可行性:一是內容契合性方面,新四軍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革命歷史、革命文獻、革命精神、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教育意義與思政課教學目標高度契合,為AI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二是技術適用性方面,AI技術的多元化應用場景與新四軍紅色文化的多維度特征相匹配,可以實現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現和傳播,有效整合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新四軍紅色文化資源,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三是教學創新性方面,開發基于新四軍歷史的智能對話系統,為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四是從學生接受度來看,當代大學生對AI技術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有利于新四軍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
二、AI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模式
(一)基于歷史情境重現的沉浸式教學模式
基于歷史情境重現的沉浸式教學模式旨在利用AI技術,特別是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將新四軍紅色文化中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場景進行動態化和立體化的呈現,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深化對新四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具體實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重建歷史場景。利用3D建模和VR技術,重建新四軍活動的重要歷史場景,如皖南事變現場、茅山根據地、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等,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環境和氛圍。第二,與歷史人物互動。運用AI驅動的虛擬人物技術,創建新四軍歷史人物的虛擬形象,學生可以與這些虛擬人物進行對話和交流。第三,模擬歷史事件。通過AI技術模擬重大歷史事件的進程,如新四軍抗日戰斗的過程,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參與決策,體驗歷史的復雜性和艱難性。最后,聲光電等技術多感官體驗結合。營造多維度的感官體驗,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記憶深度。沉浸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在激發情感認同的基礎上促進理論認同[6]。
(二)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學習模式
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學習模式是利用AI技術中的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和知識基礎,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新四軍紅色文化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這一模式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習行為數據采集,通過學習管理系統和智能終端,全方位采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包括學習時長、內容偏好、問題反饋等。其次,學習特征分析,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構建學生的學習特征模型,包括學習風格、知識掌握程度、興趣點等。再次,個性化內容推送,基于學習特征模型,智能篩選和推薦適合每個學生的新四軍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包括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此外,自適應學習路徑,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動態調整學習內容的難度和順序,確保學習過程的連貫性和有效性。最后,學習效果評估,通過持續的數據分析,評估個性化學習的效果,并不斷優化推薦算法和學習策略。
(三)基于人機交互的協作探究模式
基于人機交互的協作探究模式旨在利用AI技術,特別是智能對話系統和知識圖譜技術,構建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讓大學生能夠主動探究新四軍紅色文化,并在此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一模式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智能問答系統,開發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智能問答系統,學生可以隨時提出關于新四軍紅色文化的問題,獲得即時回答和深入解釋。其次,研究小組活動,利用AI輔助的協作工具,組織學生開展虛擬研究小組活動,共同探討新四軍紅色文化中的重要議題。再次,知識圖譜構建[8],引導學生利用AI工具,構建新四軍紅色文化的知識圖譜,培養其信息整合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作品分享,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優化表達,完成有關新四軍紅色文化的研究報告或論文。最后,成果展示與評價,組織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其研究成果,并進行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
三、典型教學案例的開發與應用
案例一:《重走新四軍抗日路》——基于VR/AR技術的歷史場景重現
教學目標:一是了解皖南事變的歷史背景和過程;二是感受新四軍將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三是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思維。技術支持:VR頭顯設備;360度全景攝影技術;3D建模和動畫技術;空間音頻技術。
案例教學分為四個環節。一是前期準備,組織學生觀看關于皖南事變的紀錄片,了解基本歷史背景。二是VR體驗環節,分別體驗三個歷史場景。場景一:云嶺新四軍軍部。學生可以自由探索軍部環境,與虛擬的項英、葉挺等人物對話,了解事變前的緊張氛圍;場景二:皖南事變爆發現場。將學生置身于戰斗場景,感受新四軍將士在突圍中的英勇表現;場景三:茅山抗日根據地。體驗新四軍在艱苦環境中重建的過程,感受他們的堅韌精神。三是反思討論,由學生分享VR體驗感受,討論新四軍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傳承價值。四是完成延伸任務,布置學生完成一篇以“新四軍精神與當代青年責任”為主題的文章。利用VR技術創造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通過虛擬人物互動,深化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結合文本寫作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案例二:《對話葉挺將軍》——利用智能對話系統進行革命先烈生平探究
教學目標:深入了解葉挺將軍的生平事跡和革命貢獻;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技術支持:基于GPT模型的智能對話系統;知識圖譜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案例教學分為四個步驟。首先,知識準備環節,學生通過AI輔助的知識圖譜,學習葉挺將軍生平的基本框架。其次,智能對話環節。1.自由提問,學生可以向“虛擬葉挺將軍”提出關于其生平、思想、事跡的問題;2.情景對話,統設置若干歷史節點如南昌起義、長征、皖南事變等,學生可以與“虛擬葉挺將軍”進行深入對話,了解其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角色和心路歷程;3.觀點辨析,系統提供一些關于葉挺將軍的爭議性評價,學生需要通過討論或辯論來提升對于歷史人物的認識;再次,資料整理,學生使用AI輔助工具,整理對話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形成結構化的學習筆記。最后,小組討論和創新表達,由學生討論葉挺將軍精神對當代青年成長的啟示,并鼓勵學生運用AI創意工具創作一幅以葉挺將軍為主題的數字藝術作品。智能對話系統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通過與虛擬歷史人物的對話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結合AI輔助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案例三:《新四軍精神的時代回響》——大數據視角下的社會實踐分析
教學目標:理解新四軍精神的核心內涵;分析新四軍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實踐形式;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社會觀察能力。技術支持: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平臺;可視化數據展示工具;AI輔助的社會調查問卷系統。
案例教學分為五個環節:第一,前期理論學習,學生通過AI輔助的學習系統,掌握新四軍精神的核心內涵。第二, 數據采集與分析。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和分析近年來社交媒體上關于新四軍精神的討論熱度和主要話題;使用AI文本分析工具,分析主流媒體對新四軍精神相關活動的報道頻率和傾向性;收集和分析以新四軍精神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數據,包括活動類型、參與人數、影響范圍等。第三,實地調研。包括問卷設計,學生使用AI輔助的問卷設計工具,創建關于公眾對新四軍精神認知和實踐的調查問卷;數據收集,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收集問卷數據;運用AI數據分析工具,對調研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可視化呈現。第四,成果展示與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制作“新四軍精神當代實踐地圖”,并進行展示分享。第五,反思與行動,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學生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新四軍精神,并制定個人行動計劃。將抽象的精神內涵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大數據分析,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和社會洞察力,鼓勵學生將校內理論學習與社會大課堂實踐相結合。
為了確保AI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案例的有效性,還需建立一個全面的多維度評估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幾個關鍵方面:首先,通過AI驅動的智能測評系統來評估大學生對新四軍紅色文化核心知識的掌握程度。快速獲取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同時,還能為教師提供詳細的數據分析,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其次,利用情感分析技術來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和價值認同,適時了解學生在情感需求和價值觀層面的變化。此外,通過考察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作品質量來評估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多方面的評估和優化措施,不斷提高AI時代新四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這種動態的、循環優化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案例始終保持吸引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