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1941年新四軍反“清剿”作戰中的調查研究
1941年新四軍反“清剿”作戰中的調查研究
作者:汪楠 許鳳 李圓圓 揭鵬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7839
《關于在全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于2023年3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標志著調查研究這一黨的傳統法寶再度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這份文件的出臺,突顯了調查研究在決策制定、政策落實及探索真理中的核心作用。正如歷史上,尤其是在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通過細致入微的調查研究,洞察戰爭規律,制訂出科學的策略和戰術,為取得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回望1937年,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緊接著在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中共代表與國民黨方面經過多次談判,將分散在南方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正式改制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隨著新四軍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在華中地區終于擁有了正式的軍隊編制。這一轉折極大地提升了區域內游擊戰爭的能力,同時也鞏固了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根基。這對于加深和擴大華中地區的抗日戰爭活動,具有深遠且持久的作用
1941年,在日本偽軍的“清剿”運動中,新四軍遭遇了嚴峻的敵對態勢與錯綜復雜的戰場條件。為了針對性地抵御敵人,新四軍把情報搜集和調研工作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認為這是策略和戰術決策的根本。在這樣的形勢下,新四軍深入展開了全面的偵查,力圖準確把握敵軍動態、地形地貌及群眾的支援程度,這些信息對于戰斗計劃的制定具有決定性意義。
文章重點探討新四軍在執行反清剿作戰過程中,指揮員和戰士們如何高度重視并巧妙執行偵察與調研任務。通過具體戰例分析,展示了他們如何通過對情報的精準分析、周密的計劃和指揮藝術,取得最終勝利的策略與技巧。
一、 調查研究是新四軍軍事斗爭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調查與調研,作為我黨我軍寶貴的傳統,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行事決策的根本路徑,也是開展各項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通過真正走進戰斗一線、調查敵人的戰斗特點、并洞察俘虜的心理需求與期盼,進而能出臺針對性的政策,使敵人棄暗投明。
1941年1月,日軍計劃在蘇北作戰,目的是策應、監督國民黨軍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的投降,并討伐蘇北新四軍。日軍將所轄軍隊集中起來,準備在策應李長江投降之后,兵分兩路向北夾攻鹽城,占領鹽阜地區。針對這一形勢,新四軍做出部署,同時,在掘港、東臺、海安各留1個團擔任警戒,以應付日軍的“掃蕩”。在此期間,新四軍軍部仍然在為爭取李長江做大量工作,希望他懸崖勒馬。其實,在1941年1月初,新四軍就已經對李長江部隊進行了深入調查,但在調查時新四軍軍部認為李長江本人的政治立場尚不明確,處于中間狀態,所以新四軍軍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出預防李長江投敵的軍事部署。軍部決定集中主力隱蔽集結于海安至曲塘之線區域內,對李長江部加強偵察監視,如對李長江爭取無效時,堅決發起討伐戰役。
2月13日,李長江公開投敵后,新四軍立即發布《討伐李逆長江命令》,任命粟裕為討逆指揮部總指揮,葉飛為副總指揮,劉炎為政治委員。新四軍軍部對李長江所部的軍事力量分布和作戰序列進行了細致的偵查工作,涉及該部的編制規模、實力、裝備狀況以及活動區域等關鍵信息。該部隊隸屬于國民黨軍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主要在蘇皖地區展開行動。其戰斗編制采用旅、團、營、連的結構。李長江的部隊擅長靈活機動的戰術,能夠迅速展開和集結,展現出了較高的機動戰斗能力。粟裕對李長江的潛在動向進行了深入分析,預測其可能的撤退路線,以便于設下伏擊或實施圍剿。同時,他還對當地的地形和交通設施,如道路和橋梁等,進行了詳細調查,這些情報為新四軍第一師的靈活機動戰術提供了重要支持。
首先,粟裕隱蔽集結主力部隊于海安附近地區,制定出周密的作戰方案。指揮第一師所屬3個旅發起討李戰役,采取中央突破、兩翼合圍的戰法,沿海安至泰州的公路及其兩側向姜堰、泰州攻擊前進。從李長江公開投敵到新四軍發布討伐令,只有短短幾天的準備時間。討逆指揮部對泰州城內部情況不熟悉,不清泰州城內部防御布置、兵力分布等情況,粟裕親臨泰州城郊指揮作戰,親自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命令第二旅一個主力團利用暗夜突入城內,直搗李長江的指揮所,打亂敵人的指揮體系。經過連續三天的激烈戰斗,第一師部隊成功奪取了泰州城和姜堰等關鍵戰略點,俘獲了李長江率領的五千余名叛軍,并成功說服了兩支隊的叛軍重新回到抗日陣營。
這場勝利極大地提升了蘇北民眾抵抗日本侵略的信心,保衛了蘇北的抗日根據地。同時,這次戰斗對日偽軍造成了重創,有效削弱了他們在蘇北的影響力。這些連續的勝利為新四軍在蘇北地區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為在蘇中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二)正確戰術的前提是貼合實際的調查研究
在1941年7月20日,日偽軍向新四軍軍部和第三師領導機關所在地鹽城和阜寧區發動大規模進攻。這場進攻是在日軍對蘇北鹽阜地區展開空前規模的大“掃蕩”中的一部分。日軍以1.7萬人兵力從東臺、興化、射陽、陳家洋等4路發動進攻。新四軍在鹽城外圍進行阻擊,新四軍第三師利用地下黨組織網絡在敵占區和日偽軍內部的地下黨組織,搜集日軍兵力部署、行動路線、裝備情況等關鍵情報。通過群眾舉報和觀察,獲取日軍的兵力部署、行動路線等信息。同時通過其它渠道,例如通過打入日偽內部的地下黨員收集情報。基于充分的情報信息,我第三師并沒有死守在鹽城外圍,出于對敵我力量對比和戰場動態研判,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建議避免與日軍正面決戰,主張避敵鋒芒,主力部隊撤離鹽城,主力迅速轉移到日偽軍側翼,使日軍進攻撲空。毛澤東同志常提醒全黨同志,深入調查研究是擬定詳細措施的根本。面對難題,我們之所以暫時找不到解決之道,并非因為智慧不足,而是因為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只有當我們對問題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就會浮出水面。日偽軍圍攻鹽城,這就是敵軍拋給我軍的一個難題。面對這個困難,我軍指戰員同志深入調查,在此次戰斗中,采用了“敵來不迎,敵去必送”的新戰術。正是由于新四軍第三師的基于前線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后,采取的“敵來不迎,敵去必送”的戰術原則,才使得在日偽軍中了“空城計”后的反擊中取得了勝利。
(三)調查研究的形式不拘一格
毛澤東同志在親自實踐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歸納了開展調查研究的關鍵方式,即組織調查會議、進行實地訪談、駐點基層體驗以及深入剖析文獻資料。
從1941年9月中旬到10月初旬,粟裕先后派出3支部隊,第一旅參謀長張藩率領第二團進入江都、高郵、寶應地區,與江高獨立團共同控制邵伯以東和高郵東南地區,建立了高寶同情區。第二旅參謀長杜屏率領第六團主力一部,向淮陰、寶應地區發展。第三旅參謀長梅嘉生和彭德清率領的南進支隊,向南通、海門地區發展,先后作戰20余次,擊潰盤踞當地的偽軍5個團,建立了通海、通西同情區6。
當時抗日戰爭形勢嚴峻,日軍企圖消滅新四軍主力,鞏固其占領區。為了拓展抗日根據地的邊界,爭取更多中間勢力的支持,同時孤立并分化日偽軍,新四軍在蘇南、蘇中、蘇北等地積極開展政治宣傳活動。有效地爭取了中間派的支持,對日偽軍形成了孤立和瓦解的態勢。特別是高寶、通海、通西這些位于蘇中、蘇北、蘇南交界的關鍵地帶,因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成為新四軍建立同情區的重點。1941年新四軍在建立通海、通西同情區時,通過走訪詢問,獲取第一手資料。訪談不同人員,包括與當地民眾、商人等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需求和對抗日斗爭的態度。研究日偽政府發布的報紙、雜志等出版物,了解其政策、宣傳和動向。例如,在日偽政權為支持戰爭而對民眾強征各種苛捐雜稅,加劇了農民的負擔,并對糧食、棉花等重要物資實行統制,限制了流通,進而引起物價暴漲,民不聊生。第一師在充分了解這些政策給民眾帶來的苦難后,適時地提出了建立同情區的舉措。
建立同情區后,新四軍深知不能簡單復制過去的經驗,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研,適時調整和完善同情區的政策。為此,新四軍軍部等機構采取了多種調研方法,包括通過公開出版物、分析戰場繳獲的日軍文件、訪談不同人員(包括經過感化教育的日本和朝鮮士兵)、與各界人士交流,以及利用社交網絡了解同情區民眾的關注點。在此基礎上,在同情區實施了與中心區不同的政策,例如暫不實行減租、不征稅、不改變現有基層政權結構。正是由于新四軍軍部的主要領導干部當時能夠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蘇北根據地不僅能保持穩定,還得以有序擴張,成功挫敗了日偽軍侵蝕根據地的陰謀。
粟裕將軍通過前線考察,準確把握敵軍部署的矛盾,制定了針對性戰術。他主張游擊戰以拖延敵人,堅決捍衛根據地核心地帶,確保根據地的安全與發展。
圖1 本文所涉及的各主要新四軍反“清剿”作戰名稱、地點及雙方戰斗結果
二、討論
在戰時,深入敵情和地形的搜集與分析對制定決策具有導向作用,這對構思戰略戰術至關重要。前線考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為它讓指揮官直接獲取現場信息,深刻理解戰局。歷史已證明調查研究對勝利的顯著影響。指揮官對此的重視,有助于決策的科學性和戰術戰略的實效性,提高作戰成功率。無論軍事指導還是應對根據和群眾問題,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愈發突出。
新四軍第一師的指揮官粟裕,素來重視調查研究工作,這一點在他的指揮風格中尤為突出。他通過實地的偵察和了解,成功地運用了多種靈活多變的戰術,有時用以擊退敵軍,有時則巧妙地避開敵人的鋒芒。粟裕同志經常親臨戰斗的前線,親自指揮作戰,他對泰州郊區的深入偵察,對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親臨前線的方法,使他能直接獲得敵軍部署和行動的詳細信息,從而在部隊的部署和戰術決策上更加精準。
情報的搜集是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環,對于軍事行動的成敗至關重要。粟裕對敵人的行動和戰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通過偵察兵和偵察小組的活動,預判敵軍可能的撤退路線,并據此設伏或進行包圍和壓制。這種策略不僅幫助他們奪取了關鍵位置,還打擊了敵人的士氣,擾亂了敵軍的指揮系統。粟裕擅長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如游擊戰、伏擊和反擊,有效地應對戰場上各種突發情況。他能夠抓住敵人的弱點,利用其錯誤,最終引導部隊走向勝利。
在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下,新四軍采取了靈活的分散指揮體系與秘密的布防策略,成功規避了敵軍的偵察,確保了作戰行動的隱秘性。新四軍軍部及主要指戰員合理運用該策略使得新四軍能夠抓住時機最終取得戰事的勝利。
值得關注的是,新四軍在積極抗擊日偽軍的同時,不斷加強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推動了蘇北地區的社會發展,例如在多個地區設立了同情區,并建立了一套完備的防御體系和社會管理機制。新四軍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犧牲,不僅確保了根據地的安全與穩定,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也贏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通過實施恰當的政策,新四軍在根據地保持了強大的影響力,增強了軍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深入調查研究在軍事指揮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以1941年新四軍軍部指揮的戰斗戰役為案例,著重指出實地仔細偵察與掌握敵情、地形對于策略制訂的關鍵性影響。新四軍的指揮員和戰士們親自深入前線,搜集了寶貴的直接情報,這使決策更加精確,并能靈活地應用各式戰術,有效應對戰場上的各種復雜狀況。情報的收集不僅對戰斗的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還能夠提升我軍士氣,同時擾亂敵人軍心。此外,新四軍在作戰中采用的分散指揮和秘密設防等策略,以及對根據地的鞏固發展,都充分體現了調查研究工作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這些都為其后的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