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華中衛生學校:新四軍衛生事業的光輝篇章
華中衛生學校:新四軍衛生事業的光輝篇章
作者:徐伯靜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7836
新四軍群星璀璨、功勛卓著、彪炳千秋,新四軍的衛生工作亦是群英輩出、成績斐然。衛生事業不僅是新四軍戰斗力保障,也是群眾工作和政權建設的強大助力。“戰場上醫護人員就是將士們的定心丸”,“硝煙戰火擋不住我們的路,披荊斬棘也要把你救護”。這樣一支醫療隊伍值得我們銘記,把他們為抗戰、為解放、為新中國做出的貢獻載入史冊。
“新四軍華中衛生學校”,是新四軍以學校建制培養醫護人員的第一所學校,此后新四軍又創辦了“蘇北衛生學校”、“華中醫學院”、“新四軍軍醫學校”等等,加上新四軍各級各類衛訓班、輪訓隊(班),共同為新四軍培養了上萬名醫衛人才。華中衛生學校的創建,為新四軍開辦醫衛學校、發展衛生事業開辟了新的光輝篇章,獲得了辦學經驗、積累了教學師資,學員畢業后又成為播向各根據地的種子,迅速壯大了新四軍的衛生事業。所以,稱“華中衛生學校”為“新四軍衛生事業的搖籃”,他是當之無愧的。
一、自己培養人才:新四軍衛生事業的關鍵一招
葉挺、劉少奇、陳毅等新四軍軍政首長都高度重視發展衛生事業。從新四軍建軍到重建軍部后,他們一直千方百計從各地邀請專業醫護人員來新四軍工作。在敵后城市的隱蔽戰線,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根據地動員和輸送專業人才、為根據地輸送醫療藥品器械。這些受邀來新四軍的醫藥人才,包括自愿奔赴根據地“帶醫投軍”的醫衛專業人才,都深切感受到了新四軍上下的歡迎、關心和重視。他們滿懷報國之志而來,在組織關心培養下,大多數人很快成長為共產黨員。隨著一些專家的到來,新四軍的若干醫院、藥廠陸續創辦起來。
1941年7月,陳毅在《真理》創刊號上發表2.6萬余字長文《論建軍工作》,其中(35)部分(1800余字)專論“衛生工作在軍事建設上應提到重要的地位”。
在重建軍部后,劉少奇和陳毅立即組建了新四軍衛生部(此前軍部設置為軍醫處),并要求各師、旅和軍分區都要建立衛生部。重建軍部后,軍直屬單位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以及軍工部和財經部(軍工部和財經部至41年8月即撤銷,供給部和衛生部此后因反掃蕩曾短暫合并,不久后又分設),另外直屬有華中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和江淮銀行。可見,衛生部的層級地位是比較高的。
軍部委任原軍醫處處長沈其震為軍部衛生部長,戴濟民(兼后方醫院院長)、崔義田為副部長,齊仲恒任醫務主任(后兼任副部長),羅生特為顧問。衛生部內含醫政科、保健科、材料科、管理科4科及藥務主任和衛生學校、療養所、后方醫院。面對醫護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困難,自力更生開辦訓練班和醫學衛生學校,不斷輪訓已有醫護人員,大量培訓新的醫護人員。
1941年7月20日,“新四軍華中衛生學校”正式成立。
1942年2月,鹽阜根據地在響水陳家港創辦“蘇北衛生學校”。
1942年10月,“華中醫學院”在淮南盱貽縣大劉郢成立(時為二師駐地,為團以上培養醫學骨干,沈其震任院長,宮乃泉主持教學。學員40人。12月底因反掃蕩疏散停辦,月余后再集中22名學員為“高級進修班”,堅持按計劃學習至43年10月結束)。
1943年軍衛生部創辦了“新四軍軍醫學校”(英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江上峰任校長,宮乃泉主持教學工作。主要吸收來自上海南京等城市和解放區的知識青年入學。早期校址為淮南常莊,1947年學校更名為“華東白求恩醫學院”,1948年濟南解放后先后與原山東醫專、齊魯大學醫學院合并為“山東醫學院”,即現在的山東醫科大學)。
軍衛生部和各師衛生部還克服各種困難創辦醫療干部輪訓班(隊)和衛生學校,共同為華中根據地培養了大量醫務人才。
新四軍地處敵后,條件極其艱苦,各根據地被日偽頑割裂封鎖、相互隔離,武器裝備落后,對敵作戰艱苦而頻繁,傷亡很大,部隊的醫護工作尤為重要。新四軍的醫療工作實行面向連隊、為前線服務為主和以預防、保健為主的原則,涌現了一批醫務模范工作者,如丁志輝、李蘭丁、蔣南屏等。到抗戰勝利時,新四軍已有衛生人員10500人(時新四軍主力部隊為21萬人。衛生人員占比達5%,在各大解放區中是最多的。另外,到抗戰后期,新四軍各班都設一名戰士兼任的衛生員,平時接受過最簡單的救護和衛生培訓)。從1941年1月29日成立軍衛生部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華東軍區醫務人員發展到4萬余人。在抗戰期間,新四軍的醫護人員共救治傷病員8.5萬余人次。解放戰爭期間他們共收治傷病員31萬余人次,治愈歸隊達21萬多人。
99%的新四軍白衣戰士都是新四軍自己培養起來的。陳毅、劉少奇等軍政首長對他們傾情關心、教育,幫助他們迅速成長。這是一支優秀的醫衛隊伍。他們政治過硬、醫術優良,“革命理想高于天”,把衛生工作融入抗戰救國、民族復興的偉業,堅守著共產黨人初心使命。他們對戰士、對人民滿腔熱忱,衛生工作深入基層,全力救護傷患、宣傳衛生健康、開展衛生防疫。他們不但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還悉心救治民眾、有效地控制了根據地傳染病和疫情,切實密切了黨群、軍民的漁水深情。他們不僅在新四軍各根據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還陸續為延安和其他根據地輸送了許多醫衛精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后軍內外醫衛戰線上,他們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二、 華中衛生學校:烽火中誕生的新四軍醫護搖籃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變爆發。1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1月29日,新四軍軍部衛生部正式成立,并著手組建各師、旅、軍分區衛生部和衛生干部訓練機構。1941年2月,在鹽城伍佑鎮廣利院,第二期衛訓班歷經3個多月籌辦正式上課,次日第三期衛訓班開辦(二、三期班址相鄰,但師生組織是分開的。三期班主任為左英,學員分3個排9個班,每班為12至14人)。
1941年3月,奧地利醫學博士羅生特應邀從上海來鹽城,就任新四軍衛生部顧問。他向陳軍長建言開辦學校培養醫衛人才。陳毅軍長欣然同意他的建議,指示著手將衛訓班擴建為衛生學校。
為粉碎敵人掃蕩,二、三期衛訓班和后方醫院在5月轉移至步鳳海神廟,6月從水路靠一條輪船拖行二十余條木船轉移至建湖高作鎮馬家祠堂。7月7日“新四軍華中衛生學校”開始上課,7月20日舉行了開學典禮。軍部任命軍衛生部部長沈其震兼任校長,衛生部副部長崔義田和戴濟民兼任副校長。左英任教務主任,全面主持教學工作。
7月20日當天,日偽軍17000余人從東臺、興化、射陽、陳家洋等地出動,分四路猛撲鹽城,企圖再次摧毀新四軍軍部。頑固派韓德勤也糾結萬余人(包括上官云相親率40師)侵占泗陽程道口企圖東犯。正值反掃蕩非常緊張之時,陳毅代軍長還是如約專程參加華中衛校開學典禮。陳軍長給大家分析形勢、指導反掃蕩,更要求在戰爭環境中堅持學習。他以生動的故事和樸實的語言要求大家重視醫務技術,鉆研業務,發揚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他揮毫為學校題詞:“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中間橋梁。而精神安慰和救護方面必須集中于革命的社會科學,新四軍醫務工作同志與一般醫生不同之點在此。”陳毅的講話和題詞是對新四軍衛生干部的極大鼓勵和教育,也成為新四軍衛生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座右銘。后來三師還把陳毅題詞印在該師衛生學校學員的畢業證書上。衛校的開學典禮是在隱約不斷的炮聲中結束的。
華中衛校設醫療、藥劑、檢驗三個專業,共有教職工25人,學員共300余人(包含二三期衛訓班學員);新學員來源三方面,一是看到新四軍在報上刊發華中衛生學校招生啟事而來的知識青年,二是從新四軍抗大學員中挑選轉校而來,三是部隊選送推薦而來。根據入學文化考試成績編為一隊和二隊,有初中以上文化的編為一隊(學制一年),有高小文化基礎的編為二隊(學制6個月)。
華中衛校的教學生活按民主集中制實行部隊化的管理,校隊合一,學員組織為“大隊—隊—排—班”,是與抗大一樣的軍事編隊。大隊部有大隊長和政治教導員,每隊有隊長、政治指導員和文化教員,排長也是專職的,正副班長從學員中指定。
衛校的作息時間是從早5:30至晚10:30,上、下午各三節課,晚飯后是自習,每天出操。訓練強調“嚴、快、真”,從隊列到輕武器使用,從緊急結合到夜間急行軍,在戰斗化的生活中大家成長很快。大樹下、空地上常常是上課的課堂,背包作椅、雙膝作桌。一張紙要作四輪用,分別用鉛筆、紅水筆、黑水筆、毛筆寫。很少有教材,大多靠筆記;圖表靠老師畫,骨骼標本靠到野外挖。設備僅有一臺陳舊不堪的顯微鏡,調好視野了輪流觀察,桌子都不準碰。學員的津貼幾乎都省著用于買筆墨文具。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大家精神上又是極其富足的,文體生活很豐富,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培養出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培養出理論聯系實際、刻苦鉆研醫學的作風。
艱苦緊張的學習使學員們迅速成長。因為根據地發展急需人才,二隊學員一百余人于1942年1月提前數日畢業,陳軍長蒞臨畢業典禮,勉勵、歡送。一隊學員也因部隊急需于當年5月提前近兩個月畢業。至此,華中衛校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 群星璀璨:優秀的華中衛校教師團隊
華中衛校辦學成績優秀,首先是因為其課程體系和教員團隊素質非常優秀。華中衛校的課程按政治、文化、業務三方面設置。政治的有時事政治、政治概論,文化的有語文、歷史、地理等。業務課程按專業性質設置,均由領導干部和專業醫生上課,羅生特等都是兼職教員。專職教員很少,但配備非常認真,大隊長和隊長都是軍事干部,兩名政治教員都是從延安馬列學院畢業分配而來,還有文化教員、英文教員、專職教育干事、門診醫生等。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為抗日救亡和新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下是教員中的幾位杰出代表。
沈其震(1907-1993),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家、教育家、生理學家,全國政協第五至七屆常委。他1937年應葉挺邀請加入新四軍,組建新四軍軍醫處,重建軍部后任新四軍衛生部部長、華中衛校校長。華中衛校學員畢業當年底出發去延安,到達后任中共中央軍委衛生部第一副部長。1947年向周恩來建議在大連辦學,后急赴滬港等地廣泛聯系動員、周旋安排,一大批卓有聲望的科學家匯集香港、再從海路到達大連,這些專家學者甚至其家眷都是著名的科技人才,尤其是醫學上各科齊全,1949年秋大連大學醫學院成立,沈其震任院長。建國后任中央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等職,領導創建了藥物、抗生素、醫學生物等十余個科研機構,攻克了一個個科研難題,為保障人民健康取得了如“小兒麻痹疫苗”等若干世界矚目的成果。他有革命家加科學家的遠見卓識和組織才能,他既是領導者又是實干帶頭者,作風嚴謹、著作豐碩、貢獻卓著。
崔義田與薛和夫婦。崔義田(1906-1989),1938年參加新四軍,1941年任新四軍衛生部副部長、華中衛校副校長,次年接任衛生部部長。建國后任上海衛生局局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部長,1954年由周總理提名調北京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兼北京醫院院長,他還是對外文化友好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薛和是崔義田的愛人,時任新四軍衛生部醫政科長、華中衛校教員。他倆是有名的新四軍“紅醫伉儷”,同期參加新四軍(1938年),都參加東進、北上,經受黃橋戰役等戰火洗禮,同年先后入黨(1940年),在創建華中衛校的日子里結成連理(1941年)。建國后薛和擔任過協和醫院黨委委員等職。
戴濟民(1889-1978),1929年在毛澤東動員下帶自己醫院的全部藥械到青原山救治紅軍而走上革命道路,隨后創建工農紅色醫院任院長。因醫術高超有并稱中央蘇區醫界“四大金剛”之譽,1931年入黨,是紅一軍團醫務主任、長征總指揮部醫務主任。過草地時,周恩來重病3個月,病情惡化危急關頭,毛澤東派他去總理身邊,精心治療護理2個多月使周總理康復。1937年到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突圍到蘇北根據地,軍部籌建后任衛生部副部長、華中衛校副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衛生部醫務主任、副部長等職,建國后任國家衛生部計劃監督局局長,是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羅生特(1903-1952) 原名雅各布·羅森菲爾德(Jakob Rosenfeld),猶太裔奧地利人,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著名泌尿科、婦產科醫生。早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因反帝運動多次被捕,又因反對希特勒吞并奧地利被關押德國集中營,一年后被勒令出境,1939年來到中國上海,1941年3月應邀由地下黨護送來到鹽城,是參加新四軍的第一位國際友人,陳毅、劉少奇在鹽城為他專門舉行了歡迎大會,任命他為新四軍衛生部顧問。他忘我地投入新四軍衛生工作,培訓醫護人員、看病問診、手術、檢查衛生工作。新四軍根據他的建議籌建了華中衛校,他親自授課,致力培養衛生骨干。他還把隨身攜帶的大批醫療器械捐獻出來供衛校學員們觀摩使用。1942年春,他提出入黨申請,陳毅、錢俊瑞當他的介紹人,1943年春,經上級批準成為中共特別黨員。他因為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救治無數,被譽為“新四軍中的白求恩”。1943年6月起程赴延安,8月在途中得知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腎病復發決定折返山東,就此在八路軍山東軍區擔任衛生部顧問直到抗戰勝利(此間,以“中文還不好、不了解中國情況”為由,堅拒山東軍區衛生部長的任職意見)。解放戰爭中隨部隊到東北任總部衛生部顧問。1946年他要到前線救護傷員才同意擔任一縱衛生部部長。所以他是唯一在我軍中獲得高級軍職的外國醫生。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了,他思鄉情切,11月回到闊別十年的祖國,1952年因心臟病去世。他著有《奧地利——中國》,可惜生前未能出版。中國人民沒有忘記他的友誼和貢獻。如今,新四軍華中衛生學校的傳承者“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的校內,樹有羅生特與劉少奇、陳毅在一起的高大雕像(羅生特居中)。原八路軍山東軍區指揮機關所在地山東莒南縣為他建了一尊4米高的漢白玉塑像,該縣醫院命名為“羅生特醫院”。
齊仲桓(1910-1970),1937年經徐特立指引參加新四軍,成為軍醫處保健主任,皖南事變后重回軍部任衛生部醫務主任,兼任華中衛校副校長。在衛校他親自教授病原學,上課非常生動風趣。1942-1945年任新四軍三師、四師衛生部部長,解放戰爭中先后擔任華中軍區衛生部長、華東野戰軍衛生部副部長等職。戰火中不僅救治傷患,培養醫衛人才,還為衛生事業撰文出書。解放后任職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部長、中南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華中行政委員會衛生局長,1955年任中央衛生部部長助理、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非常痛惜的是他在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到承德醫專當教員12年,文革中又備受摧殘,1970年含冤離世。1975年國務院衛生部為他平反并開追悼會。
左英(1919-2011),女,曾用名瞿虹霞,1938年入黨,1939年加入新四軍,軍部重建后任衛生部保健科長、華中衛校教員、教務主任,全面主持學校教學工作。她是黨的七大代表,第四、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職至副部省級。她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奮斗一生,她的“兩次重傷、一生堅強”、“家風廉潔、一門三將”、“文革蒙難、主席慰問”等許多事跡佳話,還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左英護理獎”,都非常感人,筆者將另文專述,以表緬懷和崇敬之情。
創建于鹽阜大地上的“華中衛生學校“誕生至今已83年,當年的領導老師和學員大多已離去,但英雄不古精神不滅,紅色血脈代代相傳。我們正傳頌著先輩的故事和偉績,繼承著先輩的精神和事業,在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使命之路上堅定前行。
(江蘇醫藥職業學校 徐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