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革命精神在青年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
新四軍革命精神在青年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
作者:許海兵 沈孝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784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蘊含著豐富紅色資源與厚重文化內涵的先進文化形態,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新四軍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重要精神財富,其傳承與弘揚在青年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參觀時指出,新四軍的歷史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一、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內涵
新四軍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形成的一種深刻而豐富的革命精神,其內涵涵蓋高舉旗幟、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顧全大局、相忍為國的愛國精神,海納百川、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心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定地貫徹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在極端險峻的戰場環境中頑強不屈,體現出共產主義理想和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核心信念。面對國民黨的多重壓制,新四軍以民族大義為重,遵循黨中央指示,在敵后開辟新的戰場,展現了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與此同時,新四軍廣納賢才,迅速發展壯大,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愛國青年,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此外,新四軍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的戰略方針,發展了適應平原水網地區的游擊戰術,并在根據地建設中因地制宜,卓有成效。始終以報國為民為立軍之本,新四軍積極推行減租減息、免費醫療等政策,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在物資匱乏和敵人壓制的情況下,新四軍通過自力更生和大生產運動克服了重重困難,并以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和頑強意志與敵人戰斗到底,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四軍的六大精神不僅是國家發展的寶貴財富,更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指引。在新時代的教育實踐中,應將“信念、愛國、團結、創新、奉獻、拼搏”融入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增強團結協作的意識和創新能力,樹立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拼搏意志。只有這樣,青年學生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二、青年學生新四軍紅色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通過對1599名高職學生的調研,評估了青年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關注度。樣本中,女性占63.52%,大多數學生來自江蘇省(89.37%),主要為大一和大二學生,分別占48.41%和47.78%。
(一)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關注度
調研結果顯示,大一和大二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關注度相似,“經常關注”和“比較關注”的比例較高(大一:33.98%和34.88%;大二:31.02%和35.08%)。相比之下,大三學生表現出更高的關注度,“經常關注”和“比較關注”的比例分別為43.86%和38.60%(圖1)。總體來看,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關注度增加,可能與學習經歷的積累和對歷史文化的深入理解有關。
三個年級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關注度分析
(二)新四軍革命精神的認知
紅色文化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幫助他們全面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并深刻領會新四軍革命精神。盡管各高校通過思政課程和實踐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但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的認知仍存在不足。
不同年級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宣傳力度有著不同的感知。大一學生中,47.29%認為宣傳力度較大,40.96%認為適中,僅9.82%認為較小,反映出他們對宣傳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大二學生中,45.94%認為宣傳力度較大,43.98%認為適中,8.64%認為較小,顯示出與大一相似的積極評價。大三學生則表現出更謹慎的態度,43.86%認為宣傳力度較大,50.88%認為適中,幾乎無人認為宣傳較小。
對于主動宣傳新四軍革命精神,大一和大二學生比例較高,分別為59.69%和53.14%,而大三學生的這一比例略低為19.30%。不確定是否會主動傳播的比例在各年級差異不大,約為22.74%至23.56%。
總體來看,盡管學校在紅色文化的宣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間。加強宣傳力度以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將進一步推動新四軍精神的廣泛認知。
三個年級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宣傳力度調研
(三)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學習途徑
經調研發現,大多數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對新四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較高,其中比較了解和十分了解的比例分別為72.10%和71.88%,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非常低,分別為0.78%和0.79%。學校教育是各年級學生了解新四軍的主要渠道,各年級學生中通過學校教育了解新四軍的比例都較高,分別為大一年級為86.56%,大二年級為81.02%,大三年級為77.19%。而書籍、雜志、報刊等紙質媒體是各年級學生了解新四軍的第二主要渠道,各年級學生中通過紙質媒體了解新四軍的比例也較高,大一年級為68.22%,大二年級為66.10%,大三年級為68.42%。其中影視作品在大一和大二年級學生中是較受歡迎的了解新四軍的渠道,分別為大一年級為79.72%,大二年級為75.13%,而在大三年級學生中略有下降,為75.44%。紀念館、博物館也是一些學生了解新四軍的重要途徑,各年級學生中通過參觀紀念館、博物館了解新四軍的比例較為穩定,大一年級為75.45%,大二年級為75.79%,大三年級為66.67%。長輩的口述是各年級學生中了解新四軍的輔助渠道,比例相對較低,大一年級為50.26%,大二年級為46.20%,大三年級為43.86%。6. 其他渠道了解新四軍在各年級學生中的比例都較低,大一年級為10.98%,大二年級為11.26%,大三年級為10.53%(圖2)。因此,學校教育、紙質媒體、影視作品和紀念館、博物館是各年級學生了解新四軍的主要渠道,長輩口述和其他渠道的影響相對較小。隨著年級的增加,部分渠道的影響比例有所下降,但整體趨勢保持穩定。
三個年級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學習途徑調研
在教育形式的偏好上,大一學生最傾向于實地參觀學習(80.75%),其次是紅色影視作品(68.35%)和紅色文化創意產品(62.14%)。大二學生與大一學生相似,最偏好實地參觀學習(68.85%)和紅色影視作品(56.94%),但對創意產品的興趣略有下降(48.82%)。相比之下,大三學生仍然偏好實地參觀(73.68%)和影視作品(57.89%),但對互動式體驗活動的興趣較低(70.18%)(圖4)。這表明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的偏好隨著年級的增加從互動體驗轉向更具知識性和觀賞性的形式。此外,線上課程和直播講座在各年級中接受程度相似,紅色主題社團活動在大三年級的受歡迎度有所上升,顯示出學生對參與校園活動的興趣較高。
教育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已經歷了從口語傳達、文字板書、印刷教材使用到音頻播放、網絡技術應用等多個階段。但仍有少部分受訪者(2.36%)表示學校沒有進行過相關活動。
(四)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學習現狀
通過對不同年級學生反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對新四軍紅色文化教育的關注點有所不同。大一學生主要關注“內容陳舊,缺乏吸引力“(31.52%)、“宣傳力度不夠,了解途徑有限“(47.03%)和“參與機會少“(69.25%),顯示出他們對更豐富和創新的內容有較高期待。大二學生的反饋與大一學生相似,問題集中在教育內容的吸引力不足(37.43%)、了解途徑有限(45.68%)及參與機會不足(51.44%)。這表明大一和大二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有相似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內容創新和參與度上。大三學生則更加關注教育形式的單一性(52.63%)和與實際生活的脫節(54.39%),顯示出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對教育實用性和創新性的要求逐漸提高(圖5)。總體來看,不同年級的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的需求有不同側重,改進內容與形式將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各年級學生的需求。
三個年級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學習內容需求調研
在紅色文化教育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上,大一學生認為教育顯著增強了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92.64%),并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89.41%)。大二學生則更重視對歷史和國情的理解(79.71%),同時愛國情感仍然是核心影響因素(80.24%)。大三學生對各項影響的認同度相對較低,但愛國情感仍是其主要影響(85.96%)(圖6)。整體來看,紅色文化教育對各年級學生個人成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增強愛國情感、理解歷史國情以及樹立正確價值觀,且隨著年級的提升,學生對這些影響的認同程度逐漸變化。
三個年級學生對新四軍學習成效調研
本研究通過對1599名高職學生的調研,分析了青年學生對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關注度、認知現狀、學習途徑及成效。研究表明,未來的紅色文化教育應進一步創新宣傳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手段,以更好滿足各年級學生的需求。
三、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青年學生紅色文化教育
在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內涵和特點,通過組織實地探索學習、志愿實踐服務、沉浸式體驗、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引導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深入學習和體驗新四軍革命精神。同時,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新四軍革命精神在青年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中實現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
(一)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課程案例教材成果呈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將紅色資源文化深度融入課程建設、典型案例和教材編寫,是傳承紅色基因、強化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課程建設、教材編寫將紅色文化案例、資源引入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之中。課堂教學,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因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融入而煥發新生。教師精選新四軍故事,將其轉化為生動的教學案例,融入思政課堂和教材,向大學生傳遞忠貞愛國的精髓。思政課堂和教材不僅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忠貞愛國價值導向。高校高度重視當地特色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將其精心組織到課程資源并編寫專業核心課程的教材中,讓新四軍革命精神在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綻放光彩,牢牢占據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高地。
(二)紅色校園文化建設,愛國教育潛移默化融入
在高校的培養過程中,借助校園文化標語、宣傳欄文化宣傳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在無形中熏陶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價值觀念。在紅色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重要的是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大學生易于接受并喜愛的文化形式,展現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將其與當代精神緊密融合。為了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導權,紅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必須不斷創新,融入現代元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促進大學生思想文化向大眾化方向發展,滿足他們對于積極向上、健康有益文化內容的深切期待。例如,江蘇醫藥職業學院設立的紅色文化新四軍精神科研項目,為教師和學生搭建起一個學習與研究紅色文化的廣闊平臺,加深了他們對紅軍英勇斗爭精神的理解。
(三)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及利用,實踐教學提升綜合素質
面對新時期多元文化的沖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紅色文化傳顯得尤為重要。高等院校建立專業相關、具有當地特色的紅色文化學習教育基地,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在提升專業素質的同時提升文化素質與能力。傳統教學已難以滿足現代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實踐教學成為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思政實效的關鍵。高校可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搭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定期開展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還原紅色文化的真實面貌。通過紅色文化學習基地的實踐教學,學生能夠將專業知識和紅色文化知識融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綜合素質。
(四)紅色文化教育不僅關乎學生的精神成長,更需注重其身心健康。高校應將紅色文化融入體育競技,培養思想過硬、體魄強健、團結協作、意志堅定的新時代青年。在素材選擇上,以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跡為靈感,通過體育競賽展現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在場地選擇上,結合高校實際,開展定向越野、徒步運動等體育活動,讓學生在運動中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在活動形式上,將紅色教育、團隊合作、野外生存等元素融為一體,舉辦紅色運動會、軍事教育訓練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生存生活能力,加深其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同時,高校還需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學生學習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強其心理調適能力,以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迎接未來的挑戰。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及行為舉止應是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從而為社會主義的發展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路徑選擇,可將教材編寫,思政課堂融入紅色文化,通過營造氛圍,開展紅色校園文化建設,借助實踐教學,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為社會主義的發展事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開發及創新紅色資源文化,能夠有效促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建設,提高地域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及凝聚力。
(基金項目:2024年度新四軍研究專項課題(編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