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傳播新路徑探究
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傳播新路徑探究
作者:楊建翠 王 源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7847
一、新四軍及新四軍革命文物闡釋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強大隊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7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當時國共兩黨的協議,由境內堅持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及其游擊隊于1937年10月1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自此新四軍成立,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中華大地有了合法的地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四軍在抗戰期間英勇頑強,艱苦卓絕,活動遍布江蘇、山東、江西、福建、廣東、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及湖南等10個省份,在敵后戰場開展了眾多著名戰役,但在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遭受巨大損失,但新四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重建了軍部,繼續堅持抗戰。
新四軍革命文物指的是新四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的重要史跡、建筑物、實物、革命文獻資料等,這些新四軍革命文物見證了新四軍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爭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爭,以及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
新四軍革命文物分為不可移動型和可移動型兩大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包括與新四軍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革命舊址、紀念館、紀念碑等,可移動革命文物則包括各類新四軍革命文物藏品,如革命文件、旗幟、標語、武器裝備、生活用品等,這些新四軍文物包含了從革命烈士遺物到革命歷史文物,是國家的寶貴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
二、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傳播意義、現狀及問題
(一)傳播的意義
新四軍革命文物見證了新四軍跟黨舉旗、信仰堅定、一心為民、敢于勝利的光輝歷程,是開展宣教以資政育人的最佳承載物,可以逐步培養公眾形成誠實、公正、寬容、和諧的精神品質,培養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尤其可以幫助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優秀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傳播的現狀
當公眾步入新四軍紀念館,面對各種珍貴的革命文物和詳實的文字說明時,很多觀眾會因為缺乏導游實時講解而導致體驗不深、收獲不強的情況發生,參觀只能停留于走馬觀花的形式。課題組對參觀新四軍紀念館的30位觀眾進行電子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3%的觀眾認為參觀革命文物時有專業講解人員現場講解效果更好,并希望講解人員的宣講能夠激情生動,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參觀體驗;97%的觀眾表示尤其愿意聆聽革命文物故事,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真相,這樣更容易印象深刻,更容易受到精神的洗禮;93%的人員表示僅靠自己閱讀文字及瀏覽實物,對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英勇精神領會甚微;100%的觀眾表示自己更喜歡通過數字技術還原革命遺址或革命事跡等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體驗沉浸式參觀。
(三)存在的問題
結合觀眾的問卷調查情況,顯示出在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傳播方面待改進的地方:對文物故事傳播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文物擺陳和講解員講解,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傳統的講解和展示方式可能已經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需求,特別是在自媒體和數字化時代,觀眾更傾向于通過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式獲取信息;與自媒體和數字化時代的融合不夠,在自媒體和數字化時代,觀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革命文物故事傳播工作還沒有充分融入這一趨勢,沒有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和數字化技術來拓展革命文物故事的傳播。
三、提高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傳播成效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這些文物不僅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更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同時充分發揮其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四軍革命老區的戰斗遺址、建筑、以及一切可移動革命文物都需要“活化”,擔當起這個時代革命精神傳承的責任,在資政育人方面實踐出新的路徑。
(一)提升新四軍革命文物保護力度
新四軍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傳承,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保護新四軍革命文物不容小覷。
新四軍革命文物分為兩類,可移動革命文物及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對于可移動革命文物,場館工作人員需要積極開展征集活動,可通過多種渠道實施,比如在公眾號上發布征集公告、加強官方媒體宣傳、與收藏家合作等,針對新四軍活動過的區域進行重點征集,不定期地到重點城市開展文物、文獻、史料等專項征集,社會人士也可以為場館工作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征集線索。場館工作人員對收集來的新四軍革命文物進行鑒定評估,為后續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可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對新四軍老戰士口述的歷史進行音視頻形式的永久保存。
可移動革命文物收集好后,要做好日常維護與保養,避免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帶來的損壞,對存在重大險情的革命舊址和館藏文物,要開展搶救性的保護和修復,可利用高清掃描、三維成像等先進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存儲,建立文物資料庫,為文物的長期保存和研究提供便利。
對于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管理責任人應定期組織開展日常巡查,檢查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本體的安全狀況,排查安防、消防隱患,并做好文物的日常保養工作。對于存在安全隱患或破損的革命文物,應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修繕和保護,確保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同時要加強聯防巡查,定期組織文物、消防、行政執法等部門成立聯合檢查組,對革命文物周邊新發現的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問題及時進行清理整治。管理責任者可以積極申報革命文物環境整治項目,爭取上級專項經費,致力改善和提升革命舊址、歷史建筑、紀念設施的周邊環境,最大限度地還原其歷史風貌。制定文物保護機制,形成統一的保護措施,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二)打造革命文物故事傳播宣講人的品牌效應
結合場館觀眾的參觀體驗及感受,發現以文字或口頭表述來介紹文物故事,宣教效果不理想。查閱新四軍紀念館微信公眾號,發現其中有三個欄目分類:消息、視頻號、服務,發現視頻號中有105個視頻,僅有4個視頻點贊次數達3000以上,其余點贊數量均不高,限100以內,有的甚至只有10次左右,對于那份被轉發了1萬次,點贊數為3066次的視頻仔細觀看后發現,視頻是圍繞2件新四軍革命文物的講述展開的,一件是漂亮的真絲旗袍,一張是革命烈士王海紋和姐姐王啟英的合影照片,視頻以扣人心弦、繪聲繪色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借助館藏油畫和宣講人生動的語言表達,把王海紋烈士被日軍包圍,彈盡糧絕之下投河犧牲的壯舉講述得感人至深,視頻的最后,宣講人說道:“紀念英雄最好的辦法就是英雄輩出。”這句話意味深長,教育力度巨大,恰到好處地升華了革命人物的英勇精神,鼓舞世人在自己的奮斗領域中追求卓越。
由以上視頻案例的高頻次傳播可以看出,視頻質量的優劣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宣講人的講述水準在文物故事的成功傳播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四軍紀念場館需要在宣講人培養方面探尋新的路徑。
新四軍革命場館可以對宣講人進行專業培訓與實戰演練,定期組織宣講人參加專業培訓,包括演講技巧、歷史故事演繹、觀眾互動等,提升宣講人的綜合素質;開展實戰演練,如模擬講解、角色扮演等,讓宣講人在實踐中不斷鍛煉和提升。加強個性化發展與品牌建設,鼓勵宣講人發掘自身特色,形成個性化的講解風格,打造個人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渠道,推廣優秀宣講人的宣講視頻,增加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公眾之中進行持續性的傳播宣講,使得資政育人的效果持續不斷提升。
(三)開展新四軍革命文物活化敘事主題展演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軍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該紀念館時作出重要指示,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群眾從中汲取戰勝艱難險阻,勇于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江蘇鹽城為例,在抗日戰爭年代,新四軍走過許多村落,他們英勇作戰、不畏艱險、保家衛國的精神在老百姓中廣為傳頌,如今新四軍革命文物活化敘事展演也可以舊地重歷。深入挖掘新四軍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宋公碑及其背后修堤的故事、一件旗袍的故事、一輛自行車的故事、一個竹籃的故事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向世人展示了那段艱苦卻不屈的歷史,讓真實歷史與現代民眾的情感產生共鳴。
根據不同受眾群體,主題展演策劃者需根據受眾群體,適時調整故事內容和講述方式,確保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比如到村鎮向鄉親們展演時,結合農村文化禮堂、村民廣場等場所,開展巡演活動,利用村廣播、宣傳欄等渠道,廣泛宣傳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以及展現軍民魚水深情的革命故事;面對高校大學生時,選擇與之年紀相仿、為了革命理想奮勇拼搏甚至獻出生命的革命戰士典型案例,還可將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融入課堂教學,主題班會、講座活動等,組織學生參觀新四軍紀念館,進行實地學習;面對企事業單位員工人群時,借助單位的黨日活動、工會活動等契機,開展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宣講展演,選擇反應新四軍戰士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戰斗場景進行還原演繹,以激發出員工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向上風貌。
形式創新方面,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VR、AI等,打造沉浸式體驗,增強傳播效果,藝術形式方面,可選擇話劇、音樂劇、舞蹈等豐富巡演內容。互動環節設計,可設置問答環節,鼓勵觀眾積極參與,加深對新四軍革命歷史的深度理解。開展主題征文、攝影比賽等活動,激發群眾的創作熱情,擴大傳播范圍。建立評估機制,通過問卷調查、觀眾反饋等方式,收集活動效果數據。定期對活動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空間。持續改進策略,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活動內容和形式,提高傳播效果,加強與相關部門、機構的合作,共同提升新四軍革命文物故事的傳播力度和成效。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化不能丟、紅色基因不能變、鐵軍精神要繼承。新四軍是我黨領導的一支鐵的隊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演繹了堅忍不拔、英勇果敢的偉大精神。革命文物是先烈們留給世人寶貴的物質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先烈們偉大的革命精神,后人有責任保護好各種形式的革命文物,傳播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精神,帶著這種精神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踔厲奮發。
(1.楊建翠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省鹽城市 224005 2.王 源 鹽城工學院,江蘇省鹽城市,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