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用好新四軍革命精神“生動教材”, 加強干部教育培訓研究
用好新四軍革命精神“生動教材”, 加強干部教育培訓研究
作者:朱希紅 徐慧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7873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 ‘心學’。”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都是以思想為先導、以精神為支撐。新四軍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戰火中創造的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具有永恒的時代價值,是黨和人民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新修訂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規定黨性教育是核心,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終身課題。依托新四軍革命精神,通過分析這一精神的思想內涵以及提升干部黨性教育質量中的時代價值,對進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訓質效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深入挖掘新四軍革命精神的思想內涵
202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這也集中展示了新四軍的信仰信念、意志品格和政治立場,是新四軍克敵制勝的法寶、發展壯大的原因、強大戰斗力的源泉,不僅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鮮活傳承和運用,更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進一步豐富。
(一)、堅定信念、聽黨指揮
堅定信念、聽黨指揮是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精神動力,也是新四軍革命精神的靈魂和核心。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鐵軍,由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于1937年10月組建而成,在抗日戰爭期間是華中地區敵后抗戰的主力軍。新四軍在鹽阜地區領導的整個華中抗戰,就是一部跟黨舉旗、聽黨指揮的光輝歷史。新四軍從成立之日起直至1946年初撤銷番號,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及聽黨指揮的人民軍隊性質。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確定以“持久戰”為抗日戰略總方針,紅軍主要任務是在敵人后方開展獨立自主游擊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并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前提是在整個抗日活動中,堅持獨立自主、保持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并進一步確定了在新四軍內建立黨組織和政治工作機構。紅軍游擊隊在改編為新四軍的過程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難,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為了國共兩黨攜手共同抵御外敵入侵,仍聽黨指揮,毅然決然地下山接受改編。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1938年4月28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領先遣隊400多人從皖南出發,深入蘇南敵后實施戰略偵查,并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后,堅決執行中共中央向北發展的方針。1939年1月,在毛澤東同志的指導下,中原局大力加強華中地區黨的建設,提高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1939年7月召開的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上,號召“全軍保持和發揚革命優秀傳統與英勇的犧牲,為黨的政策和方針而奮斗到底”,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的領導,加以發揚三年游擊戰的精神,為了完成黨的一切決議和指示而斗爭到底”。1941年在新四軍軍部成立大會上,劉少奇明確指出,新四軍要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完全執行黨的政策和命令來完成黨的任務,并恢復了政治委員制度。始終堅定聽黨指揮的信念、完善聽黨指揮的機制、采取聽黨指揮的行動,是新四軍成為鐵軍的根本保證。
(二)、忠誠愛國、忠貞為民
新四軍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忠誠愛國、忠貞為民,是共產黨人優良政治品格的體現。新四軍將士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宣示著中華民族的血性與尊嚴。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不顧一切犧牲,全力南下、東進,涌現出沈爾七、任光、李子芳、黃城、何士德、陳子谷、許晴、邱東平等一大批知識分子、愛國華僑。八年抗戰期間,新四軍將士不怕困難、不畏艱險、舍生忘死,光團級以上干部就有近400人付出重大犧牲。在蘇北五年抗戰中,作戰4700余次。他們先后奪取八灘戰斗、陳家港戰斗、阜寧戰役等重大勝利,殲敵6萬余人。蔣家河口戰斗、韋崗伏擊戰、黃橋決戰、車橋戰役、塘口壩血戰、大胡莊戰斗、大魚山島戰斗等,都是新四軍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縮影,傳遞出的不怕犧牲、英勇善戰、作風頑強、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是新四軍活的靈魂。同時,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愛人民如父母,可以從“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宋公堤中找到真因,從“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白菜謠》中找到答案,深刻詮釋了“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的樸素真理。1941年9月新四軍海防大隊成立,東臺弶港人民大力支援新四軍,八位船主拿出了十二條“紅帆船”;1943年12月,新四軍政治部制定擁政愛民的方針,并公布《新四軍擁政愛民十大公約》。美聯社記者貝爾登在文章中寫道:“新四軍是重視民眾工作的,新四軍的領袖相信,抗戰勝利的保證不僅在于軍隊,而且在于人民”。《軍民魚水情》這首歌曲曾在新四軍中廣為流傳,反映了新四軍與老百姓之間的魚水深情,堅持執紀嚴明、廉潔奉公,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戴,形成了新四軍頑強的戰斗力。中國共產黨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提出和實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鮮明指出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三)、不怕困難、不畏艱險
新四軍在民族獨立解放斗爭中,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展現了堅定意志品質。1942年陳毅在《給羅生特同志的信》中寫道:“這三年游擊戰爭,是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全面抗戰開始后,紅軍游擊隊在改編為新四軍時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游擊隊內部人員想不通,不愿下山改編,出現上山勸說不理解、甚至遭殺害的情況。此外,因在華中敵后戰場斗爭中所處的非常特殊的戰略地位,新四軍挺進敵后也困難重重。鍥入的華中敵后地區是國民黨的經濟重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日偽軍指揮中樞和重要戰略基地。新四軍要以數量不多的游擊隊牽制消耗大量日偽軍,敵我力量懸殊。平原水網地區既無險可守,也無機動隱藏之地,在強敵環伺中,一支弱小軍隊要生存發展,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一道未曾解決的難題,但新四軍依靠游擊戰爭和人民戰爭,不斷積小勝為大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全面抗戰期間,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共2.46萬余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余名,俘日偽軍12.42萬余名,為贏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面對中日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新四軍仍建立8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培訓抗日骨干,建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抗會等各種群眾團體和組織,大力發展經濟。
(四)、勇于斗爭、敢于勝利
從游擊戰走來,到抗日戰爭壯大、經歷解放戰爭,甚至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等等,不同歷史時期所蘊含的“勇于斗爭、敢于勝利”都彰顯了新四軍的政治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初衷不改、本色依舊、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阜寧的“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堂”上,有劉少奇題寫的“浩氣長存”和塔頂的一尊“面朝東方、高舉鋼槍”新四軍戰士塑像。新四軍匯成抗日鐵流,奔赴敵后抗日最前線,時刻謹記并把握斗爭原則,展示了新四軍將士在黨的領導下,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浴血奮戰、威武不屈的英姿。無論是在三年游擊戰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準確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迅速地開展作戰,擴大戰果。歷時一年的繁昌保衛戰,五戰五捷,新四軍在武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取得大勝,消滅千余日軍,粉碎日軍“掃蕩”皖南的野心,振奮了抗戰精神。血戰劉老莊、大胡莊戰斗、七女跳崖、九女投河等都是新四軍輝煌的戰斗歷程,發揚了勇猛頑強的戰斗精神,傳遞著新四軍英烈的鐵血榮光。《新四軍軍歌》依靠雄壯的旋律提振了廣大將士浴血殺敵的斗爭精神,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被毛澤東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
二、深刻領會新四軍革命精神在提升干部教育培訓質效中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干部教育培訓,使廣大干部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實踐本領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新四軍革命精神來自新四軍將士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在抗日戰爭中錘煉和升華,是新四軍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其思想內涵與干部教育培訓追求的價值取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蘊含的精神品質和鮮活的實踐案例都可以作為提升教育培訓質效的重要內容。
(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全黨同志要“練就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鑄牢堅守信仰的銅墻鐵壁,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是指引奮進前行的精神燈塔,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構基礎,奠定著新時代奮斗者底色。教育培訓的首要任務是堅定理想信念。抗戰時期,新四軍部隊不論環境險惡,條件艱苦,堅持創辦華中黨校,劉少奇親自擔任校長,堅持抓好黨的建設及黨員干部政治素質的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百歲老戰士回信時強調,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常讀常新,希望多講講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勇敢斗爭。精神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就在于人,理想信念堅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標準,對精神世界起決定性作用。將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有助于將紅色基因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靈魂與血脈,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接好“堅持革命斗爭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
(二)、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是新時代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所在,也是開拓新時代精神動力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心系群眾魚得水,背離群眾樹斷根。新四軍的歷史就是一部跟黨舉旗、絕對忠誠、報國為民的歷史。新四軍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根據地之所以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就是因為共產黨、新四軍把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四軍愛人民如父母,堅決執行“三不政策”,每逢日偽軍“清鄉”“掃蕩”,新四軍先派人護送老百姓往安全地帶轉移后,自己再與日偽軍作戰;老百姓房子被日軍放火燒毀,就幫助蓋新房,重建家園。新四軍讓人民做主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落實“三三制”政權、做好鄉村選舉,幫助建設民主政治。新四軍為人民辦實事,每到一地就剿匪反霸,減租減息,興修水利,組織換工互助,讓廣大貧苦百姓安居樂業。將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從新四軍革命精神中汲取矢志為民的源動力,有助于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站穩人民立場,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凝聚起“黨群同心”的磅礴力量,進而不斷把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群眾高品質生活,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社會基礎。
(三)、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與生俱來的政治本色,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鑄就了新時代制勝法寶。在艱苦環境中開展的一系列生存和斗爭,不僅鑄就了新四軍英勇頑強、機動靈活的作戰風格,也錘煉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工作作風。從1941年起,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嚴重的經濟困難,日偽頻繁“掃蕩”、“清鄉”,加上連年災荒,部隊供給難以保障。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新四軍開展大生產運動,克服困難;另一方面開展厲行節約,共度難關。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倡導對制服進行改革,將中式褲子改為西褲,減掉軍帽翻沿,軍衣翻領、兩只口袋以及綁腿布,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帶頭節約。在皖南期間,新四軍戰士每天只有1角錢米和5分錢菜金,武器落后,裝備奇缺,常常在維持半飽甚至是餓著肚子的艱苦條件下,依然能做到以苦為樂,士氣高昂,堅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從而在群眾中建立起威望,獲得了群眾的高度信任和真誠擁護。習近平指出,“我們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的”,所以我們決不能丟掉這個傳家寶。將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從新四軍革命精神中汲取艱苦奮斗的進取力,有助于錘煉黨員干部意志品質,練就過硬本領,傳承優良作風,嚴守紀律規矩,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迎難而上的決心。
(四)、強化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
我們黨一路走來,能夠戰勝一切強大敵人、一切艱難險阻,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敢于擔當、英勇斗爭,始終強化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塑造出了新時代的建設者品格。新四軍的傳統是極為分散的游擊武裝,在很多情況下甚至很長時間內根本聽不到中央的指示,他們只能獨立地做出判斷。曾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在淮海戰役中就自行向中央請求,調整部隊部署并提前兩天發起站役,正是他敢于創造性地工作,才確保奪取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劉少奇受命于危難之際,擔負起“發展華中”的重任,陳毅三進泰州,粟裕七戰七捷馳騁蘇中,李先念固守中原等,都是共產黨人勇于擔當的鮮活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敢于善于斗爭,愿挑最重的擔子、能啃最硬的骨頭、善接燙手的山芋,在直面問題、破解難題中不斷打開工作新局面”。將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從新四軍革命精神中領悟無私的品格和無畏的勇氣,鼓勵干部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鏈建設的吃勁崗位上鍛煉成長,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有助于繼續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三、以新四軍革命精神提升干部教育培訓質效的現實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干部培訓教育是黨培養干部和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路徑,鹽阜地區作為革命老區和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紅色資源特別是新四軍革命精神蘊含著黨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是黨政干部紅色教育培訓的重要資源,必須用好用活“紅色家底”。
(一)協調運行機制,保證規范開展
一是融合傳統文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中明確提出,要在干部教育培訓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以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干部教育培訓走深入實,為廣大黨員干部培根鑄魂。通過查閱歷史文獻、檔案、回憶錄等,在走訪調研、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強化系統觀念,推動革命遺址及文物整體保護,不斷構建和完善新四軍歷史建設革命遺址及文物數據庫,開挖遺跡遺址遺存“精神富礦”。通過資源深挖,編撰完善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口述史》、新四軍老戰士《口述資料選編》。聚焦市、縣反映新四軍浴血抗戰歷史的黨史教育基地,加強資源共享共用并形成輻射效應,打造多張獨具特色的新四軍紅色文化品牌,形成以新四軍精神傳承為主題的紅色經典教育環線,讓新四軍紅色歷史成為干部教育培訓的必備教材。
二是營造良好環境。良好環境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思想品質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境的創設拓寬了受訓干部獲取教育資源的途徑。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應當重視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實現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多樣化和生動性。作為新四軍光輝歷史的保存者、記錄者和革命老區鹽城的紅色文化名片,新四軍紀念館不能停止對這一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首先,紀念館要不斷整合放大紅色資源優勢,豐富館藏資源和展陳內容,上線新四軍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項目,建設“智享”新四軍紅色文化數字服務平臺,編制新四軍紅色檔案數字化地方標準。其次,開展示范基地線上講解,講好新四軍在抗日戰爭期間敢于斗爭的紅色故事,在講解過程中嚴抓導向性,堅持價值引領的示范作用;緊扣科學性,關注知情意行的邏輯統一;貫徹多樣性,凸顯故事類型的綜合運用;彰顯新穎性,選取符合時代的典型案例。讓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宣傳教育從“一時一地”拓展為隨時隨地,把理論話語轉變為實際行動,加強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力度,把紅色故事升華為思想啟迪,挖掘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深度。
(二)革新轉化機制,發揮顯著優勢
一是依托先進載體。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先進思想理論的廣泛傳播,為彰顯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時代特色,應當充分依托先進載體,實現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全方位、立體化。首先,要高度重視媒體在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中的作用,提高媒體工作者的思想敏銳度,發揮網絡媒體平臺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的優勢。通過開設網上課堂、成立微信公眾號等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定期推送新四軍革命精神人物事跡等視頻、文章,及時撰寫相關主題教育活動的新聞稿,不斷擴大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影響力。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實踐載體。新四軍革命精神在鹽阜地區得到了升華和發展,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專門開設了基地示范講解,展廳中的史料、文獻和再現情景生動展現了新四軍浴火奮戰的革命歷史,應當進一步完善紀念館的日常運營和文物保護工作,打造新四軍革命精神傳播品牌,讓不會說話的文物講述出新四軍的抗戰故事、人民軍隊的斗爭故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故事,使廣大黨員干部夯實信仰之基,以實際行動守好紅色江山。
二是開展實踐教學。要拓展新四軍紅色資源“生動教材”功能,堅持守正創新,豐富教學模式,綜合運用案例式、沉浸式、體驗式、情景式教學方式。比如,開展新四軍革命歷史體驗式教學,組織學員赴武漢、南昌等地新四軍軍部舊址,重走新四軍路、吃新四軍飯,開展模擬演練、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考驗自我品格,增強團隊協作意識;開展互動訪談式教學,以弘揚傳承新四軍革命精神為主線,通過對當地的紅軍后代、先進典型代表等人物訪談來呈現教學內容,讓學員互動提問交流感悟,也可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別開生面的沉浸式課程,教師用真摯的感情,聲情并茂地朗誦一封封書信、講述一個個新四軍的故事,讓學員體悟新四軍抗日殺敵、決勝千里的謀略智慧和勇氣擔當;組建覆蓋老、中、青、少各年齡層的紅色印跡志愿宣講團,開展“行走中的黨課”等形式現場宣講等。同時,要利用融媒體網絡平臺、直播平臺等組織干部線上學習,邀請新四軍革命精神專家教授開展線上授課,打造“空中微課堂”讓更多基層干部享受優質培訓資源,解決工學矛盾,進一步拓寬干部教育培訓的途徑和渠道。除此之外,新四軍干部學院可聯合其它新四軍革命戰斗過的革命老區,建立干部教育培訓合作聯盟機制,統籌利用黨性教育資源和高校、黨校、干院專家名師,搭建新四軍革命史研究、宣傳、教育全矩陣平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進一步利用好新四軍革命精神生動教材。
(三)建立反饋機制,落實具體要求
一是健全培訓保障。黨校是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應堅持把黨校工作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安排,強化配套支持,大力支持黨校解決師資培養、基地建設、教學科研、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比如可委托相關部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新四軍革命精神和文化品牌。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以鞏固主題教育成果為契機,完善黨的創新理論學習長效機制,利用理論中心組學習、每月20日的黨員統一活動日等常態化開展紅色教育,結合時代特點,定期舉辦新四軍革命精神主題教育活動,如講座、研討會、演講比賽等,通過支部共建、活動共辦、資源共享,激發干部的學習熱情。積極打造文旅產業鏈,將新四軍相關的舞臺劇、新四軍三大鹽場、新四軍在鹽阜大地的作戰線路、新四軍紀念館等串聯成線,引起廣大干部的精神共鳴和自豪感。
二是實施綜合評價。定期考核是為了檢驗新四軍革命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效果,定量評估是為了及時調整指標要求和教育任務的設定,定性評價是為了監測黨員干部思想政治表現的動態變化,將定期考核、定量評估和定性評價打造為三位一體的綜合反饋機制。各級黨校要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對訓前、訓中、訓后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監管,落細每一項工作,及時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培訓計劃和方法。強化培訓結果運用轉化,探索學用結合新模式來傳承好新四軍革命精神,將新四軍精神凝練形成可落實的經驗,圍繞招商引資、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重點課題為干部分門別類提供實踐平臺,通過相互融合來增強新四軍紅色精神的影響力。持續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效果的跟蹤問效,避免“一訓了之”,組織開展“撰寫一篇心得”、“進行一次匯報”、“開展一場交流”、“站上一次講臺”等活動,常態化分享實踐體會,交流心得感悟,達到“一人參訓、眾人受益”“一場培訓、持續提升”的效果,帶動黨員干部隊伍素質整體提升。積極探索和明晰“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來實現精準對標,使其具體化、指標化,對學員學習期間的政治素質、工作能力、紀律作風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探索實施適合的“導師幫帶”跟蹤培養,以增強干部教育培訓的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