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抗戰時期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中的“人民屬性”
抗戰時期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中的“人民屬性”
作者:成春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04 瀏覽次數:7857
抗戰時期,軍隊的供給工作不僅僅是后勤工作和根據地建設的關鍵一環,更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一切戰斗應當有必需的物質保證和最好的戰斗決心,如果沒有為執行此決心所必需的物質條件的準備,則難以得到勝利”。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經歷了長期艱苦的斗爭過程,勝利地發展壯大自己,由初建時僅有一萬余人到成為一支擁有30萬之眾的、有著堅強戰斗力的革命武裝力量。這支部隊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并戰勝敵人,是堅持黨的領導,正確地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跟敵偽頑進行殊死的浴血奮戰,克服重重困難而取得的。新四軍部隊,根據當時的斗爭環境和條件,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動人民、惠及人民,在華中地區黨政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下,卓有成效地組織實施后勤供給工作,從而保證了部隊吃、穿、用的需要。
一、抗戰時期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任務
后勤工作是我軍建軍的三大任務之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供給工作又是軍隊中后方勤務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抗日戰爭的大部分時間里,日軍占領著華中地區所有城市,控制水、陸交通命脈,不僅占有全部工業品,而且不斷對農村進行“掃蕩”,掠奪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并對我軍民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新四軍在供給難、需求大、補給少的情況下,必須要完成3個核心任務:發動群眾,建設根據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籌措物資,保障軍需。從物資上保障部隊抗日作戰的需要,通過開展政治工作加強軍民團結,?確保后勤供給工作的順利進行,鞏固和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二、抗戰時期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環境
(一)新四軍組建初期
新四軍成立伊始,新四軍的軍餉、軍械以及其他軍需物資由國民黨政府供給。1938年1月22日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關于新四軍軍部移動等情況,在致毛澤東信中指出:國民黨政府給我們每月經費只6.5萬元,后聽說再增加2萬元,尚未得到實現,恐不一定。但我們每月全部計算即需9.656萬元之多,軍部及直屬隊還在外。經費是這樣少,我們亦正在盡量節省中。后經周恩來、葉挺交涉,經費增加到9萬元。但對于請撥1萬套棉軍衣的要求,遭到國民黨方面的拒絕,戰士們嚴冬作戰成了大問題。國民黨當局還對新四軍武器彈藥的補充采取限制政策,使新四軍處于“軍裝不備,彈藥不充,槍械不補”的困難境地。
(二)皖南事變前
盡管我軍挺進敵后戰果累累,但在很長時期內,國民黨政府仍以初創時的1萬多人的數目發放,而且還經常故意拖欠。1939年3月10日,葉挺、項英在呈送何應欽的作戰總結中提到關于新四軍進入江南抗戰的后方勤務工作,指出“物質困難,經濟無法維持,前方米價已漲至每元十三斤,不僅生活不能改善,日不飽食。至于衣服破爛,每班平均毯子四床,……”。后經我軍多次交涉,在各方呼吁與奔走下,國民黨政府懾于社會各界輿論的壓力,1940年起核定新四軍經費為137360元(包括吃穿用、彈藥運輸等費用在內),而這個數目也還不及國民黨軍嫡系部隊中丙等師的軍餉,我軍的軍費缺口高達95%以上,部隊經費開支十分困難。
(三)新四軍重建軍部后
皖南事變以后,國民黨當局完全斷絕了對共產黨領導的華中敵后抗日武裝的一切供給。新軍部成立以后,恢復了紅軍時代的后勤組織形式,建立了供給部。新四軍的7個師和1個獨立旅都建立了供給部和軍工廠,各師都有兵站線從事聯絡和交通運輸工作。為了保障部隊的后勤供應,中共中央華中局下達了“加強行政管理,健全后勤工作”的決定,華中敵后根據地按照各階層人民合理負擔抗日經費的政策,加強民主政權的建設工作。根據這個指示,我軍頒布了征收公糧、田賦和稅收等財政政策,使我軍軍需給養有了基本來源。
(四)抗戰勝利前
1943年,是軍需供給最困難時期。我軍雖堅決反擊了日軍無數次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軍發動的第3次反共高潮,但根據地顯著縮小。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了“一面打仗,一面生產”的號召,開展軍民大生產運動以及加大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發展,對保障供給,戰勝敵偽經濟掠奪,解決作戰需要,起了重要的作用。從1944年開始,我軍轉入局部戰略反攻,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由于貫徹“自力更生,自給自足”方針,又從前方獲得戰場勝利品裝備自己,我軍的后勤供給條件逐步有所改善。與此同時,部隊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做好后勤供給工作,為抗戰勝利后我軍繼續進行攻勢作戰做好物質上的準備。
三、抗戰時期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人民屬性”
(一)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是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出發點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來自于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抗戰時期,由于敵人頻繁的“清鄉”“掃蕩”,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苦,要動員大家廣泛支援部隊,光靠思想動員讓老百姓拿出糧食、充當民工,顯然是不夠的,只有真正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解決生產生活等基本問題,才能取得人民內心的愛護,同時生產工作亦可改善部隊本身的供給情況。新四軍的后勤供給工作就把“一切為民”充分運用到群眾工作中,把廣大群眾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解決生活困難,解除后顧之憂。
1939年春,新四軍游擊支隊駐在永城書案店一帶,當時正值春荒,群眾生活非常困難,彭雪楓等支隊首長決定賣掉一些軍馬維持指戰員每日5分錢的菜金,并減少吃糧標準,加以糠菜充饑,決不向群眾攤派和多征糧食。遇到災荒時,根據地黨政干部及廣大指戰員還在自己為數很少的零用費中捐款捐衣給農民。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吳芝圃在拂曉報特刊撰文《打開勝利之門的鑰匙》中要求新四軍游擊支隊“始終把民眾看作自己的生命線,部隊的一切戰斗和行動要以民眾的利益為尺度,為指標,處處顧及對于民眾的影響,處處格守黨的政治路線。不要以因在一時的方便,局部的利益,妨礙居民的工作,破壞部隊和民眾的良好關系。”
新四軍部隊努力生產節約,消除一切不必要的耗費,與人民共甘苦。雖然稅收是部隊經費的主要來源,但為減輕人民的負擔,根據地內減少稅種,降低稅率,取消苛捐雜稅。194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華中局發出《關于開展擁政愛民與擁軍運動的指示》,強調“我軍為民族與人民進行抗日戰爭,艱苦奮斗,英勇犧牲,這種為人民斗爭而與群眾呼吸相通、休戚相關的精神,十余年如一日,現在我們更當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與之前后,新四軍政治部亦發出《關于擁政愛民運動的指示》,在全軍七個師和各根據地地方部隊中廣泛深入地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活動。為了節約民力,在敵后的特殊條件下,新四軍各部隊要求逐步做到“少要老百姓養活,到不要老百姓養活,以至到養活老百姓”。為此,部隊在作戰之余,組織部隊開荒種地,開辟菜園,養豬放鴨。每年春天,部隊抽出大批騾馬,幫助群眾運肥春耕;麥子黃熟,幫助農民割麥打場。與此同時,華中根據地各級地方政府也制定《優抗條例》《擁軍公約》,地方擁軍優屬主要體現在改善部隊給養,切實優待抗屬,做好后方勤務工作等方面。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運動的開展,加深了軍民魚水情誼。
(二)堅持緊緊依靠人民,是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著力點
新四軍的力量源泉存在于民眾之中,始終以人民群眾為靠山,緊密地和人民群眾團結在一起,戰斗在一起。“取之于民”是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中經費和物資的重要來源。新四軍建軍初期,國民黨政府把新四軍視為異己部隊,克扣經費供給。在此情況下,部隊要抗戰要生存,需要經費、穿衣、吃飯,在抗日根據地政權尚未全面建立起來之前,新四軍部隊以“戰地服務團”名義,在所在的活動地區,征收“抗日救國稅”、“抗日救國公糧”,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口號,向當地開明地主、士紳募捐,自行籌款籌糧,來解決吃穿用問題。1938年4月上海煤業救護隊120多人隨帶25輛汽車來到新四軍,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專門運送傷員和軍需物資的兵站。1939年下半年上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義賣義演運動,為新四軍籌募寒衣。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籌集了10余萬的款子,買了5萬套軍裝所需的布匹及藥品,并且設法將其運給新四軍。“新四軍打鮑家墩子的勝仗時,他們還光著赤腳,我們應該替他們想辦法……話還沒有說完,全場大聲呼‘好’!后來即決定做一千五百至兩千雙鞋子慰勞新四軍。”抗戰時期鹽阜地委機關報《鹽阜報》記載的這一幕,道出了新四軍與人民群眾互幫互助、魚水情深。
“用兵制勝,以糧為先”。陳毅同志指出:“糧食是根據地千百萬人民血汗的積累,是根據地一切物力的泉源,一粒糧食等于一滴鮮血,我黨我軍能掌握充分的糧食,即等于戰爭取得了勝利。”抗日戰爭爆發后,新四軍深入華中敵后抗日,受到民眾的熱烈擁戴。在貧困地區,群眾自己吃糧都很困難,卻擠出寶貴的糧食來支援新四軍。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軍部,部隊也得到迅速發展。籌劃部隊糧秣給養供應,保證人有糧,馬有草是抗日民主政府和軍隊供給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為了解決部隊人吃馬喂問題,各根據地均開征救國公糧,有的還隨糧征收公草,解決部隊燒草、馬草之用。抗戰時期部隊流動作戰,沒有正規固定的糧庫來儲存糧食,也缺少運輸工具,政府征收的大批公糧主要是依靠群眾保管。“藏糧于民”,在華中大地上家家是糧倉,村村是糧庫。廣大群眾對存放在家里的公糧愛護備至,當敵人“清鄉”“掃蕩”時,鄉親們就堅壁清野,盡量想辦法保護公糧,不讓敵人搶走。新四軍衣食住行、生存發展等后勤供給工作一刻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扶持。
(三)堅持深入發動人民,是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關鍵點
人民群眾在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中作用不可忽視,是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基礎力量。在一定的客觀條件限度之內和物質基礎之上,誰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自覺能動作用,誰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只要有數百萬群眾革命積極性的發動,并善于去組織與運用這種積極性時的時候,我們的黨與數百萬群眾建立了密切聯系的時候,我們就能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一切困難均可克服,一切工作均有保障完成”。為了充分調動根據地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新四軍各部隊遵照黨中央的指示精神,積極協助抗日民主政府,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陳毅同志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開進蘇南后,1938年10月即貼出有關減租減息的布告,指出:“須知全民生計問題得以解決,始能一致團結,加強抗戰實力,以收擊退日寇,收復失地之效,抗敵前途,實利賴之。”1940年黃橋戰役期間,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政治部貼出宣傳抗敵經濟政策的標語“廢除苛捐雜稅,實行合理負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減租減息,增加工資;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堅持抗戰”等等。1942年新四軍在華中地區積極開展大規模的群眾工作,普遍徹底地實行減租減息。通過減租減息,廣大群眾得到實際利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貧苦農民生產和支援戰爭的積極性,使我軍后勤供給保障有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194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華中局《關于組織根據地內人民大多數的決定》,指出:今后敵后根據地的任務是正確執行統一戰線政策,廣泛開展群眾運動,把80%以上工農群眾組織起來,實行合理負擔,改善群眾生活,賴以保障抗日武裝的后勤供給任務。由于日寇對各根據地進行反復的“掃蕩”和封鎖,再加連年的嚴重災荒,華中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嚴重的經濟因難。面對種種困難,新四軍在敵后按照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要求,“先富民而后足兵”,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和老百姓同甘共苦,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鹽阜地區堅持作戰的新四軍第三師在師長黃克誠的帶領下,全師上下很快掀起了“自己動手,開荒種地”的熱潮。當時黃師長和洪學智參謀長合種一塊地,種上了番茄、青菜等,領導帶了頭,干部戰士齊動手,開荒種菜,幾個月的時間,戰士們的伙食大為改善。大家還把自己種的番茄送給附近的群眾吃,群眾高興地說:“吃了番茄甜在心,新四軍和我們是一條心”。在此期間,全軍各師、旅、團、營、連各級都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抓好種糧、種菜、養殖、紡花、開辦作坊、籌辦小工場等,積極開展生產自給、自足活動。各師都建立了軍需工廠,不但能夠生產香煙、肥皂等生活消費品而且軍工產品如迫擊炮彈、槍榴彈等可自給百分之七十。
大生產運動有效地保障了部隊的物資供應,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軍民關系也進一步密切和融洽,部隊的后勤供應有了重要依托。
(四)堅持充分惠及人民,是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的落腳點
新四軍與人民群眾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也是利益相關的一家人。在抗日根據地,群眾生活的改善與財力、物力的增長,就在于生產的增長與改進,只有生產增長才能進一步改善民生,同時也才能增強抗戰資源。華中根據地為解決新四軍抗日經費的供給問題,認真地組織根據地的經濟,積極發展農業、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幫助農民改進農業技術,領導農民墾荒植田、興修水利、組織農民發展副業生產,同時,還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和生產資料不足的困難。為發展生產,新四軍幫助地方興修水利,至1943年春,各根據地軍民共筑圩堤818公里,開浚大小河流、水道3370公里,1100余萬畝土地受益。淮北蘇皖邊區以“三年不收稅,五年不收租”的優惠條件,鼓舞群眾開墾洪澤湖荒470多頃;貸款48萬多元給墾荒戶購買耕牛和工具等。
各民主政府根據軍民急需,從本地資源等實際條件出發,大力加強工業和手工業建設淮北、蘇北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發揮本地豐富的油性農作物的資源優勢,迅速組織榨油生產,生產的食用油除滿足本地軍民需要外,每年還外銷20萬擔。華中根據地農業、工業和手工業、商業貿易的逐步發展,不僅大大豐富了軍需和民用物資,而且極大地增加了財政收入,改善了軍民的生活。新四軍七師所在區域1942年一年共創各種稅收2478.77萬元,除去部隊和地方開支1540.84萬元以及上繳軍部749.11萬元以外,還結存189.15萬元。淮南津浦路東蘇皖邊區從1940年初到1941年初,80%的本來沒有飯吃的農戶有了飯吃,中心區的民眾有2/3做了新棉衣,1/3的添置了新棉被,許多農民有了耕牛。
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發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從1941年起,新四軍還先后在華中八塊戰略區內建立了江淮、鹽阜、淮南、淮北等十大銀行,開展了儲蓄、貸款、匯兌、發行貨幣、發行債券等業務,在極端艱苦的戰爭環境中,發行量都在幾百萬,甚至幾千萬。1941年4月12日江淮銀行在鹽城掛牌對外營業。開業后立即撥款6萬元,作為幫助鹽城縣購買種子、耕牛、打井灌溉等生產借貸資金和工商業生產經營貸款6月9日又撥款3萬元,調劑阜寧縣農村金題在扶助鹽阜區工農業生產。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有效促進根據地經濟建設和保障軍隊供給的同時,改善了民生。
軍民團結,與人民打成一片,是人民軍隊的力量源泉。親民愛民,軍民同心,是新四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抗戰時期,新四軍后勤供給工作始終關注民生、愛惜民力、服務人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激發起根據地廣大民眾主動參與支持抗戰的積極性,形成了軍民團結一致抗戰的巨大民族力量。從“與群眾一起苦、與群眾一起干,得到群眾擁護,推動我們的工作”到“人民至上”,“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歷史的畫面穿越時空,直抵人心,“人民”的底色歷經風雨始終光彩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