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研究
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研究
作者:金佳曄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05 瀏覽次數:7857
一、新四軍文化歷史價值與理論意義
(一)新四軍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
新四軍文化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北伐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特別是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為第四軍贏得 “鐵軍” 贊譽,初步形成了優良傳統。在南方游擊戰爭時期,紅軍和紅軍游擊隊在艱難環境中堅持作戰,進一步淬煉了優良傳統。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新四軍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敵后,創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在江蘇鹽城重建,繼續為民族解放事業而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新四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包括堅定的革命信念、頑強的戰斗精神、嚴格的紀律要求、深厚的群眾基礎等。這種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斗。
(二)新四軍文化的歷史價值
新四軍文化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1. 聽黨指揮、絕對忠誠:新四軍始終牢記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執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這種精神體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重要性,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和建軍之魂,對于加強黨的建設和軍隊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新時代,弘揚這種精神有助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 “四個自信”、堅決做到 “兩個維護”。
2. 英勇善戰、頑強拼搏:新四軍在險惡復雜的環境中,以英勇頑強、所向披靡的擔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斗的勝利。這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強大戰斗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激勵著后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勇敢無畏、努力拼搏奮斗的精神。
3. 報國為民、無私奉獻:新四軍與人民群眾保持著血肉聯系,關心和幫助群眾。他們的奉獻精神體現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當代,這有助于黨員干部牢記宗旨,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4. 統一戰線、精誠團結:新四軍是帶有統一戰線鮮明特征的人民抗日武裝,它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了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局面。這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繼續高舉統一戰線的旗幟,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應對挑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5. 文化建設和宣傳:新四軍在抗戰期間開展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如演劇等,充分發揮了文藝的社會政治效益,形成了文化發展的繁榮局面。這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提供了借鑒,顯示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探索文化發展的路徑和成就。在文藝宣傳方面,新四軍也有突出表現。例如《抗敵報》《抗敵》雜志以及《抗敵畫報》《拂曉報》《戰士報》等一系列報刊的出版,宣傳了黨的抗日方針政策。新四軍還創作了許多歌曲,如《新四軍軍歌》,其曲調雄渾有力,鼓舞人心,將新四軍威武之師所向披靡的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新四軍還通過演抗日戲劇、繪抗日漫畫、寫抗日標語、發抗日傳單等形式,形成強大的抗日聲勢。這些文化內容體現了新四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激勵著無數人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斗。
6. 教育和激勵后人:新四軍的歷史和文化激勵著后人銘記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愛黨愛國情懷、責任擔當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新四軍文化所蘊含的這些歷史價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加強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新四軍文化融入藝術教育的研究意義
1. 新四軍文化在藝術中的理論研究意義
(1)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
新四軍文化中的文藝作品大多具有明確的社會目的,如宣傳抗日、動員民眾、鼓舞士氣等。這會影響藝術教育理念,使藝術教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審美培養,而是更加重視藝術對社會的影響力。在藝術教育中,教師會引導學生認識到藝術作品可以成為改變社會、推動進步的力量,就像新四軍的文藝工作者利用文藝作品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意志一樣。
(2)注重藝術與生活的聯系
新四軍文化源于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的戰斗和生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文化融入藝術教育后,促使藝術教育強調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會被鼓勵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如同新四軍文藝工作者從戰士和民眾的生活中挖掘創作素材,創作出貼近大眾、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2. 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內容方面的研究意義
(1)豐富藝術教育的素材庫
新四軍文化涵蓋了戲劇、音樂、繪畫、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例如,新四軍的抗戰演劇運動產生了大量的戲劇作品,從話劇到地方戲曲都有涉及。這些作品可以直接作為藝術教育中的學習素材和創作素材。
音樂領域:
新四軍擁有強大的音樂家隊伍,創作出了大量反映部隊作戰、根據地建設等內容的歌曲,這些歌曲在鼓舞軍民抗日斗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及其作品:任光是中國著名作曲家,其作品有《漁光曲》《大地行軍曲》《抗敵歌》《打回老家去》等。1940 年參加新四軍后,創作了《打靶歌》《擦槍歌》《反對投降》《王老五反對開小差》《友軍呼聲》《別了三年的皖南》(又名《新四軍東征歌》)等40余首歌曲;何仿年僅 14 歲時改編了民歌《鮮花調》,形成了委婉流暢、柔和優美的江南民歌《茉莉花》。此外,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新四軍軍歌》,這首歌氣勢磅礴,激勵著戰士們的斗志。還有《石臼漁歌》,歌曲曲調悠揚,具有典型的江南民歌五聲調式,地域特色鮮明,節奏上長音加切分,多處樂句尾音延長,映襯出水天一色、湖光山影的開闊視野與樂觀胸襟,極大地振奮了蘇南新四軍部隊和沿湖百姓抗戰的士氣。這些音樂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是新四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記錄了新四軍的崢嶸歲月,寄托了民族情感與精神,成為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源泉。這些歌曲在當時鼓舞了軍民的抗戰熱情,也在后世傳承和弘揚了新四軍的革命精神。
美術領域:
①宣傳畫:新四軍創作了許多宣傳畫,用于宣傳抗日思想、鼓舞軍民士氣等。這些宣傳畫的主題通常包括戰斗場景、英雄人物、軍民團結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②壁畫:例如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在長興的 “江南紅村” 禮堂外墻上繪制的總長近 80 米、高 3 米的大型墻繪作品,以時間順序描繪了粟裕、王必成、吳詠湘、江渭清等革命將領在當地帶領新四軍奮勇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跡。
③年畫:新四軍里魯藝師生創作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年畫,如沈柔堅創作的石板年畫《擁軍愛民》、吳耘創作的年畫《擁軍公約》、毛哲民創作的油印年畫《冬至圖》等。
④報刊插圖和封面畫:在新四軍創辦的各種報刊中,有大量的插圖和刊頭畫、封面畫采用了木刻作品。當時的美術工作者們用木刻這種形式為報刊版面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例如蘆芒在《江淮日報》《鹽阜大眾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插圖,他為《先鋒雜志》創作的封面木刻作品《堅持華中陣地》在鹽阜抗日根據地反 “掃蕩” 斗爭中起到了鼓舞軍民士氣的作用。
⑤木刻連環畫:新四軍美術工作者創作了不少木刻連環畫,如呂蒙、莫樸、程亞君合作創作的《鐵佛寺》。這部作品根據真實事件創作,反映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難斗爭。
⑥繪畫作品:一些美術工作者通過繪畫記錄了新四軍的戰斗、生活以及根據地建設等場景,還有畫家創作了新四軍將領的肖像畫等。例如知名畫家、新四軍畫派黃嘉明和康金梅夫婦共同創作的《長城在這里延伸 —— 新四軍百名英雄譜》,真實刻畫了葉挺、項英、陳毅、劉少奇、彭雪楓、鄧子恢等新四軍將領的音容笑貌,該作品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
這些美術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是新四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反映了新四軍的戰斗生活和精神風貌,對于宣傳抗日、鼓舞士氣、傳承革命精神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舞蹈領域:
在新四軍文化中,舞蹈也有著一定的體現和發展。例如,海安花鼓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早期的海安花鼓以說唱為主要形式,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的文化干部從舞蹈表演的角度提煉了海安花鼓的舞蹈動作,使其逐漸從以說唱為主演變為載歌載舞的形式。新中國成立后,海安民間文藝工作者又對海安花鼓進行了挖掘整理和大膽創新。
此外以新四軍為主題的情景舞蹈表演,如《大刀進行曲》生動地展現了新四軍抗日大刀隊殺敵衛國的戰斗場面;少兒舞蹈《烽火兒童團》呈現了在革命戰爭年代,少年英雄人物英勇無畏的光輝形象和愛國主義精神;由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出演的男女群舞《木刻中的回響》用現當代舞蹈語言表達了現代學子用木刻畫的形式來時刻銘記魯藝文藝兵的英勇就義的偉大歷史;鹽城歌舞團出演的舞劇《烽煙桃花飛》展現了在硝煙彌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中兒女頑強的意志以及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這些舞蹈作品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了新四軍的戰斗精神和愛國情懷,傳承和弘揚了新四軍文化。
(2)傳承地方特色藝術文化
新四軍在不同地區的活動,融合了當地的藝術文化元素。例如在一些地方,新四軍的文藝工作者將地方戲曲、民間藝術形式與抗戰宣傳相結合。在藝術教育中,這些地方特色藝術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有助于保護和發展地域文化藝術,豐富藝術教育的多元性。
3. 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方法方面的研究意義
(1)啟發情景式教學
新四軍文化的背景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特殊環境。在藝術教育中,可以借鑒這種情景,采用情景式教學方法。例如,在教授與新四軍文化相關的音樂或戲劇作品時,教師可以創設當時的戰爭場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
(2)倡導合作創作
新四軍的文藝工作是眾多文藝工作者、戰士和民眾合作的成果。在藝術教育中,這種合作模式可以得到倡導。如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模擬新四軍文藝創作中的合作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
4. 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目標方面的研究意義
(1)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新四軍文化中蘊含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通過在藝術教育中融入新四軍文化,能夠使學生深入了解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這種情感的培養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使學生不僅掌握藝術技能,更成為具有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藝術人才。
(2)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新四軍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宣傳抗戰、鼓舞士氣、動員民眾的社會責任。在藝術教育中引入新四軍文化,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學生在藝術學習和實踐中,會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努力用藝術作品去影響社會、服務社會,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二、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傳承的必要性
1. 歷史價值的傳承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英勇事跡、頑強精神和崇高理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財富。通過在藝術教育中傳承新四軍文化,可以讓年輕一代深刻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銘記先輩們的奉獻和犧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新四軍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些精神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傳承新四軍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 藝術教育的豐富與創新
新四軍文化為藝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從新四軍的戰斗故事、英雄人物到他們的文藝創作,如詩歌、音樂、繪畫等,都可以成為藝術教育的生動內容。將這些元素融入藝術教育中,能夠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新四軍文化中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例如,新四軍的戰地文藝演出、民間文藝改編等,體現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革命的緊密結合。傳承新四軍文化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藝術表現形式,促進藝術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培養學生對不同藝術風格的欣賞和理解能力。
3. 文化自信的樹立
新四軍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新四軍文化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讓學生了解和傳承本土文化,對于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學習和傳承新四軍文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革命歷史和文化傳統,感受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所展現出的偉大精神,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傳承的可行性
1. 藝術教育的載體作用
藝術教育涵蓋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多個領域,這些藝術形式都可以成為傳承新四軍文化的有效載體。例如,通過音樂教學,可以演唱新四軍時期的革命歌曲,讓學生在歌聲中感受革命精神;美術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創作以新四軍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展現新四軍的英雄形象和戰斗場景;舞蹈和戲劇教學可以編排以新四軍故事為藍本的舞蹈劇和話劇,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新四軍的戰斗生活。
藝術教育具有直觀性、感染力和趣味性的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藝術教育傳承新四軍文化,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歷史教育和思想洗禮,提高教育效果。
2. 教育資源的豐富性
目前,關于新四軍的歷史資料、文藝作品、紀念館等教育資源非常豐富。這些資源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通過參觀紀念館、閱讀歷史書籍、欣賞文藝作品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新四軍文化。同時,還可以邀請新四軍老戰士、歷史專家等進行講座和交流,增強學生對新四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資源也為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提供了便利。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新四軍的紀錄片、電影、音樂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新四軍文化的魅力。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和交流活動,擴大新四軍文化的傳播范圍。
3. 教育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都強調了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強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和投入,為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以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舉辦藝術比賽、組織文藝演出等形式,推動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中傳承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藝術教育傳承新四軍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培養愛國情懷,還可以豐富藝術教育內容、創新藝術教育形式,樹立文化自信。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載體作用,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結合教育政策的支持,積極探索有效的傳承途徑和方法,讓新四軍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三、新四軍文化背景下音樂、舞蹈、美術課程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以《新四軍軍歌》為例進行分析:
1. 作品背景
《新四軍軍歌》由陳毅作詞,何士德作曲。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反映了新四軍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中,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奮戰的精神風貌。
2. 音樂特點
(1)旋律激昂有力:旋律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動感,充滿了戰斗的激情。旋律線條起伏較大,高音部分激昂高亢,展現出新四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堅定信念;低音部分沉穩有力,給人以堅實的支撐感,象征著新四軍的頑強意志和不屈精神。
(2)節奏明快堅定:節奏明快,多采用進行曲的節奏風格,具有強烈的推動力。這種節奏能夠激發人們的斗志,讓人感受到新四軍戰士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決心。
(3)和聲豐富飽滿:和聲運用豐富多樣,既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又營造出宏大的氣勢。和聲中常常運用到強烈的和弦進行,突出了音樂的張力和戲劇性,更好地表現了新四軍的戰斗場景和英雄氣概。
3. 歌詞內涵
(1)歷史意義:歌詞中回顧了新四軍的歷史使命和戰斗歷程,強調了新四軍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 等詞句,讓人們銘記新四軍的光榮傳統和歷史貢獻。
(2)戰斗精神:歌詞充滿了戰斗精神,表達了新四軍戰士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勇氣和決心。“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等詞句,激勵著人們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3)愛國情懷:歌詞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懷,體現了新四軍戰士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 等詞句,表達了新四軍戰士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
4. 教育價值
(1)歷史教育:通過學習《新四軍軍歌》,學生可以了解新四軍的歷史背景、戰斗歷程和英雄事跡,增強對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2)愛國主義教育:歌曲中所表達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藝術教育:《新四軍軍歌》作為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通過欣賞和演唱這首歌曲,學生可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演唱水平,感受音樂的魅力。總之,《新四軍軍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歷史內涵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音樂作品。在藝術教育中,通過對這首歌曲的分析和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新四軍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二)以新四軍木刻版畫為例進行分析。
1. 作品背景
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活躍在華中地區,與日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戰斗。木刻版畫作為一種易于制作、傳播迅速的藝術形式,在新四軍的文化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版畫家深入新四軍戰斗生活,創作出了大量反映新四軍戰斗場景、英雄人物和軍民魚水情的作品。
2. 藝術特點
線條剛勁有力。木刻版畫以刀代筆,線條簡潔明快、剛勁有力。在新四軍木刻版畫中,這種線條特點被充分運用,用來表現新四軍戰士的英勇頑強和堅定信念。如刻畫戰士們沖鋒陷陣的場景時,有力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動態和氣勢,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戰斗氛圍。
黑白對比強烈。木刻版畫通常采用黑白兩色,對比強烈。這種表現手法在新四軍木刻版畫中,有助于突出主題,增強畫面的表現力。例如,在表現戰斗場面時,黑色的硝煙和白色的光芒形成鮮明對比,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氛圍。同時,黑白對比也使得畫面更加簡潔、醒目,便于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快速傳播。
構圖飽滿豐富。新四軍木刻版畫的構圖往往飽滿豐富,畫面中人物、場景眾多,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戰斗活力。畫家們通過巧妙的構圖,將新四軍的戰斗生活、軍民團結等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例如,有的作品中會同時出現戰士們戰斗、群眾支援前線、后方生產建設等場景,全面地反映了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3. 內容內涵
展現戰斗場景。許多作品直接描繪了新四軍與日軍的激烈戰斗,如《夜襲》《沖鋒》等。這些作品通過生動的畫面,展現了新四軍戰士們的勇敢無畏和頑強拼搏精神。畫面中的戰士們或手持武器沖鋒陷陣,或與敵人展開近身搏斗,充分體現了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歌頌英雄人物。新四軍中有許多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成為了木刻版畫的重要題材。例如,《彭雪楓將軍》等作品,通過細膩的刻畫,展現了英雄人物的風采和氣質。這些作品不僅是對英雄的歌頌,更是對廣大新四軍戰士的激勵和鼓舞。
反映軍民魚水情。新四軍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木刻版畫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軍民魚水情。作品中常常出現群眾為新四軍送糧、送衣、抬擔架等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新四軍的支持和擁護。同時,也展現了新四軍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4. 教育價值
歷史教育。新四軍木刻版畫是抗日戰爭歷史的生動記錄,通過欣賞這些作品,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新四軍的戰斗生活和歷史貢獻。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藝術教育。木刻版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通過學習新四軍木刻版畫,學生可以了解木刻版畫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
價值觀教育。新四軍木刻版畫所傳達的勇敢、頑強、團結、奉獻等精神,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這些作品可以激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勇于面對困難,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新四軍木刻版畫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藝術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在藝術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欣賞、分析這些作品,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新四軍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三、以舞蹈作品《鐵軍頌》為例進行分析。
1. 作品背景
《鐵軍頌》以新四軍的戰斗歷程和鐵軍精神為創作背景。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立下了不朽功勛。這部舞蹈作品旨在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新四軍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
2. 藝術特點
動作剛勁有力。舞蹈中的動作充滿力量感,舞者通過有力的肢體語言,展現出新四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頑強拼搏。例如,在表現戰斗場景時,舞者的動作果斷、迅猛,仿佛在與敵人進行激烈的戰斗。舞蹈動作中還融入了一些軍事動作元素,如立正、敬禮、跑步等,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歷史感。
隊形變化豐富。《鐵軍頌》中的隊形變化多樣,通過不同的隊形組合,展現出新四軍的戰斗風貌和團隊精神。例如,在表現大規模戰斗場景時,舞者們會組成整齊的方陣,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在表現游擊戰場景時,隊形則會變得更加靈活多變,體現出新四軍的機智與勇敢。隊形變化還與音樂、燈光等元素緊密配合,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戰斗氛圍,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情感表達真摯。舞蹈作品通過舞者的表情、動作和肢體語言,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四軍的敬仰和贊美之情。在表現新四軍戰士犧牲的場景時,舞者們的表情悲痛而堅定,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和崇高情懷。情感表達還體現在舞蹈的節奏和韻律上,通過快慢結合、張弛有度的舞蹈節奏,將觀眾帶入到不同的情感氛圍中,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新四軍的歷史和精神。
3. 內容內涵
弘揚鐵軍精神。《鐵軍頌》通過舞蹈的形式,弘揚了新四軍的鐵軍精神,即鐵的信念、鐵的意志、鐵的團結、鐵的紀律、鐵的作風。舞蹈作品中,舞者們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緊密的團結、嚴格的紀律和優良的作風,展現了新四軍的精神風貌。鐵軍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舞蹈作品的傳播,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鐵軍精神。
展現歷史畫卷。舞蹈作品以新四軍的戰斗歷程為線索,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新四軍的成立、發展到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戰斗,再到最終的勝利,舞蹈作品通過不同的場景和情節,生動地再現了那段歷史。歷史畫卷的展現,不僅讓觀眾了解了新四軍的歷史,更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表達愛國情懷。《鐵軍頌》中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情懷,舞者們通過舞蹈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舞蹈作品中的愛國情懷,能夠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4. 教育價值
歷史教育。舞蹈作品以新四軍的歷史為背景,通過藝術的形式向觀眾展示了那段歷史。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夠了解新四軍的戰斗歷程和歷史貢獻,接受一次生動的歷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鐵軍頌》中所表達的愛國情懷,能夠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對于青少年來說,觀看這樣的舞蹈作品,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藝術教育。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鐵軍頌》中的舞蹈動作、隊形變化、情感表達等方面,都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水平。觀眾在欣賞舞蹈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接受一次藝術教育。
總之,舞蹈作品《鐵軍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內涵,成為了傳承新四軍文化、弘揚鐵軍精神的重要藝術載體。通過對這部作品的分析和欣賞,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新四軍的歷史和精神,接受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藝術教育。
四、新四軍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實踐的構建思路和設計方案
(一)新四軍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的構建思路
1. 賞析作品,初步感受。欣賞和新四軍相關的藝術作品,初步感受藝術帶來感官沖擊,初步了解新四軍文化。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與新四軍文化相關的藝術作品,例如舞蹈課可以播放和革命歷史相關題材的舞蹈、舞劇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舞蹈作品的主題、表現手法、舞蹈技巧等,提高學生的舞蹈欣賞水平。讓學生通過欣賞舞蹈作品,感受新四軍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對新四軍的敬仰之情。
2. 實地考察,加深了解。組織學生參觀新四軍紀念館、革命遺址等場所,讓學生親身感受新四軍文化的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可以邀請新四軍老戰士或專家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四軍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實地考察與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感。要求學生在考察后進行藝術創作,如繪畫、寫作、攝影等,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表達出來,進一步鞏固對新四軍文化的認識。
3. 主題創作,合作創新。主題活動開展以新四軍文化為主題的藝術活動課程。例如設計以新四軍文化為主題的藝術項目,如制作新四軍文化主題的手抄報、舉辦新四軍文化藝術展覽等。再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新四軍的故事” 主題活動,用繪畫、手工、舞蹈、歌唱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故事內容,學生可以結合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通過綜合藝術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新四軍文化。
4. 第二課堂,注重實踐。例如編排以新四軍文化為主題的戲劇作品,讓學生參與劇本創作、角色表演、舞臺設計等環節。通過戲劇表演,學生可以更深入地體驗新四軍的歷史和文化,培養綜合藝術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組織戲劇表演比賽或匯報演出,邀請學校師生、家長和社區居民觀看。在演出后,組織觀眾與演員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對作品的感受和體會,增強戲劇作品的教育效果。注重藝術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為社區繪制新四軍文化墻、制作新四軍文化宣傳海報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將藝術創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實踐能力。
(二)新四軍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育實踐設計思路
1. 賞析《華中魯藝記》,感受新四軍文化魅力。
由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創排,以1941年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的歷史發展為背景,以王海紋、江濤、丘東平等魯藝師生的真人真事為原型,該劇講述了抗戰時期,上海進步青年海紋、顏清純等人告別家鄉在魯藝中隊長江濤的帶領下奔赴魯藝,沿途親眼目睹日寇的種種罪行,越發堅定抗日救亡的信念。在華中魯藝,進步青年在教導主任丘東平的指導和影響下,逐漸成長為合格的抗日戰士。在日偽發動大掃蕩時,魯藝師生被迫撤離,丘東平、江濤不幸犧牲。海紋號召女學員們用歌舞吸引敵人,希望贏得機會讓部隊撤離。敵人逼近,海紋等九位女戰士縱身躍入河中,消失在鮮紅的河水之中。為崇高理想獻出青春乃至生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華中魯藝傳承學校。《華中魯藝記》,融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于一體,打造極具該校特色的思政課程。學生通過觀看、學習、排練該劇,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該劇藝術化呈現了當年華中魯藝教學實踐的熱烈場面,展示了一群向往革命的年輕人成長為堅定革命者的心路歷程,再現了華中魯藝師生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用藝術鼓舞抗戰斗志,用堅定的信仰凝聚革命力量,用熾熱的情感繁榮抗戰文藝,用熱血譜寫壯麗的生命之歌,展現了中華兒女的藝魂、軍魂和民族魂。在藝術表現方面,《華中魯藝記》融合江蘇民歌風味、地方淮劇腔調等多種藝術元素,融進了民族性與地域性的藝術特色,舞臺靈動唯美,人物形象鮮活,音樂曲風多元,在以歌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同時,體現傳統與現代結合、民族與地方融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心靈震撼力。該劇以青春、熱血、愛國、奉獻為主色調,為新時代青年構筑跨越時空的對話情境,激發他們反思、叩問青春——我們是誰,我們走向何處,我們為未來的青年留下什么?引導他們對自我、對青春、對人生意義進行更深的思考。
該劇舞蹈部分均由學前教育專業的孩子參與排練與演出,組織學生進行賞析,分析表現手法、情感表達、文化內涵等方面。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培養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賞析過后以小組為單位節選自己喜歡的舞蹈片段學習,例如《山芋歌》《茅山下》《絕唱》《無名草》《姐姐妹妹》《渡河》《蘆花頌》等等進一步感受新四軍舞蹈的魅力,欣賞優秀作品、傳承魯藝精神。
新四軍舞蹈是中國舞蹈藝術的瑰寶,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該部作品中舞蹈形式多樣,包括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形式,舞蹈動作剛健有力、舒展大方,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戰爭、革命、軍民生活等為題材,融入了地方本土紅色故事文化,反映了新四軍的戰斗歷程和革命精神。通過舞蹈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抗戰思想,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為新四軍戰士們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1. 實地參觀新四軍紀念館,了解新四軍文化歷史。
歷史的長河因傳承而波瀾壯闊,革命的精神因銘記而不朽。在新四軍紀念館內行走,彷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歷史的回響之上。同學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耳邊似乎還回響著槍炮的轟鳴,眼前浮現出烈士們英勇奮戰的身影。在這里,紅色基因不僅僅是一段歷史的記憶,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激勵著每一位鹽幼學子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同學們紛紛在紀念館內留下自己的手印,與先烈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擊掌”,這份敬意與感慨,化作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深深植根于心中。此次研學活動,在老師的精心組織和講解員的生動講解下,同學們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開闊了視野,加深了對鹽城這座城市的了解和熱愛。同學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傳承和發揚紅色精神和海鹽文化,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的棟梁之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身到幼教事業中,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下一代而不懈努力。
那在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感悟和藝術靈感的激發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只是走馬觀花的看過、走過顯然是行不通的,不能只做形式主義的藝術教育實踐實地考察,而是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進行歷史感悟和藝術靈感的激發,讓學生在歷史與藝術的交融中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成長。例如參觀前的準備知識鋪墊、觀察中的引導、參觀后的總結與拓展都是必要的。
知識鋪墊:在參觀前,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講解、播放紀錄片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新四軍的歷史背景、主要戰役、重要人物等基礎知識,讓學生對新四軍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可以選取一些與新四軍相關的藝術作品,如繪畫、歌曲、詩歌等,讓學生提前欣賞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藝術與歷史的關系,為參觀活動做好知識和情感上的準備;提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紀念館的展覽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 “新四軍戰士們在艱苦的環境中是如何進行藝術創作的?”“這些藝術作品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從紀念館的陳列中,你能發現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觀,激發他們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參觀中的引導:細致觀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紀念館中的展品,包括文物、照片、藝術作品等。讓學生關注展品的細節,如人物的表情、服飾、武器的樣式等,通過細節感受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魅力。
例如,在觀察新四軍戰士的照片時,引導學生注意戰士們堅定的眼神、剛毅的面容,體會他們的英勇和堅韌;在欣賞新四軍時期的繪畫作品時,讓學生關注畫面的構圖、色彩運用、線條表現等方面的特點;故事講述,教師或講解員可以結合展品,講述一些新四軍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事跡。這些故事可以讓歷史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講述新四軍文藝戰士在戰火中堅持創作,用藝術作品鼓舞士氣的故事;或者講述某個戰斗英雄的英勇事跡,讓學生了解到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故事可以如何轉化為藝術創作的素材;藝術分析,當學生看到紀念館中的藝術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分析繪畫作品的風格流派、表現手法、主題思想等;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特點、材質運用、藝術表現力等。可以讓學生比較不同藝術作品之間的異同,探討它們在表現新四軍文化方面的獨特之處。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藝術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情境體驗,利用紀念館的場景布置和多媒體展示手段,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情境體驗。例如,通過播放戰爭場景的音效、視頻,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或者通過模擬新四軍戰士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感受他們的艱苦生活和堅定信念,在情境體驗中,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思考如果自己是當時的一名文藝工作者,會如何用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激發學生的藝術靈感。
參觀后的總結與拓展:小組討論,參觀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參觀過程中的感受、發現和思考,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和啟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一些主題進行討論,如 “新四軍文化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啟示”“如何通過藝術作品傳承和弘揚新四軍精神” 等,加深學生對歷史和藝術的理解;藝術創作,布置與參觀內容相關的藝術創作任務,讓學生將參觀中獲得的歷史感悟和藝術靈感轉化為實際的作品。創作形式可以多樣化,如繪畫、書法、詩歌、散文、音樂、舞蹈等,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和鼓勵,幫助學生完善作品。創作完成后,可以組織作品展示和分享活動,讓學生相互欣賞和評價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藝術表現力;深入研究,對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讓學生查閱更多關于新四軍文化和藝術的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或小論文;或者讓學生對某一件藝術作品進行深入分析,撰寫藝術評論等。
通過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才能更好的為后期打下堅實基礎,有利于后期藝術表現和藝術創作。
2. 華中魯藝記為靈感,主題創作舞蹈《木刻中的回響》。
本舞蹈以《華中魯藝記》為基礎,九女投河片段為創作靈感,表演者均為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在校學生演繹, 該作品以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的革命歷史事跡為根據,以當代大學生的視角回望這座抗戰文藝堡壘的血色傳奇。通過兩個平行時空在舞臺的交織與對話,表現當代學生在傳習木刻版畫的過程中連接1941年的華中魯藝校園,在木刻的刀筆聲中聽到歷史的回響。歷史的華中魯藝先輩以刀代筆、以筆為槍,在鐵筆刻木的錚錚響中開展民族救亡,革命精神影響一代又一代;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接力文藝的槍桿,刻寫新的奮斗故事。
該作品以舞蹈的藝術形式,用現當代舞蹈肢體語言配合木刻畫道具將歷史場景立體還原,演活講透華中魯藝故事、鹽城故事、青春故事。舞蹈片段展現了九女投河最終壯烈犧牲的真實事跡,1941年7月,敵人對鹽阜根據地發起瘋狂“掃蕩”,200多名魯藝師生在轉移時不幸被敵軍包圍,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王海紋等8名女學生和1名女記者寧死不降,朝著滔滔河水毅然跳下。這一躍,成就了青春永恒;這一躍,立起了壯麗的旗幟;這一躍,定格了革命者堅定的信仰與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作為華中魯藝的唯一傳承學校,回顧鹽城幼專歷史,緬懷革命英烈,該作品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傳揚新四軍文化、傳遞新四軍精神。
3. 勇于挑戰與實踐,傳承并發揚新四軍精神。
《木刻中的回響》男女群舞作品,通過與全省院校的同臺競技,不畏艱難勇于挑戰,最終榮獲2023年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特等獎的優異成績,同學們在學習與排練的過程中牢記新四軍精神,再苦再累都無一放棄,朱陳晨同學、徐藝嘉同學甚至在比賽的時候仍然帶傷咬牙堅持,賽后她們堅強地表示“這點苦痛不算什么,只要能取得好成績一切都值得,決不輕言放棄,我們是團隊的一份子,少一個都會影響舞蹈呈現的效果,我們要學習魯藝新四軍精神并發揚光大,很幸運能參與這次三年一次的比賽演繹這段舞蹈”,可見通過此次舞蹈比賽,一方面踐行新四軍文化的滲透,另一方面學生也全身心的感悟、感受、體會、體悟到新四軍在鹽城魯藝的這段歷史,傳揚和發展了這段新四軍無畏艱險、團結奉獻的精神。
2024年6月24日下午,鹽城市委中心組舉行學習交流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和在鹽城考察時重要指示精神,交流學習體會,該作品參與了“青講青聽”鹽城市青年思政課優秀宣講作品展示。新四軍精神也是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是思政課程建設的要求,在此次的青年思政課優秀宣講作品的實踐表演中,又一次加深了學生們對鹽阜這片土地上先驅革命的歷史與傳奇事跡,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展示了舞蹈,也體現了思政進課堂的多面性和可行性,傳承并發揚新四軍精神。
五、新四軍文化在藝術教育實踐中的總結與反思
新四軍文化,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歷史記憶。在藝術教育領域,引入新四軍文化的精神,不僅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意識。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和有待改進的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與當代藝術形式融合不足。在當代藝術領域,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斷涌現,但在新四軍文化的藝術教育中,與這些當代藝術形式的融合還不夠。沒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新媒體藝術等方式來展示和傳播新四軍文化,導致新四軍文化在當代藝術教育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不足。
專業知識儲備不夠。部分藝術教育教師對新四軍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缺乏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在教學中難以準確地傳達新四軍文化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特色。這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也限制了學生對新四軍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因此還需加強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教師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