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的愛民堤
新四軍的愛民堤
作者:丁星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2-09 瀏覽次數:7870
一
江蘇東北部的沿海地區,歷史上常常受到海潮的侵襲,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1939 年8 月30 日,農歷七月十六,大潮引發海嘯。據《阜寧縣志》記載,海嘯發生時,巨浪滔天,鋪天蓋地,吞沒了良田,蕩平了村莊,僅阜寧縣就死亡13000 余人。當時的阜寧縣,包括現在的濱??h、響水縣大部地區,瀕臨黃海,因而受災嚴重。海嘯還留下后患,海水浸泡后的田地因鹽分太重,五谷不生。
1940 年10 月,八路軍第五縱隊挺進鹽阜地區,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原任供給部部長的宋乃德,被派任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通過兩個多月調查研究,認為要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保障部隊供給,首先要修筑海堤。1941 年2 月阜寧縣參議會剛剛組成,他就向參議會提出了修筑海堤的提案。此時,八路軍第五縱隊已經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宋乃德也向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送去了建議修筑海堤的報告。黃克誠完全同意,并將報告轉送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和政治委員劉少奇。軍部剛剛重建,部隊正在整編,陳毅和劉少奇工作很忙,但立即看報告作指示。劉少奇說:“新政權剛剛建立,要辦的事情千頭萬緒,應該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大事?!标愐阏f:“阜寧縣的海堤修不修,直接關系到我們在蘇北能不能站住腳,人民政府能不能鞏固,共產黨是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我們的軍隊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國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性問題。這個海堤不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有什么困難,我們部隊一定大力支持。”
說起修筑海堤,既是阜寧人民的多年愿望,也是他們的一再失望?,F在共產黨、新四軍派來的縣長也要筑堤了,靠不靠得?。渴遣皇且灿眠@個借口盤剝老百姓?
宋乃德一面耐心說服參議員們,一面行動起來,親自勘察工程,制訂筑堤方案。不久,60 萬元公債成功發售,開明士紳也有捐助,筑堤的資金有了保證。宋乃德就籌糧籌草,動員民工,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工作。由于運輸困難,民工的口糧只籌集到12 萬斤。新四軍第三師當即又提供軍糧12 萬斤,彌補了民工口糧的不足。
1941 年5 月15 日,修筑海堤正式開工。宋乃德自任筑堤工程總指揮,帶頭參加勞動,還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種種謠言,進行了深入有力的思想工作。只經過21天施工,挖土83萬方,海堤北段就在6月5日完工。
南堤的工程遇到了比北堤大得多的困難。那時鹽阜地區還有殘余土匪和反動會道門,他們在國民黨頑固派的唆使下,對筑堤進行破壞,甚至采取綁架、暗殺的手段恐嚇筑堤民工。6 月23 日,南堤開工的第四天,擔任監工員的阜寧縣糧食局科長陳景石就被土匪殺害。宋乃德及時發表告工友書,揭露敵人破壞工程的陰謀,穩定了工人的情緒。后來,兼任筑堤工程副總指揮的八灘區區長陳振東,阜寧縣政府科長于欣,又被顧德揚匪部綁架殺害。宋乃德自己也曾遭遇險情。為了保衛筑堤的安全,黃克誠親自調派部隊攜帶武器參加筑堤勞動。有新四軍在,民工們就放心了,情緒也穩定了。
天氣對修筑海堤也有阻擾。進入7 月,接連幾天大風大雨,海水大漲,工棚的席蓋有的被刮到半空,有的被卷到水里。到了7 月11 日,風雨更狂了,民工們唯恐大風引來海嘯,紛紛各自回家去了。那幾天,宋乃德因患瘧疾發高燒住在東坎。他得知消息,拖著病體冒雨涉水趕到八灘,召集參加筑堤的全體干部開會,會后分頭去做民工的動員工作。不到一星期,所有民工又回到工地。
經過軍民協作艱苦奮斗,到了7 月31 日,一條高7.8 米,底寬21 米,長達90 華里的海堤終于完成。這年夏天,發生的大潮汛,比1939 年的大潮還高六寸。雄偉的新堤巍然屹立,阜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為了表彰宋乃德領導筑堤的功績,當地百姓將這條海堤命名為宋公堤,還流行著一首民謠:“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咸潮到阜東,從此無有沖家禍,每逢潮聲思宋公?!?/span>
在新四軍第四師的淮北抗日根據地,同樣將興修水利作為發展生產、造福人民的大事。
1939 年9 月,第四師還稱新四軍游擊支隊時,駐在渦陽縣新興集。那里地勢低洼,十年九澇。老百姓想挖溝排水,遇到下游的反對,為此一再引起糾紛,甚至發生械斗。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彭雪楓經過調查研究,認為必須幫助人民解決排洪防澇難題,于是派人到上下游做思想工作,促成他們和解。軍民合作冒雨勞動,用7 天時間挖出一條長11 華里、深2.5 米的排水溝,讓洼地積水從此通暢地流入淝河。水患既除,年年豐收。當地人民感謝新四軍的幫助,集新四軍和新興集的兩個“新”字,將這條大渠命名為新新溝。
1943 年第四師駐在洪澤湖畔。濱湖各縣都有許多河道,夏秋之際河水泛濫,淹沒農田,人民深以為苦。第四師和淮北行政公署組織濱湖各縣興修水利,軍民冒著炎炎烈日挖河修堤,3 個月共修河道106 條(段),使2.5 萬頃農田免除了澇災。
這年入夏,連日下雨,淮水猛漲。臨淮的梨柳、張臺、北湖三鄉人民顧慮重重。彭雪楓認為應該有個一勞永逸之計,經與第四師政治委員鄧子恢、淮北行政公署主任劉瑞龍商量,決定征集各鄉民工筑堤,暫借公糧500 石作民工伙食,還調了新四軍3 個連隊和黨政軍機關一批干部參加勞動。軍民親密合作,共完成7.8 萬余土方,筑成牢固新堤。三鄉人民額手相慶,說共產黨、新四軍“真正能救人民于水火而登衽席之上”。
1944 年9 月彭雪楓在西進戰役中犧牲。噩耗傳來,泗南縣為紀念他的愛民功德,決定將這條大堤命名為雪楓堤。
當年的泗南縣大柳巷村,如今是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鎮。鎮北的雪楓堤,依然守衛著這里的安寧和繁榮。
新四軍第七師的皖江抗日根據地,跨越長江兩岸,還有巢湖、白湖等眾多湖泊,河流縱橫交錯,大部地勢低洼。由于堤壩常年失修,洪澇災害頻繁。新四軍幫助皖江人民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一直十分重視興修水利。重建了無為縣的季家閘、黃樹閘、陳家閘,受益農田30 萬畝。在湖東地區開鑿大新圩山河,受益農田7 萬余畝,還修筑了大小圩堤30 多段。在臨江地區修塘1002 處,筑壩埂90 多道。在和含地區興修了白渡河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對農業豐收起了重要作用。
皖江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是興修無為縣長江邊的黃絲灘新堤。1943 年10 月6 日,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呂惠生在無為縣湯家溝鎮召開臨江各縣水利會議,決定成立黃絲灘退建工程委員會,負責領導和設計工程,又設退建工程局,負責筑堤施工。先后動員民工21萬人,費時3 個月,完成土方44.4 萬立方米,于1944 年5 月建成新堤。此堤長13 華里,高一丈九,頂寬兩丈四,底寬12 丈,是長江北岸無為、巢縣、廬江、合肥、含山、和縣、舒城七縣屏障,保護了100多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筑堤期間,日偽軍不斷進行騷擾,企圖破壞工程。新四軍第七師提出“武裝保衛修堤”的口號,派出大批部隊參加筑堤勞動,多次打退日偽軍的擾亂。
長江以南的銅陵、繁昌等縣人民,長江以北的山區人民,雖然黃絲灘新堤對他們沒有直接利益,為了共同建設根據地,在人力、財力上對筑堤提供了支援。
能在戰爭頻繁的年代里完成這樣一個大工程,皖江人民歡欣鼓舞,感謝共產黨和新四軍,也感謝呂惠生領導筑堤的辛勞,決定將黃絲灘新堤命名為惠生堤。
宋公堤是海堤,雪楓堤是河堤,惠生堤是江堤。海堤河堤江堤,都是新四軍的愛民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政權,全心全意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一面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一面竭盡所能為人民做好事辦實事。人民也真心實意擁護共產黨,支持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政權。從黃海之濱到大江南北,留下了許多像愛民堤這樣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