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淺談新四軍革命精神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價值
淺談新四軍革命精神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價值
作者:陸錦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17 瀏覽次數:35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裝力量,是華中抗日的主力軍。1941年1月,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揭開了新四軍發展壯大和正規化建設的嶄新一頁,是新四軍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發揚。作為重建軍部所在地的黨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深化新四軍歷史研究與宣傳,從新四軍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
一、新四軍革命精神的歷史錘煉
新四軍在八年抗戰過程中,先后面臨一系列問題,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和戰斗力,如不適應華中敵后廣闊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密集的水網;在皖南事變之前,政治工作的地位一度有所削弱,影響了戰斗力;干部缺乏,人才缺乏;下級軍事干部、政治干部的帶兵能力、戰斗素養不高;環境高度復雜,一度面臨困境,等等。新四軍廣大指戰員,通過一系列制度、措施解決了這些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八年的軍事實踐中,鑄造、豐富和發展了新四軍革命精神。
(一)進行“鐵的黨軍”建設,鑄造新四軍革命精神
1.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加強政治工作機關。新四軍建軍初期,由于受國民黨束縛,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由軍事副職代行政治委員職權,使政治委員公開地位降低,影響了政治工作的開展。重建軍部后,團以上各級都正式任命了政治委員,在部隊中進行了政治委員制度的教育。重申政治機關是軍隊實施領導的機關,與軍事指揮機關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糾正各種不重視政治機關的傾向。
2.加強新四軍黨組織的建設,提高黨員素質。新軍部成立后,中共黨員和黨支部在連隊公開了,并積極發展新黨員,主力部隊中黨員數通常占全體人數的40%以上。加強了黨支部建設,強調發揮黨支部的領導和保證作用,發揮黨員的骨干作用。
3.加強政治教育和黨風建設教育。重點是教育干部,改變干部教育落后于戰士教育的現象。在“政治工作面對連隊,黨的工作面對支部”的口號下,加強了連隊建設。各部隊都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編印了教材。
4.實行統一的編制、統一的制度和嚴格的紀律。重建軍部后,按編制任命了各師、旅、團各級領導干部,師、旅兩級均建立了主力團,團建立了主力營、連。部隊按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編制,并保持相對穩定。在人員分配上減少機關、后方人員,充實戰斗連隊。加強了行政管理工作,制定了各項工作制度。對部隊加強了紀律教育,提高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要求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堅決糾正紀律松弛、對上級命令不堅決執行的現象。
“鐵的黨軍”建設,從制度、紀律、教育、組織等各個方面,加強了黨在軍隊中的建設,堅持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定了跟黨舉旗的信念,是新四軍革命精神形成的最為核心的一環。
(二)創辦軍校,培養、錘煉、強化新四軍革命精神
1937年10月12日,新四軍成立不久,即籌建了新四軍教導隊。1938年9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新四軍教導隊改為新四軍教導總隊。此后,新四軍及其所屬各部隊在華中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內,還先后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6個分校。新四軍各“抗大”分校堅持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為辦學方針,倡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遵循“少而精”、“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并重,軍事與政治并重”、“中國化、大眾化”、“革命的批判的原則”。
軍事教育是學校的主課。軍事理論教育,主要學習毛主席的軍事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在論持久且戰》、《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戰術基礎知識,主要講授步兵戰術及相應的軍事基礎知識,如:武器(槍炮、手榴彈、地雷等)的構造、性能、使用和保護;射擊、投彈、刺殺、行軍轉移、宿營布哨、偵察敵情、近戰、夜戰、麻雀戰等。
在八年全面抗戰期間,新四軍教導總隊、抗大各分校等為新四軍和華中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培養訓練了2.8萬多名軍政干部,其中大部分是新參軍的知識青年。極大地解決了干部缺乏問題,同時經過教導總隊和抗大分校的培養,新老干部的軍政素質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力地加強了新四軍各部隊的戰斗力,新四軍革命精神也得到進一步的錘煉和強化。
(三)加強人才和文化建設,陶冶新四軍革命精神
1.人才建設。“盡收勇士歸磨下,壓倒倭兒入籠中”,這是1941年朱老總贈給陳毅同志的詩句。鹽城時期,各方名流云集,如彭康、孫冶方等。各師各根據地也都聚集了不少文化人才。有不少是文化界青年骨干分子,如李一氓、朱克靖等同志。“新四軍的文化水準比較中國其它部隊已高得多。”據1師1941年10月統計,營職以下干部60%是20至25歲的青年知識分子,連隊指導員中,80%至90%是青年學生出身。
2.文化建設。抗日戰爭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新四軍及華中抗日根據地創辦的報紙有六七十種,期刊有30多種,畫報有近20種。當年的軍部云嶺,到處嘹亮著抗日救亡歌曲,抗日宣傳畫、墻報、標語等隨處可見,文藝晚會、講演會、籃球賽等文體活動豐富多彩,衛訓班、速記班、干訓班等培訓班辦得熱火朝天;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過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學習戰斗生活,這里的一切強烈地吸引人,感染人,塑造人,錘煉人。
二、新四軍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新四軍創造的輝煌業績、鑄就的革命精神,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是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同樣發揮著激勵人心、增強信心、催人奮進的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的根本遵循
新四軍從組建之日起,就把跟黨舉旗、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作為建軍的根本原則。組建之前,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遠離中央,身處險境,在屢遭“圍剿”的殘酷斗爭中,憑著對黨和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艱苦卓絕的生死搏斗。當我們黨與國民黨合作抗日后,他們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決定,毫不遲疑地接受統一改編,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敵后,浴血奮戰,奮勇殺敵,一次次粉碎敵人的圍剿、“掃蕩”,在華中建立了大片的抗日根據地,使侵華日軍的后方成為烽火連天的主戰場。這種聽黨指揮、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為他們屢克強敵、贏得最終勝利提供了思想保證和力量源泉。今天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更需要我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決議。
(二)英勇善戰、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的本質體現
新四軍是在險惡又復雜的環境里磨煉出來的,是在殘酷的戰爭中頑強拼搏和英勇善戰出來的。抗日戰爭中的新四軍之所以被譽為“鐵軍”,就是因為勇猛頑強、英勇善戰、所向披靡的鐵的擔當而聞名。新時代我們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必須崇尚實干,敢于擔當,努力拼搏奮斗。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進一步樹立責任意識,做新時代敢于擔當的好公仆。廣大黨員干部要傳承和弘揚新四軍鐵一般的擔當精神,永葆昂揚的革命斗志、旺盛的工作熱情和頑強的工作作風,切實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奮發有為銳意進取,這樣才能夠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三)嚴明紀律、嚴守規矩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嚴明的紀律性,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更是黨和軍隊歷經坎坷卻能不斷發展壯大、遭遇各種困難卻能不斷取得勝利的內在基因。新四軍以步調一致、軍紀如鐵、執法如山而著稱。新四軍組建不久,即制定有十條軍規。隨后,公布了新四軍的《三大紀律,十項注意》。1943年12月,又制定了關于擁政愛民的指示,并公布《新四軍擁政愛民十大公約》。新四軍以嚴格的群眾紀律取信于民,正是靠著這些鐵的紀律,新四軍才贏得了民心,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在新形勢下,紀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九千多萬黨員的執政黨更加重要。我們要堅持把執行和維護政治紀律放在首位,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時時處處繃緊紀律這根弦,在各種誘惑面前把握住自己,筑起防線、抗拒誘惑,堅守基本底線。
(四)為民服務、真誠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報國為民、無私奉獻是新四軍革命精神之本。在抗日烽火的艱難歲月,新四軍將士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打破重重包圍封鎖,始終相信和依靠群眾,并從掃地、挑水等一件件小事做起,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在對敵斗爭的艱苦環境中,他們一手開展武裝斗爭,一手推進經濟建設,努力解決民眾迫切希望解決的難事、大事。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激發起根據地廣大民眾主動參與支持抗戰的積極性。新時代我們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要守初心擔使命,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以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筑牢黨長期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
三、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傳承實踐
作為抗戰時期新四軍軍部和中共中央華中局的移駐地,鹽城阜寧境內新四軍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如位于陳集鎮的新四軍軍部舊址,位于羊寨單家港的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汪朱集的華中黨校舊址,賣飯曹村的新四軍文化村、湖海藝文社舊址,位于益林鎮的新四軍三師駐地、位于蘆蒲鎮的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等。此外,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老一輩革命家也都曾在這里留下光輝的足跡。近年來,阜寧縣委縣政府在新四軍紅色資源的發掘利用和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傳承弘揚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切實加強新四軍史料挖掘征集。
深入開展新四軍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調查,準確摸清新四軍在阜寧的紅色資源;認真編印《紅色阜寧》、《新四軍在阜寧的故事》等主題教育讀本,搶救性征集新四軍老戰士口述資料,切實加強新四軍文獻檔案史料等挖掘整理工作。
(二)大力實施紅色遺存提升工程
本著“凡有痕跡的都要留下記憶、凡有記憶的都要留下故事”原則,在對全縣紅色遺存進行普查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對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新四軍第三師師部舊址等重點場館進行修繕提升,對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按照高標準、高要求進行重點修繕提升,對停翅港新四軍軍部舊址、蘇北文工團等場館的陳列布展進行改造提升,讓全縣紅色資源有跡可循。
(三)不斷深化新四軍歷史研究闡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挖掘新四軍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發揮革命文化的引領作用。如: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重要指示精神座談會,推動深化新四軍研究工作;召開新四軍與抗日根據地建設學術研討會,以新四軍發展壯大取得勝利的寶貴經驗詮釋成功密碼;推出一批理論文章,解讀新四軍與人民的魚水關系,揭示堅持人民立場的重要意義。
(四)積極開展新四軍紅色基因宣傳教育
與省、市委黨校和各類干部學院對接,加快建設“阜寧縣停翅港村紅色美麗村莊”和“阜寧新四軍紅色教育基地”,擴大阜寧紅色資源的影響力;以“新四軍在阜寧”為主題,通過開展紅色故事挖掘、紅色劇目展演、紅色黨課教育、紅色文創征集、紅色故事大賽等,讓紅色活動“實”起來、紅色文物“活”起來、紅色宣傳“動”起來;常態化舉辦紅色故事宣講大賽及小小講解員選拔賽、紅色宣講員培訓班,培育一批政治過硬、業務熟練、知識豐富的講解員,開展“紅色故事宣講鎮村行”、“鐵軍大講堂等活動,多形式、多維度講好阜寧紅色故事;將紅色文化融入學校思政教育,采用“送入課堂+走進場館”模式,開展“紅色之旅”宣教活動,使中小學生接受紅色教育。為進一步增強宣傳教育的時效性和傳播力,不斷創新方法手段,建設學教融合平臺,打造特色紅旅基地。如創新推廣“紅色教育在館內、軍事訓練在營地、勞動實踐在田間、吃飯住宿在農家”的紅色研學模式,將特色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嵌入紅色旅教線路,同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營造沉浸式體驗教學,吸引青少年在農事體驗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八十三年來,我們始終銘記新四軍與鹽阜人民并肩作戰的不朽功勛、同心合力的魚水深情、生死與共的崢嶸歲月。銘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扛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用好新四軍革命歷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在常讀常新中汲取奮進力量,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鹽城擔當,以實際行動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