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視域下新四軍抗戰時期戲劇宣傳動員的機制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視域下新四軍抗戰時期戲劇宣傳動員的機制研究
作者:王帥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19 瀏覽次數:35
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考察時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要用好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戲劇工作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工作的重要一環。抗戰時期,作為華中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貫穿工作全過程,通過“采用通俗化的形式,群眾所能了解的語言”的戲劇宣傳方式,在艱苦環境中堅持抗戰并成功擊敗日、偽、頑軍。文藝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思想,中國戲劇歷史悠久,傳承深厚,受眾廣泛,新四軍始終堅持將服務抗戰和人民文藝相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長期性、多樣性的文藝宣傳實踐也為軍隊戲劇宣傳提供了有效的經驗借鑒,戲劇宣傳成為戰時新四軍開展民眾動員、激發抗日熱情、調動抗日力量的一柄利器。
一、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動員的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其不僅能夠滿足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價值需求,同時能較好的契合中國傳統文藝思想的審美意涵與人文理念??箲饡r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傳播、運用與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藝理論成果,展現出強大的宣傳、教育、動員功效。同時,中國共產黨自始就非常重視文藝手段在各項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各類形式多樣的文藝宣傳實踐深入部隊工作生活,黨政軍領導人不斷汲取經驗教訓,探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戰時文藝宣傳實踐最適宜的融通路徑,依據具體的革命態勢以及地方文化傳統,在不斷地完善發展的實踐中形成了系統嚴密、獨具特色的文藝宣傳觀,成為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的基本行動指南。
(一)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動員理論基礎深厚。
文藝對于國計民生的強大影響不容忽視,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統地研究了文藝界的重大問題,他們所提出的基本概念、觀點、方法經受了歷史和實踐的反復證明,成為一代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研究的根本遵循,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的基礎架構。列寧、斯大林關于文藝問題的研究,相較于馬克思、恩格斯來說更為專精,具有極為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特征,他們基于本國的文化傳統與現實發展訴求,對于文藝的無產階級黨性以及文藝的宣傳功能等具體問題作出了精辟論斷,也成為革命時代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箲饡r期,毛澤東在充分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藝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情況,深刻闡釋了抗戰時期文藝要“為什么人服務”“怎樣服務”等基本問題,由此形成了毛澤東延安文藝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根據地人民群眾順利開展戰時文藝宣傳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新四軍主要領導人,在本文中指皖南事變后負責統轄新四軍戰略地區的華中局黨政領導人以及新四軍新編序列中各級部隊的黨軍政一把手。其包括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劉少奇、代軍長陳毅,劉少奇回延安后的代理書記饒漱石,以及新四軍所屬各部隊師長。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以及所屬機構進行重新建制,完全脫離國民黨的軍事指揮,成為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軍隊。新四軍軍部以及所屬各部的領導關系明確,“基本形成一個整體”,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極大程度地實現了新四軍主要領導人思想的高度整合統一。
(二)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動員的實踐依據扎實。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便極為重視開展宣傳工作實踐,不斷探索服務民眾、促進社會變革的各類宣傳方式。大革命時期在尚未擁有獨立的武裝部隊之前,各級共產黨組織成員的工作重心正是在思想宣傳工作上,在具體實踐中,戲劇作為思想宣傳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者果斷抓住時機,進一步發掘借助戲劇這一藝術載體進行有效革命宣傳的思想路徑。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戲劇宣傳工作已有趨于成熟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革命根據地創辦了各類宣傳機構與團體,舉辦了大量的地方戲劇宣傳活動,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戲劇宣傳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日本侵華腳步的不斷逼近,大片國土淪喪,廣大中國民眾受到殘酷迫害,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國家面臨存亡,雖已有部分民族意識逐漸覺醒,但由于當時掌權的國民黨深陷狹隘階級利益的藩籬,無法以統一的思想路線指導民眾團結抗戰,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順應時代潮流凝聚革命力量。軍事實力是革命斗爭的重要依托,中國共產黨經過多次與國民黨的艱難談判,最終成功將大革命后多數羈留在南方八省的工農紅軍再次收編,定番號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此時的新編新四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長期脫離黨組織的指導教育,且無法正確的判斷和認知當時的局勢,如何以一種通俗易懂的形式對部隊軍士以及當地民眾開展宣傳教育,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抗戰理論與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傳遞給他們。中國戲劇歷史悠久、趣味性強,老百姓易于接受,且戲劇創作所宣揚的美學意涵與精神價值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有思想契合點,成為最適宜傳播抗戰革命思想的載體。在此基礎上,新四軍領導人積極吸納全國大量先進戲劇工作者加入宣傳隊伍,對于傳統戲劇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合理改造,使之成為服務時代政治與革命群眾的強大思想武器。
二、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動員的政策與主體
面對復雜嚴峻的輿情環境以及亟需教育啟迪的軍民群體,以戲劇為主要渠道的新四軍文藝宣傳工作迫在眉睫。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堅決貫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中國現實的社情黨情,充分尊重中國傳統文藝的內在發展規律,針對新四軍戲劇宣傳的主體、內容以及問題改進等方面制訂出一系列內涵科學、邏輯嚴密的方針政策。在馬克思恩格斯文藝與無產階級宣傳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深刻領悟到文藝人民性的思想原則。此外,列寧斯大林無產階級文藝黨性論則指明,文藝宣傳作為黨的一項事業以及宣傳組織機構建設的重要意義,這對于戲劇宣傳網絡構建政策的制訂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列寧斯大林科學運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哲學原理,在文藝批評論、文藝宣傳論中深刻揭示了文藝與政治、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實質,為新四軍戲劇宣傳提供積極有效的理論指導。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新四軍戲劇宣傳的階段性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和優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緊密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新四軍戲劇宣傳實踐的融通結合,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一)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政策銜接有序。
抗戰時期,新四軍始終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于各項建設工作的全過程。黨的頂層設計是黨實施對軍隊直接領導的重要方式,確保黨對軍隊各項工作掌握主導權。對于抗戰時期新四軍的戲劇宣傳工作,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思想和原則與中國戰時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組建、實踐、整改等不同工作階段制定出一系列精準科學、有序銜接的方針政策,從戲劇宣傳的網絡構建、戲劇宣傳的工作原則、戲劇宣傳的整改建議等三個方面有效指導并解決戲劇宣傳工作各個環節的關鍵性問題,使其工作體現出強大的“政治性、組織性與紀律性”。
(二)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結構科學合理。
新四軍戲劇宣傳主體包含兩類構成,一是戲劇宣傳的個體,任務數量龐大;二是戲劇宣傳的機構。前者又可細分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內的成員(田漢、朱克靖、阿英等)以及與新四軍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的左翼戲劇工作者(歐陽予倩、趙銘彝等),這些突出的典型人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是在戲劇宣傳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即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同時其所創作的多數劇作能在新四軍戲劇宣傳工作中得到較為廣泛地應用。另一方面是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一般都是在軍政機關或專業戲劇團體內擔任要職,同時能夠始終服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此外,隨著新四軍戲劇宣傳工作的順利開展,新四軍及其所屬各部的各類戲劇宣傳機構也不斷實現了擴充完善。按其功能,主要可以分為演出類機構和培訓類機構,兩類機構相互輸送學員、通力配合實踐,為戰時宣傳工作培養出一批批理論扎實、技能過硬的宣傳干部人才。而中國傳統戲曲傳承千年之久,早在各地民間發展了不少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門戲班團隊。在接受新四軍的物質援助與政治組織領導下,民間戲班有效依托原有的群眾基礎,迅速實現了規?;l展。在黨和軍隊的教育引領下,各類戲劇創演機構自覺肩負起動員全民抗戰的使命擔當,逐漸成為戰時戲劇宣傳實踐的中堅力量。
三、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動員的形式與內容
在具體實踐上,新四軍堅決貫徹馬列主義關于文藝宣傳內容與形式的理論原則,戲劇宣傳的內容要在遵循中國文藝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能動地反映現實社會主題與民眾訴求。同時新四軍始終堅持無產階級黨性論,運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凝聚思想合力,激發無產階級的政治覺悟與戰斗熱情。為了進一步深化戲劇宣傳的效果,新四軍聯動多渠道宣傳模式,有效推進戲劇宣傳在各根據地、各階層民眾中的“遍地生花”。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好內容與技巧的關系,把握好戲劇宣傳的中心思想?戲劇如何表現出其主題思想?如何使民眾通過戲劇接受這一思想道理?這三個問題,前者關乎思想要義,后者突出方法技巧。要堅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戲劇宣傳的內容要貼合黨和軍隊的路線方針政策,表現方式上盡量滿足的認知與喜好,只有統籌好內容和形式,才能持續提升文藝宣傳效果。
(一)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形式多樣。
雖處在戰時的艱難環境,新四軍仍然開發了多類戲劇宣傳渠道,打破傳統單一形式,充分挖掘、溝通各類物質與人力資源,實現多類宣傳渠道間的聯合聯動。以革命戲劇演出為主體,結合口頭、文字、藝術等多種傳播方式,對于戲劇演出的核心思想與動員效果進行預先宣傳、輔助宣傳、二次宣傳。通過多類宣傳形式的優化整合,實現新四軍戲劇宣傳的揚長避短、強強聯合,最大限度地保障宣傳效果。既可以借助其他傳播媒體,彌補戲劇創演高投入高耗時以及易受環境限制的缺陷短板,有利于推進戲劇演出的順利實施;又可以充分發揮其他各類宣傳載體的顯著優勢,幫助戲劇演出打通在各環節各領域間的宣傳瓶頸,著力擴大并增強戲劇宣傳的強大影響力與動員力。
(二)抗戰時期新四軍戲劇宣傳內容豐富。
為了更好動員各群體民眾支援抗戰,新四軍戲劇宣傳主體安排了內容豐富、種類多變的演劇活動。把握最佳宣傳時間節點,避免農忙時節,爭取最廣大受眾。精心挑選劇種和劇目,戲劇宣傳機構始終密切配合新四軍其他各項戰時工作內容,充分尊重各地群眾獨特的審美喜好,盡可能保留當地傳統曲藝的表現形式精髓,同時依據具體的工作需要將參軍抗戰、反擊敵寇、促進生產、思想改造等內容融入劇情創作,發揮各類戲劇演出最大效能。
四、新四軍抗戰時期戲劇宣傳動員的歷史經驗和時代啟示
(一)發揚自由民主,推動戲劇創造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新四軍戲劇宣傳始終堅持文藝民主,充分指導并貫穿戰爭時代戲劇宣傳實踐全過程,新四軍所領導的戲劇宣傳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智慧包容,來自于不同出身背景的知識分子相聚團結,盡情施展自己的才干。廣大戲劇工作者客觀辯證、充分吸收大眾文藝評論,合理修正、有效推動抗戰動員戲劇力量。同時,新四軍領導人在戲劇工作實踐中,遵循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觀,充分結合中國獨特革命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創造性轉化傳統戲劇文藝,充分激發其時代化大眾化的生命力。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發展觀與民族觀為指導,尊重戲劇發展科學規律,始終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導向、道路、方針,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戲劇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一是創造性轉化指明發展新“路徑”。要充分吸收中華文明寶庫資源,結合時代命脈,重新提煉適用當下發展的歷史史實,進行科學加工呈現,激發其時代生命力。要創生新時代傳播媒介,有意識地在戲劇表演中融入數字化信息化的表現手段,推動傳播方式年輕化。二是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內涵再提升。要借助形式的創新擴大其思想價值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壯劇《黃文秀》等就是其中的優秀典型代表,這些先鋒事跡正是時代精神最生動的寫照與縮影,戲劇創新性發展必須立足時代的新進步,不斷發掘“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現象新人物”。要創新戲劇思想內涵與表現形式,精準把握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核,融合化用多類中國美學元素與現代技術,與觀眾進行心靈溝通、情感共鳴,以深刻的情感認同持續增強民眾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三)錘煉業務本領,加強戲劇宣傳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新四軍的戲劇宣傳成效之所以能在抗戰過程中全面凸顯,人才優勢不容忽略。從軍部到連隊再到民間,每一個戲劇宣傳骨干都經歷了層層選聘考察和嚴格培訓。不同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員,統一接受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為黨和軍隊培育出具有堅定政治意志與扎實專業本領的戲劇宣傳人才。新四軍軍部主要設有教導營和戰地服務團,各級連隊下轄設有戲劇隊、劇團等負責戲劇宣教工作,全面整合學員政治思想、凝聚抗戰革命共識,新四軍革命宣傳實踐先鋒團隊迅速創建。新時代新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真正優秀的戲劇作品始終立足人民,引領時代,既能在思想藝術上取得進步,也能實現市場價值的增收。戲劇工作者要堅持打造精品,下苦功夫、練真本事,為世人弘美德,為時代發先聲。同時,要推動高質量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戲劇學校、戲劇團等基礎教育架構,不斷完善戲劇創作人才培養以及劇目孵化的有效機制。一是要鼓勵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實現傳統戲劇技藝精髓的賡續傳承。二是要舉行戲劇人才專題培訓班、研習班,為青年演員搭好成才“天梯”,推動戲劇創作、表演與評論的一體化協調發展。三是要重點培養扶持戲劇領軍人才。戲劇藝術的實踐特性決定了師資師承的關鍵意義,聘請各劇種著名藝術家、知名教授及返聘、外聘教師,幫助青年演員的文化底蘊和表演技巧快速提升。要明確戲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把握戲劇人才成長發展規律,鍛造出成熟優秀的戲劇人才。
(四)豐富傳播形式,唱響新時代中國戲劇好聲音。
思想內容與宣傳技巧是戲劇宣傳推介的重要手段,一切手段形式都要服務內容,但同時不可小覷各類宣傳方式對于內容的強大渲染推廣功效??箲饡r期,新四軍開展的大多數戲劇宣傳活動,突破傳統戲劇形式,增添口頭、文字、藝術等多類輔助宣傳渠道。通過標語、演講、座談會等口頭宣傳形式,既能預先靈活高效召集觀眾、展現觀點,又能在戲后與群眾敞開心扉、平等交流,獲得真實合理的意見反饋。同時,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所創立的戲劇報刊,通過刊載知名劇作家、文藝評論家以及地方黨政領導人對于抗戰戲劇的思想觀點及相關論述,幫助戲劇工作者汲取經驗、鼓舞斗志。兩類傳播渠道有效聯結,極大提升了戲劇宣傳的覆蓋面與影響力,擴寬、建設好戲劇多渠道宣傳體系是做好高質高效宣傳工作的有力推手。新時代以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傳播變革加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與賦能下,文藝界創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媒介,促使群眾的審美要求發生鮮明變化,世界范圍內不同文藝間的碰撞交融也變得更加頻繁。我們要在藝術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爭得話語主導權,就必須有效借助各類新興傳播手段。在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淮劇之鄉”江蘇鹽城,“中華淮劇”App和喜瑪拉雅數字淮劇有聲書屋正式上線揭牌,集聽、說、學、唱于一體的淮劇體驗,線上線下同步推廣,全面點燃淮劇迷的熱情,讓委婉綿延的淮腔淮韻,再綻芬芳。與此同時,打造“中華淮劇”全網首個以劇種命名的戲曲官方賬號,在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全網曝光量突破1.1億,獲贊數超400萬次,粉絲量突破50萬。因此,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以屬地戲劇為載體,持續探索“文化+科技”傳播創新,有效融合利用 5G、VR、大數據、元宇宙等多渠道傳播手段,推動戲劇數字化傳承傳播,強化數字資源采集,創新數字內容衍生,實施數字博物館搭建,豐富新媒體推廣,擴大彰顯時代風貌與中國精神戲劇作品的高質量供給,自信展現中國地方戲劇文化的硬核傳播力和影響力。
抗戰年代,新四軍在惡劣的環境下駐守華中地區,沒有強大的武器裝備,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有的是人民群眾的支持以及抗戰必勝的信念。在這種情況下,新四軍戲劇宣傳隊沒有絲毫的名利觀念,每個成員都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堅持抗戰到底。正是因為有了崇高的革命信念,新四軍戲劇隊才能創作并演出一幕幕生動感人的戲劇,開展豐富而生動的宣傳與動員,從而團結了一切抗日力量,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