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廉政建設實踐及其時代價值
新四軍廉政建設實踐及其時代價值
作者:楊雪媛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20 瀏覽次數:28
新四軍誕生于全面抗戰爆發后,南方八省十四個游擊區的游擊健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匯聚組建而成。新四軍指戰員們歷經戰火洗禮,從組軍之初10329位指戰員不斷發展,以星星之火發展形成燎原之勢,率領華中人民浴血奮戰、抵御外敵、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民主政治,最終成為“華中人民的長城”,觀其十年烽火征程中,新四軍一直堅持“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理念,高度重視廉政建設,以守紀如鐵的要求、嚴于律己的作風、懲治腐敗的決心和艱苦奮斗的品質深受根據地百姓擁護與愛戴。
一、新四軍開展廉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新四軍廉政建設的時代背景
廉政即廉潔政治,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員在履行其職能時不以權謀私,辦事公正廉潔。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晏子春秋·問下四》中,其中“廉政”一詞與“長久”相連,強調的是政府人員在履行職能時的公正廉潔,是與貪污腐敗直接對立的政治現象。新四軍是由南方八省14支紅軍及紅軍游擊隊組建而成,戰士們都是經過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而留下的骨干力量。三年游擊戰爭里,戰士們不但面對復雜的作戰環境,同時更面臨嚴峻的自然環境,吃不飽、穿不暖是甚至是他們的常態,陳毅就曾在贛南游擊詞中寫道:“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寥寥數語,道出的是游擊戰爭中,戰士們生活的艱難。
而新四軍組建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處于物資匱乏、軍需緊張的環境中,新四軍組建之初,1萬多指戰員,僅6000多桿槍,很多剛剛下山的戰士甚至連鞋都沒有。因此早期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關于新四軍的工作部署中,也是多次提及“在物質方面,應有艱苦的準備工作。”
新四軍的斗爭環境同樣更為復雜,因其戰斗于華中一帶,相對全國經濟較為富庶,交通更加便利,地理環境重要,因此也是多方勢力必爭之地,所以新四軍長期處于“日、偽、頑”三方夾擊之中,斗爭形式更為嚴峻,因此在物資及其匱乏、又面對及其復雜的斗爭環境的情況下,廉潔奉公,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物資保障抗日對敵,是形勢之必然也是每位新四軍指戰員一直堅持的工作原則。
(二)廉潔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廉潔奉公就是共產黨人的自覺政治追求,廉潔政治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更是中國共產黨與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本質區別之一。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各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就開始對反腐工作進行了初步探索,早在黨的二大時期就在黨的一大初步制定黨的紀律的基礎上,對黨的紀律作出專門規定。在1926年8月中共中央針對黨內存在的極少數貪污腐化現象的發生而專門頒發了《關于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進一步表明黨對于反誣腐敗現象零容忍的態度和懲治決心。黨的五大則正式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進一步加強黨內監督。
新四軍是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同樣自組建之初就把廉潔奉公、反腐倡廉融入血液。為嚴肅軍紀軍規、懲治和防范貪污腐敗,組建不久,在各部隊到達皖南巖寺集中后,軍部便立即組織開展整訓運動,從養成生活紀律的小處著手,制定規章制度,嚴明軍紀,克服部隊長期分散游擊作戰形成的不良習氣,加速縮短紅軍游擊隊向正規部隊轉化周期。早在組軍之初,副軍長項英就在《保持和發揚新四軍的優良傳統》的講話中,提出了保持和發揚新四軍優良傳統的十項要求,還將當時四個支隊所屬的八個團分別以“保持發揚優良傳統”這八個字命名,即“保團”“持團”“發團”“揚團”“優團”“良團”“傳團”“統團”,提醒各指戰員時刻嚴明紀律,嚴格要求自己。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更是明確要求:“全黨黨員,尤其干部黨員,更加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全黨利益,把個別黨的組成部分的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使全黨能團結像一個人一樣。”
(三)新四軍廉政建設的意義
新四軍長期堅持廉政建設,從堅持抗戰方面來講,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奪取全國勝利,就是他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行為贏得了廣大民眾。新四軍是由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在當時主要軍事任務就是堅持華中抗戰同時策應八路軍,縱觀新四軍的發展、壯大的歷史,不僅因為其擁有鐵的信仰、鐵的意志,同樣也是因為其鐵的意志和鐵的紀律,最終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和擁護,團結了一大批可以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志士一同抗日,最終勝利完成抗戰任務的同時,開辟了八塊抗日根據地,并建設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
在新四軍的發展過程中,各新四軍指戰員經歷戰火洗禮的同時,在戰斗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長期接受廉政思想教育,堅持以“做一個好的黨員”為準繩,反省自身缺點,也為后期新中國成立后,在建設和發展初級守住本心,堅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堅持廉政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四軍廉政建設實踐
(一)廉政工作建設
新四軍自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新四軍的廉政工作建設,1939年在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關于目前我軍任務的指示》中,也特別要求加強政治教育,加強當的工作。當時為配合對新四軍指戰員的廉政工作教育,1942年7月10日,中共華中局機關刊物《真理》的創刊號上全文刊登了劉少奇為紀念建黨十九周年撰寫的《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的文章,號召大家要想建設一個好的黨,需要大家都爭做一個好的黨員,要能“要盡心負責地為黨工作,愛護黨的每一個事物,如自己的事物一樣”,要終生做一個好黨員。后劉少奇同志調離華中赴中共中央工作,他在行進途中寫給華中局和新四軍負責人陳毅等人的信中依然強調指出“要號召干部艱苦生活,實行嚴格的反對貪污浪費的斗爭”。新四軍各級領導人也非常重視部隊的廉政紀律教育,在新四軍政治部《本軍政治工作一年的總結及今后任務報告提綱》中,也是提到要“堅持節約運動的開展,反對貪污腐化斗爭”,各師領導同樣重視廉政工作建設,要求新四軍廣大指戰員,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指揮,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誠實守信,有錯必改,要始終保持抗日隊伍的純潔性。1942年10月,李先念在新四軍五師干部會議上作了《嚴正軍風》的報告,報告要求嚴格組織紀律,加強部隊正規化建設,并處決了兩名貪污腐敗分子。1943年秋季,五師開展了整訓運動,抓住作戰間隙進行了軍事訓練和階級教育,提供了部隊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張云逸在新四軍二師供給會議上也作《克服浪費、厲行節約》的講話,每個師都在積極開展廉政教育。
(二)廉政制度建設
新四軍在嚴肅軍紀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制度建設和紀律規定,嚴格的各項紀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提高了新四軍的戰斗力,同時也為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早在新四軍建立初期,副軍長項英就在《保持和發揚新四軍的優良傳統》的講話中,提出了保持和發揚新四軍優良傳統的十項要求,后被稱為“新四軍十條軍規”。在后來各領導在各項會議中也多次提及要建立建立嚴格的政治、軍事紀律。1942年5月,新四軍黨務委員會發布關于執行黨的紀律的決定,其中明確規定了處分黨員的權限及手續,當時的紀律處分按輕重程度分有六級:1.勸告2.警告3.嚴重警告4.最后警告5.定期開除黨籍6.永久開除黨籍,組織上一旦作出處分決定“任何人不得借口申訴,采取強詞奪理而不承認自己錯誤的態度。”1942年的7月,在鹽阜區實行了各縣懲治公務人員貪污暫行條例,規范公務人員的行為。除了嚴明的軍事紀律,新四軍還制定了各項其他工作制度,例如針對財經從業人員的職業特點,制定了新四軍的十條經濟制度、新四軍財經人員十項守則等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也成為新四軍懲治和預防腐敗、贏得民心、贏得勝利的法寶。
(三)廉政文化建設
在新四軍廉政教育工作中,以文化作品寓教于樂、潤物無聲地宣傳廉政、宣傳新四軍的政治主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在新四軍的十年征程中,僅歌曲就有500多首,其中就有強調部隊紀律的《三不走》歌,同時由阿英創作的戲劇《李闖王》,一經上演就深受各級領導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評。該劇以古思今,通過描繪李自成自進京后的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貪圖享樂、放大個人喜好,不在為民請命,以百姓為本,最后導致失敗的故事,塑造了李自成等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不僅引出對這場農民起義最終失敗的深刻思考,同時也是對實現廉政工作重要性的有力佐證。
在文化建設中,提倡家風建設同樣也為廉政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家就曾有這樣兩條家規:“一不準動用公家的汽車辦私事;二不準向公家伸手要照顧。”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同樣實行著嚴格的家規,要求廉潔自查,禁止奢靡浪費,很多年后,在黃克誠子女再次回到鹽城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看著父親的照片,談及往事還提到一件“小事”:“小時候在飯桌上是要是有剩飯剩菜哪怕我們了浪費一粒米,父親都會動‘家法’的,哪怕到今天,我們吃飯都絕不會浪費一點點。”無獨有偶,陳毅元帥在后來寫給子女《示兒女》一詩,同樣寫道:“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我要為眾人,營私以為羞。”廉潔家風的盛行不僅涵養了清正浩然的家庭傳承,同樣也保障了新四軍時期廉政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健全監督制度
在監督機制方面,新四軍充分搭建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和抗日民主政府內部監督三維監督機制,確保公職人民“莫伸手,伸手必被抓”。1941年6月劉少奇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第二屆參議會的演說中就提到:“如果我們犯了錯,或者你們認為我們犯了錯,那就請人民不客氣地批評。這樣才能把事辦好,這樣才能暴露政府中個別的壞分子和貪污分子,以及各種錯誤,而給以清洗與糾正。”1941年新四軍重建軍部后,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在鹽城成立,當時繪畫缺少畫具畫板,魯藝教員莫樸就將一座古廟前早已枯死的一顆銀杏樹樹砍下,制作成畫板畫架。但是不久后,在鹽城召開的參議會上,寺廟住持向陳毅反映新四軍未經同意,將廟里的古樹砍下,不愛護寺廟的文化遺跡。陳毅當即作了自我批評,并在去魯藝時,指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沒有經過同意擅自砍樹的錯誤。80年代,莫樸已是全國知名畫家,回憶起陳毅軍長當年的諄諄教誨決定以國畫的形式創作了一幅國畫《銀杏樹》“歸還”鹽城,他連續畫了十五幅,選出了其中他認為最好的一幅“歸還”鹽城,了卻了多年的心愿。
在新四軍與華中抗日根據地建設中,還創辦了250多種報刊,很好地發揮了新聞輿論對政府公務人員的監督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抗敵報》、《拂曉報》、《鹽阜大眾報》等等。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各抗日民主政府同樣采用“三三制”原則,即規定在政權機關人員配備上,共產黨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共產黨員必須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辦,獨斷專行,在工作中相互監督,保證了新四軍廉潔政治的運行。
(五)執法示警情況
在廉政教育過程中,最關鍵的還是執行力。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新四軍堅決反對腐敗,維護部隊純潔性。劉少奇在《我們在敵后干些什么》指出:“個別貪污分子,我們已經查辦!以后還要查辦的,這是我可向各位保證的,請各位信任我們。”深刻體現出了新四軍對于貪污腐敗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以實際行動讓廣大黨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蘇中三分區,1942年6月至7月,兩個月里先后有4名干部因貪污被依法處死,當時蘇中稅務局四分局主任刑愛聲貪污4000元,師特務營營長李桂成貪污1000元,均依法執行槍決。1939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直屬隊的一個連隊司務長貪污了伙食結余的10塊錢。當時有人認為,貪污數目不大,并且錢都寄回家撫養妻子孩子了,可酌情從輕發落。但陳毅軍長態度堅決,于是,這個司務長被撤職并罰做苦工。因為
新四軍蘇中軍區交通站長的陳新,私賣公家棉褲一條,得洋300元,買自來水筆1支為己用。新四軍軍直黨務委員會決定開除其黨籍,并公布全黨。只有紀律嚴格,賞罰分明,才能將制度的優勢體現出來。
除了對貪污腐敗的行為堅決打擊之外,新四軍也經常通過表彰先進的方式弘揚正氣、激濁揚清。當時,有個鄉紳為打贏官司向鹽阜區高級法院秘書周子蔭送了5千元,被拒收并予以批評教育。這位鄉紳以為錢太少了,又送了2萬元。周子蔭將賄賂款上交組織,并作了匯報。鹽阜行署主任曹荻秋簽署頒發嘉獎令,表彰這位秉公執法、清正廉潔的法官。《鹽阜大眾》報道《曹主任傳令嘉獎周清官》被傳為佳話。
三、新四軍廉政實踐的時代價值
(一)堅持為民初心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為人民謀利益,中國共產黨的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更應該運用在人民身上,深入了解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夠充分認識到廉潔從政的本質就是要一切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劉少奇在《我們在敵后干些什么》中深刻詮釋了這一特性:“新四軍吃了穿了人民的,就是人民養育的,就是人民的軍隊,人民完全有權力批評它,教育它,指正它,要求它去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進一步闡述了人民的事業就是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整個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因此新四軍各抗日民主政府自誕生之日起,就把改善人民的生存生活環境當作頭等大事。鹽城地處黃海之濱,地勢低洼,歷史上更是十年九淹,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一成立,縣長宋乃德就在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的大力支持下,想要為老百姓修筑一條攔海大堤。抗日民主政府不但決定以鹽稅為抵押,對外發行一百萬元的債券,全部由政府償還,不用老百姓出一分錢,在修堤過程中,面對因戰時條件所限,工程開工的第三天,糧食就告急的緊急時刻,新四軍第三師指戰員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毅然將新購進的12萬元軍糧全數用于接濟民工,及時解決了民工的糧荒問題,可以說整個修堤工程未給當地民眾增加一絲負擔。在宋乃德及新四軍的全力支持下僅用84天時間就建成了長約45公里的高標準堅固長堤,大家親切地稱其為“宋公堤”。當地鄉紳和群眾也紛紛贊嘆“艱苦廉潔,莫有如此者”。可以說宋公堤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四軍到鹽阜地區后,在最困難時期為人民群眾辦的一件大實事,是中國共產黨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歷史見證和生動縮影,而在當時,華中各地遍布著新四軍為民修筑的水利工程:安徽的惠生堤、湖北的千塘壩河南的新四溝,他們無一不是展現著新四軍、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廉潔政治的典型,更是一座座矗立在百姓心中“民心長城”。
(二)堅持領導率先垂范
新四軍各級將領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他們公正無私、清正廉潔的形象既贏得了普通士兵和人民群眾的認可,也使得新四軍廉政教育更有說服力。三師師長黃克誠在一次率部隊趁黑夜越過敵人封鎖線,挺進阜寧縣益林鎮東邊的大東莊,發動群眾抗日時,剛進村,黃師長就下令:“一不準敲群眾家門,二不準動群眾一草一木,三不準大聲喧嘩,驚醒群眾。”當時呼呼西北風,天寒地凍,黃師長和妻子唐棣華以及不滿周歲的孩子,就同戰士們一起,為了不打擾群眾,在百姓的房前屋后、在街頭露宿了一宿。像這樣嚴明紀律、領導率先垂范的故事在華中大地更是比比皆是。而在東臺,一棵家喻戶曉的“將軍樹”同樣為一代代百姓講述著新四軍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故事。1944年初春,粟裕將軍行軍經東臺新農鄉蘭址村后在村民陳子群家開會,一不留神他的馬將陳家門前的枇杷樹下半部樹皮都啃光了。粟裕知道后原想買一棵枇杷樹賠償,可當時買不到枇杷樹苗,粟裕只能買了一棵黃楊樹苗,并親自栽到陳子群門前,時至今日,這顆樹愈加枝繁葉茂,當地百姓們親切地稱他為“將軍樹”。
(三)堅持常態廉政建設
廉政工作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更是常抓不放,利用一切時機鞏固和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新四軍軍部領導及各級將領在各類會議上經常提出加強黨性修養、嚴格紀律約束等要求,對干部戰士進行集中的廉政教育。在華中局高級干部會議中,劉少奇再次強調加強黨性的學習與教育是一個重大問題。每個共產黨員必須加強黨性鍛煉,提高黨的紀律性,堅決服從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領導,一切行動聽從指揮。為了加強對華中各指戰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新四軍在各抗日根據地創辦抗大,1941年1月,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之后,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十分重視干部教育,開辦了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等一大批干部學校,華中黨校更是華中局和新四軍培養華中地區黨政軍干部的重要基地。
同時軍中開展的整風運動,從1942年4月開始到1945年8月結束,歷時三年多,有力的促進了廉政建設,廣大干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新四軍每個師都有自己編印的整風學習文件,帶領戰士們深入學習、貫徹、執行。盡管敵后戰爭頻繁,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四軍軍部要求也沒有放松對廉政工作、廉政思想的建設,各部隊積極開展整訓,并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保持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措施。
正是新四軍始終堅持廉政建設,教育各指戰員以廉潔要求自身、將為民初心放在首位,深受百姓愛戴,在根據地中更是到處飄蕩著“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歌聲,也為新四軍最終取得華中抗戰勝利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