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巾幗撐起一片天
巾幗撐起一片天
作者:韓迪生 責任編輯:趙建峰 來源:《鐵軍》2013年第10期 日期:2013-12-18 瀏覽次數:7836
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婦女能頂半邊天。這不,在江蘇省大豐市老區開發促進會組織的“會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兩帶”活動中,大豐市西團鎮龍窯村楊璐蘭、陳曄、季明芳三位女能人上演了帶民同奔富裕路的連臺好戲,撐起了“鹽城養殖第一村”的一片天。
托起村民致富夢的女強人
說話做事干脆利落,走起路來風風火火,潑辣的性格中透著一絲銳氣。作為白手起家帶富家鄉的創業精英,龍窯村會員小組副組長、村婦女主任楊璐蘭有著別樣的人生故事。
和許多普通女性一樣,45歲的楊璐蘭在平凡的生活中扮演著妻子、母親的角色,演奏著柴米油鹽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纏的事。命運女神并不對她垂顧。因大女兒智障,楊璐蘭生了二胎,做木工的愛人從四樓墜傷,家里日子過得結結巴巴,捉襟見肘。然而倔強的楊璐蘭硬是堅信窮不生根,富不天生。誰說女子不如男?2009年春天,村里有40畝魚塘發包,楊璐蘭當機籌資10萬元,一次性買斷塘面30年經營權。從此,在做好村組工作的同時,楊璐蘭沒日沒夜地撲在水產養殖上。
楊璐蘭(右)為水產養殖戶作現場指導
她到興化大營養殖區拜師學藝取真經,請來養殖高手現場指導當師傅,邊干邊學苦攻科學養殖關。一番摸爬滾打下來,楊璐蘭竟然成了得心應手的水產養殖行家。2009年小試鋒芒,楊璐蘭掘了第一桶金,當年賺回了投資成本還有盈余。村民看到楊璐蘭搞水產養殖生財有道,心里都熱了。楊璐蘭走家串戶,熱情地為大家提供市場行情和科學養殖的經驗。2010年,她帶動23戶村民,發展養殖水面1570畝。楊璐蘭趁熱打鐵,自家投入110萬元,又擴大養殖水面120畝,三年內實現了由淡水魚純養到魚蟹混養再到魚蝦蟹混養的“三級跳”。2012年,楊璐蘭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一舉獲利80萬元,普通農家女惹得城里人把眼珠子都凸出來了。
作為村會員小組副組長,楊璐蘭的夢想很具體,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龍窯村,楊璐蘭熱心幫帶村民致富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她是鄉親們有口皆碑的“好大姐”。全村現有水產養殖戶51個,養殖水面達2670畝。養殖戶們提起楊璐蘭,沒有不把她當成家里人的。不管誰家養殖上需要幫一把,楊璐蘭二話不說,總是不折不扣去盡力。村民邵榮發曾因經營不善負債數十萬元。在他舉步維艱、一籌莫展的時候,楊璐蘭主動登門做工作,幫助他籌措資金,2010年發展養豬100多頭,開發10畝魚塘養蝦。邵榮發養殖過程中遇到難處,楊璐蘭總是不請自到,比自家的事還要上心。說來真是奇跡,短短三年,邵榮發還清巨債一身輕。他逢人便說:“不是楊璐蘭,我一輩子也跳不出債圈,過不上舒心的好日子。”
女大學生當起現代“養豬王”
文文靜靜,說話輕聲慢語,似乎仍未褪去文質彬彬的大學生氣質,這是筆者對陳曄的第一印象。第一眼看去,她與筆者想象中的華泰生豬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的形象相去甚遠。然而,她就是一位十里八鄉家喻戶曉的女大學生創業新星,是一個年飼養生豬3萬多頭,帶動全村208戶農戶走上規模養殖之路的現代“養豬王”。
2011年初,畢業于淮海工學院環境藝術系的陳曄,在人生的坐標圖上,為自己畫上了關鍵的一點。她放棄生活待遇優厚的白領崗位,放棄富二代的優裕生活,萌生了自主創業的念頭。陳曄說,并不是一時心熱沖動,農村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農村創業照樣大有可為。經過反復調查和深思熟慮,陳曄在父親的幫助和市鎮領導支持下,與省農科院和大豐市農委、市畜牧獸醫站的專家們“攀親結緣”,在龍窯村創建了華泰萬頭生豬養殖場。
一切都從零開始。小陳正是用自己的學識與能力、責任與擔當,一步一個腳印地圓著她的現代“養豬夢”。從千方百計籌資1000多萬元,幾經周折在龍窯村征地110畝,到終于打下施工第一樁。2011年7月,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現代養豬場破土而出。13幢高標準豬舍、化驗室、獸醫室、消毒室、倉儲以及辦公設施等一應俱全。創業難,女子創業更不易。在籌建豬場的160個日日夜夜里,在苦攻科學養殖技術關的艱辛跋涉日子里,陳曄幾乎沒有吃過一頓舒心飯,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人累瘦了,臉曬黑了,這個執著的女孩為了她的創業夢,簡直是在拼命。
陳曄精心護理培育的“巴本”仔豬
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養殖業的根本出路。在養殖專家精心指導下,陳曄打破傳統養殖模式,建成了從良種培育、飼料營養、疫病防治到生態化養殖的產業鏈。她帶領技術人員潛心攻關,在省內獨創培育出雜交新品“巴本精品黑豬”,因肉品好、生長快,在市場上十分搶手。2011年下半年所進的150頭種豬,當年產崽豬近2000頭,選育二元母豬600頭。
陳曄十分注重應用現代科技放大生態養殖優勢,不斷提升萬頭豬場的標準化、集約化和規?;?。當問及占地110畝的豬場竟沒有一點腥臭味的秘訣時,陳曄說,這是實施“零排放”,豬、沼、魚、糧(蔬、果)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的結果。為培育精品瘦肉型黑豬,陳曄想出了開辟牧草園的創意,讓成群結隊的小豬在草坪上奔跑戲耍,歡快生長。這種生態豬出欄時價格高出市場三成,仍然供不應求。“豬—沼—魚—糧”生態養殖體系,促使“繁育優質品種—高效生態養殖—綠色食品”的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不斷趨于完善,推進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2012年,合作社被江蘇省農委評定為江蘇省畜禽養殖六項創建示范試驗場。
目前,華泰生豬專業合作社成員已由當初的56戶增加到208戶,飼養量達3萬多頭。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大棚蔬菜250畝,水稻種植400畝,帶動水面養殖1000畝,飼養雞鴨1萬多羽、山羊1000多只。合作社實行產前、產中、產后統一經營服務,把生豬養殖培育成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據統計,2012年,合作社208戶參股者年純利5萬~10萬元。僅此一項,使“鹽城養殖第一村”龍窯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創業兩年不尋常,驚人一躍咋實現?陳曄深知這一切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離不開生她養她的這片老區熱土。因此,如何帶領周邊群眾致富成為她的強烈愿望。為帶領合作社成員和全村養殖戶搞好科學養殖,陳曄堅持每個季度都組織他們參加學習培訓。她精心編印了《生豬飼料配比》《生豬疾病防控》《精品良種培育》以及《生態循環養殖》等資料,人手一冊,分發給大家。為養殖戶提供良種苗豬、墊資供應飼料,陳曄出手大方,每批次墊資都在數十萬元。為村里養殖戶無私提供技術服務,陳曄是有求必應,有請必到。2013年2月的一天傍晚,陳曄連續接到了三位養殖戶打來的求助電話。她立即帶領技術人員逐一上門幫助解難,一直忙到凌晨4點才返回。陳曄說:每當看見養殖戶們純真的笑臉,就感到這是對自己的最高褒獎。
雞場圓她青春夢
馬尾短辮,笑容親切,臉上寫滿了70后的神采飛揚,言談中又添了幾分成熟淡定。在很多人眼里,女大學生季明芳的選擇并不明智——2005年放棄鹽城市輕紡局機關工作崗位,回到西團家鄉當起“雞倌”。這在當時看來,完全是傻到家的舉動。然而,今年35歲的季明芳卻覺得實現人生抱負的抉擇“很對”。既能自主創業,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又能帶領鄉親致富奔小康。
2005年初,季明芳主動辭去了同齡人羨慕眼紅的“金飯碗”,確定了回鄉養雞的創業方向。在鎮村領導的支持下,和有著多年蛋雞養殖經驗的父母一拍即合。當年4月,季明芳建起飼養蛋雞1.3萬羽的規模養殖場。她苦學苦鉆加苦干,很快把自己練就成名副其實的養雞“百事通”,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大學生“雞倌”。
季明芳在撿拾雞蛋
嘗到創業甜頭的季明芳沒有小富即滿,再次點燃了創業富民的夢想。2009年4月,季明芳投資250萬元在龍窯村征地12.75畝,辦起了3萬羽蛋雞養殖場。2011年開春又投資150萬元,新建了1.5萬羽育雛車間,并將蛋雞養殖規模擴大至5萬羽。季明芳始終站在科技養殖的前沿,雞舍全部安裝了自動上料機、自動飲水機、自動清糞機以及通風控溫設備。2012年,季明芳養雞純收入達160萬元。今年上半年,面對禽流感的嚴重沖擊,季明芳十分淡定沉著,她堅持科學養殖,完善經營管理和降低養殖成本,沒有少養一欄雞。依靠船大壓風浪的規模優勢,養殖場仍舊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實現創業夢想,找到人生價值,季明芳時時惦念著帶動村民致富。2010年,她創辦了畜禽養殖技術服務部,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養殖技術傳授給養殖戶,并指導他們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季明芳將科學養禽資料匯編成冊,免費贈送給養殖戶,帶動大家同走科學養殖致富路。2010年,得知村民蔡玉風有發展蛋雞養殖的愿望,季明芳主動登門熱情相幫,從選址建雞舍、選良種、飼料配比到育雛防疫,季明芳手把手地指導。蔡玉風從8000羽蛋雞起家,2012年增擴到1.6萬羽,季明芳為她包下了全部產品銷售。2012年,蔡玉風養蛋雞獲利50萬元,在她的雞場打工的6個閑散勞力,人均年薪在3萬至4萬元。季明芳說,看到這些,自己覺得特有成就感,腳下的這片老區熱土正是她實現理想和價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