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沈默君——新四軍中走出的大劇作家
沈默君——新四軍中走出的大劇作家
作者:沈國凡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3年第11期 日期:2013-12-26 瀏覽次數:7835
沈默君
“文革”中,一次江青到廣州視察,在接見群眾的座談會上,有人向她提問《紅燈記》最早是誰寫的。江青說,最早的人名叫沈默君,一般作家在一部劇中塑造一個英雄人物就很不容易,而他卻在一部電影里一下子塑造了三個英雄人物,很了不起,但他是一個“右派”,因此我們不能再提他的名字。
江青所說的沈默君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神秘的趕車人
1957年的冬天,位于黑龍江省的北大荒朔風呼嘯,遼闊的荒原被攪成了白茫茫一片。在這雪飛冰凍的大荒原上,有一座軍墾農場,幾排低矮的茅屋里,集中關押著一些被強迫勞動的“右派分子”。現在天太冷了,別說他們無法出去干活,就連那些看管他們的人,都只得整天“貓”在屋子里。
誰也不會想到,在遠處的雪野里卻響起了一陣馬蹄聲。這是農場派出去拉糧食的馬車。馬車上坐著一個人,身穿老羊皮襖,頭戴皮帽,雙手插在袖筒里,緊緊地摟著一桿長長的鞭子。突然,馬車陷進了很深的洼地里,無論他怎么用力向那匹騾子抽動鞭子,馬車絲毫不能前進。在這冰天雪地里,如果這樣下去,不被餓死也會被凍死。
這時,趕馬人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座小木屋,屋頂上正冒著裊裊炊煙。他如同發現救星一樣,急忙向那座小木屋跑去。屋子里住著幾名守林子的工人,年長的有50多歲,長著濃濃的胳腮胡子。當他聽說來人是附近軍墾農場的,立即叫上大伙,一同將馬車從雪堆里推了出來。看看天色已晚,他們便對趕車人說,現在已無法在天黑之前趕到農場了,不如等明天雪小一點后再走,回頭由他們出面給農場寫個證明說明情況。趕車人此時人困馬乏,便同意了。
吃過晚飯,趕車人同大伙一起圍著火爐取暖。一只酒瓶在幾個男人的手中來回地傳遞著。喝了酒的人們開始講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胳腮胡子的守林人曾經是一名北滿抗聯老戰士,他呷了一口燒酒后,用手抹抹胡子,講了一個地下交通員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炸毀日軍一批準備運往前線的軍火,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內線了解到這批軍火的存放地點和運送時間,于是火速派一名地下交通員,將這個情報送往抗聯總部。這位地下交通員從偏遠的黑河來到哈爾濱,住進了一家事先約定好的小旅店。可能是由于日軍的搜索和圍剿,負責接頭的人左等右等未到。等到第三天時,交通員隨身帶的錢已用光,連吃飯錢都沒有了。但按照組織規定,在未見到接頭人時,他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離開這里的。為了完成任務,這位交通員只好餓著肚子等候,到第四天竟餓昏了過去。一直等到第五天,當交通員奄奄一息的時候,接頭的人終于趕到……
趕車人被這位北滿老戰士講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他從身上掏出一個小本子來,借著火的光亮,想記下這個故事。但他很快又將那個小本子放回了衣袋,因為他知道自己此時的身份,只能將這個故事深深地記在心里。
盼望春天
趕車人名叫沈默君,是北大荒某軍墾農場的一名“右派分子”。
說起沈默君這名字,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但只要一提起他筆下所寫的那些電影,幾乎人人皆知。
沈默君,祖籍安徽壽縣,1924年出生于江蘇常州。抗日戰爭爆發后,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投筆從戎,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
開始在劇團當演員,后來又擔任導演、文化教員、股長、文教科長等職。1948年任華野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創作了歌劇《葉大嫂》,小說《夫妻英雄的故事》等作品。新中國成立后,進入三野政治部文化部任創作員。在這期間,他與沈西蒙、顧寶璋合作,創作出了新中國最早的電影文學劇本《南征北戰》,不久就被搬上銀幕。緊接著他又于1952年創作出電影文學劇本《渡江偵察記》。根據劇本拍攝的這部電影,同樣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經典影片,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故事片一等獎。1954年,沈默君調總政文化部創作室任電影創作組組長。1957年他與黃宗江合作創作了電影劇本《海魂》。
正當沈默君在新中國的陽光下,雄心勃勃地開始電影創作的時候,1957年那場突然襲來的風暴,使他莫明其妙地失去了創作的權利。他被強令脫下軍裝,被押送到遙遠的北大荒接受改造。但這并沒有使年輕的沈默君對生活失去信心,他堅信自己是清白的,是無辜的。他認為大潮過后,一切生命都會復蘇。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沈默君的心中盼望著那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收集了大量反映東北抗聯和革命群眾對敵英勇斗爭的故事,他渴望有一天能將這些故事寫成電影劇本。
一天,東北一個攝制組到北大荒拍片。當他們架好機器,面對遼闊的大地準備拍攝外景時,從鏡頭里在勞改的人群中無意間發現了沈默君。只見他腰系一條草繩,正在埋頭刨地,從頭到腳都是黃土。
當時正是全國電影界全力以赴拍攝“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片,電影制片廠很需要這樣的人才。攝制組回來后,立刻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沈默君盡快出來工作,協助參加獻禮片的文字創作。
最終希望成為泡影。直到1961年底,沈默君才被宣布摘掉“右派”帽子,以“監管對象”的身份,被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借調到哈爾濱的文化單位從事文學創作。
紅燈初亮
1962年5月,沈默君從哈爾濱調到長春電影制片廠擔任編劇。
蘇里是長影的導演。說起他導演的電影,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不陌生。一部《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曾使多少青年向往那火熱的生活和美好的青春;一部《劉三姐》,優美的歌聲唱遍了全中國。沈默君的到來使他十分高興,對于這位才華橫溢的電影劇作家,蘇里寄予極大希望。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蘇里約上另一名長影廠導演尹一青,一同找到沈默君,希望沈默君能為他們“寫一個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劇本”。沈默君有些為難,自己離開電影劇本創作已經整整五年了,手生不說,對題材的把握心中也沒有底,到底哪些題材能寫,哪些不能寫,寫出來后會不會再次受到批判?
沈默君試探著對兩位導演說:“藝術上的事我可以把握,但這題材上的事情我可沒有底,還得兩位給出一個題目。”
從此,只要一有時間,三個人就聚在一起相互商量。藝術的火花在秋天的陽光下相互碰撞著。
北滿抗聯老戰士在冰天雪地的小木屋里講的那個故事,再一次出現在沈默君的腦海中,喚起了他許多回憶,四年北大荒生活中所感受的人和事,以及自己所搜集到的故事,此時都如同泉水一樣地從腦子里涌了出來。一天三人再次相聚,沈默君講述了那個北滿地下交通員的故事,立刻將兩位導演深深吸引。三人約定,要寫的那個電影劇本就以“北滿抗聯”的英雄事跡為主線,并相約各自回去后再想一下具體的故事情節。
這天晚飯后,三人相聚再次討論劇本的創作。尹一青無意中冒出一句話:“未來的劇本中如果我們能將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一家人,因為革命斗爭的需要聯結在一起,為了一件革命工作,他們把家庭的親情與為革命的犧牲精神很好地聯系起來,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后一定會很感人……”
這無意中說的一句話,立刻將沈默君積累多年的創作素材一下子激活了。回去之后,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著,那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朔風中屹立著的小木屋,熊熊的火堆旁那個抗聯老戰士高大的身影,那個地下交通員生動感人的事跡,都一起涌現在腦海里。他無法入睡,翻身起床,一直寫到天明,拿出了創作構思。
他要在未來的電影里講一個歷時久遠的鐵路世家的故事——祖孫三代三個人,媽媽是師母,孫女是參加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烈士遺孤,三代人三個姓……
這時,在這個自動形成的創作小組里,又增加了導演于彥夫。還沒等沈默君說完,于彥夫憑著他對藝術的良好感覺,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故事,按捺不住興奮之情,連連叫好。
在取得了一致認識后,沈默君開始寫創作提綱。
此時的思路,如同噴泉一樣地向外飛涌,他借鑒中國古代戲曲《趙氏孤兒》中的一些故事情節和創作思路,將那位北滿抗聯地下交通員的故事進行了重新的梳理與加工,將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初步的提煉,構成了一個非血緣關系的祖孫三代,為著一份地下交通員的情報,與敵人展開斗爭的不屈不撓的故事。
幾天之后,當沈默君將寫好的劇本提綱交給幾位導演時,立刻得到了贊同。
根據定下的思路,沈默君與另一位編劇羅靜一起投入了具體的創作。到底用一根什么樣的紅線來貫穿劇本的始終呢?沈默君設計了以一盞鐵路工人在巡道時所常用的紅燈作為秘密聯絡信號的生動細節,這既使故事情節緊湊生動,又有一個象征性的物體作為依托,貫穿全劇,宣揚了在革命斗爭中以紅燈照亮前進道路的主題寓意。
兩個多月之后,劇本寫出初稿,沈默君為這個電影劇本取了一個名字《紅燈志》。他小心翼翼地將這個電影劇本交給電影廠討論,在送之前,為了防止有人對這個名字提出不同看法,同時還取了一個《三代人》的名字以作備用。
電影劇本在討論中立刻受到了好評,同時也提了不少修改意見。
沈默君最初的劇本里的孫女名叫李月娥,日本憲兵隊長叫松井。在討論時有人提出這兩個名字不太好,特別是考慮到影片《平原游擊隊》里邊的日本鬼子就叫松井,為避免未來的影片在這個人物的名字上與之相混,建議改一下。于彥夫想到自己家鄉有一個抗日女英雄名叫鄧鐵梅,建議把李月娥改成李鐵梅;同時建議把松井改成鳩山,叫起來響亮又給人以兇險狠毒的暗示。
編劇接受了這些建議,將劇本的人名作了改動。
為了加強這個劇本的革命性,有不少人認為《紅燈志》這個名字不突出,最后以《革命自有后來人》為題目,在當年9月的《電影文學》上面發表了。沈默君發表的時候換了一個筆名:遲雨。遲到的“雨”呀,在沈默君干枯的心田里,那是盼了多少年啊!
劇本發表后,立刻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在沈默君最早的劇本里,祖孫三代最后都為著這封送往柏山游擊隊的密電碼獻出了生命,如此處理,全劇無疑是悲壯的,震憾人心的。
可是在接到的讀者來信中,讀者提的意見最多的也是這一點,來信中指出,不能讓革命的后代李鐵梅犧牲,應該讓她活著完成這個任務,這樣才合乎《革命自有后來人》這個主題。
沈默君認真地分析了讀者的意見,認為提得中肯,對于完善這個劇本很有意義。于是他采納了這個建議,對發表后的電影劇本進行了再一次的修改。
劇本報到文化部,很快得到了批準。長影廠指派導演于彥夫執導,立刻投入了拍攝。于彥夫在進行導演的時候,有意隱去了劇本中較為直白的“革命”二字,將一家三代的革命斗爭,完全融匯在平常的生活中,同時將片名改為《自有后來人》。于彥夫選擇的演員陣容是:由知名電影演員趙聯、車毅、韓焱、印質明和首次上銀幕的青年演員齊桂榮,他們分別扮演李玉和、李奶奶、鳩山、王連舉和李鐵梅。
影片放映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觀眾含著熱淚,接連看了好幾場。全國許多城市電影院門前購票的隊伍排起了長隊。
沈默君等人所創作的這部電影,為以后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提供了最初的藍本。一盞紅燈,在新中國的文藝舞臺上冉冉升起。
粉碎“四人幫”之后的1978年,沈默君出任文化部劇本委員會委員兼創作組組長,創作了《臺島遺恨》《孫中山與宋慶齡》等多部電影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