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軍事地理視角下中國近海海域的利弊態勢
軍事地理視角下中國近海海域的利弊態勢
作者:劉星華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11期 日期:2013-12-26 瀏覽次數:7865
中國東海海域海底地形圖
本文著眼于國家戰略安全,從軍事地理角度分析中國近海海域的七大利弊特點。
整體相連,南北長東西窄,被島弧包圍
從地理上看,中國近海是指從北部的渤海起,經渤海海峽向南,依次為黃海、東海、南海,各海域貫通,形成自然條件上的整體海域,也被稱為中國海。其南北向軸長約3000海里;東西向則較窄,最窄處的臺灣海峽寬70-110海里。相對中國大陸來說,只有南海伸展較遠。海區外圍被第一島鏈包圍,所謂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我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共有島嶼2萬多個,全長約5300余公里。美國軍事家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把第一島鏈稱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它的核心是臺灣島。在此之外還有以關島為中心的第二島鏈,由日本群島、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組成。再外圍是以美國夏威夷為中心,北起阿留申群島,南到大洋洲一些群島的第三島鏈。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后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御前哨。這三大島鏈從海上層層包圍了我國大陸和近海。
從海區的基本形態看,中國近海是個封閉與半封閉性的海域,具有“島弧——海溝——邊緣海”空間結構特征,對一些軍事行動有著重要的影響。臺灣島位于第一島鏈中部,東面就是廣闊的西太平洋,是集攻防于一體的戰略要地,歷來有“七省之藩籬”、“東南之鎖鑰”之稱,在國防安全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從軍事上看,中國近海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國大陸的屏障,是我海上力量衛護瀕海地區安全,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戰場。這就需要中國必須建立足夠的海洋戰略縱深和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所以,中國只有將海軍戰略防御范圍擴至遠海,具備在第一島鏈內的綜合作戰能力和第二島鏈內的遠海防御能力,才能擺脫自然環境條件對中國海軍兵力使用的制約,并可使他國的海上交通置于我國監控之下,又可有效地掩護中國經濟發達的“黃金地帶”和確保海上貿易運輸的安全可靠,真正做到趨利避害。
以淺海為主,大陸架寬廣而平緩
中國近海屬亞洲大陸架地殼構造與太平洋地殼構造的過渡地帶,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地勢由北向南,由東向西傾斜。大陸架十分寬廣,總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近海面積的72%,占世界大陸架總面積的10%。除渤海、黃海位于大陸架之上外,東海的2/3和南海的1/2以上也均為淺海大陸架。
這種近海寬廣而平緩的大陸架,戰時宜于布設各種水雷武器和水中障礙,打擊和限制艦艇的行動。既利于我軍防守,也利于敵人使用攻勢水雷,封鎖重要港灣、錨地、水道、大江大河口等重要航道。因此,為保障海上航行艦船的安全及海軍作戰行動的順利實施,中國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布雷和掃雷兵力。
潛艇戰術特點是水下活動的隱蔽性,最重要的條件是水深。目前,各國常規動力潛艇的作戰水深一般要求大于50米,最理想水深為50—200米;核潛艇因噸位大、航速高及任務性質特殊,通常要求作戰水深大于80米,適宜在大于200米水深的區域活動。中國海的平均水深分別為:渤海18米、黃海44米、東海370米、南海1212米。所以,東海和南海除部分沿岸地區外,都有利于潛艇活動,是中國近海進行潛艇戰的重要海域。
海岸線漫長,沿海低山丘陵與平原交錯,島嶼星羅棋布
中國大陸的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降落,沿海地區多為平原和連綿的丘陵地,從而構成了類型多樣、蜿蜒漫長的1.8萬公里海岸線,形成了眾多的港灣、星羅棋布的島嶼以及資源豐富的海灘和通航便利的海峽。這些優越的地理形勢,為中國沿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衛國家安全,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地理環境來看,我國受威脅的主要方向基本都有島嶼屏障,形成眾多的港灣和錨地,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重要意義。它能提供巨大的戰場容量,便于海軍艦艇的駐泊、集結、疏散、隱蔽、布勢、待機和出擊。這為我掌握近海控制權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便于我登陸作戰部隊利用現有港灣多點隱蔽裝載,迅速及時地完成登陸作戰的準備。
但是中國近海地理環境也對中國海上行動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中國南海十分寬廣,大部分海域在我軍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外,除西沙永興島建有機場,其它島礁沒有機場。2013年5月10日,中國正式組建艦載航空兵部隊,但是能為在南海海域作戰的海上編隊提供空中支援和掩護尚有待多年。這將嚴重影響中國對南海南部諸島實施控制以及進行登陸和封鎖作戰。另外,中國近海海域的中央部位突出暴露,縱深短淺,使海軍兵力在這一海區活動受較大的限制,尤其是戰時受敵威脅大,南北作戰的聯系極易被敵割裂。并且隨著導彈射程的提高,艦載航空兵的活動半徑加大,強敵對中國大陸形成威脅的縱深越來越大。因此,戰時加強和爭奪中部海域的控制權,是中國在整個中國近海保持戰略主動的關鍵。
海上交通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中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已經融入世界體系,原材料、產品和能源嚴重依賴進出口,經濟生存形態由“傳統農耕經濟”轉為“外向型經濟結構”,進出口總值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0%,進出口貨運總量的90%都是通過海上運輸。另外,中國大陸沿岸各主要經濟區之間的海上交通線也非常繁忙,極大地緩解了陸上的交通壓力,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國對海洋交通這一紐帶的依賴性空前巨大。同時,中國近海也是國際航線的密集交織區域,南海尤其是南沙海域是國際航行的重要通道。據統計,通過南沙海域的船舶總噸數相當于世界船舶總噸數的一半,占世界石油運輸量的一半,其通航量為蘇伊士運河兩倍、巴拿馬運河的三倍。所以,戰時圍繞海上交通線的作戰復雜激烈。
從保衛我交通線作戰來看,根據中國近海地理環境的不同特點,我必須采取不同的保交樣式。渤海內航線較為隱蔽,保交重點應在港口。黃海航線暴露,遠離海岸,外側無島嶼屏蔽,不易被封鎖而易遭攻擊,保交的重點宜采用伴隨護航。東海和南海海岸外傾,島嶼眾多,岸基航空兵和艦艇兵力密集,近岸航線隱蔽,但海峽水道狹窄,因此保交的重點是如何掃除水雷封鎖。
從破壞敵交通線作戰來看,中國近海南北漫長,從日韓之間的對馬海峽至馬六甲海峽長達3000多海里,有利于中國發揮潛艇兵力和水雷武器的作用,并且大部分航線處于中國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內,有充分的余地選擇破交作戰的時機和地點,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外圍海峽水道眾多
馬克思說過:“誰想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誰就必須控制海洋通道。”從世界大洋格局來看,中國近海介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與外圍的日本海、菲律賓海、蘇祿海、爪哇海、安達曼海相連,能夠進出的海峽和水道總計有140多條,常用的出海通道只有20多條,在南北方向上均勻分布,例如朝鮮海峽、大隅海峽、宮古海峽、巴士海峽、馬六甲海峽、民都洛海峽等。這些是中國至關重要的戰略通道。
從封鎖與反封鎖作戰的角度來看,這些海峽水道是中國抵御敵人入侵的天然門戶,但又是敵人封鎖中國海軍、實施圍堵的理想場所。對中國有利的條件為:海峽水道眾多,縱深小,水深大,敵方在戰時難以全面封鎖,有利于中國選擇突破;島鏈地區風和洋流顯著,有利于中國隱蔽突破。不利條件為:敵方軍事設施遍布,便于組織防空反潛;部分水道狹窄,便于布雷;海水透明度較大,便于視覺器材的觀察。因此,在中國近海,控制海峽是取得封鎖與反封鎖作戰勝利的先決條件,對戰略全局關系重大。
水文、氣象條件復雜多變
中國近海南北包含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各海域氣候差異較大,如季風、臺風、寒潮、降水、海霧等。中國近海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其水文狀況受陸地水文氣象影響較大,近海海域水文條件比外海更加復雜。其中,對海上行動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潮汐、臺風、寒潮。
從軍事角度來講,中國近岸的潮差大和潮流急對海上兵力行動,尤其是登陸行動影響大。熱帶氣旋對海上作戰影響極大,迫使艦艇避泊港灣,飛機停飛,海上軍事行動陷于停頓。幾乎絕大部分的寒潮都能侵襲到南海北部,氣溫驟降,風大浪高,不利于艦載武器、艦載機發揮作戰效能,也明顯地限制了海上軍事行動。所以,臺風季節和冬季一般不宜組織大規模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海上行動。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
中國沿海地區城鎮數量多、分布密、功能全、規模大、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比較突出的城市群有:滬寧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遼中南部、山東膠濟地區等。據統計,沿海九省三市,面積僅占全國14%,但是人口占全國41%,包含了國內50%以上的大中城市,創造了70%以上的GDP,生產了出口商品總額的90%。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15個城市,面積占全國1%,國內生產總值大于全國的20%。這是中國經濟命脈和戰爭潛力所在,既便于支援海上各種軍事行動,但遭到打擊后,也會極大地削弱中國的國力。
從軍事戰略來看,未來沿海防御作戰的戰略價值將繼續上升,堅守住沿海地區的重要城市,對戰爭形勢的發展,國家經濟潛力的發揮,民心士氣的穩定,戰場結構和態勢的控制,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目前條件下,根據現代戰爭的特點和實力對比,戰時一旦沿海地區遭受打擊,中國很容易陷入被動的局面,承受慘烈的后果。
綜上所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必須建設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海軍,必須在鞏固掌握近海基礎上,能夠控制外圍足夠的戰略緩沖海域,能夠在利益攸關的遠海產生強大的威懾力量,才能擁有和平的生存與發展空間。2013年5月8日,《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3)》宣稱:“未來20年……確立中國在大洋事務中的強國地位為戰略目標,實現立足太平洋、開拓印度洋、挺進大西洋的大洋戰略布局。”如此戰略目光和規劃,可謂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