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鮮為人知的紅軍水兵連
鮮為人知的紅軍水兵連
作者:何廣華 何明圓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11期 日期:2014-02-10 瀏覽次數:7857
時隔久遠,很少有人知道1935年組建于四川旺蒼縣的紅軍水兵連,也很少有人知道這支水兵為強渡嘉陵江、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水兵連在東河泅渡訓練、造船的遺址和數十里扛船路線,已成為省、市、縣文物保護單位。
時隔久遠,很少有人知道1935年組建于四川旺蒼縣的紅軍水兵連,也很少有人知道這支水兵為強渡嘉陵江、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水兵連在東河泅渡訓練、造船的遺址和數十里扛船路線,已成為省、市、縣文物保護單位。
建連旺蒼壩
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渡赤水北上,進入川南,進抵長江南岸。川軍劉湘集中了36個團的兵力乘機南下,沿江布防,全力堵截中央紅軍渡江北上。中共中央致電紅四方面軍總部,要求紅四方面軍迅速集結主力,向嘉陵江以西進攻,協同中央紅軍作戰。
紅四方面軍總部接電后,立即在旺蒼壩(今旺蒼老城)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強渡嘉陵江,實現川陜甘計劃,配合中央紅軍在川南、黔北的活動,并提出了“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口號。
2月中旬,為西渡嘉陵江的戰略需要,紅四方面軍決定從紅軍大學干部隊、紅三十軍、三十一軍中抽調有一定游泳、劃船技能的指戰員共220余人,組建紅軍水兵連,由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領導。水兵連由田啟堂任連長(后為杜萬榮),郭孝宏任指導員,下轄4個排、16個班,成為我軍建制最早的水兵連。
水兵連成立那天,旺蒼壩王爺廟戲樓(今王廟街85—87號)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鎖吶齊鳴。王樹聲在現場講話時說:“經研究,水兵連直接歸方面軍總指揮部參謀處領導。你們要做好一切準備,加強劃船、架橋和游水訓練,在訓練中要開動腦筋找竅門,做到技術過硬,機動靈活。”聽了王樹聲的講話,全連指戰員群情振奮,決心苦練本領,堅決完成總部交給的光榮任務。
“船早被敵人破壞了,我們只能用竹筏子架浮橋。河水那個冷啊,我們喝了燒酒都凍得站不住。”當年的水兵連長杜萬榮回憶道。2月的川北,天寒地凍,朔風剌骨,東河上還結成一層薄薄的冰。全連戰士冒著嚴寒,在旺蒼長灘壩古渡口開始了水上作戰訓練。為抵抗刺骨的冰水,戰士們在下水前都要喝點酒,但時間一長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戰士們凍得瑟瑟發抖,嘴唇發烏,但士氣高昂。每天從早到晚,滔滔東河里涌動著無數“浪里白條”,練習浮水、劃船、架橋本領。由于水實在太冷,訓練中有兩個戰士凍傷了。王樹聲知道后,立即下令調整訓練方案,改為上午劃船,下午游水。
2月下旬,王樹聲到水兵連檢查訓練情況,對水兵連所取得的成績表示滿意,也指出了一些技術上的毛病,如推船時身體前屈度不夠,兩臂不直,出力不猛,影響了船的初始速度;劃船時橈片入水過重,力度不夠,影響了船的行進速度等。
3月8日,王樹聲親率一個步兵營到水兵連,指導步兵水兵協同訓練渡江。第二天又在訓練場觀看渡江演習,進一步提出了訓練要求。此后,又組織步兵分批參加訓練。
渡江前一天,王樹聲到水兵連進行戰前動員。他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就是強渡嘉陵江!嘉陵江江面寬闊,水深流急,渡船不易掌握,你們要保證部隊準時到達對岸,否則,就會影響整個渡江戰斗。”他強調,“渡江任務能否完成,關鍵就在你們水兵連!大家要做好犧牲的準備,即使剩下一個人,也要堅決完成任務!”聽完動員,水兵連的指戰員個個熱血沸騰,摩拳擦掌,紛紛表示,堅決完成任務,寧愿死在槍炮下,也不落個怕死鬼的名聲!
造船王渡場
川軍為阻止紅軍西渡,掠走了江上所有船只,并強迫當地百姓在重要灘頭挖掘陷阱、埋插竹簽,構筑起了強大的防御工事。
紅四方面軍總部要求動員一切力量,在短期內造出至少70只船,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江。為防止這一計劃被敵人發覺,紅軍決定選擇一個隱蔽的場所造船。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親自率領參謀人員仔細勘查,最后將造船地點選在了離蒼溪塔子山15公里的王渡場。這里與主渡口相距不遠,中間隔著一座山,山高林密,山脊后還有個寬廣的平壩子,可以集結部隊,是隱蔽造船的好地方。
當時,沒有船塢,沒有工人,更沒有工具和造船用的原材料,紅軍造船困難很大。川陜省蒼溪縣蘇維埃政府發動人民群眾支援紅軍造船。參加造船的鐵匠和木工,背著干糧、帶著工具,跋山涉水趕到王渡場。當地群眾從幾百里外運來大批木材,拿出了自家的床鋪、門板、壽木和油漆嫁妝用的桐油。在人民群眾的傾力支持下,一個紅軍“造船廠”在叢林里秘密開工了。當地木匠陳安海、朱大祥、宋二和鐵工張貴武、楊如意、李清元等150多名造船工人,日夜在密林中趕造戰船。在原料不足的緊要關頭,巴中紅色袍哥舵把子張小川組織人馬送來一部分造船材料,當地農民李在安、羅正榮、閻思堂、羅正文等獻出大柏樹110根、鐵500斤、桐油400多斤、竹絨500多斤,保證了造船的需求。紅三十軍軍長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及熊國炳等首長對此給予熱情贊揚。
老船工李在安受當地蘇維埃政府委派,來到王渡場,為紅軍造船進行技術指導。木工出身的李先念多次親臨造船工地,了解造船工程進度,并和工人們一起干活。余天云、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余洪遠也到造船工地察看、鼓動。
工人們從當地收集了許多破鍋、爛鐵和廢鐘,敲成一塊塊細小的碎片,然后在山上挖一個很深的熔坑,把碎鐵放進去,不分晝夜地燒煉。等碎鐵熔化后,經過錘打,做出了許多大小不同的釘子,保證造船的需要。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王渡場紅軍“造船廠”便按上級提出的“小巧靈活,劃行速度快,便于搬遷”的要求,造出了75只身長約4.7米,形似登陸小艇的“五扳子船”,并靠人抬肩扛,翻山越嶺,送往20多公里外的塔子山主渡口。這種當地人叫作“毛蚌殼”的船,每只可容納一個班的紅軍戰士,適合強攻渡江的需要。工人們還如期制成了三座臨時浮橋構件。
與此同時,嘉陵縣和嘉川等地的造船工人400余人,在貓兒跳、永寧鋪趕造了40余只船,并對船只作了偽裝。
紅四方面軍還組建了一個由木匠、鐵匠組成的船工會,主要職責是為水兵連制造和維修船只,領導人為張正寬。
強渡嘉陵江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源于秦嶺山脈陜西鳳縣嘉陵谷,自廣元起,會合白龍江,蜿蜒于深山峽谷之中,一瀉千里,流至重慶后匯入長江。嘉陵江江闊水深,水流湍急,兩岸多是懸崖峭壁,地勢非常險要,堪稱天險。川軍鄧錫侯、田頌堯為了阻止紅四方面軍西渡,以53個團的兵力布防于約300公里長的嘉陵江西岸一線。
為了尋找渡江地點,徐向前帶人翻山越嶺,勘察沿江地形,了解對岸敵情,最后確定在蒼溪城南至閬中之間的塔子山一帶實施主要突破。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臨下,強渡時可以充分發揮我軍火力優勢;后山低緩,葉茂林深,強渡前可以隱蔽千軍萬馬,是最理想的強渡地點。并且這一帶江面寬150米至400米,水流緩慢,水深三到五米,岸灘較平坦,便于紅軍登陸作戰。守敵是屢遭紅軍打擊的田頌堯部三個團,防守正面寬約30公里,前沿只有四個營,且士氣低落,防守較疏懈。
當地流傳著一個故事,被戰友們譽為“小老虎”的張思德,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受命過江偵察敵情。憑著良好的水性,他潛游過了湍急的嘉陵江,并摸到敵人的工事里,不料被發現。敵哨兵舉槍向他刺來,他猛揮大刀,將槍撥開,一腳把敵人踢倒,將敵哨兵砍死。最終他順利完成了偵察任務。
1935年3月28日晚9時許,嘉陵江面雨霧彌漫,能見度極差,正是渡江的極好機會。徐向前發出“急襲渡江”的戰斗命令。塔山灣作為主渡口,渡江突擊隊秘密將幾十只木船從塔子山后抬往江邊。
水兵連迅速將70多只“五扳子船”推入江中。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兩個營和總部教導營的指戰員迅即登上小船,以瓢代槳向西岸劃進。不料他們上岸摸掉三道崗哨、向東岸紅軍指揮部發信號時被敵發現,紅軍奇襲立即變為強渡。紅軍塔子山上20門迫擊炮和幾十挺機槍一齊怒吼。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突擊部隊的勇士們舍生忘死,浴血奮戰,冒著槍林彈雨強渡嘉陵江,水兵連的船破浪前進,直取對岸。
如今住在蒼溪縣光榮院的老紅軍何大良,一雙大手還十分有力。就是這雙手,當年把渡江大軍先遣隊的旗幟扛過嘉陵江。“沖,往前沖!不怕死,死了也值得!”也許是槍炮聲給他耳朵留下了后遺癥,也許是他心中還蕩漾著當年的戰斗激情,何大良講述當年的故事時,嗓音近乎在吼。
“強渡嘉陵江的時候,我坐的是第一艘船,我所在的紅三十軍八十八師是主攻部隊,雙方交火時江面上火光沖天,我軍傷亡不少。”90多歲的老紅軍董朝乾還記得當時的情景。
“咣咣咣!噠噠噠!”敵人以密集的槍炮火力封鎖江面,嘉陵江上騰起一個個沖天巨浪,在敵人的炮火下,紅軍水兵連的船勇往直前,沖向對岸。有的船被打到了,火光照紅了戰士們剛毅的臉;有的船被打穿了,船身搖搖擺擺就要下沉的時候,戰士們奮勇地跳進寒冷刺骨的江水,游向對岸。
突然,一發炮彈襲來,一只船上的老船工犧牲了,小船忽被托上峰頂,忽被蕩入浪谷,19歲的紅軍女戰士石磨玉立即抓起雙槳向前狠命地劃。又一發炮彈飛來,船在巨浪中猛烈顛簸,石磨玉小腹中彈,腸子流了出來,鮮血濕透了衣襟,染紅了腳下的船板。她咬緊牙關,用手把腸子塞進去,又握緊雙槳向前猛劃起來。登岸后,她雙手緊捂腹部,緊走幾步,倒在了血泊中,永遠長眠在了沙灘上。
與此同時,其他兩個渡江點的紅軍也強渡成功。他們還用上了木板、水桶、打谷子用的拌桶等作為渡江工具。中午,紅四方面軍全部渡過了嘉陵江。至此,川軍苦心經營的300公里江防,一夜之間被紅軍徹底沖垮。
蔣介石聞知嘉陵江江防失守,大發雷霆,于4月2日發電令,將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撤職查辦。
強渡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入川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1935年3月28日起,近10萬頭戴斗笠的紅軍跨過嘉陵江,開始了長達18個月、漫漫萬里的征程。
水兵連船載紅軍先頭部隊強渡嘉陵江成功后,晚10點開始架橋,戰士們把鵝卵石裝入竹簍,沉入江底,用條條木船連成了寬3米余、長200余米的一座浮橋,并堅守橋頭、維護浮橋安全直至5月。水兵連圓滿完成其歷史使命后,隨紅軍主力北上長征。
1984年10月,83歲高齡的徐向前元帥飽含深情,為蒼溪親書“紅軍渡”三個大字。2001年,“紅軍渡”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紅軍渡”風景區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