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將軍決勝豈止在戰場——開國中將吳信泉長子吳皖湘深情憶父親
將軍決勝豈止在戰場——開國中將吳信泉長子吳皖湘深情憶父親
作者:黃進琪 責任編輯:祝新漢 來源:《鐵軍》2012年第9期 日期:2014-01-06 瀏覽次數:7864
2012年3月26日,是我軍杰出的軍事指揮家和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吳信泉中將百歲誕辰紀念日。日前,筆者對吳信泉將軍長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原副館長吳皖湘大校作了專訪。年屆七旬的吳皖湘,高大魁梧,精神矍鑠,舉手投足盡顯從軍50多年老戰士的風骨和本色。他凝視著父親的照片,深情回憶起父親的點點滴滴……
吳信泉
2012年3月26日,是我軍杰出的軍事指揮家和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吳信泉中將百歲誕辰紀念日。日前,筆者對吳信泉將軍長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原副館長吳皖湘大校作了專訪。
年屆七旬的吳皖湘,高大魁梧,精神矍鑠,舉手投足盡顯從軍50多年老戰士的風骨和本色。他凝視著父親的照片,深情回憶起父親的點點滴滴……
臨危受命 政治工作顯神威
吳信泉,1927年參加農民協會,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時期,他先后在紅三軍團任參謀、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特派員、軍團保衛局執行部長,參加了中央紅軍五次反圍剿和長征。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吳信泉所在的部隊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八團,他任團政訓處副主任。9月中旬,吳信泉率部參加了殲滅日軍坂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的平型關大戰。
1938年2月,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團長張紹東、參謀長蘭國清,在敵特拉攏策劃下,引誘威逼部分不堅定的營、連干部和團部人員近百人攜械叛逃,造成令人痛心的“張蘭事件”。
“張蘭事件”的發生,不僅給部隊造成嚴重損失,而且給整個部隊帶來惡劣影響。為及時穩定部隊情緒,師部決定調整六八七團領導班子,吳信泉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六八七團政委。他深知肩上的責任,立即召開軍政委員會,朱德總司令和旅政委黃克誠親自到會講話。按上級指示,吳信泉將部隊拉到山西長治縣西南地區整頓。
整頓前,吳信泉和團里主要領導進行了深入調研,找干部逐個談心,掌握大家的思想和情緒,統一認識。隨后,他召開全團干部大會,宣布張、蘭等人的叛逃罪行,指出:“張、蘭等背叛革命,無損于黨的革命事業,也無損于光榮的六八七團。”吳信泉向大家表明,決不另眼看待其他干部,并號召共產黨員和全體干部堅決與“張、蘭”劃清界限,保持和發揚紅軍的光榮傳統,把六八七團重新建成一支能征善戰的好部隊。接著他又幾次召開全團軍人大會,深入揭發批判,肅清消極影響,全團士氣為之大振。吳信泉又狠抓部隊組織建設和紀律、作風整頓,選拔忠于黨能打仗的優秀干部接任空缺的營、連指揮員,加強政治干部隊伍;開展田徑、籃球和歌詠比賽等文娛體育活動,使部隊很快恢復了昂揚向上、生動活潑的景象。
1938年4月,受到我一二九師打擊的日軍一○八師團,由長治向道清路撤退。三四四旅首長命令六八七團設伏打擊敵人。吳信泉覺得這對經過整頓的部隊是個極好的考查和檢閱。他和團長率部迅速趕到長治與高平間的張店埋伏,嚴陣以待。因日軍師團兵力龐大,他們決定避實就虛,打其尾部。待敵后衛部隊進入伏擊地后,吳信泉立刻指揮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打猛沖,日軍毫無招架之力,被殲300余人。張店之戰,部隊以哀兵必勝的勇猛氣勢,狠狠打擊了敵人,一雪前恥,重振了六八七團的雄威,再一次證明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
此后,吳信泉一直負責部隊的政治工作,或軍政兩職“一身二任”,他深諳“將軍決勝豈止在戰場”的道理,將政治工作放在治軍領軍的重要位置,并卓有成效地開展各項政治工作,成為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
英勇善戰 戎馬倥傯展雄風
經過多年革命戰爭錘煉,到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時,吳信泉指揮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戰術運用更加純熟。
1945年4月,新四軍第三師發起阜寧戰役,吳信泉奉命率十旅兼淮海軍分區一、四支隊參戰。此役共殲偽軍2400多人,攻占敵據點21個,收復阜寧縣城及580個村鎮。
1945年10月,吳信泉率獨立旅6000多人馬,隨新四軍三師開赴東北剿匪反霸,開辟西滿根據地。11月,三師3.5萬余人到達錦西,編入東北人民自衛軍。吳信泉先后任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六師師長兼政委、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1948年1月1日,國民黨調集五個軍15個師,由鐵嶺、沈陽、新民一線向沈陽西北地區挺進,企圖解法庫、新立屯之圍,以保沈陽。1月3日,二縱奉令從彰武南下,直奔公主屯以北殲滅泡子沿、前后溫家臺之敵。擔任“前指”司令員的吳信泉果斷命令五師迅速包圍敵人,盡量靠近敵人;并調六師、四師于21時前分別進至前溫家臺東北、東南一線。7日8時40分,吳信泉一聲令下,二縱60門大炮齊發,大批炮彈從敵巢上空傾瀉而下。隨后,五師十三團發起沖擊,敵人像羊群一樣向東北方向潰逃,但遭我六師十八團堵截。我軍沖入敵群,在茫茫雪野上與敵激戰。新五軍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武器裝備好,還真有股死硬勁。但任憑敵軍如何頑抗,也敵不過我軍將士英勇沖擊。經一小時激戰,我軍全殲守敵,共斃敵900余人,俘虜4242人,繳獲各種火炮70門,槍支2100余支,活捉敵新五軍軍長陳琳達和一九五師師長謝代蒸。
“父親打了一輩子仗,最出彩的是在朝鮮戰場,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打了一個個漂亮的殲滅戰。軍事科學院曾將三十九軍朝鮮作戰戰績概括為四個第一:首戰云山,是中美軍隊第一次交手;是攻入平壤的第一支部隊;是占領漢城的第一支部隊;是創下一次戰斗生擒美軍數量最多記錄的一支部隊。在朝鮮戰場,三十九軍是一支沒打過敗仗的‘常勝軍’。”吳皖湘如是說。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吳信泉是中朝聯軍西海岸指揮部第二副司令員兼三十九軍軍長和政委,率部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和歷時一年的陣地防御作戰。在第一次戰役中,奉彭德懷司令員命令,吳信泉率三十九軍趕往云山阻擊韓一師北進。1950年11月1日,云山地區大霧彌漫,周圍的森林又突燃大火,濃煙烈焰飛騰,能見度很差。原定于當晚7時半發動總攻,下午5時許,前沿觀察員發現云山守敵調動頻繁。吳信泉判斷韓軍要逃跑,于是命令部隊提前發起進攻。三十九軍以一一六師的三個團擔任主攻,勇猛地向云山撲去。在漫山遍野的軍號聲中,我軍迅速席卷了云山外圍陣地,然后殺入城中,一交手,才發現當面之敵竟是美軍。原來美騎一師第八團已于當日早晨和韓軍換防接管了云山。騎一師創建于美國建國初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出色,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隊。盡管如此,首次和中國軍隊交手,美軍無法適應我軍兇猛的近戰,手忙腳亂,很快就被沖垮了。三十九軍四面攻入云山,將騎八團和韓一師留守的一個團打得四分五裂。騎一師蓋伊師長急命騎八團撤退,同時命令騎五團北上救援。騎五團在龍頭洞被三十九軍一一五師一個團阻住,反復沖擊而不能過,團長約翰遜在戰斗中陣亡,騎五團只好撤兵而去。云山之戰三十九軍首戰告捷,共斃傷俘敵4000余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擊毀、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余輛、各種火炮119門,繳獲飛機4架,擊落3架。戰后,三十九軍受到彭德懷司令員通令嘉獎。
在第二次戰役中,三十九軍從正面攻破了美二十五師的防線,一路南推。在上草洞地區,三十九軍部隊通過喊話,迫降了一個美軍黑人連,創造了朝鮮戰爭中的一個記錄。1950年12月6日,三十九軍一一六師沖入平壤,收復了淪陷49天的朝鮮首都。三十九軍成為志愿軍第一支進入平壤的部隊。此役,三十九軍殲敵1800余人。
在第三次戰役中,吳信泉指揮三十九軍率先突破了被韓軍稱為“銅墻鐵壁”的臨津江防線,然后,把突破口選擇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連續取得上釜谷里和回龍寺戰斗的勝利。1951年1月4日,吳信泉指揮一一六師再拔頭籌,率先沖入漢城,占領了李承晚的總統府。
在第四次戰役中,三十九軍參加東線的橫城反擊戰。吳信泉指揮一一七師迅猛穿插,一舉堵住了韓八師和美二師一個團的南逃道路。美韓軍在優勢炮火的掩護下拼死突圍,而據守橫城的美軍也出動坦克和步兵向北接應。一一七師南守北拒,兩面作戰,打得十分出色。經過浴血苦戰,不但頂住了敵軍的攻勢,還主動出擊,利用夜戰將美韓軍分割成數段,打起了殲滅戰。在整個戰役中,三十九軍一一七師共斃傷俘敵3300余人,其中俘虜美軍800余人,創造了一次俘虜美軍最多的記錄。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戰役結束。幾天后,吳信泉接到彭總電話,說志愿軍司令部決定派鄧華副司令員帶吳信泉和首批入朝的三十八軍梁興初、四十軍溫玉成、四十二軍吳瑞林四位軍長回祖國向毛主席匯報。他們在豐澤園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毛主席對他們在朝鮮戰場取得的勝利給予贊揚和勉勵,并熱情地邀請他們共進午餐。
返回前線后,在歷時一年的陣地防御作戰中,吳信泉親自組織三十九軍部隊構筑了百余里的地下坑道,這些坑道能屯兵,能訓練,能打仗,能生活,堪稱“地下長城”。志愿軍司令部推廣了三十九軍的經驗。吳信泉率領部隊依靠這堅固的坑道工事,與敵人作戰,一年共殲敵2.2萬多人,不但沒丟失一寸土地,而且還向敵陣地推進了10公里,為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言傳身教 清廉家風傳后代
吳皖湘說:“我兄弟姐妹12人,八男四女,我家堪稱軍中第一大家。我是男孩中老大,排行第二。1942年日軍大掃蕩,母親在蘇北灌云縣草安村生下我后,還沒來得及取名字,就把我寄養到一位老百姓家里。那位老鄉只知道我母親是安徽人,父親是湖南人,就給我取了‘皖湘’這個名字。歷時八個月的掃蕩結束后,父母親才把我找回去。新中國建立后,父親整天忙于工作,我上學后大都住校,對父親的革命經歷了解不多,知道的一些都是媽媽和父親的老戰友講給我聽的。”
吳皖湘動情地回憶道:“1992年父親臨終前,留下遺言:‘我自1926年參加革命,至今已66年,許多人在戰爭年代犧牲了,我是幸存者。雖然和平建設時期在運動中多次被錯整,但我始終堅信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吳信泉,也沒有我們全家。我是個無產者,我什么都沒有給你們留,沙發、地毯、家具都是公家的,我給你們12個孩子留個好身體。社會發展不平衡,有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一點,有的差一點,好的要幫差的,大的要照顧小的,永遠團結。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永遠跟共產黨走,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父親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永遠銘記在心。幾十年來,父母親言傳身教,他們勤儉節約、尊敬長輩、誠實守信、善待他人的革命家風和做人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955年以前,我們穿的衣服都由幼兒園或學校發。1955年改薪金制后,不再發衣服了。我們家孩子多,如果買衣服穿,經濟條件不允許。于是,媽媽買了一臺縫紉機,上了一期縫紉學習班。從此,媽媽開始自己做衣服。媽媽的手很靈巧,將衣服、褲子‘套裁’,能省不少布料。
“有一次,一位老戰友送給媽媽一頂報廢的降落傘,是白色和金黃色相間的傘布,她用白色布給男孩子做襯衣,用金黃色布給重陽、淮陽、新陽三個女孩子各做了一件連衣裙,領口和裙邊鑲白色花邊,戰友和老師都夸孩子們的衣服漂亮。
“爸爸從小就要求我們有禮貌、守規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外出時,不打不鬧,見長輩要問好;家里來客人時,要保持安靜。抗美援朝時我家住沈陽,兄弟姐妹都住校,放寒暑假后第一件事,是開家庭會議,每個人將成績冊都交給爸爸媽媽看,爸爸媽媽表揚獲得‘三好’學生的孩子,并制定假期作息時間表,給三個大孩子分工:重陽負責生活,督促大家按時作息、洗腳、洗澡、換衣服;我負責體育活動,帶弟弟妹妹玩;淮陽負責學習,督促大家做作業。
“爸爸媽媽很重視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系。成績冊上‘家長評語’一欄,媽媽都認真填寫,家長會媽媽都去參加。我們的成績有高有低,爸媽總是以表揚為主,對成績差一點的孩子不給壓力,在爸爸媽媽的鼓勵和老師的耐心教導下,成績差的總能迅速趕上來。
“周末全家在一起吃飯,是最開心的時候,但爸爸媽媽沒有就坐,誰也不會動筷子。我家兄弟姐妹從來沒有為吃東西爭吵過。夏天吃西瓜,重陽、淮陽總是給父母親切兩塊最大、最好的。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媽媽是最重要的。1960年我參加八一足球隊, 1961年重陽姐上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1963年蘇宣去西安炮兵技術學院當兵,都將第一個月的津貼費全部交給家里。爸媽收到這份錢,心里暖融融的,他們為孩子們感到驕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兄弟姐妹12人,也是父親統領的‘兵’。我們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父親的品德和精神,已融入我們的血液,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