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帶領群眾走科學發展之路 ——記十八大代表、濱海縣東罾村黨委書記薛正紅
帶領群眾走科學發展之路 ——記十八大代表、濱海縣東罾村黨委書記薛正紅
作者:陳小龍 陳國慶 陳曙光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2-21 瀏覽次數:7854
薛正紅在向村民傳授棉花高產經驗
在廣袤無垠的濱海縣黃海灘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東罾村,這里公共設施配套,樹木路燈成行,房屋整齊劃一,道路交錯相通,村民們住的是寬敞明亮的樓房,吃的是清潔衛生的自來水,走的是寬闊的水泥路,看的是數字電視。2011年,東罾村實現工、農、副三業總產值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6萬元,集體積累1100萬元;先后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省文明標兵村等。
而十多年前的東罾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閉塞,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體負債卻高達100萬元。談及東罾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一個女強人的身上,她就是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濱海縣濱淮鎮東罾村黨委書記薛正紅。
甘當富民發展領頭雁
1999年以前的東罾村,60%以上的土地是易澇易旱的鹽堿地,“一場大雨白茫茫,半月無雨苗枯黃”。由于村干部發展經濟沒思路,群眾致富沒門路,各類矛盾錯綜復雜,人心更是一盤散沙。
1999年12月底村委會換屆,年僅27歲的致富能手薛正紅被群眾選為村主任。在村民大會上,面對著全村老少充滿期盼的目光,薛正紅莊嚴承諾:“三年內還清村里所有債務,人均純收入翻一番。如果做不到,主動辭職。”她喊響了“不會帶民富,就不能當村干部;只顧自己富,就不配當村干部;帶領大家共同富,才是好干部”的口號。
薛正紅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連續三年從正月初三就開始率領村干部測量土方,興修水利。兩個冬春下來,通過人工和機械并舉的辦法,全村共開挖和疏通大中小溝渠138條,新建涵洞142個,新建電排站兩個,使原來的低洼田、鹽堿田全部變成了穩產高產田,僅此一項全村年人均增收300元。
薛正紅是棉花種植能手,她發揮示范作用,帶動農民大搞棉花種植。為大幅提高農民植棉收益,她四次專程到北京、山西等地請教植棉專家,準確掌握國內外棉花市場行情,積極引進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為了打消群眾顧慮,她帶頭簽訂合同種植高產棉種260畝,那年該村棉花種植面積比上年增擴3倍,多達2000畝,當年人均增收200元。為切實服務棉農,進一步提高棉農植棉規模效益,薛正紅還創辦了濱海縣宏振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全縣率先創造了“公司+農戶”這一種養殖幫扶新模式,大大提高了群眾種植技術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在2001年底的黨員大會上,薛正紅以100%的得票率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爭當科學發展先行者
薛正紅心里有一個榜樣,那就是天下第一村——華西。她多次帶領村干部到華西、蔣巷、大唐等省內外知名的先進村學習取經,并邀請華西吳仁寶老書記到村指導。她發揚“敢想、敢干、敢爭先”的東罾精神,利用緊臨沿海工業園和濱海港的區位優勢,提出了高效農業園、民營創業園和三產服務園“三園”并舉的發展模式。
薛正紅結合村情實際,緊緊圍繞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建設城鎮化東罾新村,按照高起點規劃、分步驟實施的總體戰略,聘請省、市專家規劃設計了“一村三區”。
“一村”即東罾新村:總規劃面積400畝,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居住人口3萬人左右,居民主要為沿海工業園區的產業工人、管理服務人員、頭罾村拆遷安置戶以及外來從業人員。目前已建成10.2萬平方米,入住325戶,1400多人。
“三區”即東罾工業區、東罾服務區和東罾高效農業區。
東罾工業區:規劃總面積2000畝,一期規劃用地600畝,現已開發280畝,產業定位為機械加工、紡織服裝、產品包裝等產業。
東罾服務區:規劃建設用地300畝,建筑面積11.2萬平方米,總投入3億元。整個服務區集行政辦公、文化娛樂、餐飲服務、商務居住為一體。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啟動,11層辦公大樓、商業街道和商住樓已交付使用。
東罾高效農業區:總規劃面積3000畝,其中高效種植區1800畝,水產養殖區1000畝,畜禽養殖區200畝。目前基礎設施投入已基本到位,1000畝的魚、蝦、蟹混養淡水養殖場已投產見效。
采訪過程中,正逢東罾村組織的新一輪挖掘機技能競賽開賽,20名挖掘機手輪番上陣,按指定的方向挖土平整。有著豐富農機操作經驗的薛正紅擔任評委。她說:“同樣的一臺挖掘機,同樣的一箱油,有人可以掙到3000元錢,有人只能掙1000元錢,這就是技術原因。所以提高我們每個機手的技術水平,實際上是非常關鍵的。”為了提高村民的機械操作水平,薛正紅依靠自家搞農機作業和經營農機修理部的優勢,組織村民免費前來學習農機操作和修理,每年都要開展技能競賽。她還為村民到銀行貸款擔保,幫助他們購買農業機械。在薛正紅的幫助和帶領下,東罾村446戶人家有402戶購買了農業機械,她為此組織了東罾機械服務公司,向外拓展市場。
開創和諧發展新局面
常言道:群眾利益無小事。薛正紅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頭,注重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為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她請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對全村進行了科學規劃,建成了10.2萬平方米的東罾新村、3.2公里的東罾大道和占地28畝的綠地廣場,配套了供電所、電信局、衛生室、幼兒園、籃球場、圖書室等公共設施,第二代農民別墅正在建設之中。僅2008年一年,全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就高達1600多萬元。
在集體積累不斷增加的同時,她更加注重提高村民的福利水平,免費為群眾辦理合作醫療保險,對村民參與新型養老保險實行補貼,新建了敬老院,對五保戶實行集中供養,對60歲以上村民發放生活補貼,對青壯年勞力實行免費技術培訓,每年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外出參觀學習。
建設新農村,她還時刻不忘培育新農民,主持修訂了村規民約,組織開展了道德評議、星級農戶評選、黨員認崗承諾、文明村創建等活動,在全村上下形成了黨群和諧、鄰里團結、家庭和睦的村風民風。華西村吳仁寶老書記到東罾考察后,稱贊東罾的群眾不光生活條件好,而且道德風尚好。
薛正紅和村干部一起謀劃發展藍圖
面對東罾村一些特困戶、病災戶生產生活困難的實際狀況,薛正紅既沒向上級要救濟,更沒要集體負擔一分錢,而是拿出自己家的積蓄幫助扶持。2003年,她資助12個貧困戶、病災戶8.5萬元發展生產,免費為他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用自家的農用機械無償為他們收種,兩年后12戶貧困戶家家脫貧。村民劉耀成是殘疾人,常年生病,家中房子被抵債,妻子打算離家出走。薛正紅幫其建房,借錢幫他搞水產養殖,使他家還清債務過上好日子。村民李恒洋無所事事,被人瞧不起,薛正紅把自家的拖拉機無償借給他掙錢。現在李恒洋已娶妻生子,還買了收割機,日子越過越紅火。
探索跨越發展新路子
改革出活力,創新出生產力。作為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神經末梢,廣大農村對體制機制的改革更為迫切。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薛正紅從基層的實際出發,對村干部的管理體制、黨組織的運作機制、村級經濟體制進行了不斷探索。按照“經濟分開核算,工作統一領導,干部統一使用,財務統一管理,村建統一規劃”的“一分四統”模式,她將相鄰的新生村并入東罾村,建立東罾村黨委,進一步拓展了東罾的發展空間;按照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要求,對村級黨組織進行設置改革,設立兩個黨總支和十個黨支部,提高了黨組織活動的針對性;針對群眾上項目缺資金的難題,在鹽城市率先組建了小額貸款公司,鼓勵群眾參股分紅。公司開業以來,已發放各類貸款4.5億元,幫助800多戶群眾新上了致富項目,扶持全縣范圍內60多名大學生村官創業,幫助26家企業擴大了生產規模。
薛正紅的丈夫葛建元是名共產黨員,學的是機械專業。她發揮葛建元的技術優勢,發揮家里農機多、運輸車多的優勢,積極鼓勵和帶動村民搞機械,跑運輸;從技術培訓到駕駛操作,從機械維修到業務接洽,從資金籌措到機械車輛購買,給予全程無償服務,并先后幫助群眾擔保貸款200多萬元。通過這樣一幫十,十幫百,目前全村已有各類大中型農機具420臺套,280戶運輸專業戶活躍在全國各地搞運輸。機械作業已成為該村新興富民產業,該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機械作業專業村。
正因為有了一顆為民服務的癡心,一顆扎根基層的恒心,一顆民不富裕我不休的決心,薛正紅帶領著全村群眾走出了一條獨具東罾特色的小康大道。2007年10月,薛正紅光榮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并列席了黨的十七屆三中會會。
回顧十年間走過的路,薛正紅感慨萬千。她說:“最讓我銘記在心的是能夠有幸參加黨的十七大,最讓我激動不已的是能夠當面向總書記匯報工作,最讓我深感欣慰的是能夠得到省委新老書記的關懷,最讓我為之振奮的是我的建言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千困難,萬困難,黨群齊心就不難;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千重要,萬重要,群眾利益最重要;千條路,萬條路,科學發展是出路。”
2012年3月,薛正紅高票當選濱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我們相信,在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東罾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