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連載 > 新四軍11個甲等旅尋蹤(三)
新四軍11個甲等旅尋蹤(三)
作者:朱曉明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05 瀏覽次數:7840
據2001年出版的《新四軍的組建與發展》寫道: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新四軍擁有6個主力師和浙東部隊共26個作戰旅,2個地方旅,總共21.5萬余人。在26個作戰旅中,軍部確定:蘇浙軍區第一、第三、第四縱隊,第二師第四、第五旅,第三師第七、第八、第十旅,第四師第九、第十一旅,(第五師未定),第七師第十九旅等11個旅為甲等旅。
(上接2012年第9期)
尋蹤之五: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
該旅前身為1939年7月以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挺進團等部組建的新四軍第五支隊。1941年2月,改為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1946年10月改為華中野戰軍第十一縱隊,11月改為山東野戰軍第七師第五旅。19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第二十師。1949年2月,第二十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1952年7月,改隸第二十四軍,進行整編,同年9月隨軍入朝參戰,1955年10月回國。1957年1月,第七十四師改隸第六十六軍建制。1969年10月,第七十四師重新歸屬第二十四軍建制,12月改稱陸軍第七十師。1985年10月,整編為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2003年10月,縮編為步兵旅,改隸北京軍區陸軍某集團軍建制。
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第十三團為紅軍團,享有“老八團”盛名,前身為組建于1936年1月的鄂豫邊區桐柏山紅軍游擊隊、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抗日戰爭時期,該旅部隊參加了東山口、來安城、半塔集、山子頭、桂子山、占雞崗等戰役戰斗,殲敵2.29萬余人。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蘇中、漣水、宿北、萊蕪、孟良崮、臨朐、萊陽、兗州、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戰斗,殲敵9.2萬余人,是第三野戰軍的主力師。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殲滅敵第十二兵團的大王莊戰斗中,第二十師經過血戰,全殲敵第十八軍“老虎團”第三十三團,在敵防御核心陣地撕開一個口子,為全殲第十二兵團作出了重要貢獻。渡江戰役中,第七十四師發揮阻擊頑強、出擊勇猛之特長,在蕪湖灣沚遭遇戰中,殲滅敵第二十軍主力等部,獲第八兵團電令嘉獎。抗美援朝戰爭中殲敵1.08萬余人。1964年,在全軍大比武中,第七十四師涌現出參加全軍“步兵班十項全能”比武,獲總參一等獎的“徐國棟班”(第二二二團七連七班)和榮獲偵察兵專業比武第一名,被北京軍區授予“捕俘技術標兵連”榮譽稱號的師偵察連等先進單位。該部因駐地在冀北燕山一帶,有“燕山雄師”之美譽。
尋蹤之六: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
該旅前身是1928年4月由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后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33年6月,整編為紅軍第一軍團第二師。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940年8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皖南事變后改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轉戰于蘇北兩淮地區。1945年10月,第七旅奉命進軍東北。次年10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1948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第一二七師。1961年8月四十三軍撤銷,第一二七師改歸廣州軍區直屬。1963年被確定為戰備值班師。1968年9月,歸建于重建的陸軍第四十三軍。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隨軍編入全軍戰略預備隊序列。1985年10月,整編為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1994年7月,該師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1997年,改建為全軍第一個輕型機械化步兵師。
第一二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最為悠久的部隊,前身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老底子延續在所屬第三七九團,第三八○團則為“秋收起義紅二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該師前身部隊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第五團被中革軍委授予“模范團”稱號。在長征中,第二師為前衛師之一,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中革軍委賦予的開路任務。抗戰初期,首戰平型關,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3年3月,新四軍第七旅第十九團四連在淮陰北劉老莊英勇阻擊1000多名日偽軍的進攻,堅守三天兩夜,斃敵170余人,終因寡不敵眾,82名指戰員全部壯烈犧牲。戰后,該連重建,被新四軍第三師命名為“劉老莊連”。解放戰爭時期,該師是第四野戰軍的頭等主力師之一,參加了秀水河子殲滅戰、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四平攻堅,東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遼沈、平津戰役,進軍中南、解放海南島等重要戰役戰斗,殲敵4.4萬余人。1949年10月,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第一二七師評價:“在我軍歷史上參加戰斗最多,經驗豐富,戰斗作風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犧牲。裝備好,行軍能力強,能打硬仗。有朝氣,雷厲風行。”
1991年2月,軍委主席江澤民給該師題詞:“振鐵軍雄風,創英雄業績。”給“紅二團”紅一連題詞:“支部建在連上,傳統代代相傳。”1993年8月,“紅二團”通信連班長徐洪剛在探親歸隊途中見義勇為,被歹徒連刺14刀,引起社會極大反響。他被選為第五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集團軍黨委給他記一等功一次,濟南軍區授予其“見義勇為的英雄戰士”榮譽稱號。1999年和2009年,該師兩次參加國慶首都閱兵,光榮地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2001年初,該師成建制形成新裝備戰斗力,在豫西驗收演習中,受到了軍委首長的高度稱贊。2004年7月,軍委主席江澤民到洛陽視察檢閱了這支機械化雄師,為部隊題詞:“弘揚鐵軍精神,全面建設部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2008年5月,該師參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涌現出“李向群式的戰士”武文斌,中央軍委授予其“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榮譽稱號。
尋蹤之七: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
該旅前身為1939年3月由八路軍第三四四旅獨立團、特務團、黃河支隊等部隊組建的冀魯豫支隊,1940年4月改編為第二縱隊新編第二旅,1940年6月編入八路軍第四縱隊,同年7月又改稱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二支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1942年11月兼蘇北軍區鹽阜軍分區,為開辟和堅持鹽阜抗日根據地做出了突出貢獻。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奉命進軍東北,11月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三師第八旅,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第八旅,同年9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第四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四師。同年11月,第四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第一一五師,延續至今為沈陽軍區某集團軍甲種摩托化步兵師。
第一一五師在解放戰爭中,參加了三下江南戰役,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遼沈、平津、渡江、廣西戰役等。在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中,評價該師:“裝備比山東部隊好,歷史基礎較老,戰斗積極性好,執行命令堅決,戰斗作風勇猛。”1950年10月,該師隨第三十九軍首批入朝參戰,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3年4月回國。第一次戰役云山之戰中,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五團在諸仁橋殲滅美王牌騎兵第一師騎八團直屬隊一部及第三營共742人,擊毀、繳獲坦克14輛,汽車75輛,各種火炮16門及大量物資。第三四三團(紅軍團)在龍頭洞擔任阻擊任務,英勇頑強地粉碎了敵北援云山的企圖,斃傷美軍騎兵第五團400余人,俘40余人,并在戰斗中首創我軍以一個連全殲美軍一個連的模范戰例,志愿軍司令部特予表彰。1955年11月,第一一五師參加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1962年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后為全軍戰備值班部隊。1967年3月,沈陽軍區授予該師工兵第二連,第三四五團第七、第八、第九連以“一一二四工地英雄集體”榮譽稱號。1995年7月,沈陽軍區授予該師工兵營“抗洪搶險模范營”榮譽稱號。2009年,該師參加了“跨越—2009”實兵檢驗性演習,表現出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