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連載 > 新四軍11個甲等旅尋蹤(四)
新四軍11個甲等旅尋蹤(四)
作者:朱曉明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06 瀏覽次數:7854
(上接2012年第10期)
尋蹤之八: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
該旅是一支具有“紅軍血脈”的老部隊,其前身可追溯至1932年12月組成的西北紅軍第二十六軍。1935年9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為鞏固陜甘寧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爆發后,編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1940年2月,第三四四旅旅部升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縱隊部(后沿革為解放軍第三十九軍軍部),另由下屬的第六八七、第六八九團機關各抽調一部分人員組成第三四四旅新旅部。1940年6月,黃克誠率第二縱主力南下支援華中新四軍,與新四軍彭雪楓第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三四四旅編為該縱隊第四旅。皖南事變后第四旅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1941年9月因在反頑斗爭中損失嚴重,與第三師第九旅對調建制,改稱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同年10月兼淮海軍區(后稱軍分區),成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中流砥柱。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10月該部奉命進軍東北,先后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第十旅,1946年9月改編為第二縱隊第五師。1948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第一一六師,延續至今為沈陽軍區某機械化步兵師。
第一一六師具有紅軍基礎,戰斗經驗豐富,戰斗作風勇猛頑強,自抗戰以來始終是我軍的核心主力部隊,也是全軍戰斗力最強的王牌師之一。抗戰中作戰1560余次,殲敵2萬余人。解放戰爭中,該師攻必克,守必堅,所向披靡,先后參加了開辟西滿根據地、控制中長路戰略要地及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遼沈、平津、衡寶、廣西戰役等。1947年3月,第五師在師長鐘偉指揮下打了一次違抗命令之仗——靠山屯戰斗,為我戰役全局創造了有利戰機,受到東總和西滿軍區的通令嘉獎,“此種作戰的積極性與機動性值得發揚與稱贊”。錦州攻堅戰中,林彪連贊:“五師好部隊!好作風!”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其高度評價:“該師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斗經驗豐富。攻、防兼備,以猛打、猛沖、猛追三猛著稱。善于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中,該師首戰云山,重創美軍王牌部隊騎兵第一師,打出了國威、軍威。第二次戰役中,第一一六師又痛擊美軍第二十五師,第三四七團,迫降美軍第二十四團第三連(整建制黑人連)。第三四六團收復平壤,立下了殊勛。第三次戰役中,該部率先突破臨津江,三險三奇美名揚。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第一一六師全體指戰員發揚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創造了許多威震敵膽、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第一一六師及其前身部隊在革命戰爭年代,轉戰國內21個省區市和大半個朝鮮,共殲敵16.4萬余人。
1953年4月,第一一六師回國,駐守遼南地區。1961年1月,第一一六師被確定為全軍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3月,該師緊急入閩備戰。1964年7月,國防部授予該師第三四八團第四連為“神槍手四連”榮譽稱號。1984年4月,該師改編為機械化步兵師。
尋蹤之九:新四軍第四師第九旅
該旅前身為1938年12月組建的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游擊支隊。1940年9月與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1941年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同年9月改隸第四師建制。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九旅,19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師。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三師,延續至今為武警總部直屬某機動師。
抗日戰爭中,第九旅殲日偽軍17874人,頑軍20755人,有“常勝九旅”之稱,第二十六團(第一八八團前身)被譽為“鋼鐵二十六團”。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參加了朝陽集、泗縣、魯南、宿北、白塔埠、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浙東南沿海島嶼等重要戰役戰斗,殲敵42962人。涌現出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張春禮(全國戰斗英雄)、魯銳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新中國成立初期,參加浙江剿匪、抗美援朝。1958年從朝鮮回國后,先駐山西榆次,后移防陜西寶雞,最后進駐甘肅平涼至今。1965年9月,第一八七團第八連被國防部命名為“英雄八連”,與同時期命名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硬骨頭六連”等著名連隊一起,成為全國、全軍矚目的英雄群體。
尋蹤之十: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
該旅前身是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旅,1941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1945年和第十二旅一部組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1947年2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師。1949年2月,第五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二師。1953年3月隨軍入朝參戰,參加金城戰役等作戰,1958年8月回國。1960年11月脫離陸軍第二十一軍建制,改為蘭州軍區直屬。1967年2月,第二十一軍由北京軍區轉隸蘭州軍區,第六十二師歸建。該師在1985年全軍大整編中,改為蘭州軍區守備師。1992年10月撤銷番號。
抗戰期間,第十一旅是開辟和發展豫皖蘇邊、淮北抗日根據地的主力部隊。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參加了朝陽集、泗縣、魯南、宿北、白塔埠、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浙東南沿海島嶼等重要戰役戰斗,涌現出老虎團(第一八四團)、大功營、雪楓模范投彈連、海防戰斗模范連等大批英模單位,涌現出全國戰斗英雄王連生、華東一級人民英雄龍加夫等大批先進個人。在著名的臨朐戰役中,華野第二縱第五師第十四團是所有攻城部隊中唯一一個突破敵第八軍陣地的,該團七個多連打入城內,與十倍于己的敵人奮力拼殺,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華野司令員陳毅稱贊第五師部隊:“打得勇猛,打得頑強!”1952年6月,第六十二師第一八六團九連參加黃礁山島戰斗,以少勝多,創造了華東地區海防守備戰斗的范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軍委授予該師第一八四團八連指導員張新奎“舍身救戰友的模范指導員”榮譽稱號,成都軍區亦授予八連“團結戰斗模范連”榮譽稱號。第一八四團現延續擴建為蘭州軍區某集團軍特種作戰旅。現任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上將曾任過該師參謀長。
尋蹤之十一:新四軍第七師第十九旅
第十九旅在1941年5月由無為游擊縱隊和皖南事變突圍部隊組成,旅長孫仲德,政委曾希圣(第七師政委兼)。1942年4月,十九旅機關并入師機關,各團歸七師直接指揮,保留十九旅番號。1943年2月七師整編,撤銷十九旅,部隊改編為含和、沿江、皖南、巢合廬等四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團。1945年6月,以沿江支隊主力與師屬巢湖大隊合編重建第七師十九旅。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十九旅,同年11月,又稱華中野戰軍第七師十九旅。1947年2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第十九師。1949年2月,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1952年7月調入第二十三軍建制,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后曾一度改編為黑龍江省軍區獨立師,1969年改番號為陸軍第六十八師。1985年,整編為北方乙種步兵師。1998年8月編為沈陽軍區摩托化步兵旅,近年來已換裝為機械化步兵旅。
抗日戰爭期間,第十九旅是開辟和發展皖江抗日根據地的絕對主力。該旅第五十五團為紅軍團,前身為組建于1934年11月的鄂豫皖邊區第一個鄂東北獨立團,曾被新四軍第二師授予“鐵錘子團”榮譽稱號。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參加了宿北、萊蕪、孟良崮、臨朐、膠東、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戰斗,殲敵35778人,涌現出“南國英雄”花國友、華東一級人民英雄許柏華、陶仁義、李士照等大批英雄模范。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七十三師第二一八團通信連一班步談機員于樹昌喊出“向我開炮”的壯烈聲音,成為著名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烈士的原型之一。
1969年3月,七十三師二一七團參加珍寶島自衛還擊戰,第一營營長冷鵬飛、第一連副連長王慶容、第三連戰士華玉杰戰后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1987年5月,該師參加大興安嶺撲火救災,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一等功,師長吳長富(著名的大胡子師長)榮立個人一等功。1990年2月,軍委主席江澤民在齊齊哈爾為第二○二團一連(紅軍連)題詞:“紅軍傳統代代相傳,軍政訓練年年過硬。”1998年夏,該師參加嫩江、松花江抗洪救災,又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二等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