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鐵軍擷英 > 在日偽清鄉下辦《東南報》
在日偽清鄉下辦《東南報》
作者:顏輝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 日期:2014-03-11 瀏覽次數:7851
年輕時的顏輝
70年前,抗戰時期,蘇中行政區的南通與日軍侵占的上海、南京隔江相望,威脅著長江下游日軍軍需的主要補給線和掠奪物資出海的通道。日偽企圖先在南通一帶實行清鄉,進而擴展到整個蘇中地區。以粟裕同志為核心的蘇中區黨委和以吉洛(姬鵬飛)同志為核心的蘇中四分區(南通)地委,預見到局勢的嚴重性,全面緊急動員反清鄉斗爭,粉碎敵人的陰謀。當時的海門、啟東和南通東部合并為海啟縣,是日偽清鄉的重點地區。
為揭露日偽的殘暴,謳歌抗日軍民的英勇業績,號召全體軍民團結一致奪取反清鄉斗爭的全面勝利,縣委決定創辦一份戰地油印報。因海啟縣又稱東南地區,故取名《東南報》。辦報是秘密的,報社就選擇在清鄉圈的中心地段,在敵人眼皮底下進行活動,將鋒利的尖刀直插敵人心臟!《東南報》社僅有六人,由原《江海報》編輯馬力同志調來擔任主編。為確保安全,報社設在秘密黨員尹祖陶(現在啟東市天汾鎮)同志家里。尹家離敵人據點只有三里遠,越近越危險,但單家獨宅,地形也好,向北轉移余地較大。
《東南報》社在3月20日成立。采訪、寫稿的主力是馬力、季淮;高風技術好,負責刻寫標題、花邊、報頭和插圖;我和高民刻寫小字。經過五天的努力,一張兩面油印的《東南報》在3月26日首次出版了。創刊號是用兩色滾筒推印的。滾筒上大段是黑油墨,在印大標題的一頭用了鮮紅的油墨。第一條紅字大標題是蘇中區黨委和蘇中軍區聯合頒布的《反清鄉緊急動員令》。創刊號還刊載了四地委《關于反“清剿”、反清鄉宣傳動員大綱》和海啟縣委的《三月決議》。創刊號的社論由縣委書記洪澤撰寫,號召全黨辦報。這一期的中心內容是明確提出反清鄉,必須以武裝斗爭為前提,以積極斗爭為主,全力開展游擊戰爭;掀起群眾性的斗爭高潮,并運用多種多樣的斗爭方式,對付復雜的情況,以粉碎敵人的清鄉陰謀。洪政委看到創刊號后高興地對大家說,辦報也是對敵斗爭,報紙辦起來了就是勝利,辦好就是更大的勝利。
顏輝攝于1942年
4月初,敵偽對蘇中四分區的清鄉開始了,一萬五千名日偽軍大舉出動,分成十幾路,反復“梳篦”、“拉網”,企圖將海啟的抗日武裝及領導機關一網打盡。為確保安全,報社同志把油印機、鋼板、蠟紙、白報紙等物品,藏到尹家宅后的竹園地洞里,有的還藏到可靠群眾家存放的壽(棺)材里。尹祖陶家在八字橋頭開設一家豆腐店,如發現敵情就把“豆腐標”放下來,情況緊急就扯起白籠布,在供奉的財神臺上燃放小鞭炮。尹祖陶的老娘在門口紡紗,時刻注意“豆腐標”和白籠布。他的妻子和兒女下田種莊稼、挑羊草,以不同形式放哨?!稏|南報》社的同志們住在這里,受到全家的掩護。敵偽軍逼近時,報社同志就和群眾一起轉移。夜晚,分頭到干部、群眾家采訪,然后趕回寫稿、編輯、刻寫、印刷。全套工序必須趕在拂曉前完成,并將廢紙和油墨痕跡徹底除凈。困了,轉進蘆葦叢睡一會兒;餓了,乘迂回的空隙匆忙扒幾口飯;槍聲一響,跳起來和敵人周旋。秘密交通員冒著生命危險,捎來各區、鄉及部隊的稿件,同時將新出的報紙帶走,及時分發下去。
有次印刷缺紙,尹祖陶起早買回一大卷白報紙,不料返回時碰上了兩名偽警察,端著刺刀頂到他胸前,厲聲盤問:“這么多紙干什么用?”說著就要拖他走。他定了定神,靈機一動,賠著笑說:“父親過世一周年,剪冥衣用?!眰尉烀獾么笄逶缬龅竭@種倒霉事不吉利,轉身就走。
1983年11月作者(左)和尹祖陶夫婦合影
我們報社因為扎根在表東鄉,所以對這個鄉的反編保甲斗爭,可說是親眼目睹。表東鄉干部用游擊戰來反編保甲,取得了戰果,敵人大批下鄉,干部、民兵立即掩護群眾順小溝過暗壩,轉移走。日軍北川隊長搜遍全鄉,只找到20多個60多歲的老人。那些清鄉人員是從江南調過來的,對當地情況一無所知,也就照老人報的名字來填寫,匆匆發下戶口簿。但當晚就被群眾燒毀。一天晚上,全鄉干部、群眾敲起銅鑼,1000多人集體焚燒門戶牌和戶口簿。敵人在表東鄉折騰20多天,連一塊門戶牌都沒有掛上。
表東鄉南邊的啟西區正詩鄉反編保甲斗爭也開展得很好,縣委推廣了正詩和表東兩個“鐵皮鄉”的經驗?!稏|南報》對這場斗爭及時作了報道,鼓舞了全縣人民斗爭。
7月1日,四分區在全區范圍打破竹籬笆。在海啟縣,也掀起了破竹籬笆的群眾斗爭?!稏|南報》以大量篇幅報道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斗爭,還刊登了胡石言創作的歌曲《清鄉謠》,其中寫道:
汪精衛清鄉籬笆千里長,
清鄉隊員牛皮吹得響,
東亞和平呀掄錢又掄糧,
老百姓氣死漢奸喜洋洋。
鬼子兵清鄉碉堡梅花樁,
皇軍老爺做事真“漂亮”,
三光政策呀燒光、殺光、又搶光,
雞子呀牛羊呀還要花姑娘。
漢奸呀鬼子你清鄉吧!
血寫的仇恨永記在心上,
一滴血一把火一擔糧,
是你的血債得用鮮血來還債,
竹籬笆千里一把野火燒精光……
……
這首歌謠刊登后,詞曲通俗生動,易學易唱,很快在民兵、群眾中廣為流傳,鼓舞了對敵斗爭的熱情。7月初的一天晚上,封鎖線上突然亮起一片火光,火勢越來越旺,濃煙蔽天,人聲鼎沸,《清鄉謠》歌聲四起,400萬根毛竹筑成的300多里長的竹籬笆頃刻一燒而光,大長了抗日軍民的志氣!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突出報道了“火燒竹籬笆300里”這一壯舉,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
1943年冬至1944年春,敵偽推行的所謂“延期清鄉”和“高度清鄉”。我們《東南報》社的處境更險惡了。嚴冬季節的一天清晨,報社同志正在尹家印報紙,在門口望風的小芳看到路口橋頭豆腐店的“豆腐標”放下了。原來是日偽機動部隊穿便衣化裝老百姓下鄉,前面的尖兵突然到達豆腐店。這豆腐店在農閑時由一個耳朵半聾的伙計來幫工。他耳聾但不呆,發現三五個便衣人員突然出現,心知不妙。這時豆腐已好,放下豆腐標,表示發現敵情。敵人對此突然舉動產生了懷疑,抓住伙計邊打邊問,說他是新四軍,拷問他,要他說出機關部隊駐地?;镉嫴豢险婊卮?。敵人說他裝聾,將他毒打,并抓住橋頭另一家煙紙店的陸家伯伯要他作證。陸家伯伯證明他是豆腐店伙計,是半聾子,敵人才放了他。報社的同志贏得了充裕的時間,痛惜的是哪位愛國的伙計內傷嚴重,不久去世了。
《血腥的旗幟》是編輯馬力取的書名,并為它寫了前言,在油印這本小冊子時,他曾輕輕哼唱著《馬賽曲》:“血腥的旗幟舉起來了,看到沒有?那瘋狂的士兵,在田野里,瘋狂地怒抖;他們來到你的家。槍殺你們的女兒和老婆!武裝起來!同胞們!快結成隊伍,前進!前進!把他們的污血,灌溉我們的田園。”
那歌聲,給人們以深沉而有力的激勵。
馬力還興奮地向我們介紹了《馬賽曲》的詞曲作者,一個叫魯熱·德利爾的法軍上尉。當年,馬賽盟軍就是唱著這首火熱之歌開進了巴黎。這首歌詞,經馬力提議編入了小冊子。
為了編輯出版《血腥的旗幟》小冊子,我們在1943年12月中旬開始征文和搜集材料。書稿和編者一同經歷了無數次緊張的戰斗和輾轉遷移。當時的主編馬力抱病堅持工作,辛勤編輯。尤其不幸的是,在1944年1月底,一部分原稿約5萬余字,在一次情況中化為灰燼。雖然后來有一部分補上了,但大部分無法補全。盡管如此,馬力同志還是毫不氣餒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盡力補充材料,油印了200份,與讀者見面了。
當年2月底,因為陸地上環境太緊張,海啟縣委會議就移到海上老鼠沙去開。會議開始前,洪澤書記從文件包里拿出幾本散發著油墨香的小冊子,分發給大家。他說:“這本《血腥的旗幟》,是東南報社馬力、顏輝、高風、季淮等同志編的。這本小冊子記載了1943年我海啟縣軍民反清鄉斗爭的英雄業績,不僅對鼓舞我海啟百萬人民的斗志有重要作用,而且它將成為具有永久紀念意義的寶貴文物。”
縣委委員許淦、趙一德等人高興地翻閱這本小冊子,他們感到多么親切??!
副書記鮑志椿說:“在清鄉圈內,斗爭如此緊張、殘酷,我們海啟縣居然還堅持出版了《東南報》和《血腥的旗幟》!”
洪澤說:“我們還出版過幾期鉛印報呢!”
鮑志椿說:“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奇跡!”
洪澤說:“《東南報》的同志們,住在農民尹祖陶家受到全家的掩護。敵人幾次來搜查,由于尹祖陶派出的小孩子哨兵及時報告情況,避免了損失。尹祖陶一家也很了不起??!”
《血腥的旗幟》僅油印了200本。在后來緊張的戰爭環境中都散失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曾多方尋找,僅發現兩本。1958年12月,得知原南通軍分區參謀長彭友同志保存著一本,另一本是1959年春,在南通市委宣傳部部長江行那里找到的。1961年11月底,我到南通出席黨史座談會,遇見江行同志,他把那本珍貴的小冊子轉送給我并寫了贈語:
《血腥的旗幟》在抗日反清鄉斗爭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由馬力同志編輯,鐵筆戰士顏輝同志刻寫印刷出版的。
解放以來,到處搜集,僅發現一本,這一本是從馬力同志家里找到了。馬力同志于1946年秋病故,此本是他愛人保存下來的。《血腥的旗幟》轉到我手,我已保存了兩年了,今顏輝從寧來此,特予轉贈,以致紀念他的辛苦勞動!
1946年11月24日,年僅26歲的馬力離開了我們。得知這一噩耗,我們深為震驚與悲痛。
我和馬力同志相處不到兩年,他是我的領導,雖然沒有和我進行過促膝長談,但對我不乏真誠關心和愛護。今天,我再次翻閱《血腥的旗幟》這本小冊子,捧此遺物深思,憶其音容笑貌。他對《血腥的旗幟》所傾注的心血,我們是永不忘記的,他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的。
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掩護,《東南報》就不可能像一簇戰地黃花,傲霜怒放,香溢四野;就不可能像一柄匕首,鋒芒銳利,威震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