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親歷者述 > 烽火中的白衣搖籃——對新四軍軍醫處第二期衛訓班的點滴回憶
烽火中的白衣搖籃——對新四軍軍醫處第二期衛訓班的點滴回憶
作者:吳友廉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紀實》 日期:2014-03-18 瀏覽次數:7854
1938年10月,吳友廉參加新四軍,在軍衛生部軍醫處舉辦的第二期衛訓班接受了為期半年的培訓,她回憶了在衛訓班的點點滴滴。結業后,吳友廉被分配到軍部醫院當化驗員,正式成為新四軍早期的一名白衣戰士。
1939年1月底至8月,在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安徽涇縣云嶺東邊約四五里路的大路北面,有一處約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叫“田禾里”。在這里聚集著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生氣勃勃、斗志昂揚,刻苦學習救護衛生知識,準備為抗戰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新四軍軍醫處主辦的第二期衛生訓練班。
這期衛訓班有40多人,分5個班,第五班是女生班,我是班長。開學時10人,不久只留5人,即:姜明、王錚、金鼎、何柔和我。男生有4個班,我尚記得名字的有:陳海峰、朱潮、翟盛、李磊、沙序凱、何秋澄、陳本固、李德、張鑫原、蔣品珍、章逸、孫學、江守默、湯禧承、周森林、浦金泉、顧紀書、葛志剛、李桐銘、董學金、金松林等,共26名同志。他們大多數來自大城市敵占區,少數來自安徽省各縣。他們都有強烈的民族觀念,不愿當亡國奴,是抱著強烈的抗日救亡志愿來參加抗戰最堅決的新四軍的。他們的年齡在20歲左右,最大的二十二三歲,最小的十六七歲,多數是初中生,還有部分是小學生,文化程度雖不高,但學習態度很好,刻苦認真、積極努力、團結互助。他們之中的多數人先到新四軍教導隊受了大約半年的軍政訓練,有了一定的思想覺悟基礎,政治素質較好。
衛訓班的機構很小,工作人員很少。教務主任叫楊光,學生的學習、生活由她一把抓。楊主任是湖南人,身材魁梧,工作認真負責,作風大膽潑辣,對人嚴肅熱情,學生既尊敬她又有點怕她。另有一個政治指導員負責管理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名叫呂錫元。他平易近人,很能團結人。還有一個管理排長,負責衛訓班的伙食供給。學生隊長由學員李桐銘擔任。學生中黨員不多,建立了黨支部,支書由指導員兼任,支委有翟盛、姜明和我。當時黨組織黨員不公開,男同學中黨員少,女生中黨員多,勢必要女生做男生的工作。支部研究決定第一批發展的幾個黨員都是男生,分工后要我去找一個男生談話。我感到很為難,被指導員批評后,我只好硬著頭皮去做。
衛訓班的教員都是衛生處和軍醫院的大夫、護士兼任的。教員有崔義田院長、宮乃泉主任、章央芬大夫、吳之理大夫、李振湘大夫、鄭素文護士長、陳鳳琴護士等,他們的水平都是很高的。
衛訓班的課程有內科學、外科學、生理解剖學、護病學、藥物學等。教材都是教師自編的講義,結合實際,深入淺出,我們邊做邊學,學得挺感興趣。
此外,衛訓班還有個俱樂部,是學生自己組織的。軍人俱樂部在指導員的直接指導下,由學生開軍人大會選舉產生,下設學習、宣傳、墻報、歌舞、體育、民運等項目,搞得很活躍。
衛訓班遵循了“抗大”和教導隊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校風,生活是半軍事化的。大家每天很早起床,集合、跑步、收操、唱歌、洗臉、吃飯、上課,和在教導隊時的生活差不多。學習除上課外,晚上要做作業。好在大多數學生是教導隊訓練過的,都能適應。那時經常開晚會,活躍部隊生活,有時是軍民聯歡,有時是和軍醫處、軍醫院聯歡。節目都是自編自演。我記得一次與軍醫院的同志開聯歡會時,我和一個同志表演賣梨膏糖,一句“李大夫(李振湘)吃了我的梨膏糖呀,開起刀來蠻靈光呀!”逗得全場大笑,我們演得也很高興。
在衛訓班,有兩件使我難以忘懷的事:一是見項副軍長;二是“七一”轟炸。
開學不久,一天上午,楊光主任叫我跟她出去。只見她急匆匆地說:“去見項副軍長,他叫你們女生都回教導隊八隊去,說衛訓班不要女生。你代表女生去講講你們的思想和要求。”我帶著又驚又憂的心情跟著楊主任上了路。
田禾里到羅里村(軍部所在地)約四五里路。我們步行到達后,在一間老式小樓上見到了嚴肅而慈祥的項副軍長。他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讓勤務員拿來兩杯白開水。我環顧四周,發現房里陳設很簡樸:一張木板床、一張大方桌、幾個板凳。項副軍長的和藹態度使我的緊張心理放松了一些。我們向項副軍長敬了一個軍禮,楊主任先向他匯報了衛訓班開學以來的情況,接著說到女生。她說,雖然女生不適合去前方,但是后方醫院也需要人,希望女生留下來。然后,她指著我說:“吳友廉是女生班長,讓她匯報女生思想吧。”我接著說:“報告首長,我們10個女生都是八隊來的,是由領導號召、自愿報名后組織批準的。我們都立志做一名白衣戰士,救死扶傷。我們不怕苦、不怕死,堅決抗戰到底!現在認真學習,畢業后服從分配,請求首長批準我們繼續學下去。” 項副軍長有點為難了:不同意吧,是不聽基層干部和戰士的意見;同意吧,要收回成命。他思考了一下說:“這樣吧,五個年齡小點的回去,五個大點的留下。”楊主任說:“我們執行首長的指示,回去做好工作。”我們即站起向項副軍長敬禮、退出。
通過這件事,我對項副軍長的印象是: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一個基層干部可以帶一個戰士直接跑到軍首長宿舍,只有革命部隊才有這樣的事。項副軍長講民主,體恤下情,使問題能得到合理妥善解決。這次見面使我終身難忘。
1939年7月1日上午,為準備晚上的軍民聯歡會,我和另一位女戰士在衛訓班門口河邊洗桃子,忽然聽到嗡嗡的飛機聲,聲音越來越大,我們抬頭一看,飛機已到頭頂。只見飛機一個俯沖,接著是轟轟一陣炸彈聲和嗒嗒嗒機槍掃射聲。我們蹲在一棵樹下,目睹著日軍的暴行,義憤填膺!
幾次輪番轟炸、掃射,主要目標是云嶺軍部所在地和中村教導總隊駐地。我們南堡村軍醫處軍醫院、田禾里村衛訓班目標小,沒有遭到轟炸。敵機一走,我們立即參加衛訓班組織的搶救隊去云嶺、中村搶救傷員。我在軍醫院門診部照顧收容送來的傷員,給他們包扎、止血、輸血,將重傷員送開刀房清創或截肢。有的重傷員送來后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停止呼吸、心跳,心痛萬分。這更增加了我們對日軍的仇恨。
這時,我親見了到皖南軍部采訪的美國進步記者史沫特萊女士,也同我們一起積極參加救護工作。后來,她向國際上報道了日本帝國主義殘酷轟炸皖南后方軍民的滔天罪行。她指出日軍的對華侵略是非正義的,中國抗戰是正義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堅持抗戰到底,勝利必屬中國。
1939年8月,我們課程已學完,少數同學去了前方部隊,多數同學到小河口軍部后方醫院去實習,一個月后全部分配,絕大多數到了前方部隊。我被留在后方醫院化驗室工作。
為期半年的第二期衛訓班是男女生在一起學習,雖然大家都是青年人,但沒有人談戀愛。當時有個規定:要符合“二五八團”條件才允許談戀愛,即25歲,8年革命經歷,團級干部。很明顯,衛訓班的同學都不夠條件。但最主要的是,當時的同學思想很單純,大家以抗日打鬼子為目的,沒有人考慮個人問題。通過半年的專心學習,大家不僅提高了專業知識、業務能力,政治思想水平和階級覺悟也有很大提高。不少同志在衛訓班入了黨,立下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的決心。衛訓班不僅培養了一批醫務衛生骨干,也培養出一支堅持革命到底的政治隊伍。在以后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里,在槍林彈雨的斗爭中,衛訓班的同學成為革命的白衣戰士,沒有一人貪生怕死、叛變投敵,他們救死扶傷,為革命貢獻了自己的一生。經過長期革命戰爭和工作的鍛煉,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后大多成了醫務戰線上的中高級領導干部。這就是我們二期衛訓班的成績,是值得我們自豪的。
作者鏈接:
1939年皖南新四軍軍醫處吳友廉(葉挺攝)
新四軍醫院化驗員吳友廉
在抗戰初期,照相機是十分稀罕的“奢侈品”,這是一張新四軍葉挺軍長拍攝于抗戰初期的珍貴歷史照片,畫面上的主人公—新四軍女戰士吳友廉頭戴軍帽,身穿白色工作服,端坐在桌前,正全神貫注地操作顯微鏡。
吳友廉(原名吳幼蓮),1918年7月出生在安徽涇縣茂林村一個殷實人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吳友廉懷著深深的民族仇恨輟學回到家鄉。1938年5月,新四軍軍部來到皖南涇縣云嶺。在民運工作隊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組織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鼓動下,吳友廉在茂林首批參加“婦抗會”,首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于1938年10月份參加新四軍。在教導總隊第八隊(女生隊)學習四個月后,她又轉到軍衛生部軍醫處舉辦的衛訓班(第二期)接受了為期半年的培訓。衛訓班結業后,吳友廉被分配到軍部醫院當化驗員,正式成為新四軍早期的一名白衣戰士。
1996年,吳友廉二期衛訓班的同學、新四軍老戰友陳海峰來南京時,將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贈送給了吳友廉。(曾劍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