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愿為發展醫學事業而獻身——憶老戰友湯穎川
愿為發展醫學事業而獻身——憶老戰友湯穎川
作者:徐銘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18 瀏覽次數:7827
許多市民用鮮花緬懷遺體捐獻者
我的老戰友——原福州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湯穎川,駕鶴西去已經一年多了,我時常想起他。可能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懷舊吧,我和湯穎川相交的往事時時浮上心頭。
我和湯穎川相識在70多年前。在那硝煙彌漫、浴血抗戰的1941年,時任新四軍一師三旅八團醫務員的我,在一次旅衛生部召開的衛生防疫工作會議上,認識了九團醫務員湯穎川。他是江蘇泗陽縣人,我是江蘇南通人,交談中我倆都感到彼此很投緣。會間休息時,我們抓緊時間作了交流。會議結束后,我與他揮手告別。當時我們團駐扎在海門、啟東一帶,他們團駐扎在泰興、如皋一帶,兩團分別在各自區域內開展敵后游擊戰。雖然那時犧牲的事經常發生,但我們在心中期待著能有再次相逢的那一天。
抗戰勝利后,新四軍一師三旅編入華東野戰軍。1945年9月,我被調派到華東野戰軍衛生部醫訓隊學習。在報到的學員中,我發現了湯穎川的身影。一別數年,不僅我倆都幸運地活著,今后還能在一起學習,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在醫訓隊里,湯穎川年齡比其他同學稍長幾歲,平時他總是以兄長的姿態關心著隊里的每一位同學。農忙時節,隊里組織學員幫助駐地農民收割莊稼,湯穎川總是搶重活、干累活,給同志們以榜樣的力量。在業務上,他不僅自己刻苦學習,對技術精益求精,還能發揮老同志的帶頭作用,言傳身教,激勵大家。就拿學習靜脈穿刺技術來說吧,有些學員是剛從戰斗部隊調來學醫的,拿槍桿的手從沒拿過針筒,初學起來緊張手抖,更不敢在自己身上練習。為此,這些學員在靜脈穿刺中總是找不準血管。湯穎川發現后,一邊伸出自己滿是針眼的手臂讓同學練習,一邊對同學們說:“你們在自己身上練習打針都害怕,今后在戰場上,怎么敢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不練好練精醫療技術,戰場上就可能延誤搶救戰友的生命啊!”樸樸實實的一番話,令先前緊張害怕的同學為自己的舉動感到羞愧,紛紛伸出手臂,相互練習起來。后來,每個學員的靜脈穿刺都很快達到了“一針見血”的要求。
我們在醫訓隊一學就是兩年,1947年10月間,華東野戰軍即將南下,衛生部領導決定讓我們提前結業,全部學員分到野戰部隊,以增強一線部隊的戰場救護實力。我和湯穎川等七位同學分配到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當時十兵團正在蘇、皖兩省長江以北一線進行渡江戰役準備工作。領導指定湯穎川為組長,帶領我們從醫訓隊駐地濮陽,步行南下到十兵團政治部報到。我們一路行軍,沿途有時還抽空幫助農民搶收莊稼。有的老鄉看我們干得辛苦,走前會送一點瓜果或塞點小錢給帶隊的湯穎川,說是路上給同志們解渴和買茶水喝,我們自然是堅決不收。湯穎川帶領我們,以實際行動一路實踐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鐵的紀律。
那天我們走到淮陰縣城已是下午四點多了,我們找到當地村干部幫助安排休息場地。村干部將我們帶到一個存放棉花的倉庫,讓我們在庫房里休息,并指派附近一家農戶為我們準備晚飯。經過一天的行軍,大家都已十分疲勞,飯后各自解開背包就在棉花包上打鋪準備休息。這時天色已晚,一位同志拿出火柴點油燈,不慎將點著的火柴掉落在了棉花包上,一下子就點著了棉花。正值秋高氣爽,氣候干燥,火勢迅速蔓延,大家一時不知所措。這時,只見湯穎川迅速撲向了著火的棉花包,在上面打起滾來。大家回過神來趕忙一起滅火。火勢很快就被撲滅了,湯穎川身上多處被燒得起了大水泡。
經過了幾天艱辛又快樂的長途跋涉,我們一行七人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十兵團政治部立即給大家分配了工作,我被分到兵團政治部機關直屬衛生隊當隊長,湯穎川分到二十三醫院分院任院長。要分手了,我對兄長一樣的湯穎川依依不舍。從此,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奮斗著,很少有見面的機會,只在渡江戰役前,在兵團衛生部召開的布置戰船傷員救治任務的會議上,我與湯穎川得以匆匆一見。十兵團很快就奉命南下,百萬雄獅過大江,我們一路向福建進軍。再一次見到湯穎川已是在解放后的福州城了。那時二十三醫院駐在福州黃山地區,湯穎川任醫院副院長,我已調任兵團衛生部機關,與湯穎川經常有工作上的來往。
1954年,我和湯穎川同時作為調干生,分別被組織選派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和上海醫學院學習。雖然我倆一個在部隊軍醫大學,一個在地方醫學院,但同在上海市,學習任務再緊張,我們還是能找到機會見面,戰爭年代結下的戰友情誼更是一種割不斷的聯系。有件事我印象特別深,那是1958年,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躍進”運動。上海醫學院里的一些人說要“煉鋼”支援國防建設,不僅搜走了人們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一切鐵制品,連教學樓的鐵門、鐵窗框、樓梯鐵護欄等都不放過,又砸又拆,搞得整個學校亂七八糟。湯穎川見到這類行為很心痛,他竭力勸說阻止這些損壞公物的行為,被學校的“積極分子”們視為破壞“大躍進”運動,被抓去批斗。很多同學都勸湯穎川“管不了的事情就不要管了”,但湯穎川說他不怕挨批斗,只希望他的勸阻能讓那些人的行為收斂些,自己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問心無愧!
大學畢業后,我和湯穎川同在福州軍區衛生戰線工作,為提高部隊醫療衛生保障質量和水平,保證部隊戰斗力,貢獻著我們的力量。
光陰似箭,轉眼我和湯穎川都離休了,一起進了福建省軍區第三干休所頤養天年。一年多前,湯穎川患重病不治,臨終前,他給家人留下遺言:“將遺體捐給紅十字會,用于醫學解剖事業。我愿為發展醫學事業而獻身!”
愿為發展醫學事業而獻身!湯穎川生前最喜愛的這句話,如今已經銘刻在福州市遺體和器官捐獻者紀念園的紀念碑上。湯穎川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留下了不平凡的故事,詮釋了他的崇高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