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鹽城軍部——新四軍發展的里程碑
鹽城軍部——新四軍發展的里程碑
作者:劉順發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20 瀏覽次數:7847
鹽城泰山廟——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
1941年1月初皖南事變后,為了反擊國民黨撤銷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堅持抗日斗爭,中共中央既顧全大局,相忍為國,又針鋒相對,強烈還擊,于1月20日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江蘇鹽城成立,陳毅任代理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張云逸任副軍長,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新四軍從此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鹽城軍部的建立,是新四軍發展中的重大里程碑。
鹽城新軍部的建立,開啟了把新四軍建成正規化黨軍的歷程
1941年4月,即在新軍部成立不久,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原局與東南局合并,5月20日正式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以劉少奇為書記,饒漱石為副書記,陳毅、曾山為委員。不久又組成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以劉少奇為書記,以陳毅、張云逸、鄧子恢、賴傳珠為委員。6月上旬,華中軍分會召開擴大會議,號召華中全黨全軍為把新四軍建成正規化的黨軍而奮斗。要求:保證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有高度的軍事素質和堅強的戰斗力;有模范的軍事紀律和群眾紀律;有統一的編制、制度和科學的組織分工;有充滿革命熱情、富有朝氣的工作作風和先聲奪人的革命氣概。
保證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建設正規化黨軍的靈魂。新四軍組建初期,國民黨當局不允許設立政治工作機構,不允許設置政治委員。重建軍部后,新四軍在團以上各級都正式任命了政治委員,要求各級政治機關的工作,必須保證黨的路線、政策和上級命令的貫徹執行,保證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團結友軍、瓦解敵軍,保證部隊的鞏固和戰斗的勝利。新軍部成立后,黨員和黨支部即在連隊公開,積極發展新黨員,加強連隊黨支部建設,強調發揮黨支部的領導和保證作用,發揮黨員的骨干作用。新軍部、華中局在師、旅、團、營各級都建立了黨的委員會,保證了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保證了黨的路線、政策和上級命令的貫徹執行。
新軍部成立后,一方面著手健全司令部機關組織機構,一方面迅即抓緊部隊統一整編,統一整編是正規化部隊軍事建設的關鍵。新軍部將新四軍和活動于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部隊,先后統一整編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第一師由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成,下轄第一、第二、第三旅和聯合抗日司令部(聯抗)。第二師由原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成,下轄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東、津浦路西兩個聯防司令部。第三師由原八路軍第五縱隊編成,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和淮海軍區及9月成立的鹽阜軍區。第四師由原八路軍第四縱隊編成,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和蕭縣獨立旅。第五師由原豫鄂挺進縱隊編成,下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和第一、第二游擊縱隊,及鄂豫邊區抗日保安司令部和9月組成的第三游擊縱隊。第六師由原江南第二支隊所屬部隊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編成,下轄第十六、第十八旅和江南保安司令部。第七師由原無為游擊縱隊、第三支隊挺進團及皖南突圍出來的部隊合編而成,下轄第十九旅和挺進團。獨立旅由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編成。這與原先國民黨當局承認的四個支隊相比,不僅力量發展壯大了,而且全軍的領導和指揮更加統一,更加堅強。
鹽城新軍部的建立,標志著新四軍獨立自主地肩負起華中敵后抗戰的重任
新軍部成立后,中共中央針對當時中日民族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國共合作尚不會全面破裂的形勢,指出:華中敵后將是敵頑我之間長期的三角斗爭。要求新四軍將戰略指導重心放在鞏固長江以北、隴海鐵路以南、津浦鐵路以東基本根據地,粉碎日偽掃蕩,擊退頑軍進攻,聚集力量,以此為基地,大力經營蘇南,堅持皖南,發展皖中和鄂豫邊區,準備于條件成熟時向西、向南發展。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軍部在對部隊進行整編的同時,召開高級干部會議,認真討論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確定新四軍今后的任務是堅持華中敵后抗戰,準備與日偽軍進行長期斗爭,迅速加強根據地建設。新軍部由此規定了各師的戰略區和具體任務,形成了華中新的戰略布局。第一師活動于東瀕黃海,西抵運河,南臨長江,北到淮安、大崗、斗龍港一線以南的蘇中抗日根據地。由于緊靠日軍和汪偽政府政治、經濟中心的南京、上海,故而擔負著堅持蘇中抗日游擊戰爭和作為新四軍的主力部隊進行機動作戰的任務。第二師活動于東起運河,西至淮南鐵路、瓦埠湖,北臨淮河,南瀕長江的淮南抗日根據地,與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和汪偽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隔江對峙,長期擔負著堅持淮南抗日游擊戰爭和對西防御桂軍東犯的任務。第三師活動于隴海鐵路以南,西至運河,東瀕黃海,南抵淮安、大崗、斗龍港一線的蘇北抗日根據地,地處日本侵略軍華北、華中派遣軍的接合部,是聯系華北、華中兩大抗日根據地的樞紐,擔負著堅持蘇北抗日游擊戰爭和作為新四軍的主力部隊進行機動作戰的任務。第四師活動于隴海鐵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黃河以東,津浦路兩側的淮北抗日根據地。該地區扼華中交通樞紐,是連接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紐帶,又是向東挺進蘇北,向西發展中原的前進陣地。故第四師擔負著堅持淮北抗日游擊戰爭,對西防御國民黨頑固派軍東犯,進而向河南敵后發展的任務。第五師活動于武漢四周,地跨鄂、豫、皖、湘、贛五省邊區,處于日蔣重兵對峙的險惡環境中,長期遠離軍部,孤懸敵后,擔負著獨立堅持鄂豫邊區抗日斗爭的任務。第六師活動于西起南京、蕪湖,東至淞滬,北瀕長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戰斗在日偽軍的心腹地帶,擔負著堅持蘇南抗日游擊戰爭的任務。 第七師活動于東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旌德,北鄰合肥,長江橫貫于中的皖江抗日根據地。該地區是南京的門戶,長江的咽喉,向東可打通與第二、第六師的聯系,向西可與第五師連接。第七師擔負著堅持皖南和發展皖中抗日游擊戰爭的任務。
顯而易見,以上戰略區的劃分和具體任務的部署,表明新軍部成立后,新四軍已自覺地、獨立自主地肩負起了華中敵后抗戰的重任。新四軍無愧于“華中人民的長城”。
鹽城新軍部建立,新四軍隨即深入開展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1938年春,新四軍挺進蘇皖敵后,即在茅山、皖中、皖東、豫皖蘇和鄂豫邊區等地創建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從1940年1月起,相繼發出過關于華中應集中力量發展武裝,建立根據地的指示,關于軍隊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各根據地積極進行統一戰線工作,注意組織財政經濟工作,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為鞏固華中抗日陣地,中共中央于1940年11月1日又發出了《關于建立與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
新軍部建立后,在中原局、華中局領導下,積極開展斗爭,不斷發展與鞏固各個抗日根據地,在各戰略區分別建立了中共區委、行政公署和軍區。是否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的核心工作和重要標志。在各戰略區,是否建立行政公署,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形成的標志。
在蘇中區,1941年3月原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改為蘇中行政委員會,設行政公署為辦事機構。在鄂豫邊區,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在淮北區,1941年10月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成立。在蘇北區1941年9月成立鹽阜行政公署,1942年3月成立淮海行政公署,1944年10月淮海、鹽阜兩行署合并,成立蘇北行政公署。在皖江區,1942年5月成立皖中行政公署,1943年3月皖中區改稱皖江區,皖中行政公署改稱皖江行政公署。在淮南區,1943年2月成立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在蘇南區,1938年底即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12月成立中共蘇皖區委,1943年3月成立蘇南行政公署。在浙東區,1942年7月成立中共浙東區委,1945年1月成立浙東行政公署。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華中抗日根據地共建有縣級以上政權機構16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