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母女擁軍接力七十年—記大豐市草廟鎮新場村92歲的盲人張夕生和62歲的女兒王鳳英
母女擁軍接力七十年—記大豐市草廟鎮新場村92歲的盲人張夕生和62歲的女兒王鳳英
作者:孫加永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03 瀏覽次數:7846
92歲的老人張夕生向記者和周圍干群敘說著她和女兒王秀鳳70年來一個個擁軍報國的故事,不少人聽了她的故事后為之震撼,催人淚下。
92歲盲人張夕生近照
3月19日,風和日麗,楊柳吐綠,梅花綻放。江蘇省大豐市草廟鎮新場村二組雙目失眠、92歲的老人張夕生家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老人激動之情難于言表。她的62歲的女兒王秀風和64歲的女婿(退休軍人)馬存國將她扶到房瓦明間太陽心里,向記者和周圍干群敘說著她和女兒王秀鳳70年來一個個擁軍報國的故事,不少人聽了她的故事后為之震撼,催人淚下。
與侵略者血海深仇,同新四軍情同手足
張夕生今年92歲,出生于1922年4月17日,18歲(1940年)即將從江蘇省泰興中學畢業,眼患疾病。20歲(1942)隨父從泰興縣蔣華區四仙鄉如意橋村遷移到臺北縣(現大豐市)草廟鎮新場村二組定居,并與比她大9歲的南通籍抗日老戰士王余相識相愛。
早在初中時代,陳毅領導的一支新四軍部隊就宿營在泰興蔣華鎮附近,十五六歲的張夕生親眼目睹新四軍隊伍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對當地老百姓秋毫無犯,深深打動了一顆少女的心,深感這是一支愛護老百姓的人民軍隊。于是,從那時起她就加入了宣傳抗日、愛國擁軍的行列中。
1942年20歲的張夕生,來到新家--大豐市草廟鎮新場二組后,得悉公公、婆婆是被日本鬼子殺害的,她的心中憤憤不平。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如果有一天我能參加新四軍一定多殺幾個日本小鬼子。如果我本人當不了新四軍,我也要以我的實際行動支持更多的新四軍將士消滅侵略者,她真的用實際行動印證了自己立下的錚錚誓言。
1945年初,時任新四軍蘇中區第三地委書記的許家屯(1916年3月出生于江蘇如皋,1950年7月至1983年多次擔任江蘇省主要領導職務,離休前曾任中顧委委員,后移居美國。),正帶領一支新四軍部隊活動在沿江一帶,為了全家人的安危,他和其他新四軍領導人將家屬安置隱蔽在離前線數百公里外的大豐沿海一帶,這里草木叢深,河網密布,便于隱蔽。當時,許家屯的母親許氏老太和妻子就隱蔽安置在以燒鹽、榨油為生的張夕生家中。許氏老太與張夕生以母女相稱同住一室,相依為命達五年之久,直到全國解放前夕才離開這里,遷到南京定居。
一次,日本鬼子下鄉掃蕩,年僅23歲的張夕生陪同許氏老太躲到幾十公里外的海邊蘆葦蕩里呆了三天三夜,張夕生將帶來的干糧和瓜果讓給“母親”吃,自己卻尋找野菜野果充饑,直等日本鬼子撤退了“母女”倆才躲過一劫重返家鄉。
1945年秋,許家屯的妻子來到張夕生家做“月子”產下大兒子獨星。為了照顧產婦,張夕生把自己的床鋪讓給許妻睡,自己卻在旁邊打了張地鋪。為了給許妻補身子加營養,她將家養的草雞生的蛋省給許妻吃,并托人到河里摸的小魚小蝦,到草田里捉野雞、野兔給許妻補補身子。
許家屯長子獨星長大后,不忘張家和第二故鄉的養育之情,解放后并與張夕生老家的金小姐結為連理,經常到張夕生家噓寒問暖。全國解放前,許氏老太就要離開張家了,與張夕生緊緊擁抱,并感慨地說:“夕生,你就做我的干女兒吧,以后你如有什么困難盡管來找我好了!”
張夕生(前排中)與新場村黨支書記陳春明(前排右)、村委會主任朱衛民(前排左)、張夕生女兒王秀鳳(后排左)、張夕生女婿馬存國(后排右)合影
支持丈夫二次參軍,動員小叔子投身革命
1946年,芳齡二十五六歲的張夕生,丈夫王余比她大九歲,正是生兒育女的黃金時期,一般的農村婦女在她這個年齡段已有2個小孩以上。為了支持丈夫二次參軍,她采用中藥秘方采取了節育措施,硬是將丈夫送上了戰斗前線。直到解放后,待丈夫從部隊凱旋而歸,自己30歲,丈夫已39歲才生有一女王秀鳳。王沖,是王余的二弟,比王余小15歲,出生于1928年。王余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殺害后,王沖10歲左右就成了孤兒,與哥哥王余相依為命,25歲的王余帶著弟弟從南通來到大豐沿海一帶到大戶人家當伙計,以后并與張夕生相識,和張家人共同生活。
哥哥王余二次報名參軍后,也激發了弟弟王沖參軍報國的熱情。1946年已是18歲的王沖,正是家中油坊、鹽場的主要勞動力,也是張夕生父親張玉庭的好幫手。聽了王沖要報名參軍的想法后,全家人極力反對。但張夕生卻與眾不同,積極支持小叔子報名應征。她對家人說:“王沖積極報名參軍,我們應該支持他,國家不太平,等到子彈打到我們頭上,也就沒有我們這個小家了,更沒有其他家庭的幸福了。”張夕生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主動幫小叔子王沖收拾行囊報名應征。王沖在嫂子張夕生的積極支持下,如愿走了上革命道路。到了部隊后英勇善戰,屢立功勛,為全國解放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1951年,王沖成為一名光榮的抗美援朝戰士,在朝鮮上甘嶺戰役中壯烈犧牲。王沖犧牲后,張夕生在每年的清明節都帶著家人到烈士墓前向王沖鞠上三躬以慰英靈,并將愛國擁軍光榮傳統世代相傳。
張夕生與本文作者孫加永合影
女兒擁軍再接力 愛國奉獻傳美名
“要嫁就嫁當兵郎,再苦再累心也甜。”這是張夕生唯一獨生女王秀鳳找對象時的一個基本條件。1952年出生,今年62歲的王秀鳳,好象專為軍人而生而嫁。王秀鳳5歲時父親王余44歲就不幸離開了人世,丟下她和雙目失眠的母親,加重了她贍養母親的重擔,但她無怨無悔,不遺不棄,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支撐著一個既艱苦又幸福的家。
1974年,芳齡22歲的王秀鳳,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熱心的親朋好友紛紛為她介紹對象,有的介紹的干部子女,有的介紹的有錢人家,都因她家庭負擔過重未能如愿。當年8月,家住東臺縣城東公社躍進大隊四隊,她的小姨母張毅生,聽說隔壁鄰舍的馬國存探親回家不知是否找了對象,不妨說說看。馬國存比王秀鳳大兩歲24歲,已入伍第三年,家中弟兄四個他排行老二,雖說家中經濟條件不太好,但他為人耿直,做事麻利,有一種軍人的陽剛之美。他服役于解放軍總后勤部駐青海某部汽車團,擔任一名汽車駕駛員,常年穿梭于青海與西藏之間,為青藏高原的建設奉獻著青春和愛,多次受到部隊的表彰,是一個不怕苦和累的硬漢子。
通過小姨的介紹,王秀鳳同意與馬國存馬上見面。馬國存探親后不到一周后就來到王秀鳳家相親,雙方見面后寒喧了幾句后相互就有了共同語言。女方不嫌男方家中弟兄多,經濟條件差,男方也不嫌女方家庭負擔重,既未談結婚后女方隨男方生活,還是男方招婿隨女方生活,可算是一見鐘情,經過幾天相處后就確立了戀愛關系。
假期休完后,馬存國愉快地回到了部隊,工作如虎添翼,與未婚妻王秀鳳經常鴻雁傳書,情投意合。因馬存國工作忙,王秀鳳在信中從未讓未婚夫在工作中分一次心,將家中的困難一直壓抑在心底自己扛著,婚期一拖再拖,直到馬存國當兵第五年(1976年3月),退伍回鄉才完婚。
王秀鳳與馬存國結婚后,王秀鳳隨夫來到東臺生活不到一年,馬覺得這樣不是滋味,自己弟兄多好照顧父母,而王秀鳳卻孤獨一人,母親無人照料。于是,他主動將鋪蓋一卷,收拾行李和妻子回娘家居住,這樣一住就是39年。
結婚后,王秀英對母親微無不至的關心和照顧。為了使王秀英有一份如意的工作,有一定的經濟來源,更好地照顧母親,當地黨委政府和熱心人對她的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準備將她安排到一家離家較近的國營單位當會計,并同意她將母親帶在后面照顧。她想,這樣工作會分好多心,最后還是惋言謝絕了。自從她5歲父親去世后,她和母親張夕生從未向政府要過任何照顧。她說:“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謝謝共產黨,謝謝政府對我們全家的關心!”
結婚后,馬存國對待岳母張夕生視如上賓,當著自己的母親一樣來照顧。只要他在家,每頓飯菜都是第一個盛給岳母。岳母年紀大了不能下床,他都將熱氣騰騰的飯菜端到岳母的床前。他離家前,總是將老人愛吃的菜肴配備好,并關照妻子王秀鳳:家中農活再忙,首先要將老人的飲食起居照顧好,讓她開開心心的度過幸福的晚年。張夕生激動地告訴別人說:“女婿孝順才是真孝順,不愧是軍人出身,沒有忘本變質!”。
王秀鳳不但支持自己的丈夫安心戌邊,以身相許,還將自己唯一的兒子送到部隊參軍報國,為鞏固國防再作新貢獻。
2003年底,王秀鳳的兒子馬東波剛高中畢業,被招聘在東臺市一家裝璜公司做鋁合金技術,月薪在3000元左右。當村里征兵缺少一個名額,不能完成征兵工作任務時,她和丈夫馬存國義無反顧地將兒子馬東波送到兵員征集點,積極報名應征,光榮地當上了一名武警戰士,為保衛祖國再立功勛。
彈指一揮間,70多年過去了,92歲的老人張夕生感慨地說“如果我能活到九十九,全家愛國擁軍的夢絕對不丟手,以實際行動來報答黨和政府及人民軍隊給予我們全家幸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