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蘇中蘇北參觀尋親紀行
蘇中蘇北參觀尋親紀行
作者:李永志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04 瀏覽次數:7823
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后代分會50位新老會員,由副會長喬春雷帶隊,于2010年11月14日晨從南京啟程,車發鹽城,為紅色之旅拉開了序幕。我的爸爸媽媽,均為延安時期的第一代公安戰士,我對新四軍的歷史、人物知之甚少,我有幸隨學習參觀團去學習、去感知父輩的浴血歷程和輝煌業績,十分高興。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后代分會50位新老會員,由副會長喬春雷帶隊,于2010年11月14日晨從南京啟程,車發鹽城,為紅色之旅拉開了序幕。我的爸爸媽媽,均為延安時期的第一代公安戰士,我對新四軍的歷史、人物知之甚少,我有幸隨學習參觀團去學習、去感知父輩的浴血歷程和輝煌業績,十分高興。
在鹽城
車到鹽城,我們直奔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這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筑物,抬眼遠望,藍白相間的“N4A”新四軍臂章圖案,鑲嵌在展館門楣上方,兩側旗形的花崗石陰雕畫,藝術地再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的歷史場面。展館大廳正面挺立著陳毅、劉少奇、張云逸、賴傳珠、鄧子恢五位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領導人的雕像,我們在此肅立致敬,并獻上了花籃。
展覽大廳分為六個展廳,展出了新四軍在華中堅持敵后抗戰八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發繡、鐵畫、泥塑、油畫等文藝作品。展覽內容以新四軍全面抗戰為經、以新四軍各師和各個抗日根據地為緯共四個部分。
在參觀過程中,許多會員是第一次看到父母當年的照片,對父輩的戰爭經歷,有了更深的感知:春雷的爸爸喬信明,季魯的爸爸陳同生與養父母季方夫婦,南萍的爸爸吳詠湘與南萍丈夫的爺爺劉先勝,曉寧、景榮姐妹的爸爸媽媽趙俊夫婦,進滬的爸爸張秀龍,江海的爸爸周志堅,嚴萍的爸爸嚴光。渤海的爸爸梁從學時任二師四旅旅長,騎在高頭大馬上好威風呢;南萍的媽媽時任蘇浙公學指導員(圖片上有公學原址),為淮山的父母牽紅線,成就一對革命伉儷……
全團年齡最大的曹琳大姐,皖南事變前夕母親有孕在身,先從皖南撤到了蘇北鹽城一帶。后來父親音訊全無,母親在焦慮與等待中生下了她。幾個月后父親突圍回到部隊,看見女兒,非常高興,問妻子女兒是哪天生的,妻子竟回答不出。那時天天都在擔憂丈夫,根本沒把女兒的生日放在心上。父親問是三八節前還是三八節后?母親依稀記得,過了三八節才生的。由此曹大姐至今只知道,自己生于1941年3月8日后,具體哪一天卻搞不清了。這是她生平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鹽城。
在海安
午飯后,學習參觀團到了海安,參觀“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該館建于1986年,原名“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管理處”,1998年更為現名,張愛萍為紀念館題名,姬鵬飛為紀念碑題詞。紀念館占地2.1萬平方米,建有紀念碑、陳列館、國防園、廣場等。紀念碑碑身是古銅色花崗巖砌成的一把刺刀,高27米,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刺刀”,直刺蒼穹!1946年7月13日到8月27日,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以3萬兵力迎擊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12萬之眾,連續作戰七次,連戰皆捷,殲敵5.3萬余人。延安《解放日報》稱作“七戰七捷”。蘇中七戰七捷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對解放戰爭起到了戰略試戰、戰略偵察和探尋戰爭規律的作用。
從紀念館出來,暮靄沉沉,華燈初上。為了答謝海安市委的盛情款待,后代分會會員、功勛演員南萍為大家表演了《膠東秧歌》與《當兵的人》,秧歌的柔美嬌媚、兵士的剛強果敢,竟在美女身上得以統一;紅燕的京劇唱段《爹爹留下無價寶》,讓我們這些后代熱淚盈眶,父輩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千車萬船都載不盡裝不完;綠然的《天路》,寧寧的《青藏高原》,把我們帶進了神秘浩瀚的西藏原始風情中;繼寧的《再不能那樣活》,讓大家又深思了一番;曹大姐的《情深意長》,深情款款,余音裊裊;凱娃原詞,曉寧改編并朗誦的詩《江淮大地抒懷》,讓我們激情四溢。我們分會會員集體走上舞臺,熱情洋溢地唱出了勇往直前的《新四軍軍歌》。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在黃橋
2010年10月,恰逢黃橋戰役勝利70周年。15日上午,學習參訪團抵達黃橋。黃橋戰役紀念館就位于黃橋米巷10號丁家花園內。1940年秋,陳毅、粟裕等新四軍領導人,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了著名的黃橋自衛反擊戰役,成立了江蘇省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黃橋戰役貫徹了中共中央“開辟蘇北、發展華中”的重大戰略決策,開辟了蘇北乃至整個華中地區的抗戰新局面,為新四軍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新四軍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0年黃橋戰役勝利60周年之際,紀念館再次維修擴建,增設陳毅、粟裕塑像,增加了一批珍貴的革命史料和文物。
在告別了黃橋之后,我們來到志愿軍楊根思烈士陵園。陵園內,“楊根思烈士碑”碑文為陳毅伯伯手書。楊根思所在部隊曾是新四軍的鋼鐵勁旅,1950年10月入朝參戰。在圍殲咸鏡南道美軍的戰斗中,楊根思指揮全排頑強抗擊,直至陣地上僅剩他和另外兩名傷員,子彈也打光了。這時,又有40多個美軍士兵圍攻上來,楊根思命令傷員帶著機槍撤下陣地,自己從容地抱起最后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縱身撲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美軍同歸于盡。戰后,志愿軍總部授予楊根思“特級英雄”榮譽稱號,并命名他所在的連隊為“楊根思連”。后代分會會員中,憶朝的父親胡乾秀是二十軍五十八師的參謀長,1950年11月犧牲在朝鮮戰場上;曉虹的父親吳書是三十九軍一一七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10日,在朝鮮戰場第四次戰役中遭敵空襲犧牲,時年35歲。
后代分會每一位成員在楊根思的墓前敬獻花籃,默哀致禮,祭奠像楊根思、胡乾秀、吳書這樣的國際主義戰士。愿他們在天國安息!愿世界早日實現永久和平!
在郭村
2010年11月15日,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但對后代分會會員任小新來講,卻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這天是他父親犧牲64周年忌日。離開黃橋之后,后代分會全體會員來到了泰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一同為小新父親掃墓,敬獻了花籃與鮮花。當年與小新父親一起參加戰斗的肖克圍叔叔,為我們講述小新父親犧牲的經過:小新的父親林之新烈士,原名任瑞林,1939年加入共產黨,生前任泰州獨立團政治處主任。1946初,林之新帶著四連戰士駐扎丁許莊,保護群眾生產。
1946年11月15日上午,國民黨軍進犯丁許莊,林之新組織突圍,和肖克圍帶領各自的連隊,分東、北兩頭包抄敵人。肖克圍向東十幾分鐘后,聽到北面傳來猛烈的槍炮聲。林之新正是在向北的途中,遭遇敵人機槍掃射,不幸左胸中彈,犧牲時年僅24歲。在父親墓碑前,小新低聲泣語地傾訴了自己對父親的敬仰與思念,為父親獻上了一捧金黃色的菊花。
我們最后參觀了郭村保衛戰紀念館。郭村是革命老區,1940年7月,蘇中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江都縣人民政府在此成立。新四軍老領導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均在此留下戰斗足跡。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新四軍挺進縱隊取得郭村保衛戰的勝利,唱響了東進抗日的序曲。喬春雷的父親喬信明、南萍丈夫的爺爺劉先勝、錢季魯的父親陳同生都親歷了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斗。新中國成立后,郭村保衛戰被拍成了電影《東進序曲》,新四軍將士的形象再現影幕。
告別江都的接待同志,會員們踏著夕陽回程。紅色之旅結束,軍魂傳承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