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從車橋戰役看粟裕將軍的創造性軍事才藝
從車橋戰役看粟裕將軍的創造性軍事才藝
作者:邵景元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1 瀏覽次數:7833
車橋戰役是由時任新四軍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導演的一出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戰役全過程凸現了粟將軍“出奇制勝”的作戰風格。而“奇”只是表征,它的內核是一種創新精神。車橋戰役之創新表現在哪里?本文試作剖析。
編者按:今年2月5日是粟裕將軍逝世30周年,3月是車橋戰役勝利70周年。車橋戰役因其戰績之輝煌、戰法之獨特、戰后影響之巨大,而成為我軍抗戰史上一個光輝典范。粟裕逝世后,中央軍委一位負責人稱粟裕是“三奇將軍”,即“出奇謀、用奇兵、建奇功”。為紀念和緬懷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將軍,謹獻上《從車橋戰役看粟裕將軍的創造性軍事才藝》一文。
車橋戰役創新在何處?
果敢大膽的決策——長途奔襲、舍近求遠、避弱就強的掏心戰
一師5個多團的兵力由東臺一帶出發,矛頭直指車橋,實乃重兵長途奔襲之舉。這在一般情況下是為兵家所忌的。而且,車橋處于諸據點之中,又是實力最強者。這種避弱就強的選擇,更為人們所不取。在研究作戰方案時,粟裕指出:“車橋地區處敵中心地區,是敵人的心臟,工事堅固,又有日軍駐守,敵人自以為安全。而敵人認為最安全的地方,正是容易得手的地方。”這著“險棋”至少有三個妙處:一是讓敵人猝不及防,倉促應戰;二是攻克了車橋,其周圍十多個據點均可不攻自破;三是調動敵援軍于中途聚殲之。
多種戰術的運用——集中適當兵力進行運動戰、攻堅戰與分散的群眾性游擊戰
車橋戰役的基本戰法是攻堅打援,其戰略戰術體現了“局部反攻的特點”。這次攻堅打援以運動戰為基本特征,以游擊戰為輔助手段,以殲滅戰為指導思想,于此基礎上巧妙地運用多種戰法戰術,且在時機的捕捉、地域的選定、兵力的擺布、火器的配置等方面,與各種戰法戰術的相機運用達到默契自如、左右逢源的地步。
在戰幕拉開之前以奔襲為主,輔以破襲戰。部隊以坐船為主,經三天兩夜進入預定地點。戰斗打響前的3月4日下午,淮安、寶應地方武裝和民兵投入緊張而秘密的破襲戰,以遲滯敵援軍的行動。還把車橋西南角的飛機場挖了多個深洞,堆了多個高墩,以阻止敵機降落。
在攻堅戰中,以強攻為主,輔以偷襲。攻堅戰斗分三個階段進行,即偷襲突破土圩占領邊沿碉堡;開辟通道,向縱深發展,擴大戰果,強攻主圩碉堡;配置炮兵消滅抵抗中心——小圩內日軍。強攻是必然的,但偷襲可以贏得時間,減少傷亡。這種攻堅的戰術手段,主要是采取游擊戰的動作。在攻堅戰中運用游擊戰動作,也是罕見的戰法。這一仗殲滅偽軍680余人,摧毀53個碉堡,我軍犧牲53人。
在打援戰斗中以阻擊為主,輔以追擊和白刃戰。打援部隊的任務有二,一是絕對不讓敵人趕往車橋增援,二是盡可能消滅其有生力量。他們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以阻擊戰為基本方式,巧妙地運用了敷設地雷、假工事、分割圍殲、夜戰、白刃格斗等戰法戰術,迷住敵人打,困住敵人打,分割敵人打,拖住敵人打,始終沒讓敵援軍起到增援作用。硬是把5批460多名日軍消滅,還刷新了生俘日軍24人的記錄。
異乎尋常的抉擇——取得戰果后卻撤出陣地
車橋戰役結束后,車橋周圍的曹甸、涇口、涇河、周莊、塔兒頭、望直港等10余據點不戰而潰。在這種情勢下,粟裕將軍卻決定將主力部隊撤出戰區,只留少數部隊配合地方武裝拆除各據點碉堡,動員車橋居民疏散。這樣做在戰史上是不多見的。若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是體現運動戰之靈活機動的話,那么車橋戰役打贏了也“走”,則表明了我軍指揮員在更高層次上運用戰術的創新精神。
事實證明了戰役轉移的正確性。不久,日軍從淮安、淮陰、漣水各據點集結步兵2000余人,騎兵500余人,汽車50多輛,對淮安、寶應東鄉以及鹽阜邊區進行報復性掃蕩,尤其對車橋鎮及周圍村莊狂轟濫炸、燒殺搶掠。但由于敵人已無據點可守,掃蕩后百里方圓的車橋地區仍在人民手中。
創新來源于積累與升華
創新不可能憑空而來,一時的靈感也是靠不住的。它應來自于常年的用心、實踐和磨煉,也可以說是一種素質、修養、能耐的積累與升華,一種主客觀關系的結合與統一。粟裕將軍在車橋戰役中表現出的創新活動也說明了這一點。
顧全大局的觀念。駐防蘇中的一師把眼光投向蘇中、蘇北、淮北、淮南四個戰略區的結合部,其戰略目標本身就體現了全局觀念。車橋地區之開辟,不僅可為一師尋得一個部隊練兵和干部整風學習的安全地區,還讓四大戰略區聯成一片,更對抗戰全局會產生影響。粟裕在會上指出,“在戰略相持階段,爭取有利時機,推進局部的戰略反攻”。車橋之戰正是揭開了華中戰略反攻的序幕。
主動出擊的精神。當時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大好,歐洲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不斷失利。日軍為保持其本土與南洋的交通線和壓迫蔣介石投降,于1944年春發動了以打通平漢路和粵漢路為目標的大陸交通線作戰,為此從占領區抽走部分兵力。蘇中的日軍雖有所減少,但加強了偽軍,兵力相對集中。面對這種復雜而嚴峻的狀況,是坐等總體形勢好轉,還是積極尋找戰機,反映的是指揮員的一種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質。車橋戰役中的主動出擊正是如此。
堅忍不拔的毅力。創新不會一蹴而就。離開非凡的毅力,即使進入創新也往往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車橋戰役的創新活動,始終有指戰員們那種頑強毅力支撐著。
“不打無準備之仗”——考查偵察之精密。為什么能敢于直搗車橋打掏心戰,那確是“情況明,決心大”。戰事前一年的6月中旬,粟裕在去黃花塘軍部開會途中,即對有關地區進行了一番實地考查和偵察。在返回蘇中時,他又選擇了與來時不同的路線,用了16天時間,對淮安、寶應、阜寧三角地區,尤以準備奪取的車橋、涇口為中心,對其邊沿區、接敵區、敵占區的敵情、民情、地形分別作了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對車橋據點四周土圩及壕溝之長度、寬度、高(深)度,對所有大小明暗碉堡之方位、火力及相距等,都了如指掌。
“實際的運用之妙”——擺兵布陣之精當。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能夠掌握“戰術、戰役和戰略計劃之各依其范圍和情況而確定而改變”,就是“實際的運用之妙”。車橋戰役中各種戰術、戰法的綜合而巧妙的運用,攻堅與打援基本方式的采用,三個縱隊一個攻堅兩個打援的分工,各縱隊兵力、兵種、火器的配置等實際戰場的布陣,都是“依其范圍和情況而確定”的。戰役進行中,攻堅部隊由偷襲轉為強攻,蘆葦蕩打援部隊在整體阻擊中實施局部追擊(有120多日軍偷涉蘆葦蕩,直奔車橋,被我追擊殲滅)。就是“依其范圍和情況”“而改變”的。這個“而’字,就體現了“實際的運用之妙”,就是作戰中的創新。
“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獻身祖國之精忠。車橋戰役的指戰員乃人民子弟兵,他們無限忠于人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里有攻堅戰中的一個鏡頭:戰士陳福田攀上炮樓,用十字鎬刨開頂蓋,把一串手榴彈丟了進去。隨著幾聲巨響,敵人的機關槍啞了,我戰士蜂擁而進。在蘆葦蕩打援的七連三排長倪吉壽,在追擊戰斗中一人活捉4個俘虜,繳了一門迫擊炮。他越戰越勇,卻在快要結束戰斗時中彈犧牲。
車橋戰役的意義跨越時空地存在著
車橋戰役體現出的智謀、毅力和創新,其價值遠遠高于軍事功績和歷史貢獻。
當時,新四軍首長(陳毅、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于3月16日發出嘉獎令,稱“車橋戰役斬獲奇鉅”。延安《解放日報》報道,新四軍一師在車橋“打了一個大殲滅戰”,是“華中六年抗戰以來的創舉”。《抗戰八年來的八路軍與新四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編)一書指出:“在抗戰史上,這次戰斗是俘日軍最多的一次。”的確,車橋戰役打破了敵偽進一步清鄉、掃蕩的陰謀,結束了華中抗戰的戰略相持階段,打通了四大戰略區的通道,揭開了局部反攻序幕。車橋戰役鼓我志氣,滅敵威風。懾于我軍聲威,駐東臺日軍有12人集體上吊自殺,駐平橋據點偽營長帶100多人反正。車戰之后,蘇中軍區把“日本解放聯盟”和“朝鮮獨立同盟”組合成“蘇中支部”,成員70余人,其中14名就是從車橋戰役被俘日軍中轉變過來的。被俘日軍官兵談及車戰,總是敬畏而贊嘆。一言以蔽之,車橋戰役的輝煌成果可用金字鑄入史冊。
被譽為“三奇將軍”的粟裕,在車橋戰役中恰到好處地演繹和印證了“三奇”:直搗車橋掏心戰的決策,此為“出奇謀”;巧妙運用多種戰法戰術,則屬“用奇兵”;“斬獲奇鉅”的戰果及其體現的創新精神的價值,那就是“建奇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