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舒同: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
舒同: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
作者:舒金庚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18 瀏覽次數:7831
1998年5月27日,舒同先生因病在北京與世長辭。轉眼間,先生離開我們已16周年。作為舒老的同鄉、本家和晚輩,特別是“舒體”書法的崇敬者,謹以此文緬懷這位人民崇敬的一代書法大師、書法巨匠。
銳意進取的革命精神
舒同,字舒文藻,又名宜祿,1905年11月25日生于江西省東鄉縣孝岡鎮一個貧苦農家,自幼聰明好學,5歲開始習字,因家境貧寒,買不起筆墨,只能以指畫掌,默字書寫,或削竹為筆,以水當墨,在青石板上練字,寫了干,干了寫,孜孜以求,鍥而不舍。9歲和12歲為人書寫的壽匾“仗國延年”、“如松柏茂”,馳名鄉里,享有“東鄉才子”、“神童”之譽。
舒同15歲在撫州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讀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投身學生運動,并與李井泉等人一起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發表《中華民國之真面目》等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北洋軍閥政府所謂“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虛偽。舒同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鄉縣地方黨組織的創始人,曾任中共東鄉縣委書記和當時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東鄉縣黨部常委。在他的領導下,東鄉縣的革命運動蓬勃發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舒同遭到國民黨反動政府通緝,輾轉于贛、皖、鄂、寧、滬等地,以鬻字為生,尋找地下黨組織,終于在1930年9月找到組織,并參加了紅軍,開始他那漫長而又傳奇的軍旅生涯。
戰爭年代,舒同每到宿營地,就率領宣傳員在老百姓的屋墻上,書寫革命標語、口號,并嚴格要求自己和宣傳員寫好字、寫工整,讓群眾能看懂、愛看,受鼓舞。長征途中,他為書寫大幅標語,往往弄得滿身石灰,有時連衣服也燒了好多洞。他說:“我參加革命后,書法與革命熔為一體,書法特長幫助我搞革命宣傳活動,而革命斗爭又給了我書法藝術以深刻啟迪和巨大影響”。自己是“革命加書法的一生”。先生的學識和書法對提高軍隊文化素質起過重大影響,在維護和樹立我黨我軍聲望方面發揮過旁人難以替代的作用。1936年紅軍到達陜北邊區政府管轄的旬邑縣時,為團結抗戰,中央擬請當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邊區參議員。那位老先生說,“我和沒文化的人談不來”,拒絕參加。毛澤東知道后,就讓舒同以中央名義給他寫封信,宣傳我黨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這位前清遺老讀了信后連聲稱贊:“字美文雅,想不到共產黨內也有人才啊!”隨即心悅誠服地出山參政,工作很出色。
革命老人何香凝說過:“國共有兩支筆,國民黨有于右任,共產黨有舒同。我更喜歡舒同。”先生獨樹一幟的書法,嚴謹明快的文風,享有“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的美譽。
孜孜以求的刻苦精神
舒老自幼喜愛書法,刻苦學習,筆耕不輟。在那漫長的歲月里,無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在工作繁忙的領導崗位上,即使是在“十年浩劫”被關進“牛棚”的日子里,都沒有中斷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和實踐。他從小臨摹柳體、顏體,后來苦臨楷、行、草、隸、篆各種字帖。先生以:“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取諸家之長,創自己風格”為座右銘,認為書法不單單是對前人的追摹,同時來源于對自然的深刻領悟。為了寫好草書的“蛇”字,曾多次進入深山老林,仔細觀察蛇的行(走)、游(戲)、臥(眠)、攀(登)等各種形態,終于領悟到書寫“蛇”字的要領。正如其子舒關關所說:“父親學習書法,數十年如一日,研習歷代名家書帖,師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變新,博采眾家之精萃。”先生練就自己特有的柳體筋骨、顏體血肉、何體技法的風格,創立了著名的“舒體”,又稱“七分半體”書法,備受海內外推崇。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方毅曾這樣詮釋“七分半體”,即在結構方面取楷、行、隸、草、篆五體的各一分,在風格方面取顏真卿、柳公權體的各一分,這是七分,另取何紹基體半分,合稱“七分半體”。這種詮釋和概括,闡明了“舒體”書法深厚的傳統根基和創新求變的獨特風貌。
先生書法,寬博端莊,點劃圓潤,豐媚遒勁,韻味無窮,反映時代風格,展示民族之魂,給人以大氣磅礴、豪宕盡興之感。尤其是字間牽絲,實絨連綿,結構以圓弧作字眼的特殊語符號,成為提示人們關注其語言風格的標識,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和百姓喜愛,是現代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舒體”對弘揚我國悠久的書法文化,開創我國書法事業新局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做出了突出貢獻。
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
南朝齊書家王僧虔《筆意贊》講:“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可以說直接點出了書法的真諦所在。從事書法的人都知道,榜書是難寫的,要寫得有形有神,經久耐看就更不容易。1936年延安創辦中國抗日軍政大學,負責籌備的同志請毛澤東寫校牌。當時毛澤東正在忙于撰寫《實踐論》,一時抽不出空,便向來人推薦:“你們去請一軍團的舒同寫吧,他的字寫得很好哩!我很欣賞。”時任紅一軍團第四師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書寫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校牌,還寫了大門左右兩邊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字校訓。從此,舒同名聲便馳譽全黨全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生的墨跡遍及大江南北,難以數計的大專院校的校牌及報刊雜志的刊頭均出自他的手筆,是當時除了毛澤東主席外受請題詞最多的一位。一位書法家的字,能得到社會如此廣泛的愛戴,實屬罕見。先生喜愛寫大字,也善于寫大字,每逢受請題匾都問清楚“匾有多大,字寫多大”。先生認為,放大的字再精準也只能保持外形基本不變,而書法特有的神韻是無法按比例體現的。1959年夏,為迎接建國10周年而興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全國農業展覽館”,請毛澤東主席題寫館名。毛主席批示:“山東,請舒同同志題。”這一次先生仍堅持“原字原大”的信條,每個字都寫成半個乒乓球臺那么大。那時宣紙奇缺,就用印刷報紙的普通白紙。可惜的是,普通白紙上寫成的字無法裝裱保存。“文革”中,鑲嵌在農展館高大石壁上的金字被砸爛了,“文革”結束后農展館依據群眾要求,決定恢復舒同的題詞,花費很多功夫,找不到原稿。無奈只好請舒老重寫一遍,但因先生年事已高,力不從心,無法再寫那么大的字。成為書法史上的一件憾事!
當代書法大師啟功親筆題贊:“千秋翰墨——舒同”,體現了舒老書法藝術在中國現代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立意高遠的時代精神
舒老認為,好的書法作品可以傳遞出高雅的氣息,讓大家在欣賞筆墨技巧、享受美感的同時,受到靈魂的洗禮。先生強調書法的文化內涵,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呈現出人格精神、時代風貌、傳統文化修養。先生一生創作了無數作品,絕大多數內容是書寫毛澤東詩詞,也寫內容高雅健康的唐詩宋詞或魯迅、周恩來、陳毅等人的詩詞名句,還有歌頌社會主義文明風尚、催人奮發前進的題詞及自撰詩作,真正達到了“詞翰雙美”之境,閃爍著思想光輝,給人以教育、啟迪和激勵。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該起到益智、增識、積極引導人們奮進的作用。字好詞好,還要書者的思想品德好。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書家就應該像先生那樣,以手中之筆,頌善斥惡、揚清激濁,成為激勵人們前進的宣傳教育者。
平等待人的優秀品德
舒老是中國書法事業的繼承者和開拓者,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屆主席,是當代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師。成為首任中國書協主席后,各地各部門向先生約稿、求字、拜師者愈來愈多。即使是外出開會,賓館房間里也常常有絡繹不絕的來訪者、拜師者。不管面對多少人,先生從不以高官、大師自居,常以和藹謙遜的老者身份出現,盡量滿足求字者的要求,且分文不取。對那些想拜師的人,他總是平和耐心地解釋說:“我們不搞封建那一套,共同學習吧。”曾有一趣聞:一對夫妻鬧離婚,財產分割沒遇上問題,唯獨最后為爭奪先生的一幅書作發生糾葛。一方說,是我去要的。另一方說,那上面的題款是贈給我的。法官無奈硬著頭皮去求舒老。舒老便為他們再寫了一幅,化解了矛盾。
先生的書作,被列入文物,可謂無價之寶。然而,他一生書作無數,家中卻無一收藏。1988年,先生辭去中國書協主席后,有關方面為他舉辦個人作品展,出版《舒同書法藝術展》書籍。這是他八十年翰墨生涯的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為辦好個展、出好書,有關方面到處征借作品,才得以如愿。1985年,在中國書協成立五周年的第二次代表會議上,他毅然提出辭呈,力排眾人挽留,堅決將書協主席職務讓賢給后繼者。先生這種不為名、不為利的義舉,著實值得當今書法同仁,特別是各級書協領導人學習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