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忍看山河破愿將赤血流——呂曉晴談父親呂惠生
忍看山河破愿將赤血流——呂曉晴談父親呂惠生
作者:趙東云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4 瀏覽次數:7838
我一直想寫寫呂曉晴,她是新四軍文藝兵,曾在著名的抗敵劇團工作。不料呂曉晴說自己在抗敵劇團時間不長,并沒有多少貢獻,因此婉拒了筆者。回頭搜尋關于呂曉晴的資料,這才發現她竟然是呂惠生的長女。呂惠生是皖中抗日根據地的行署主任,著名的革命烈士,對皖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貢獻卓著。我早就想寫一點關于呂惠生烈士的文字,現在獲悉烈士后人,喜出望外。于是再次撥通了呂曉晴老大姐的電話,這次呂大姐接受了我的造訪。
勤學成棟梁報國恨無門
呂曉晴從祖輩口中了解到,幼時的父親聰穎過人,勤奮上進。一次學堂塾師出了個“春雨潤花”的上聯想考考他,小惠生隨即對以“秋風枯草”。小惠生十歲便開始涉歷各類文史書籍,后來他決心致力于農學,便考入安慶第一農業學校,以期報國。1922年秋,呂惠生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也就在這年冬天,他的父親不幸病故,呂惠生經濟上失去來源,幾乎中途輟學,幸賴岳父資助才得以完成學業。
1926年,25歲的呂惠生大學畢業,為尋找一份工作,但卻處處碰壁。嚴酷的現實,使他認識到依靠實業救國的路走不通,于是開始從社會科學書籍中尋找救國之道。時值國共合作,孫中山先生的《民族論》對他有很大影響。
這年冬天,呂惠生回到闊別五年之久的家鄉無為縣。其時,無為新舊兩派勢力斗爭十分激烈,呂惠生與進步人士胡竺冰等人成立了縣黨部,秘密開展活動,推動當地的國民革命。1927年3月,北伐軍途經無為,呂惠生協助胡竺冰深入無城附近農村,組織農會進行斗爭,不久即組成了臨時行政委員會,行使政權。不料,北伐軍剛剛離開,無為的封建惡勢力就卷土重來,發動武裝叛亂,呂惠生被迫流亡外地。
1927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的秘密領導下,無為中學發起“擇師運動”,革命師生一致要求撤換“薄學無術、貽誤青年”的校長金喚獅,擁護呂惠生出任校長。呂惠生到任后,聘請進步教師,融入革新思想,多方籌措資金修繕校舍,很快使無中面貌煥然一新。
在無中工作沒有多久,無為縣教育局長林汝南、財務科長劉繼祥等人貪污教育經費的丑行被揭露,呂惠生立即組織師生罷課罷教,上街請愿,要求當局給予嚴懲。1930年5月,無為發生了聲勢浩大的“賠當斗爭”。呂惠生與有關人士去縣政府交涉,他據理力爭,慷慨呈情,迫使當局責成當鋪老板賠償群眾損失。
但是,呂惠生的種種義舉遭到了反動惡勢力的忌恨,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肆意污蔑,破壞呂惠生的形象,國民黨當局更是步步緊逼,呂惠生被迫再次離開無為。
正氣筑就“洗心亭”
離開無為后,呂惠生先后到貴池鄉師、宿州鄉師任教。1935年秋,由于舊病復發,回到家鄉養病,不久,受聘擔任縣政府建設科長。在那個物欲橫流、貪污成風的時代,建設科長本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肥缺,但是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從不做損公肥私之事,他帶著一顆淳樸的愛國愛鄉之心,只做利國利民之事。
一次,兩個當地豪紳帶著200塊銀元,悄悄找上門來。原來,幾日前縣府議定在東門外一塊高地上建一座糧倉,而這塊地正是兩位豪紳垂涎已久的風水寶地,他們打算在那塊地上建私家宅第。兩位豪紳說明來意,呂惠生氣憤地斥責兩人道:“行賄受賄,這本是寡廉鮮恥之輩所為。我雖為一介寒士,也絕不會受此黑禮!”兩人見呂惠生義正詞嚴,一身正氣,不敢辯駁,連賄賂銀元也沒拿就溜走了。為了警戒后人,呂惠生用這筆款在縣城繡溪公園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洗心亭”,以此表明心志:絕不昧著良心謀取私利!
呂惠生一身正氣,生活樸實,他厭惡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常對子女說:“要好好讀書,長大做個自食其力的人。”呂惠生的侄子呂慎根清楚地記得三叔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人說上代當官,下代敲磚,我的兒子其明是無磚可敲的。”1938年,呂惠生的母親亡故,他提出喪事從儉。在擔任無為縣長時,呂惠生從不搞特殊,他讓妻子自己打“巴根”(即燒鍋草);在擔任皖中行署主任時,伯父呂子明去無為西鄉收租,臨行前,呂惠生再三囑咐他要“帶頭遵守法令,絕不能損害佃戶的利益”。皖江百姓見到的呂惠生是“一身布衣,不騎馬,不帶衛兵,跟老百姓一個樣”。
傾心向黨革命新生
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蔣介石消極抗戰,戰火很快燒到大江南北、江淮大地。1937年秋,呂惠生由南昌至安慶,準備回故鄉探親。由于輪船過于擁擠,呂惠生沒能登船。不料,這艘滿載乘客的輪船在長江航行時,被日機炸沉,傷亡極為慘重。日軍的殘暴行徑激起呂惠生的沖天怒火,他說:“當國家、民族空前困難時,我能不盡心竭力擔負起我人民一分子的歷史使命嗎?”自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滿懷熱忱地投身抗日事業,很快成為知名的愛國人士。
回到無為后,聽聞共產黨員張愷帆等正在當地開展抗日活動,呂惠生馬上登門拜訪。他表明對時局的看法,怒斥國民黨當局腐敗墮落、專權誤國的種種惡劣行徑,張愷帆深有同感,兩人自此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不久,根據張愷帆等人的建議,呂惠生擔任了國民黨縣總隊政訓處主任。他利用合法身份,積極開展改造抗日動委會及其所屬武裝的工作。
1938年9月,共產黨推薦進步人士胡竺冰任無為縣長,呂惠生擔任其秘書。呂惠生安排胡德榮、何際堂、周心撫、任惠群、劉方鼎等10多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參加縣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同時建立以共產黨員張學文為司令的無為縣抗日人民自衛軍。胡竺冰任職僅僅20多天,就被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以“擅起兵端”為由撤職,呂惠生只得參加省動委會的工作。
同年11月底,張云逸從皖南新四軍軍部北渡長江到達皖中指導抗日,組建江北游擊縱隊。在無為活動期間,張云逸特意拜訪了呂惠生,商議抗日大計。呂惠生為新四軍和共產黨人的抗日決心所打動,決心同共產黨新四軍并肩戰斗。他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為新四軍游擊縱隊籌集資金,購買槍支、彈藥和給養。
呂惠生的行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極度忌恨,他的名字被當局列入要加害的“黑名單”。嚴酷的現實,使呂惠生終于認識到,抗擊日軍捍衛民族利益只有依靠共產黨、新四軍。于是,呂惠生夫婦帶著曉晴、其明等四個子女,趕到游擊縱隊所在地嚴家橋。他送長女呂曉晴、長子呂其明參加新四軍淮南抗敵劇團,后又送年僅8歲的三子呂道立參加了新四軍七師的大江劇團。呂惠生在日記中寫道:“我之全家,已委托全部生命于革命,革命進則我全家存;革命敗則我全家亡。此已是明顯不易之鐵的事實,我何他慮?”
創建根據地修堤惠萬民
皖南事變爆發后,新四軍七師成立,開辟以無為為中心的皖中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呂惠生調回無為縣擔任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在去無為上任前,陳毅在鹽城新四軍軍部接見了呂惠生,還送給他一把德國造的小手槍。
1942年秋,呂惠生升任皖中行署主任。就在這年年底,經張愷帆、周新武、陸學斌三位同志介紹,呂惠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經歷了人生曲折、艱難摸索之后,終于從一個三民主義的崇拜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
1943年,是皖中根據地反掃蕩、反摩擦斗爭極為艱苦的一年,但即便在如此艱難條件下,呂惠生仍然把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當作要務來抓。他指導修建了無為境內的三大水閘,使十萬畝良田得到灌溉。
黃絲灘江堤位于無為東鄉的長江北岸,素有“一線單堤,七邑生命”之稱,由于歷代統治者只知盤剝百姓,疏于維護,造成多次決口,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損失。1943年10月,呂惠生主持召開皖中各縣水利代表會議,決定興修黃絲灘江堤。呂惠生、張愷帆多次冒著風險,進行現場勘察,并提出了“少壓農田、避開險段、拉直全線、重建新堤”的施工原則。在江堤修建過程中,呂惠生親臨工地巡視,了解工程進度,檢查建設質量,還與民工們一起鏟土、挑土、打夯,為江堤建成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修建期間,日偽軍不斷進行騷擾。新四軍七師提出“武裝保衛修堤”的口號,不僅派出大批指戰員參加建設,還多次打退了日偽軍的騷擾和破壞,確保了工程進度。經過一個冬季的苦戰,江堤終于建成,從此,無為、巢縣、和縣、廬江等7縣200余萬人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使300萬畝良田免遭水患威脅。
呂曉晴深情回憶父親
為了表彰呂惠生為興建大堤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皖中區黨和人民將新堤命名為“惠生堤”,給呂惠生以極為崇高的榮譽。
北撤落虎口忠貞為國酬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但是,國民黨為爭奪抗戰勝利果實,向抗日根據地步步進逼。為爭取和平,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作出重大讓步,同意撤出皖中、江南等八塊根據地。
呂惠生由于病體虛弱,不能從陸路隨軍北撤,經組織決定從長江水路撤離。9月的一個傍晚,呂惠生與妻子沈自芳帶著三個子女登上了停泊在姚王廟渡口的一艘木船,同船的還有一些傷員、醫務人員。上船前,呂惠生佇立江邊,眺望這熟悉而親切的山山水水,矚目江堤之側一眼望不到邊際的良田沃土,他的心猶如激蕩的江水,久久難以平靜。
數日后,當船行至西梁山附近江面時,突然遭遇偽無為縣長胡振綱部下的攔截和盤查,呂惠生不幸被捕。
呂曉晴回憶說,父親被捕后,被關押在蕪湖,起初,父親用的是化名,敵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母親還能見到父親,后來,敵人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就被單獨關押起來。
在中共黨組織的營救下,敵人釋放了呂惠生的妻子和子女,但把呂惠生轉到南京繼續監禁。在關押期間,敵人對呂惠生軟硬兼施,妄圖勸降,但呂惠生不屈不撓,堅決斗爭。他曾對誘降者誓言:“人當爭取最后人格,洪承疇降清只是一念之差,我若陷于不幸,決不做洪承疇!”在獄中,他鼓勵難友們堅持斗爭,在敵人面前不要屈服;他還利用機會對看守他的下層士兵做革命宣傳工作。敵人無計可施,決定對呂惠生下毒手。
犧牲前,呂惠生曾作了一首遺詩:忍看山河碎,愿將赤血流。煙塵開敵后,擾攘展民猷。八載堅心志,忠貞為國酬。且喜天破曉,竟死我何求?
由于是戰爭時期,國民黨又是秘密殺害,因此呂惠生犧牲的消息直到1946年4月才傳到新四軍七師。原皖中行署副主任、蘇皖邊區政府秘書長張愷帆含悲賦詩,他以“執手唏噓肝膽赤,丹心照耀海天紅”之句來形容呂惠生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七師政委曾希圣盛贊呂惠生“舉起了皖江民主旗幟,創造了皖江政績的鴻猷,是皖江人民的領袖”。
江南解放后,中共皖北區黨委和皖北行署經多方努力,最終尋找到了呂惠生烈士的遺骸。1949年10月,皖北行署特派一艘小火輪接運烈士遺骸,烈士子女呂曉晴、呂其明隨船同往。當載著烈士遺骸的輪船到達無為時,出城迎靈的群眾不計其數。無為縣人民政府將烈士安葬于縣城繡溪公園內,供皖江人民世代瞻仰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