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海島我夢里常回的第二故鄉
海島我夢里常回的第二故鄉
作者:姚洪進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5 瀏覽次數:7822
在我32年10個月的軍旅生涯中,有28年半的時間駐守我國東南前線的海島,而其中有20年10個月的時間是在嵊泗列島上。我的三個子女都出生在海島。因此,我對這些島嶼抱有深厚的感情,她們是我夢里常回的第二故鄉。到現在算起來,我離開嵊泗列島已35年多了,但對那時的一切,始終難以忘懷。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歲月。那時的一些人和事會經常出現在夢中。我和我的子女曾兩次回到那里探望。
在我32年10個月的軍旅生涯中,有28年半的時間駐守我國東南前線的海島,而其中有20年10個月的時間是在嵊泗列島上。我的三個子女都出生在海島。因此,我對這些島嶼抱有深厚的感情,她們是我夢里常回的第二故鄉。到現在算起來,我離開嵊泗列島已35年多了,但對那時的一切,始終難以忘懷。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歲月。那時的一些人和事會經常出現在夢中。我和我的子女曾兩次回到那里探望。
嵊泗列島處在長江和錢塘江口外的要沖。從上海的蘆潮港向東,到大小洋山島、徐公島、泗礁島、黃龍島、東西洛華及花鳥島、構杞島、壁下島、嵊山島、浪崗及海礁,400多個大小島、礁像珍珠一樣成鏈狀撒布在東海中,又像永不沉沒的艦船布防在我國東海之中,擔負著守衛祖國東大門的重任。
嵊泗列島又是我國東海漁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盛產多種著名魚類,特別是嵊山島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是著名漁場,且有較好的避風港,每年秋冬季漁汛期間,吸引北自遼寧,南至廣東的數十萬漁民到此捕魚。
海島上的漁民都十分純樸、豪爽和善良,當時雖生活艱難,卻視守島部隊如親人,無私地給予關心幫助。記得我們剛上島時,物資裝備都卸在海邊,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主動來幫我們搬運。許多人家把最好的房子騰出來硬要給部隊住,自己卻搬到柴草間里住。平時運大米和煤等物資(那時沒公路更沒有汽車),老百姓都赤背幫我們運送。偶爾從大陸運來的蔬菜和副食品,老百姓都是首先滿足部隊的需要。
軍委、總部和軍區領導機關對駐島部隊十分重視和關心。彭德懷元帥、陳庚、譚政、羅瑞卿、肖勁光大將和多位上將都曾上島視察。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先后多次上島親自計劃安排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并于1959年秋親自組織了我軍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抗登陸實兵演習。當時解放軍三總部、海空軍及各大軍區領導,都來觀摩和指導。
守島是相當艱苦的。首先是運輸十分困難,風大浪高,船小且少,又沒有碼頭可靠。戰士們暈船吃盡了苦頭,經常把苦水都吐出來。來隊探親的家屬,因無船進島,等了多天因假期到了,只得原路返回。那些去小島探親的家屬,常常到了大島卻無船去小島,十天半月地等船是常有的,所受的苦和難難以形容。蔬菜和副食品供應也十分困難,不少連隊經常只能用鹽煮黃豆下飯。更為困難的是用水的艱難,有的連隊只得每天安排一個排的兵力到山溝里找水。最困難的時候部隊只得請示上級派船往島上送水。那些堅守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的戰士,每天看到的除了海水就是荒山,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唯一的就是上世紀60年代后期每個連隊發了一個很小的半導體收音機,大家利用開飯時或晚飯后在操場上聽聽收音機。從進島開始,連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國防施工。50年代前期是修地表工事,50年代后期開始構筑地下工事——打坑道。沒有機械,全部是手工作業,一天下來,戰士們全身衣服被汗水浸濕,滿身被石粉裹著,只露出眼睛和嘴巴。收工后連個澡也洗不上,有半盆水擦擦身就很滿足了。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干部戰士們堅守海島的決心卻十分堅定,以能在這里守衛祖國東大門為榮。
經過幾十年的軍民共同努力,現在的嵊泗列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軍事上已構成了完整的防御體系,成為海上摧不垮打不爛的長城,駐守部隊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嵊泗列島冬暖夏涼,風景和氣候宜人。上世紀80年代末這里就成為國家級的海島風景名勝區和休閑度假區。過去從上海到嵊泗縣所在的泗礁島坐船要十來個小時,在沒有風浪的情況下三天才有一班船,而現在從蘆潮港到泗礁島,快船只需一個多小時,每天有多個班次。列島較近的島嶼之間,已修建了多座連島大橋。大小島嶼都造了碼頭,還修了幾個國際港口和轉運碼頭,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此開發和旅游。
現在嵊泗列島軍民正在按建設“美麗嵊泗”的規劃,加速各項建設,我和我子女的第二故鄉未來一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