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多彩軍營 > 巍巍扣林山 悠悠魚水情
巍巍扣林山 悠悠魚水情
作者:劉麗群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9 瀏覽次數:7843
界碑描紅
“南國秀水邊關奇峰,你美得如此與眾不同,南國秀水邊關奇峰,你美得如此純樸厚重。山有男兒豪情萬丈,水有女兒柔情萬種,山歌唱得葉綠花紅,好酒聚來老友新朋,走遍天下奇山秀水,才知你在我生命之中……”指導員袁煥江教官兵唱的這首《邊關情》,在霧靄籠罩的扣林山中回蕩。堅守竹在晨曦中挺立,這枝繁葉盛的翠竹就像駐守在這里的官兵們的脊梁,見證著軍民魚水情深。
硝煙散盡情更長
親愛的戰友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你們即將退出現役。今天我們重走巡邏路,來到界碑旁,舉行莊重的向界碑告別儀式。離開部隊以后,請不要忘記你們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曾是一名光榮的邊防兵。不要忘記扣林山這片熱土,不要忘記紅色堡壘三連,祖國不會忘記你們,人民不會忘記你們,歷史更不會忘記你們。希望你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退伍不褪色,永葆軍人本色,為祖國戰斗,為人民戍邊,為家鄉奉獻,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2013年11月16日下午,指導員袁煥江帶領退伍老兵來到238號界碑,向界碑告別,向祖國宣誓。當官兵們滿含深情唱響《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時,當大家再次回想“為祖國戰斗,為人民戍邊”的扣林魂時,上午在麻栗坡猛硐鄉烈士陵園里,86歲高齡的擁軍模范張翠黃那番肺腑之言就像涓涓溪流在官兵的心中流淌。
張翠黃老人曾50多次冒著槍林彈雨給當年邊境作戰期間陣地上的官兵們送卷粉和豆腐,也曾三次冒著生命危險爬上老山主峰為戰士們送飯,她先后六次走進麻栗坡烈士陵園去看望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每一次駐足她都是老淚縱橫,永遠定格在她記憶中的官兵們盡管連名字都沒能留下,但她卻牢牢記住了他們是為邊疆人民的幸福和安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祭掃烈士墓
采訪擁軍老人張翠黃
猛硐鄉烈士陵園里只有25座墓碑,但卻有10座無名烈士墓。每座墓碑前都擺放著官兵們點燃的香煙、斟滿的酒杯和帶著露水的野花。張翠黃老人對即將返鄉的老兵們說:“你們就要回到家鄉,見到自己的親人了,他們卻永遠留在了這里。他們和你們都是為了我們邊疆的人民,我們能為你們做點事情都是應該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家鄉,你們把我們當成了親人,我們也就把你們當成了家人……”
老人親手拔去墓上長出的雜草,親自打掃枯枝落葉,眼神里的悲傷和滑落的淚水,都在訴說著她對那些逝去的生命的思念與牽掛。她記得一位腳受傷的排長,在第二次出征后就再也沒能回來。她說那些官兵們在她家里休息中轉時,她把洗腳水都燒開了,但他們卻來不及洗就上了前線。
32年過去了,她把駐地每一個單位的官兵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至今每年她還要為五個單位送柴、送肉。張翠黃老人那份擁軍情沒有變,官兵們對老人家的愛也沒有變。
通往烈士陵園的臺階,留下了張翠黃老人那雙繡花鞋踩出的足印,老人花白的頭發,慈愛的眼神,都留在了官兵們的記憶中。扣林山主峰高聳在老人的心中,也矗立在官兵們的心中,因為扣林山主峰上有官兵們血染的風采。當年,他們唱著《再見吧!媽媽》走上戰場,今天,扣林山有一位老媽媽一直與他們相伴了32個春夏秋冬。扣林山美,扣林情長,扣林山上有一片太陽花裝點著戰士的家。
把愛獻給祖國的明天
苗族連長石俊是貴州人,當兵來到云南文山苗鄉,還沒有當爹的他,卻“有了”三個娃娃——羅廷英、楊美和吳志梅,她們都是上扣林村的苗家孩子。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們甚至連麻栗坡縣城都沒有去過,但她們的愿望卻不是花季少女希望擁有禮物或者出去玩兒,而是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健康和快樂。當孩子們說出自己的心愿時,連長的眼睛泛紅了。
三年來,指導員袁煥江為了這些娃娃能走出大山,他和連長拿出有限的經費資助這些孩子們,陪伴著她們,呵護著她們。當孩子們偎依在他們懷里的時候,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不只是軍人的威武,還有兄長的寬厚,更有父母般的疼愛。
來到猛硐村中心學校,石連長給150名學生每人都買了一支筆、一個本,還給學校買了乒乓球拍和五子棋。老山連隊的指導員格茸七林和扣林山連長石俊商量,孩子們需要走出大山,但更要讓孩子們從扣林山走上老山,因為這兩座山不僅僅是高山,更是精神高地。
捐資助學的三個孩子
藏族指導員格茸七林是從迪慶高原走上老山主峰的,苗族連長石俊則是從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走出來的,他們成長經歷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畢業于昆明陸軍學院,“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是他們共同的座右銘。走出大山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視野,所以,他們為孩子們打開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這扇窗改變的是山里孩子們的命運。
當孩子們偎依在身旁的時刻,格茸七林唱了一首思念家鄉的藏歌《思鄉情》,家鄉的小路彎彎,卻不能常常走……望著孩子們走過的泥濘的山路和見到官兵后臉上滿足的笑容,記者心中感慨萬千,因為官兵“視駐地為故鄉,把百姓當親人”的堅守情,因為孩子們那份期待明天更美好的執著,更因為官兵與孩子們那種濃濃的親情。帶著這份愛,他們把雨霧中的扣林山都變得溫暖了,霧氣中的小山村也顯得格外迷人。
忠誠守堡壘
在連隊防區內居住的楊有福老人曾是支前民兵中隊長,連里為老人一家接上了電,可老人一家卻舍不得開燈,盡管電費是連里負責,他們感念官兵們的好意,非常珍惜他們送來的光明。在離老人家不遠處的貓耳洞書有“守邊關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保邊疆圓中有缺缺中有圓”、橫批為“樂在其中”的對聯,記者感受到邊防軍人扎根邊防無私奉獻的大愛情懷。
支前民兵指導員王正明在邊境作戰期間為官兵們帶路炸斷了左腿,連長石俊帶著衛生員來到已經66歲的王正明老人家里,老人的假肢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已經磨得有些破損,但老人卻毫無怨言。他說當年的偵察參謀犧牲了,他失去了一條腿又算什么呢?官兵們耳濡目染的都是這些駐地群眾的默默無聞、樸實無華,盡管現在是和平時期,但扛槍是為了誰、依靠誰,卻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有了明晰的答案。
回訪支前民兵王正明
上等兵楊清華也曾因為母親病逝而消沉過,因為那時他才來到部隊23天。駐地是家鄉,連隊就是一個家。楊清華的父親被接到了連里做客。他漸漸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做出成績是對母親在天之靈的最大安慰,也是回報母親養育之恩的最好的方式。他走出心理陰影,也走進了先進的行列,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獨的行者,而是與戰友并肩戰斗與成長。
這個家里還有一位享有“文山第一包”美譽的大廚——四級軍士長劉光榮。回想14年前參軍入伍時,他認為當兵就是為打仗,但在一次拉練時,因為陰雨綿綿,炊事班保障不到位,官兵們吃了夾生飯上路,使下午的行軍變得更加艱難。這讓劉光榮明白,鍋碗瓢盆也是戰斗力生成的保障,自此,他就與炊事班結緣。他的面點做得精致,飯菜做得可口,讓連隊這個家里有了“媽媽的味道”。
劉光榮做早點
上士楊云貴當兵八年都在養殖班,是什么樣的動力讓他對這份工作如此熱愛?每當戰友們問起時,他指著身邊的軍犬說:“是它給了我精神動力。”楊云貴剛來連隊時參加巡邏,大家穿梭在茂密的熱帶叢林中,新兵累得邁不開步子,楊云貴也從心里打起退堂鼓,突然他發現地上有點點血跡,順勢望過去,原來是軍犬的一只腳被劃開了口子滲出的血,但它卻還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這時楊云貴便下定決心,要照顧好這些無言的戰友。
下士張洋洋用自己的畫裝點這個家,上等兵趙林軍用實際行動交上一份合格的軍事訓練答卷,而全連則為沈東林獻出了一份愛心——在他母親病重時,全連捐款5198元。沒有人會在這個盡管隨時都可能被泥石流滑坡吞噬的連隊里愁眉苦臉,也沒有人會在這個路況奇差的連隊里唉聲嘆氣,相反,看不到人頭攢動的小小連隊里卻蘊含著溫暖、溫情和溫馨。
扣林山上的太陽花很珍貴,但是,像太陽花一樣珍貴的還有官兵們的笑臉,因為常年大霧彌漫的扣林山上駐扎著這樣一群朝氣蓬勃的兵。他們像當年邊境作戰期間的兵一樣,有著自己的堅守,也有著與駐地群眾深厚的魚水情誼。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流不走的是軍營男子漢們的忠誠與血性。又到老兵退伍時,四川籍上等兵楊春代表退伍老兵發言時說:
光陰似箭,時光轉眼而逝。剛剛熟悉的目光又要陌生;剛剛聽到的聲音又要遠去;剛剛握緊的雙手又不得不松開。軍營生活好似一朵浪花,在燦爛奪目后,又要回歸大海。明天我們就要離開部隊,離開我們用青春守衛的扣林山,穿著沒有領花、肩章的衣服,融入茫茫人海之中,平凡得如同一顆沙粒,此時此刻我才明白,擁有不知珍惜,失去才懂得珍貴的感言。火熱的軍營磨礪了我們,使我們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為一名合格的邊防戰士。盡管我們又要適應一個嶄新的環境,但不變的是部隊鑄就的剛毅和堅強,不變的是永不服輸、勇往直前的驕傲和勇氣。
軍營是出精神的地方,軍人是有血性的人群。扣林山曾經血雨腥風,但是,今日之扣林卻是鍛造鋼鐵戰士的大熔爐,更是見證官兵與駐地群眾魚水情深的地方。“為祖國戰斗,為人民戍邊”的扣林魂代代相傳,因為血染的風采見證血膽忠誠,盛開的太陽花見證扣林山有一個美麗的家園,這個家是官兵們的連隊,連隊是他們永遠的家,駐地是他們永遠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