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新四軍皖南軍部的歷史功績
新四軍皖南軍部的歷史功績
作者:劉以順 沈培新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5-04 瀏覽次數:7827
繁昌戰斗要圖
自新四軍軍部進駐皖南,到皖南事變發生,共約三年時間。在此期間,軍部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為抗日戰爭和新四軍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集結八省健兒 東進旗開得勝
在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和領導人的動員下,分布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迅速向皖南歙縣巖寺和皖西金寨縣流波石童集結,完成了整編和整訓任務。隨后,指揮各部陸續開赴敵后抗日前線。
軍部組建以粟裕為司令員的先遣隊先行開進敵后進行戰略偵察。1938年4月28日,先遣隊從巖寺西北潛口出發,于5月19日進入蘇南敵后。先遣隊指戰員們在勝利完成戰略偵察任務后,6月17日在鎮江以南的韋崗,伏擊一支日軍車隊,共擊斃敵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以下13人,傷敵數十名,繳獲長短槍20余支及大量軍需物品。這次戰斗,是新四軍進入江南敵后的處女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給新四軍軍部發來嘉獎電:“葉軍長:所屬粟部,襲擊衛(韋)崗,斬獲頗多,殊堪嘉尚,仍希督飭繼續努力,達成任務。”
在江北,第四支隊成立整編后,即向皖中挺進,不久便傳來捷報。5月12日上午8時許,四支隊九團偵察隊和二營四連在巢縣東南五里蔣家河口伏擊乘船上岸之日軍,僅20分鐘就結束戰斗,全殲了20余名來犯之敵,繳槍11支,新四軍無一傷亡。此戰是新四軍東進敵后抗日的第一仗。蔣介石給葉挺、項英發來嘉獎電:“貴軍四支隊蔣家河口出奇挫敵,殊堪嘉慰,希飭繼續努力為要。”
打了諸多漂亮仗 牽制大量日偽軍
遵照新四軍軍部的指示,第一、第二支隊在先遣隊出發不久,即挺進敵后,積極開展游擊戰爭。不失時機地組織了竹子崗、新塘、新豐、橫塘、句容、高資、江寧、雞籠山、永安橋、珥陵等百余次戰斗,斃傷大量日偽軍,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日軍被迫放棄宣城、溧陽等據點,重點進攻以茅山和小丹陽為中心的地區。第一、第二支隊粉碎敵人掃蕩32次,初步鞏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
1939年1月18日,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領第三團主力,向蕪湖近郊的官陡門進軍,21日發動突襲,僅8分鐘就結束了戰斗。這場戰斗全殲據點偽軍,俘虜57人,繳獲機槍4挺,步槍70多支,是新四軍進入敵后的一次出奇制勝、速戰速決的典型戰例。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活動范圍,已經達到江蘇的丹陽、武進、金壇,安徽的當涂、蕪湖、宣城等沿長江南岸的10多個縣,建立了茅山、丹北、橫山、江句、句北、小丹陽等若干塊小型游擊根據地。葉飛率領的第六團(后改稱為“江抗”)越過寧滬鐵路,夜襲滸墅關車站。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的隊伍也迅速發展壯大,由1938年挺進江南時的4000余人,到1939年初,已發展到1.4萬余人。
新四軍第三支隊在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東進江南敵后不久,于1938年7月下旬展開于南(陵)蕪(湖)宣(城)地區。先后取得了紅楊樹、馬家園、謝家垅等戰斗的勝利,殲滅日偽軍400多人。11月,第三支隊奉命移防銅陵、繁昌等地。從1939年1月起兩年內,在繁昌作戰不下200次。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等人的指揮下,取得五次繁昌保衛戰的勝利,共斃傷日軍千余人,收復繁昌縣城。
新四軍軍部于1938年8月2日進駐涇縣云嶺,從此,這里成為新四軍在華中抗戰的指揮中心。1940年4月,新四軍第一、第三、第五團與軍教導總隊、特務營等部隊在安徽的南陵、繁昌等地區,英勇地開展反掃蕩戰斗。經過父子嶺、紀家嶺、九郎廟、何家灣、汪家橋、鐵門閂等十多次戰斗,以劣勢兵力與火力殺傷敵人近千人,粉碎了日軍的春季大掃蕩。1940年10月,新四軍皖南部隊7000余人,在葉挺軍長親自指揮下,經過左坑的圍困戰、楓坑的截擊戰、涇縣城的爭奪戰等大小數十次戰斗,殲敵1000余人。不僅粉碎了敵人的秋季大掃蕩,還收復了涇縣、南陵縣城。
繁昌戰斗中第三支隊戰士在向日軍射擊
在江北,第四支隊從五月東進抗日到10月日軍攻陷武漢的5個月內,在安(慶)合(肥)、六(安)合(肥)等公路上對日軍作戰。先后進行了范家崗、花子崗、三十里崗、椿樹崗、棋盤嶺等28次戰斗,共斃傷日軍940人,俘日軍8名,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其中,第七團一營于10月9日在椿樹崗附近伏擊日軍西進車隊,一戰就炸毀汽車65輛,斃敵46人,傷敵100多人。所有這些,都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氣焰,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武漢會戰。第四支隊的兵力也迅速發展壯大。到1939年1月,第四支隊已發展成為6941人的游擊兵團。
薈萃知識精英 開創抗戰文化
新四軍在成立之初,就從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吸收了大量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云嶺期間,教導總隊又培訓了4000多名干部。這對新四軍指戰員軍政素質的提高,對新四軍的建設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軍部機關也集中了國內許多有影響的專家和文化名人,擔任了各部門的負責人,從事著新四軍里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宣傳、經濟、醫務等方面的工作。比如,醫學博士、醫務專家沈其震擔任新四軍軍醫處處長,蘇聯留學生朱克靖擔任戰地服務團團長,留學的林植夫擔任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部長,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擔任教導總隊訓練處長,大學教授朱鏡我任政治部宣傳教育部部長,菲律賓華僑李子芳任組織部部長,夏征農、錢俊瑞、馮定、何士德、任光等文化名人,都在有關部門擔任要職。在這個知識精英薈萃的集體里,人人各盡其才,各顯其能,開創了抗戰文化的新局面。
新四軍不僅有自己的印刷廠,可以印刷出版報刊,而且有集納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可以出版發行書籍。當時軍部主辦的報刊有《抗敵報》《抗敵》雜志、《理論與實踐》《學習》《建軍》《戰地青年》《抗戰文藝》《抗敵畫報》《老百姓畫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抗敵報》和《抗敵》雜志。
新四軍的文藝工作非?;钴S。軍部、各支隊都有戰地服務團。從軍部、各支隊直至每個連隊、每個伙食單位都有一個俱樂部。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親自制定文藝方針,指導文藝演出,物色文藝工作者。新四軍的文藝戰士創作出大量為現實斗爭服務的作品,如《送郎上前線》《大時代的女性》《繁昌之戰》《一條扁擔》《夜襲奔牛車站》《紅鼻子參軍》等,受到廣大軍民的歡迎,為推動抗日起了積極作用。音樂家何士德、任光、毛中玉、章枚、沈亞威等深入前線,創作了大量鼓舞人們斗志的歌曲,著名的歌曲有《反掃蕩》《繁昌之戰》《父子嶺上》《勝利歸來》《渡長江》等。特別是由陳毅作詞、集體修改、何士德譜曲的《新四軍軍歌》,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從此,《新四軍軍歌》伴隨著新四軍的戰斗足跡,響遍云嶺,響遍大江南北,響遍全中國。小說創作也很繁榮,當時創作組的著名作家有聶紺弩、丘東平、陳辛人、辛勞、林琳、菡子等,作品有《收獲的季節》《捧血者》《五個雞蛋》《在茅山下》等。新四軍的美術工作也很活躍。繪畫組的沈柔堅、賴少其、涂克等,堅持黨的文藝方針,運用美術這個武器,為抗戰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他們用油畫、手拓木刻畫,張貼于軍部駐地云嶺及中村、章家渡、茂林等村鎮,有的發表于《抗敵》和《抗戰畫報》《老百姓畫報》等刊物上,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集體創作的《新四軍軍歌木刻(組畫)》,手拓200份,其中100份裝訂成冊,對外宣傳,一部分還由國際友人史沫特萊帶到國外散發。
開展民運工作 軍民關系密切
新四軍軍部非常重視民運工作和軍民關系。軍政治部設民運部,由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兼任部長。以軍部戰地服務團為主體組織民運工作隊,分赴駐地及周圍地區開展民運工作。各支隊設有民運科,團設民運股,連隊黨支部有民運委員,各班還有民運戰士。各級民運機構把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軍部首長帶領廣大指戰員分散到駐地農家幫助群眾耕地、插秧、播種,對生活困難的群眾更是盡力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軍部到云嶺后,干部戰士更是與民眾打成一片,辦夜校,教農民識字、唱歌,為民眾演戲等等。軍部還向鄉村派出醫療隊,免費為群眾治病。各種群眾性的抗日組織,如農抗會、婦抗會、工抗會、青抗會、學抗會、商抗會、自衛隊、兒童團等團體紛紛建立。
1938年冬,新四軍民運工作隊與中共皖南特委首先以茂林工委為基礎,組成了中共涇縣縣委,隨后又相繼建立了中共繁昌、南陵、銅陵、青陽等縣委。
1939年5月,銅陵絕大部分地區,幾乎每鄉每保都有黨員。1939年底,全縣已有四個區委,15個中心支部,275個支部,895名黨員。皖南事變前夕,全縣黨員已發展到2000余人。
地方黨組織恢復和建立后,積極領導和組織人民支援和配合新四軍開展抗日活動,形成水乳交融的軍民情誼。人民群眾從人力上、財力上、輿論上大力支持新四軍抗戰,譜寫了一曲曲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的戰歌。在新四軍活動的地區,老百姓到處傳唱著“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歌曲。在皖南事變中,之所以出現了許多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新四軍失散人員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是與在這之前新四軍扎扎實實開展民運工作,形成密切的軍民關系分不開的。
組建江北江南指揮部 新四軍不斷發展壯大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華政策的重點由正面戰場轉向敵后戰場,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這使得江南地區新四軍的處境更加困難起來,新四軍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也亟待商討解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于1939年春到云嶺新四軍軍部視察、指導工作,并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在云嶺期間,周恩來協調了軍部領導關系,商定了新四軍的發展方針:“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向北發展”指的是多抽部隊過江,加強江北領導,把江北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根據地?!跋驏|作戰”指的是出擊滬寧地區,使江浙沿海敵人不得安寧,造成巨大的國際國內影響?!办柟态F在陣地”指的是鞏固皖南軍部所在地和蘇南的茅山根據地。這一方針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指明了方向。
為貫徹上述方針,項英、葉挺于3月底4月中旬,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提出開展江北工作的建議,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統一指揮第四支隊,調一支隊副司令員羅炳輝負責領導開辟皖東地區等。這些建議都被中央采納。
5月上旬,葉挺率鄧子恢、羅炳輝、賴傳珠等由皖南軍部抵達皖中巡視。在廬江縣東湯池主持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由軍參謀長張云逸兼任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兼任政治部主任。6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又任命徐海東為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7月1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對江北部隊進行全面整編。整編后的第四、第五支隊,按照東進部署,分別開赴津浦路兩側發動群眾,開辟了淮南以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和以來安縣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堅持皖中斗爭,并擔負與皖南新四軍軍部聯系的任務。后來,彭雪楓領導的游擊支隊也屬江北指揮部管轄,被稱為新四軍第六支隊。
1939年8月上旬,項英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建議,由陳毅統一指揮第一、第二支隊。11月7日,第一、第二支隊機關合并組成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統一領導蘇南敵后地區的抗日斗爭。之后,陳毅、粟裕派主力一部組成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渡江北上,執行開辟蘇北的任務。留下的部隊后來由譚震林率領堅持蘇南的斗爭。
江北、江南指揮部組建之后,加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抽調八路軍南下支援新四軍,華中敵后抗戰出現了嶄新的局面。到1940年底,新四軍在近三年的敵后抗日游擊戰中,共對日、偽軍作戰2700次,斃傷俘敵5.5萬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在華中敵后創建了蘇南、皖南、皖中、皖東、皖東北、豫皖蘇、蘇中、蘇北、豫鄂邊九塊抗日游擊根據地,溝通了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系;而且部隊人數也有了迅速發展。新四軍主力部隊發展到九萬多人,地方武裝和不脫產的地方武裝數十萬人。新四軍抗日游擊戰爭的業績,不僅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彰,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連國民黨當局也不得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