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何耀榜與四平山“革命洞”
何耀榜與四平山“革命洞”
作者:陳義萬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8 瀏覽次數:7838
四平山北倚大別山,南窺大武漢,連通豫皖。按照黨中央部署,建黨90周年前夕,開展全國革命文物普查。我們組織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交通局赴“革命洞”開展革命文物普查。我們沿四平山龍王峽谷拾級而上,山谷凸顯著仰臥的山羊,兩側豎立著五座酷似老虎的磐石,當地老百姓傳說這是“五虎捕羊”。山中發出陣陣的林濤聲和山谷溪流聲交織在一起,大有“叢山深處聆虎嘯,密林峽谷聽松濤”之感。深秋時節,漫山遍野的烏桕樹葉染紅大地,引人如癡如醉。
坐落在四平山巔的石洞險拔幽靜。石洞由石灰巖自然天成,洞深三米,寬一米,同茂密森林渾然一體。
小時候,我就讀過《大別山上紅旗飄》一書,何耀榜在大別山堅持游擊戰爭的傳奇故事耳熟能詳,尤其是“革命洞”,更深深地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北上長征后,國民黨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實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企圖通過殘酷的反革命手段撲滅共產黨在中原地區和大別山上的革命火種。“倒林”是國民黨軍的暴行之一,其口號是:“山上不留一棵樹,共產黨不留一個人。”
此時,大別山境內紅二十五軍留下的少數紅軍,按照中共鄂東北道委會決定,改變斗爭方式,把干部分散各地,組建便衣隊,由鄂東北道委會軍事部長何耀榜任便衣隊指導員,開展以反“倒林”為重點的斗爭。
1935年秋,國民黨得知何耀榜在河口縣四姑墩一帶,便調遣一○三師一個營包圍四平山,妄圖圍剿何耀榜。此時,何耀榜與河口縣委書記董志新、安禮縣委書記黃宏儒和黃(安)禮(山)區委書記錢運華等在一起。殘酷的戰爭和惡劣的環境使何耀榜兩腿關節炎復發,腿部又中彈感染,董志新、黃宏儒、張家良和錢運華架著何耀榜一瘸一拐地攀到四平山巔的一個石洞里,躲過了敵人。四平山石洞地勢險要,陰暗潮濕,白天蟲子擾,夜晚蚊子咬。渴了用手捧幾口山泉水,餓了摘幾顆野山果充饑。由于營養不良和惡劣的生存環境,何耀榜受傷的腿部嚴重潰爛。山下北山村大麥溝村民在地下黨組織安排下,由田翠姑、王志娥、楊先華等人組織婦救會,按照當地有名的老中醫吳春樓配制的藥方,喬裝上山采藥或砍柴,為何耀榜送飯送藥,通過三個多月的敷貼和調養,何耀榜終于死里回生。
抗日戰爭爆發后,鄂豫皖地區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和中共皖鄂特委書記何耀榜組成新四軍第四支隊,在四姑墩建立根據地,以四平山革命洞為據點,白天化裝成“苦力”,到敵占區搜集情報,夜晚摸日軍崗哨,打擊小股日偽軍。1939年5月26日,他們遵照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李先念的指示,一舉消滅了盤踞在黃陂蔡店的偽第八軍。在中共羅禮陂孝中心縣委領導下,在韓錫寺建立了七個黨支部,四平山革命洞成為秘密聯絡點,張家良、羅厚福、熊作芳把革命洞作為敵后抗日游擊隊指揮所,堅持抗日游擊斗爭,直至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1946年6月26日,中原軍區新四軍第五師在中原突圍,粉碎了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第五師獨二旅副旅長何耀榜同旅長吳誠忠、政委張體學一道遵照中央指示,向東轉移,策應新四軍五師主力越過平漢鐵路向西突圍,此后獨二旅重返大別山地區堅持敵后游擊戰爭,開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1978年春,同何耀榜一同戰斗的老紅軍、離休干部錢運華帶著對老區人民的眷念,回到革命洞,同健在的大麥溝和上河邊老人泣淚相抱,與他們拉家常、敘舊情。“在戰爭年代,如果沒有你們的掩護和送飯送藥,我們就不可能活到今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大別山武裝斗爭是輝煌壯麗的一頁。28年的革命斗爭,這里紅旗不倒,斗爭不斷,高潮迭起,英才輩出,革命的星火始終燎燃在大別山中,革命的紅旗永遠飄揚在大別山上。大別山與井岡山、太行山一起,成為中國革命歷史的三大名山。
(作者系大悟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