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 No.102 蘇皖邊區政府的成立
No.102 蘇皖邊區政府的成立
在長期抗戰中堅持和發展起來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塊抗日根據地,是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要的4個戰略區。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戰時這里是日、偽、頑與新四軍激烈爭奪的地區。侵華日軍與偽軍更是利用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以及東西走向的淮河水網進行分割封鎖,因此,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這四塊抗日根據地長期處于相對獨立的被分割狀態。而位于洪澤湖及京杭運河畔的重鎮淮陰、淮安則是這四塊抗日根據地的連接點和中心。淮陰、淮安等重要城鎮的解放,使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這四個戰略區連成一片,形成地域廣闊的華中解放區。為了保衛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應付全面內戰的爆發,華中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調兵北上的同時,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第二師、第四師主力一部和第七師北移山東臨沂。10月28日,華中局與山東分局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華東局,11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饒漱石為華東局書記、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委、陳毅任副書記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局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土作。在調兵北上的同時,為了保衛和堅持江北根據地,阻滯國民黨軍隊北上,華中局著手調整和統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構,以便更有效地組織和運用力量。1945年10月6日,張云逸等向中共中央提出籌組華中分局、蘇皖軍區(后改稱華中軍區)和蘇皖邊區政府的報告。10月8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于是,由淮北行政公署主任劉瑞龍、淮南行署主任方毅、蘇中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季方、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李一氓等,聯名倡議召開各行政參議會主要負責人、各地行政長官、地方士紳名流、各界人士代表的聯席會議,商討統一四大解放區行政機構問題。1945年10月29日至31日,會議于淮安舉行,討論決定成立蘇皖邊區政府,公推李一氓為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為副主席。會議通過了蘇皖邊區政府機構設置及各廳、局、院、行、處負責人名單。邊區政府下轄8個專署和73個縣(市)級政權。1946年9月19日,國民黨軍隊侵占淮陰,蘇皖邊區政府機關北撤山東,1947年3月22日撤銷。
為加強對蘇皖解放區的統一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新的黨政軍領導機構。1945年10月25日,中共華中分局在淮安成立,鄧子恢、譚震林分別任正、副書記,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粟裕、曾山、劉曉為華中分局常委;張愛萍、陳丕顯、管文蔚、吳芝圃、劉瑞龍、肖望東、黃巖、方毅、趙匯川、周駿鳴、吳仲超、鐘期光、李一氓、李堅真、章蘊等人為委員。華中分局成立后,對下屬黨組織進行了調整,撤銷原蘇中、蘇北、淮北三個區黨委;繼續保留淮南區黨委。將上述四個區黨委所轄地委統一調整為八個地委。華中軍區成立時稱蘇皖軍區,張鼎丞任司令員、鄧予恢任政委,粟裕、張愛萍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先勝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華中軍區下轄華中野戰軍、蘇中、淮南2個軍區及4個直屬軍分區。11月10日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兼司令員,譚震林兼政委,劉先勝兼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下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4個縱隊,每個縱隊有5個團。以后又將鹽城戰役起義的趙云祥部編成第十縱隊,謝祥軍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