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 No.41 黃橋決戰
No.41 黃橋決戰
10月3日,韓德勤調集26個團,總兵力3萬余人,分3路撲向黃橋。蘇北新四軍總共只有7000人,戰斗部隊不過5000人。粟裕巧布奇陣: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首戰打戰斗力最強的獨立六旅;以3/4的兵力在黃橋以北設伏,以1/4的兵力守衛黃橋;守黃橋主力部署在東門,北門放1個班,西門、南門只派非戰斗人員警戒;粟裕督守黃橋,陳毅坐鎮黃橋西北的嚴徐莊,掌控全局。
4日凌晨,頑軍三十三師開始進攻,11時發動總攻,被我三縱擊退。14時頑獨六旅從北面接近黃橋,當頑軍全部進入我伏擊圈,葉飛一縱突然殺出,將頑軍截成5段,逐一殲滅。頑三十三師聞北方槍聲大作,判定我主力在與獨六旅作戰,遂急攻東門,一度突入我防線。三縱司令員陶勇身先士卒,揮舞馬刀,沖進敵陣,將頑軍逼出東門。
4日午夜,王必成率二縱截斷頑軍退路。5日下午新四軍對頑軍主力第八十九軍發起總攻,戰至21時,將其全殲,又乘勝占領海安、東臺。韓德勤見敗局已定,率部逃回興化。10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先頭部隊與八路軍南下先頭部隊于白駒、劉莊間的獅子口勝利會師。陳毅賦詩一首以記之:“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在黃橋決戰勝利的影響下,蘇北中間勢力進一步向新四軍靠攏。10月10日,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聯合抗日司令部(簡稱“聯抗”)在曲塘成立,司令黃逸峰,副司令李俊民,轄4個大隊約千余人,分駐海安、曲塘、白米以北一線,成為共產黨的一支外圍軍。通、如、海、啟地區原國民黨地方武裝,紛紛表示愿意接受新四軍的領導,陳毅遂派陶勇率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東進, 改造地方武裝,建立地方政權,擴大抗日根據地。11月15日在海安召開了蘇北臨時參政會,選出名譽議長韓國鈞,議長黃逸峰、副議長朱克靖、朱履先。16日按“三三制”原則成立了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管文蔚,建立了泰興等抗日民主政府。
黃橋決戰,新四軍獲全勝。這是抗戰以來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反頑自衛戰役的勝利。它造成了新四軍和八路軍勝利會師蘇北的局面,提升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蘇北的地位,基本實現了中共中央關于八路軍、新四軍協同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粉碎了國民黨企圖隔斷新四軍與八路軍的聯系,驅逐新四軍、八路軍出華中地區的陰謀。黃橋決戰的勝利,還為華中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中共中央書記處指出:黃橋決戰以后,“蘇北大部為我占領并聯成一片,此為華中最大一塊根據地,對全國有絕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