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 No.48 “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與土地政策
No.48 “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與土地政策
圍繞鞏固華中根據地的任務,中共中央和華中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于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要求各根據地建立主力軍、地方軍、人民武裝(即不脫產的自衛隊及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為了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的抗日與生產的積極性,團結一切抗日階層來堅持敵后抗日斗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2年1月28日,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在根據地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土地政策,這就是一方面減租減息,一方面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5月17日,華中局發出《關于減租問題的指示》,在華中根據地具體貫徹“二五減租”政策。針對日偽頑的進攻和封鎖日益加強,根據地的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1942年9月26日,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聯合發出關于精兵簡政的通知,各地區本著“縮小機關,減少單位,精干上層,加強下層”的原則,堅決壓縮黨政軍領導機關。為克服日益嚴重的物資困難,度過黎明前的黑暗時期,華中局于1942年3月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把厲行生產節約運動,當作根據地一項政治任務。華中根據地軍民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華中局各項方針政策,保證了戰斗的勝利和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隨著中日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日本侵略者為確保占領區的治安,以便掠奪更多的戰略物資,支持其在中國的長期作戰和南進太平洋地區作更大的軍事冒險,進一步調整了對華戰略,確定把整頓和鞏固占領區作為對華戰略的重要部分,甚至擺到子首位。日軍調整了在華中的戰略部署,除以主要兵力在正面戰場與國民黨軍對峙外,抽出相當兵力“掃蕩”占領區。華中日軍共約26萬人,其中有一半經常與新四軍作戰。華中偽軍有10多萬人,最多時達17萬眾,全部對付新四軍。這些日偽軍依托據點和交通線,對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不斷進行殘酷“掃蕩”和“清鄉’。而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的基本政策依然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日、偽、頑沆瀣一氣,使新四軍處于東西、南北、內外夾擊之中。在日偽頑夾擊下,蘇南、淮南抗日根據地縮??;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于1941年5月被迫放棄,在蘇中、蘇北,日軍多次聚集強大兵力發動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新四軍軍部和主力部隊,偽化蘇中、蘇北。為了保衛根據地,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堅定地與敵斗爭,通過反“掃蕩”打擊和消滅進犯的日偽軍。因此“掃蕩”與反“掃蕩”貫穿了抗日戰爭的始終。據不完全統計,新四軍從1941年6月到1944年5月,對日偽共計作戰12667次,平均每天達11.5次,1941年至1943年對頑軍作戰共1391次,平均每天1.3次,作戰之頻繁,戰局之緊張,斗爭之艱苦;物質供給之困難,皆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