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 No.95 文化工作
No.95 文化工作
從1938年5月新四軍東進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變這兩年半時間,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活動主要以戰地服務團的組織形式展開。1938年1月,在南昌就成立了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團長是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的朱克靖。許多進步文化工作者,如白丁(徐平羽)、韋布、杜宣、李增援、吳曉邦、丘東平、涂克、陳子谷,是戰地服務團的最早成員。這年8月,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軍部進駐皖南云嶺后,就組成幾個分隊,先后隨第一、第二支隊東進江南,渡江北上。新四軍每到一地,戰地服務團既是文藝宣傳隊,又是民運工作隊。他們通過寫標語、辦墻報、教唱歌、演戲劇、展出圖畫,發表演講等活動,動員抗日救亡,揭露日軍暴行,傳播勝利消息,鼓舞戰斗士氣,成為新回軍開展敵后抗日戰爭的得力助手和開路先鋒,直接為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服務。以后,各支隊相繼成立了自己的戰地服務團。
1941年1月新四軍重建軍部以后,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活動是圍繞反“掃蕩”、反“清鄉”、反摩擦,鞏固和發展根據地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各級抗日民主政權都把文化建設作為根據地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劉少奇先后兩次主持華中局會議,討論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事業,決定辦學校,培訓大批文化人才,以適應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的需要。1941年2月8日,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在鹽城開學,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任教導主任,陳島、劉保羅、莫樸、何士德、孟波分任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系和普通系主任,學員先后有千余人?;茨系奶K皖邊區行政學院設藝術系,后改為淮南藝術專門學校,祈式潛任校長,張澤易、孫崢、何秋征等任教,先后培訓3期共600余人??谷哲娬髮W第四(淮北)、第五(蘇北)、第八(淮南)、第九(蘇中)、第十(豫鄂邊)分校和浙東魯迅學院,都分別設有文藝班或文藝系培訓文化干部。浙東魯迅學院由著名作家黃源、樓適夷任正副院長,芳信、章泯等任教。華中各地還先后召開文化界代表大會,成立文化協會,團結一切愿意抗日的文化人,壯大抗日文化統一戰線。1941年4月,蘇北召開文代會,選舉產生了以錢俊瑞為理事長的蘇北文化協會,接著又成立了以吳天石為理事長的蘇北文協蘇中分會。接著,在淮南、淮北、蘇南、浙東等抗日根據地,也先后成立了文化協會。為了使投奔抗日根據地的文化人更好地從事抗日文藝創作,陳毅于1941年8月在阜寧縣賣飯曹專設文化村,派揚帆負責文化人的工作和生活。同年11月,陳毅又倡儀成立湖海藝文社,通過詩歌唱和,宣傳抗日,宣傳團結,擴大了抗日文化統一戰線。
1942年5月,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進一步指明了文化運動的根本方向。為了深入貫徹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華中局決定,在環境比較穩定的淮南津浦路東地區舉辦文化實驗區,從改革報刊、發展民間戲曲入手,使文藝更大眾化、更普及。這個時期的文藝創作十分活躍,改編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創作了話劇《李闖王》、京劇《九宮山》。1942年冬,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在淮南金牛山地區采風時,搜集到當地流傳已久的民歌《鮮花調》,新中國成立后,經他整理改編定名為《茉莉花》,現已唱紅全世界。
華中抗日根據地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時向人民介紹國際國內的抗戰形勢,粉碎日偽奴化教育政策、揭露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真相,克服敵后環境的多種困難,出版了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多彩的各類報刊。
新四軍政治部創辦的《抗敵報》和《抗敵》雜志,是華中抗日根據地創建初期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報刊。皖南事變以后,在華中抗日根據地普遍發行、影響最大的當數《江淮日報》與《真理》雜志?!督慈請蟆肥侵性郑ê蠓Q華中局)機關報,《真理》雜志是華中局宣傳部創辦的黨內理論刊物。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區黨委也都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蘇中是《蘇中報》、淮南是《淮南日報》,蘇北是《鹽阜報》、《淮海報》和后來的《蘇北報》,淮北是《拂曉報》,鄂豫邊區是《七七報》,蘇南是《蘇南報》(后改《蘇浙日報》),皖江是《大江報》,浙東是《新浙東報》。還有新四軍第三師的《先鋒報》,第五師的《挺進報》,第七師的《武裝報》,浙東游擊縱隊的《戰斗報》等。其中,發行范圍最廣,出版時間最長的是《拂曉報》?!斗鲿詧蟆?、拂曉劇團、騎兵團并稱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的“三件寶”。報紙發行范圍很廣,還幾經輾轉,遠涉重洋,傳到了紐約、莫斯科及東南亞各國。1943年,《拂曉報》在巴黎參加國際展覽,很多參觀者竟看不出是一張油印報。抗日戰爭勝利后,《拂曉報》先后成為中共華中七地委、江淮六地委、宿縣地委機關報。
華中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共產黨組織及民主政府都極為重視出版工作,華中局宣傳部和各區黨委宣傳部都設立了出版科,負責領導和組織出版、印刷、發行工作。在抗日戰爭的特殊情況下,很多圖書是由報社、雜志社、書店、地方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群眾團體、部隊政治部編輯出版的。在專門的出版機構中,江南社、江淮出版社、七七出版社、蘇中出版社、蘇南出版社等都為出版圖書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1941年后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的推動下,上海的新知、生活、讀書三家進步書店聯合起來,在蘇北鹽城設立了大眾書店,接著又在黃橋、淮安、東臺開辦了大眾書店分店。鹽城的大眾書店實際上成為華中圖書發行的總店,主要任務是從上梅秘密運送和發行根據地急需的政治、軍事、哲學讀物,出售根據地出版的書刊。經銷的主要圖書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重要著作,以及《新哲學大綱》、《新經濟大綱》、《鐵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自學叢書》、《世界知識叢書》、《時論叢刊》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其他一些書店,也在復雜環境下,通過各種斗爭方式,努力做好書刊的發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