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No.99 收復兩淮、解放鹽城
為解決盤踞蘇皖解放區內一些城市的偽軍,新四軍第三師主力東返,發起收復兩淮的戰斗。淮陰曾是韓德勤主持的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所在地,日本投降后,偽軍潘干臣的第二十八師連同保安團、常備旅等反動地方武裝共9000余人仍盤踞淮陰城。為爭取戰機,黃克誠在率主力東返途中,便電告洪學智、第十旅旅長兼政治委員劉震,要部隊提前行動向兩淮開進,并首先攻下淮陰。同時指定由劉震直接指揮這次戰斗。1945年8月27日戰斗打響,9月6日總攻開始,曾在阜寧戰役中榮獲戰斗英雄稱號的師特務團第七連班長徐佳標,第一個登上城墻,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以自己的身體擋住敵人碉堡射孔,為突擊隊登城開路。在廣大指戰員的勇猛攻擊下,各團四面登城,迅速突破城門城墻,進行激烈巷戰。守城偽軍紛紛投降,淮陰戰斗勝利結束。
淮陰戰斗結束后,第十旅進至淮安,與原在該地監視的各縣武裝,將淮安城緊緊包圍。15日,第七、第八旅抵達淮安城下,黃克誠遂令第七、第八旅接替第十旅,在射陽、淮安、阜寧、鹽城獨立團配合下,擔任攻取淮安任務。并任命洪學智為淮安前線指揮,彭明治為副指揮,共同指揮淮安戰斗。22日,戰斗勝利結束,消滅城內全部守敵,擊斃偽旅長以下300余人,俘偽團長以下4300余人.繳獲火炮5門、輕重機槍50挺,長短槍3800余支,馬匹車輛等大批物資、兩淮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淮陰攻克后,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于9月19日離淮南盱眙縣千棵柳,于21日到達淮陰城。從此,淮陰城成為華中解放區的首府。
與此同時,蘇中軍區部隊打響解放鹽城的戰斗。1945年10月11日,鹽城戰役勝利結束,拔除了日偽軍楔入蘇北解放區的最后一個縣城據點,打通了通榆公路,使國民黨軍利用它作為進攻華中解放區“內應”的企圖破產。此外,第二、第四師進行破路拔點作戰,阻滯頑偽向解放區伸進,為完善和鞏固華中解放區,掩護全黨全軍的戰略轉變創造了條件。
No.98 奪取抗戰最后勝利
當蔣介石8月11日得知日本發出乞降要求時,竟無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下令十八集團軍朱德總司令:“所有該集團軍所屬部隊應就原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日偽軍“擅自行動”。而同時命令他的嫡系部隊“加緊作戰,積極推進,勿稍松懈”。還下令偽軍“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急調第三戰區顧祝同、第十戰區李品仙等部向滬寧杭、津浦路等交通線和上海、南京、杭州、蕪湖、蚌埠、徐州等城市急進,搶占戰略要地。麥克阿瑟也以遠東盟軍最高司令官名義,下令中國戰區的日軍,只能向蔣介石國民黨軍投降,不得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投降繳械。針對蔣介石依靠美軍縱容、搜羅日偽,限制八路軍、新四軍受降,搶奪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果實的霸道行為,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軍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中共中央根據全國政治軍事急劇變化的形勢,和華中地區的日偽軍拒不向新四軍投降,以及國民黨軍勾結日偽搶占上海、南京、杭州及滬寧、滬杭等交通要道的情況,于8月12日調整了華中的作戰方針。決定新四軍江南部隊“就現地向四周擴張,奪取廣大鄉村及許多縣城,準備內戰戰場”。新四軍軍部命令各部遵照執行,就地向四周展開反攻作戰,解放中小縣城及廣大鄉村,收繳日偽武器資財。向當地日偽軍送出通牒,命令其就近向新四軍投降繳械,同時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動猛烈進攻。蘇浙軍區部隊自8月9日起就發起了全面反攻作戰,先后收復了句容等共11個縣城。三北、四明縱橫數百里內之日偽軍基本被殲,基本上完成了毛澤東提出的將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間的許多縣城及廣大鄉村連成一片,創造蘇、浙、皖邊縱橫數百里廣大根據地的任務。
蘇中軍區部隊首先攻克了三垛、河口、黃橋、姜堰等集鎮,切斷了泰(州)、海(安)、泰揚(州)公路,拔除了日偽軍據點30余處。8月23日,蘇中軍區發起大規模攻堅戰。同日,進攻寶應城。攻克界首、泛水、馬棚灣、六安閘等運河沿線據點,控制高郵至淮安近100公里運河。圍攻興化縣城,經4天激戰,全殲守城偽軍。接著主力一部東進,配合第四軍分區對串場河沿線日偽軍據點進攻,連克10余處據點,迫使日偽軍于29日放棄啟東,撤出海門和東臺縣城。并將蘇中地區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全部逼入泰興、如皋、高郵、泰州、揚州、南通等縣市。
第二師兼淮南軍區部隊包圍了滁縣和全椒城,攻克定遠縣。獨立旅及路東地方武裝,先后收復來安、盱眙、嘉山、天長、六合縣城。南京支隊于8月底渡江南下,兵臨南京城下。至9月2日,收復定遠等6座縣城及大批村鎮據點,使淮南解放區面積擴大到2萬平方公里。第三師兼蘇北軍區部隊會同第二、第四師主力共同組織路西戰役,先后攻克眾興集、沭陽、宿遷、漣水等縣城,使淮海、鹽阜兩區完全連成一片。同時掃清了淮陰外圍據點,為攻克淮陰打下了基礎。第四師兼淮北軍區部隊先后攻克泗縣、五河縣城,直逼宿縣和懷遠縣城,攻克了宿縣至商丘公路中心點的河南永城縣城。至9月2日,共收復泗縣、五河、永城縣城,部隊逼近津浦、隴海兩鐵路和徐州、宿縣城下。第五師兼湘鄂豫皖軍區部隊迅速從大悟山南進,至9月2日,共斃傷日偽軍3500余人,大大鼓舞了長期孤懸敵后的中原軍民。第七師兼皖江軍區部隊攻克了距巢縣城4公里的水陸交通樞紐望城崗。至9月2日,解放了無為縣城,攻克了望城崗、雍家鎮等10個據點,殲日偽軍3000人,收復了巢湖以南、長江以北全部地區和皖南東部的廣大地區,打通了與蘇浙軍區的聯系。
新四軍全軍自8月10日起,在大江南北,黃海之濱,淮河、運河兩岸,太湖、洪澤湖周圍,中原大地,寧滬近郊,津浦沿線的廣大地區就地進攻中,至9月2日日本簽字投降時,共收復縣城33座,攻克大小集鎮400余個,殲滅和迫降日偽軍4.15萬人,其中俘日軍大佐以下70余人,偽軍1.76萬余人。基本上完成了占領武漢周圍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間,長江以北蘇皖地區的許多縣城及廣大鄉村地區,挫敗了蔣介石限制八路軍、新四軍受降,獨吞抗戰勝利果實的狂妄企圖。
No.97 日本投降
1945年7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后階段,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使用原子彈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實施轟炸。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9日,百萬蘇聯紅軍分4路向侵占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發起全線進攻。同日,為配合蘇聯紅軍進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殲滅這些敵人的力量,奪取其武器和資財,猛烈地擴大解放區”。10日,朱德總司令向解放區所有武裝部隊發布命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向附近城鎮及交通要道之日軍送出通諜,限期繳械投降,對拒絕投降之日軍,給予堅決消滅。同日,中共中央下達新四軍奪取大城市與交通要道的任務。
同時中共中央還根據上海工人運動情況,決定由葉飛率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橫渡太湖,配合上海地下軍、工人武裝發動起義,用里應外合辦法解放上海。據此,新四軍迅速向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線的日偽軍發動全面進攻。
在蘇、美盟軍及中國人民武裝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日本統治集團為避免日本遭到毀滅,在8月10日內閣會議上,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在保留天皇體制下,結束戰爭。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宣讀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長達14年之久的反侵略戰爭,終以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而宣告結束,這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反對外來侵略的第一個偉大勝利。
No.96 擴大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得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一些國際友人還不辭辛勞地來到華中敵后根據地,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1941年5月,著名德籍作家兼記者、德共黨員漢斯·希伯偕夫人秋迪,在新四軍駐滬辦事處的幫助下,來到蘇北根據地。在鹽城期間,他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工作,參加了根據地召開的政治集會和各項活動。撰寫了《重訪新四軍占領區》等長篇通訊,發表在《美亞評論》上,及時向外界報道了被國民黨當局宣布已“解散”的新四軍的抗日活動和方針政策,在海內外產生很大影響。1941年11月30日,希伯在山東大青山反“掃蕩”戰斗中不幸犧牲后,秋迪女士繼續與新四軍保持密切的關系,為華中軍民的抗戰事業奔走吶喊。羅生特大夫是奧地利著名的泌尿科醫學專家。1938年,他因遭受德國法西斯的政治迫害來到上海。1941年春,在新四軍衛生部部長沈其震的動員下,秘密來到蘇北鹽城,在新四軍從事醫療工作。他以精湛的醫術為新四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救死扶傷,解除病痛,贏得了軍民的信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聘為著四軍衛生部顧問。
在各抗日根據地還活躍著日本、朝鮮等國反戰人士建立的反戰組織。在各反戰同盟支部成立后,積極開展反戰宣傳活動。盟員們在新四軍敵工部門的協助下,認真調查研究,虛心學習華北等地反戰同盟的工作經驗,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日軍內部情形和日軍士兵的反戰情緒,開展多種行之有效的反戰宣傳。至1943年底,各支部向華中日軍印發的宣傳品已達20多萬份。盟員們普遍開展了戰場喊話工作,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匍匐到陣地前沿喊話,使日軍士氣低沉,無心戀戰,為新四軍取得戰斗勝利立下功勞。在新四軍一師發起的車橋戰役中,蘇中支部宣傳委員松野覺在火線喊話時不幸中彈犧牲。與此同時,在華日人反戰同盟華北聯合會臨時代表大會做出解散反戰同盟、成立解放聯盟,以擴大日本人民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倡議,在華中的反戰同盟各支部紛紛響應。1944年5月5日,華中各反戰同盟支部在淮南根據地舉行首次代表大會,成立了“日本人民解放聯盟華中地方協議會”。在蘇北、淮北、蘇中等根據地,還有一批朝鮮青年活躍在抗日斗爭的火線上。1942年初,新四軍第三師在阜寧成立了“朝鮮青年聯合會”蘇北分會,會員通過散發朝文傳單、戰場喊話等方式,發動日軍中的朝鮮籍士兵倒戈。1944年春,朝鮮友人以蘇北分會為基礎,成立了“朝鮮獨立同盟華中分盟”,同時組建了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與新四軍部隊并肩開展反“掃蕩”、反偽化斗爭。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人民多次營救過美國飛行員。其中有:一、1944年2月25日,美國駐華空軍在轟炸安徽省蕪湖荻港一帶日軍時,一架美機負傷墜落長江中。新四軍第六師部隊聞訊,立即派出10余人救援,以犧牲1名戰士的代價,使1名美國飛行員得救。二、1944年5月6日,美國駐華空軍第十四航空隊代理中隊長葛萊格中尉和飛行員柏納德中尉,駕機在武漢上空與日本空軍作戰時座機負傷,分別墜毀在湖北省沔陽縣東沙湖、監利縣周利嘴附近。新四軍第五師部隊和當地群眾及時趕往營救,使他們得以脫險。第五師還在天漢等地營救了葉里格拉等4名美國飛行員。三、1944年8月20日,美國一架駐華空軍B-29型轟炸機在轟炸日本本土時負傷,返航途中墜落在江蘇省建陽縣湖垛鎮附近。湖垛據點日軍傾巢出動,搜捕機組人員。新四軍第三師兼蘇北軍區鹽阜獨立團和建陽大隊聞訊趕至墜機地點,在民兵、群眾配合下,以犧牲4名戰士的代價,援救薩沃埃中校等飛行員脫險,并將其護送至新四軍軍部休養。四、1944年10月上旬,一架美國駐華空軍轟炸機在轟炸日軍時負傷,墜落在安徽省嘉山縣管店附近。新四軍第二師部隊和當地民兵立即前往營救,將5名機組人員救出并護送到新四軍軍部。五、1945年1月2日,美國駐華空軍少校瓦特在執行作戰任務時座機負傷,迫降在安徽省宿縣東南白廟村附近,經新四軍第四師營救脫險。六、1945年1月21日,美國駐華空軍第十四航空隊中尉托勒特,駕機空襲駐上海日軍時座機中彈,墜落在上海近郊龍華嘴,經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二縱隊淞滬支隊及當地群眾搶救脫臉,并給予及時治療。七、1945年6月12日凌晨,一架美國空軍B-24型轟炸機在轟炸長江中日本軍艦時。因機器發生故障,墜落在江蘇省海門縣宋季鎮附近沙灘上。新四軍地方武裝和當地群眾聞訊及時趕去營救,并將其護送至新四軍軍部。
No.95 文化工作
從1938年5月新四軍東進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變這兩年半時間,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活動主要以戰地服務團的組織形式展開。1938年1月,在南昌就成立了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團長是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的朱克靖。許多進步文化工作者,如白丁(徐平羽)、韋布、杜宣、李增援、吳曉邦、丘東平、涂克、陳子谷,是戰地服務團的最早成員。這年8月,戰地服務團隨新四軍軍部進駐皖南云嶺后,就組成幾個分隊,先后隨第一、第二支隊東進江南,渡江北上。新四軍每到一地,戰地服務團既是文藝宣傳隊,又是民運工作隊。他們通過寫標語、辦墻報、教唱歌、演戲劇、展出圖畫,發表演講等活動,動員抗日救亡,揭露日軍暴行,傳播勝利消息,鼓舞戰斗士氣,成為新回軍開展敵后抗日戰爭的得力助手和開路先鋒,直接為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服務。以后,各支隊相繼成立了自己的戰地服務團。
1941年1月新四軍重建軍部以后,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活動是圍繞反“掃蕩”、反“清鄉”、反摩擦,鞏固和發展根據地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各級抗日民主政權都把文化建設作為根據地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劉少奇先后兩次主持華中局會議,討論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事業,決定辦學校,培訓大批文化人才,以適應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的需要。1941年2月8日,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在鹽城開學,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任教導主任,陳島、劉保羅、莫樸、何士德、孟波分任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系和普通系主任,學員先后有千余人。淮南的蘇皖邊區行政學院設藝術系,后改為淮南藝術專門學校,祈式潛任校長,張澤易、孫崢、何秋征等任教,先后培訓3期共600余人。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淮北)、第五(蘇北)、第八(淮南)、第九(蘇中)、第十(豫鄂邊)分校和浙東魯迅學院,都分別設有文藝班或文藝系培訓文化干部。浙東魯迅學院由著名作家黃源、樓適夷任正副院長,芳信、章泯等任教。華中各地還先后召開文化界代表大會,成立文化協會,團結一切愿意抗日的文化人,壯大抗日文化統一戰線。1941年4月,蘇北召開文代會,選舉產生了以錢俊瑞為理事長的蘇北文化協會,接著又成立了以吳天石為理事長的蘇北文協蘇中分會。接著,在淮南、淮北、蘇南、浙東等抗日根據地,也先后成立了文化協會。為了使投奔抗日根據地的文化人更好地從事抗日文藝創作,陳毅于1941年8月在阜寧縣賣飯曹專設文化村,派揚帆負責文化人的工作和生活。同年11月,陳毅又倡儀成立湖海藝文社,通過詩歌唱和,宣傳抗日,宣傳團結,擴大了抗日文化統一戰線。
1942年5月,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進一步指明了文化運動的根本方向。為了深入貫徹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華中局決定,在環境比較穩定的淮南津浦路東地區舉辦文化實驗區,從改革報刊、發展民間戲曲入手,使文藝更大眾化、更普及。這個時期的文藝創作十分活躍,改編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創作了話劇《李闖王》、京劇《九宮山》。1942年冬,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在淮南金牛山地區采風時,搜集到當地流傳已久的民歌《鮮花調》,新中國成立后,經他整理改編定名為《茉莉花》,現已唱紅全世界。
華中抗日根據地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時向人民介紹國際國內的抗戰形勢,粉碎日偽奴化教育政策、揭露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真相,克服敵后環境的多種困難,出版了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多彩的各類報刊。
新四軍政治部創辦的《抗敵報》和《抗敵》雜志,是華中抗日根據地創建初期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報刊。皖南事變以后,在華中抗日根據地普遍發行、影響最大的當數《江淮日報》與《真理》雜志。《江淮日報》是中原局(后稱華中局)機關報,《真理》雜志是華中局宣傳部創辦的黨內理論刊物。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區黨委也都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蘇中是《蘇中報》、淮南是《淮南日報》,蘇北是《鹽阜報》、《淮海報》和后來的《蘇北報》,淮北是《拂曉報》,鄂豫邊區是《七七報》,蘇南是《蘇南報》(后改《蘇浙日報》),皖江是《大江報》,浙東是《新浙東報》。還有新四軍第三師的《先鋒報》,第五師的《挺進報》,第七師的《武裝報》,浙東游擊縱隊的《戰斗報》等。其中,發行范圍最廣,出版時間最長的是《拂曉報》。《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并稱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的“三件寶”。報紙發行范圍很廣,還幾經輾轉,遠涉重洋,傳到了紐約、莫斯科及東南亞各國。1943年,《拂曉報》在巴黎參加國際展覽,很多參觀者竟看不出是一張油印報。抗日戰爭勝利后,《拂曉報》先后成為中共華中七地委、江淮六地委、宿縣地委機關報。
華中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共產黨組織及民主政府都極為重視出版工作,華中局宣傳部和各區黨委宣傳部都設立了出版科,負責領導和組織出版、印刷、發行工作。在抗日戰爭的特殊情況下,很多圖書是由報社、雜志社、書店、地方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群眾團體、部隊政治部編輯出版的。在專門的出版機構中,江南社、江淮出版社、七七出版社、蘇中出版社、蘇南出版社等都為出版圖書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1941年后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的推動下,上海的新知、生活、讀書三家進步書店聯合起來,在蘇北鹽城設立了大眾書店,接著又在黃橋、淮安、東臺開辦了大眾書店分店。鹽城的大眾書店實際上成為華中圖書發行的總店,主要任務是從上梅秘密運送和發行根據地急需的政治、軍事、哲學讀物,出售根據地出版的書刊。經銷的主要圖書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重要著作,以及《新哲學大綱》、《新經濟大綱》、《鐵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自學叢書》、《世界知識叢書》、《時論叢刊》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其他一些書店,也在復雜環境下,通過各種斗爭方式,努力做好書刊的發行工作。
No.94 工商業和金融工作
華中抗日根據地處于日偽包圍之中,斗爭激烈,環境艱險。在分散的農村和敵后環境下,要發展大工業是極其困難的。各戰略區從實際出發,注重建立一些小工廠,發展小型公營工業和合作工業,解決軍需民用物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根據地內,先后建有織布廠、彈棉花廠、染布廠、被服廠、皮革廠、肥皂廠、香煙廠、面粉廠、榨油廠、造紙廠、印刷廠等。公營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合作事業的發展。1941年春,淮南抗日根據地在天長縣鋼城創辦了“新群煙草公司”,生產著名的“飛馬牌”香煙,不僅解決了根據地軍民的需要,而且還支援了友鄰根據地,同時打人蕪湖、南京、鎮江、常州、無錫等敵占城市。華中各戰略區對個體手工業采取扶植、獎勵和引導的方針,積極創造條件,促其恢復和發展。各戰略區給農民提供貸款,擴大種棉種麻的面積,增產紡織原料,鼓勵發展農村手工紡織業,農戶生產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滿足軍民的需要。手工紡織業的恢復和發展,不僅打破了日偽的經濟封鎖,活躍了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為堅持抗戰的新四軍及黨政機關、學校、團體,提供了必要的被服及各種軍用物資,為支援抗日作出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對華中一方面采取嚴厲的封鎖政策,一方面對根據地農產品的輸出積極吸收,使根據地農業生產成為它的附庸品和掠奪對象。為了保護抗日根據地的物質資源,發展生產,保證供給,繁榮市場,穩定金融,華中根據地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統制”的貿易政策。在根據地內部,以發展公營商業為主,同時保護私營商業,但限制商業資本的過分剝削,取締奸商,反對投機倒把。對外貿易方面,禁止一切奢侈品及非必需品的輸入與根據地必需品的輸出,獎勵根據地必需品的輸入與根據地多余物品的輸出。
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抗日民主政府還實行進出口物資管制,開展以貨易貨的貿易政策,保障根據地所需物資的供給。敵人占領城市和交通線,控制工業品,抗日民主政府以農村為根據地,控制農副產品,特別是控制著糧、棉、油、豬等敵人最需要的主要生活物資,與敵人展開反經濟封鎖的斗爭。
華中根據地為了排斥偽幣、保護物資、活躍金融、扶植生產和繁榮經濟,建立了獨立的金融機構,廣大農村和城市先后使用過抗幣和華中幣。1941年4月,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決定,在鹽城成立了江淮銀行。這是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立最早的一所銀行。在如東栟茶鎮成立了江淮銀行蘇中分行,建立印鈔廠。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各戰略區成立地方銀行。當抗戰進入最后階段的時候,對敵經濟斗爭日益激烈。1945年8月1日,新四軍政治部命令,在盱眙縣張公輔成立華中銀行,并授權發行統一的華中幣。華中各戰略區原設立的地方銀行,一律改組為華中銀行所屬的分行。
No.93 大生產運動
抗日戰爭中,由于日軍不斷殘酷“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實行經濟封鎖,各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面臨重重困難,軍民生活十分困苦。開展生產運動,便成為堅持敵后抗戰的一項基本政策。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華中各根據地軍民于1942年開始了以改善生活為主的生產運動,1943年開展了以自給為目的的生產運動,1944年又掀起了群眾性的生產熱潮,把發展生產作為根據地建設的中心.為全面反攻進行物質準備。各地還就墾荒、農業貸款、優待抗屬、組織代耕代工、發展副業生產等做出許多具體的規定,使大生產運動目的明確、講求實效地開展起來。抗日軍民為了打破日偽的封鎖,減少對城市工業品的依賴性,廣泛開展了生活日用品和必需品的自產運動、代用運動,自力更生制造出紙張、墨水、粉筆、蠟燭、皮革等產品。對于水患嚴重的江淮地區,抗日軍民即開展了興修水利的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是1941年夏,蘇北鹽阜根據地軍民在大海嘯到來之前搶筑“宋公堤”的壯舉。剛剛成立的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等人,為根除本縣人民飽受海水倒灌之苦,以縣政府的鹽稅收入作抵押擔保,發行修堤專項公債,并說服地方紳民共同行動。經數萬民工及新四軍指戰員兩個多月的緊張施工,終于在大海潮到來之前筑成一條90公里長的大海堤。當地老百姓為表達對共產黨、新四軍的感激之情,將其稱為“宋公堤”,以與宋朝名臣范仲淹在蘇北修筑的“范公堤”相媲美。新四軍各部隊在協助各地群眾開展生產運動的同時,在不妨礙戰斗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開荒種糧種菜,飼養家禽家畜、種植青麻和煙草,開辦作坊工廠,組織運輸和修理,開展多種多樣的生產活動。環境比較安定、生產發展較快的新四軍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和軍直屬隊,基本上達到了蔬菜自給8個月,油、鹽、肉食自給4個月的目標。這個時期,新四軍的軍工和軍需生產也有較大發展。據1944年8月底的統計,新四軍所生產的手榴彈已能自給,迫擊炮彈、槍榴彈、擲彈筒自給70%,其他彈藥自給30-35%。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新四軍軍工廠已發展到46個,槍、彈自給率進一步提高。各師還建立了生產被服、裝具和日用品的軍需工廠,保障了部隊的軍需供給。通過開展生產運動,粉碎了日偽和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使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得到恢復和發展,使部隊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使軍政軍民關系更加密切。
No.92 減租減息
減租減息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它是根據全民族抗戰的需要而提出的。抗日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緊迫,抗日救國成為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1937年8月,在黨的洛川會議上決定停止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其他文件中也多次提出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以適應包括地主士紳在內的全民族的抗戰。
根據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1941年5月,華中局發出了《關于組織根據地內人民大多數的決定》,遵照華中局的指示精神,各地先后開展減租減息工作。但根據地建立初期,政權不鞏固,同時由于日偽軍頻繁的“掃蕩”、“清剿”,頑固派破壞干擾,地方偽化勢力的猖獗,使減租減息難以全面推開。即使是中心區開展的減租減息運動,也出現了明減暗不減的情況。1943年5月,華中局發出了《關于夏季工作的指示》,號召各地在夏收運動中廣泛開展減租減息的群眾運動。蘇中抗日根據地公開貼出布告,向廣大人民宣布政府的減租減息法令和破壞減租減息的懲治條例。全面徹底搞好減租減息的宣傳教育和組織發動工作。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在1943年秋,要求尚未普遍實行減租的地區,必須普遍減租,減的不徹底的,必須徹底減租。鄂東、鄂中、襄東、豫南等基本區,還發動群眾組織評租,以保證減租減息運動的健康發展。1943年秋,各根據地中心區普遍開展了退租、查租工作,各地組織了查租小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相配合,對過去不減租和種種假減租的現象,進行深入地檢查與糾正,對過去減租不徹底的,普遍發動了退租運動,對不減租和假減租的頑固地主發動大規模的斗爭。各根據地的減租減息運動發展不平衡,鹽阜抗日根據地減租達40%—50%,工作基礎較好的中心區減租較徹底,工作差的地區則減租不徹底;而某些邊區則減得極少,甚至根本未減。
1944年春季,新四軍開始局部反攻,抗日民主政權得到鞏固,乘著軍事上的勝利,各根據地放手發動群眾,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使廣大農民卷入了減租減息的浪潮,佃租戶、雇工真正抬起了頭,敢于積極的起來與地主雇主做堅決的斗爭,尤其是佃戶中的落后分子也卷入到斗爭中來。各根據地徹底執行減租減息的政策,鞏固農民的既得利益,在已經普遍實行“雙減”的地區,開展復查,解決“雙減”不徹底的問題,凡是明減暗不減,或減得不徹底的地方,都發動農民進行堅決的退租運動。打擊違反“雙減”法令者,較徹底地打垮封建堡壘,在中心區基本區全面地確立了基本群眾的優勢。
減租減息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千百年來對農民沉重的封建剝削得以減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實行減租減息后,地租率一般降低25—30%,廢除了高利貸剝削,利率限制在年利一分至一分半以下,取消了押租和各種陋規,使農民生活得到改善。減租減息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副業生產開發。根據地的農民在畜力、生產工具極端缺乏,在日偽軍的掠奪、“掃蕩”的環境中,堅持發展生產、支援抗戰。減租減息還改變了根據地農村的土地關系和階級關系。隨著減租減息運動的深入開展,農民展開了贖當田的斗爭,同時佃租戶買田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從而使根據地農村土地關系和階級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于土地關系的變化,農村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部分佃貧農上升為中農,佃中農上升為佃富農,地主一般則是有所下降。經過歷年減租減息運動及其他反惡霸反封建壓迫的斗爭,向封建堡壘進攻,不僅在經濟上削弱了封建勢力,同時在政治上亦削弱了封建勢力。工農的優勢經過這一運動進—步地確立起來了。減租減息運動發展和鞏固了共產黨和群眾組織,加強了政權建設。經過減租減息和查租增資運動,黨員和民兵發展了。加強了農村黨和群眾團體的建設,不僅數量增加了,而且質量亦提高了一步。
No.91 擁政愛民運動
擁護政府、愛護人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為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系,1944年春節前后,新四軍各部隊利用多種形式,開展了大規模的擁政愛民運動。軍、師、旅、團領導親自向部隊和群眾作報告,闡明開展這個運動的重大意義。在大張旗鼓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各單位派出紀律撿查組、訪問團,以新四軍制訂的擁政愛民公約和群眾紀律為依據,深入到當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中,檢查在對待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態度上有無軍閥作風;在宿營、行軍、作戰中有無不愛惜民力、損壞群眾物品等不良行為;在生產中有無與民爭利的現象。并就檢查出來的問題,公開向政府和群眾道歉,賠償群眾的損失。第四師師長彭雪楓還以“擁政愛民”為橫批,寫了一副對聯:“政府衛隊,保衛政府,乃是義務;人民護兵,愛護人民,原為本分”,并要求各部隊貼在各單位俱樂部的墻上。各部隊提出:愛護群眾如同愛護自己父母一樣,尊重政府如同尊重部隊首長一樣,服從政府法令如同服從部隊命令一樣。春節時,各部隊還向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拜年,慰問軍烈屬,邀請當地黨政機關負責人座談、聯歡。與此同時,華中各根據地黨政機關也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了擁軍優抗(抗日軍人家屬)的教育,制訂了《擁軍優抗公約》。通過這一運動,華中各根據地的軍政軍民關系進一步密切,擁政愛貫,擁軍優抗蔚然成風。
No.90 敵軍工作
新四軍成立時政治部設有敵工部,負責對日偽軍工作的組織領導。1939年3月,周恩來在皖南對新四軍的敵軍工作提出要求:“用—切方法動搖敵軍軍心,使他們部隊里面反戰情結高漲,不愿意打仗”,“把瓦解偽軍的工作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不僅在軍事上消滅他,而且在政治上瓦解他,使敵人不敢運用偽軍”,要“利用維持會、偽軍等做內線,為我們偵察敵情,通報消息,將來時機成熟可以里應外合”,“在大城市中建立秘密的工作”。
新四軍重建軍部后,隨著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豫鄂、皖中(皖江)、浙東等抗日根據地相繼建立,敵軍工作亦成為各根據地一項重要工作。為貫徹中共中央指示,加強對敵偽軍工作的組織領導,華中局于1941年10月25日發出專門指示,強調指出:加強敵偽軍工作,已成為華中全黨全軍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必須以最大決心和毅力來加強這一工作,才能長期堅持華中,才能保證鞏固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相繼建立并逐步健全了敵偽軍工作的領導機關和辦事機構,各地委、縣委亦成立了敵軍工作部門,在與敵偽接近的地區成立了敵工站。在皖江,新四軍第七師政委曾希圣曾親自兼任區黨委聯絡(敵工)部部長。在淮北,第四師號召全區要挑選最好的干部到敵占區去,并將區黨委敵工部和第四師敵工部合并,統一領導地方和部隊的敵軍工作。各根據地從上到下建立起了—套完整的敵軍工作機構,為開展敵偽軍工作奠定了強有力的組織基礎。
由于日偽軍不斷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清鄉”,在兵力上和裝備上又處于優勢,給根據地造成極大的損失。為了化被動為主動,粉碎日偽軍的陰謀,及時獲知敵軍的動向就成為對敵斗爭中的緊迫任務。為此,各根據地派出大量得力人員,采取各種形式,利用各種社會關系,打入到敵人內部去獵取情報。建立情報網,做到知己知彼,以避敵鋒芒,乘機打擊敵人。淮北區經過一年多工作,,在偽軍據點建立了情報關系。其中11個據點能主動向新四軍送情報,45個據點敵人出發時新四軍可以及時獲悉。蘇南區敵工委派人打入浦東日偽軍內部,每次當日偽軍對根據地進行“掃蕩”時,新四軍均可及時獲悉,使根據地軍民能安然轉移,隨日偽軍尾部打轉,情況最緊急時甚至可以進入偽軍據點隱蔽。在丹北地區,不少戰斗都是敵工站先派人收集情報,找向導,配合內應,取得勝利。皖江區黨委及各地委、縣委聯絡(敵工)部下設敵工、情報、交通三個部門。從敵人內部搞到的情報,依賴于“交通”的迅速傳遞,否則就不能發揮作用。當時日偽據點星羅棋布,封鎖線縱橫交錯,中間又有長江天險阻隔,傳送情報的工作任務繁重而艱險,由于根據地各級黨委的重視,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為了動搖日偽軍的軍心,各根據地大力加強了宣傳工作,在敵人經常活動的地區刷寫醒目的大標語:印制各類宣傳品,通過散發、張貼、郵寄、送交等各種方法,不斷地將宣傳品送到日偽軍和偽組織等偽方人員中,將根據地出版的報紙,通過各種渠道向日軍和偽軍、偽組織散發。浙東區還出版了日文版的《解放周報》,專門對日軍開展宣傳攻勢,從而使日軍的思想情緒逐漸發生變化,由思鄉、悲觀,發展到厭戰、怠戰、反戰,削弱日軍的戰斗力。有的日軍主動向新西軍投誠。偽軍、偽組織人員在強大的、經常不斷的宣傳攻勢下,紛紛從附逆變為能為新四軍利用的“兩面派”或“三面派”。各根據地還普遍進行了偽屬的調查和登記工作。在廣泛調查登記的基礎上,動員偽屬爭取偽軍和偽組織人員。
抗日根據地在偽軍中開展的“紅黑點運動”,是群眾性敵軍工作的又一創造。蘇中區黨委敵工委、地委敵工分委、縣委敵工部成立后,于1943年在全區范圍內對偽軍開展了“紅黑點運動”,即對偽軍、偽警、偽組織人員做一件好事記一個紅點,做一件壞事記一個黑點,在一定時間予以公布,張貼在碉堡、崗樓、電桿上。用紅點鼓勵偽方人員改惡向善,用黑點給以警告,促其自新,對堅決擾害人民的則予以鎮壓,造成對偽方人員強大政治壓力,促進了偽軍偽組織內部的分化。
各根據地還開展了交通要道的敵軍工作,長江工委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建立起了連接長江兩岸的秘密交通線,掩護大批干部和知識分子安全地在敵人嚴密封鎖的長江防線上通行無阻。皖江根據地設立沿江秘密交通線,第七師抽調得力干部秘密進入長江中心的老洲,組織了以偽軍名義出現的小分隊,還建立了“兩面派”政權老洲鄉公所,使老洲這個江心小島牢牢地掌握在第七師手中,日、偽、頑都無法插足,滾滾長江成了皖江區和新四軍第七師人員南來北往的坦途。蘇北根據地中共鹽阜地委還開辟了一條從蘇北到上海的海上交通線,打破了敵人對鹽阜及整個蘇北區的封鎖,完成了運送干部和大批軍需民用物資等艱巨任務。
各根據地通過組織敵后武工隊,開展邊緣區敵軍工作。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解決根據地人民緊缺的各種物資,還秘密派出人員到敵占城市開展工作。淮北區黨委特地成立徐州工委和蚌埠工委,專門爭取大股偽軍反正。徐州工委遵照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指示,重點爭取汪偽淮海省省長兼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郝鵬舉反正。經過一段時間構工作,淮北區黨委書記鄧子恢親自接見偽軍上層人物,終于將偽淮海省宣傳處長兼軍政干部學院少將教育長高漢、偽第六路軍第一師師長乜庭賓、第二師師長張奇等人發展為中共特別黨員,搞到了日偽的大量情報。抗戰甫告勝利,即策動了郝鵬舉部偽軍2萬人反正,在華中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