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欧美牲交xxxxx视频欧美,换着玩人妻HD中文字幕在线,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OO后高中生在线视频

用戶名: 密碼: 忘記密碼  免費注冊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No.109 新四軍的歷史地位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規模空前浩大、斗爭空前激烈的反侵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奮起反抗外國入侵者的正義戰爭。在這場八年的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活躍在大江南北,轉戰于江淮河汊,在環境極其險惡、斗爭極其復雜的敵人后方,頑強拼搏,以弱制強,以少勝多,先后對日偽軍作戰2.46萬余次,以傷亡8.2萬官兵的代價,斃傷日偽軍29.37萬余名,俘日偽軍12.42萬余名,另有,5.4萬余日偽軍官兵投誠、反正;還出于自衛,進行反頑作戰3200余次,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19449月,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新四軍是消滅不了的”、新四軍“已經成為華中人民的長城”。

    在血與火的錘煉中,新四軍自己也得到了發展和壯大,由組建時的1萬人,到抗戰勝利時主力部隊發展到21萬人,地方9.7武裝萬余人,民兵自衛隊96萬余人,成為華中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新四軍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培養了陳毅元帥和粟裕、張云逸、徐海東、黃克誠四位大將和一大批能夠治黨、治軍、治國的優秀人才。新四軍堅持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堅決執行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建了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邊、蘇南、皖江、浙東八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在這些根據地上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實行精兵簡政,干部廉潔奉公,作風民主,聯系群眾,軍隊、政府和人民之間建立了同甘苦、共患難,生死相依的親密關系。和八路軍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一樣,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政權。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盡管因日、頑封鎖,物質生活貧乏,生活環境艱苦,但這里閃耀著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淪陷區、國統區的許多知識分子,紛紛投奔而來,一時群賢匯聚;新四軍尊重人才,重視知識,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抗日宣傳活躍,革命文化普及,文學藝術創作繁榮,新四軍和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成為當時中國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四軍的活動區域主要是在南京、上海、徐州、武漢、杭州的外圍。這些地區,既是侵華日軍和汪偽集團和統治中心,又是國民黨必爭之地。不僅日偽據點林立,而且河網交錯,鐵路公路交通便利,這就為新四軍的斗爭增加了特殊的艱苦性和復雜性。新四軍既要粉碎日偽軍的大規模“掃蕩”和特別殘酷的“清鄉”,又要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不斷進犯,需要有非凡的大智大勇和高超的斗爭藝術。新四軍正是在日、偽、頑的夾擊下,在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的困難條件下,在沒有大山依托的平原水網地區,站穩了腳跟,建立了根據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新四軍這種不畏強敵、不避艱難的英勇奮斗精神,和在復雜斗爭中發展壯大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光榮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源源動力,也是永遠值得珍惜和驕傲的精神瑰寶。




No.108 撤銷番號,編入華東野戰軍



19461223日,中共中央根據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決定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并組成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并組成華東野戰軍,統一領導山東和華中的軍事斗爭。19471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編為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新四軍番號至此撤銷。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陳毅兼,副司令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參謀長劉先勝、張元壽,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野戰軍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其中由新四軍部隊組建與發展起來的有: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四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十一縱隊兼蘇中軍區、第十二縱隊兼蘇北軍區、特種兵縱隊。整編后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共有部隊42萬余人,其中野戰軍29萬余人。為堅持和加強華中地區的斗爭,19479月又成立華中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第十一、第十二縱隊及蘇中、蘇北軍區所屬軍分區。還以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第七十七、第八十一團和第七軍分區騎兵大隊、洪澤湖大隊組成淮北支隊,返回淮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淮南支隊率部挺進淮南敵后開展游擊戰爭。

    除在華東地區的新四軍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得到發展壯大外,在中原地區突圍的原新四軍第五師部隊也得到恢復與發展。突圍至豫陜鄂地區的部隊8000余人,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194712月,第十二縱隊改為重建的中原軍區江漢軍區。原第五師的其他部隊分別編成桐柏軍區、鄂豫軍區。

    赴東北執行任務的原新四軍第三師部隊在1946114日,編入東北民主聯軍序列。后于194711月整編為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和第六縱隊第十六師、第七縱隊第十九師等部。

    194911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全軍統一整編。華東野戰軍于194929日改稱第三野戰軍,司令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鐘期光,后勤司令部司令兼政委劉瑞龍。

    此外原在華中地區的一些地方軍區、地方武裝也得到很大的發展。重新組成了皖北、蘇北軍區,籌建了蘇南、皖南軍區,并組建了12個警備旅,隸屬于各軍區。北撤時留在浙東、蘇南、皖南沿江地區的游擊武裝,都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長期堅持斗爭,并在斗爭中不斷地得到發展。他們在蘇南建立了新四軍蘇浙皖邊支隊,在浙東繼續打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旗號,重建了“三、五支隊”,在皖南恢復了新四軍沿江支隊,部隊發展到3000余人。他們在國民黨嚴密統治的心臟地區堅持不屈不撓的斗爭,牽制和打擊國民黨軍,緊緊依靠人民,獨立自主的發展壯大自己。

    從193710月新四軍組建起,至194910月新中國成立時止,從開始的1萬人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2個野戰軍和一部分地方軍區,共約40萬余人,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和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No.107 宿北戰役



19461115日,蔣介石集團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悍然召開了“國民大會”。為了取得軍事上的配合,國民黨方面再次發出“結束蘇北戰爭”的叫囂。他們集結25個半旅,由宿遷、淮陰、東臺和魯南出發,同時向蘇北解放區發起新的進攻。新四軍軍部在查明敵軍意圖后認為,敵軍雖屬四路進攻,但各路間隙很大,不可能作戰役上的協同,有利于各個殲滅;敵整編六十九師原為三個師組建而成,內部矛盾多,孤軍冒進,便于分割圍殲。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主力此時處于該敵進攻的兩側,不需作復雜調整,即可實施遠距離奔襲作戰。為此,陳毅、粟裕集中山野第一、第二縱隊、第七、第八師,華野第七縱隊等部共24個團兵力,將敵整編六十九師殲滅于宿北地區;同時命華野第一師由鹽城兼程北上,準備參戰;以位于漣水以東地區的華野第六師、第六旅等部,積極阻擊兩淮援敵的進犯,策應宿北主力殲敵。戰役于15日發起。山野、華野參戰各部乘敵軍側翼暴露,各師、各旅之間出現較大空隙之機,以秘密突然的動作,向敵整編六十九師發起攻擊。第一縱隊主力鍥入敵整編十一師師部駐地,第八師攻占了戰場的制高點嶂山,第九縱隊和第七師亦攻了嶂山鎮以北,以東陣地。敵軍遭受突然打擊后,慌忙將部隊向后收縮,并拼命爭奪嶂山高地。華野各守備部隊英勇擊退了敵整編六十九師主力的輪番攻擊。切斷敵整編六十九師向宿遷的退路,并割斷了該敵與右翼之敵整編十一師的聯系。接著,該兩部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逐個殲滅整編六十九師。18日,向突圍不成、困守人和圩的敵整編六十九師師部發起總攻,戰至19日拂曉全殲該敵。中將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就擒。至此,宿北戰役以全殲敵整編六十九師三個半旅共2.1萬余人的輝煌戰績而告結束。為了保證宿北戰役的進行,華野第六師、第六旅于123日至16日在漣水進行了阻擊敵整編七十四師、整編二十八師北援宿遷的防御戰。在予敵以重大殺傷后,為了避免更大的消耗,華野第六師和第六旅于16日夜撤出戰斗。歷時二周的漣水防御戰再次重創國民黨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二十八師,殲敵4000余人,保障了宿北戰役的順利進行。

    宿北戰役是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會師后的第一個勝仗,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迅速結束蘇北戰事的企圖,切斷了國民黨軍在隴海路南北之間的聯系,遲滯了敵人對臨沂、郯城的進犯。這一仗也充分證明兩軍統一集中,經優勢兵力殲敵有生力量作戰方針的正確,也是華東戰場的一個重大轉折。

    宿北戰役后,陳毅、粟裕等領導人都在思考下一個作戰方向問題。中共中央軍委提出應在魯南殲敵。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陳毅、粟裕迅速做出戰役部署。194712日晚,魯南戰役按計劃開始,左右縱隊各部奮勇攻擊。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六師倉促應戰。4日將國民黨苦心經營的美械裝備第一快速縱隊徹底殲滅。11日,俘整編第二十六師中將師長馬勵武。20日攻克棗莊,全殲整編第五十一師余部,俘中將師長周毓英。山東野戰軍第三縱隊于26日在隴海路東段白塔埠討伐叛逆郝鵬舉部,經2日激戰,全殲郝部7000余人,活捉一貫投機取巧、反復無常的郝鵬舉。從194712日開始,魯南戰役歷時18天,共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六、第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共5.3萬余人,收復了嶧縣、棗莊及其以東地區,創造了華東戰場一次殲敵兩個整編師和成功殲滅敵機械化兵團的經驗。打破了國民黨軍會攻臨沂、與山東、華中野戰軍主力決戰,進而消滅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主力部隊的迷夢。




No.106 保衛兩淮、漣水、鹽城



    在華中野戰軍主力進行蘇中戰役的同時,國民黨軍集結精銳部隊向淮南、淮北解放區發動了進攻。面對強敵進犯,華中軍民組織了頑強的抗擊。718日,國民黨軍以一個軍和三個整編師的優勢兵力向淮北解放區進犯。山東野戰軍主力為阻擊敵軍進攻,于720日隱蔽進入淮北。727日,山東野戰軍首先以13個團兵力,在淮北蘇皖邊境發起朝陽集戰役。87日至9月,山東野戰軍又對泗縣守敵第七軍一部發起攻擊。泗縣戰斗以后,國民黨軍增調整編七十四師等部加強淮北戰場。9月上旬,山東野戰軍為確保蘇魯兩地的聯系而北移沭陽一帶。此時,國民黨軍整編二十八師、七十四師隱蔽推進至洋河鎮、倉集、埠子集一線,會同原在該地的第七軍,猛攻泗陽,進逼淮陰。新四軍各部隊面對敵軍的猛烈攻勢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擊。919日,敵整編七十四師一部乘虛突入淮陰城。為爭取戰略上的機動,新四軍各參戰部隊主動從淮陰周圍地區撤退。為了適應華中戰局由前部向縱深轉移的形勢,9月下旬,中央軍委決定華中、山東兩個野戰軍實行集中統一指揮,兩野戰軍指揮部合一,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

    國民黨軍占據蘇皖解放區首府兩淮以后,氣焰更加囂張。蔣介石曾要整編七十四師返回南京修整,該師師長張靈甫卻口出狂言:“打完蘇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1019日,他將兩淮防務交給整編二十八師后,立即率所部及二十八師第—九二旅共3萬余兵力,向蘇北重要城鎮漣水發起進攻。漣水保衛戰新四軍重創敵“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斃傷敵軍9000余人。為奪取這一勝利,華野主力傷亡指戰員6000多人,第十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在指揮作戰時英勇犧牲。

    10月中旬,國民黨軍第一綏靖區調集整編六十五師、整編八十三師由梅安、泰州出動,實施其北犯東臺、鹽城的計劃。華中野戰軍在殲敵2000余人后,主動放棄了東臺等地。11月中旬,敵軍從興化北犯鹽城。華野第七縱隊節節阻擊敵軍,并扼守鹽城以南重鎮伍佑。華野司令粟裕在漣水保衛戰勝利后,親率第一師、第十縱隊和第十三旅馳援鹽城。127日,華野第一師、第七縱隊、第十縱隊和第十三旅全線反擊。敵軍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頓時全線潰敗,以多路縱隊沿通榆公路南逃。12月中旬,因北線漣水告急,華野第一師等部主動北撤,鹽城保衛戰勝利結束。此戰共斃傷敵軍4000余人,俘敵2000余人,不僅遏止了國民黨軍在南線的攻勢,而且開拓了戰場,為下一步山野、華野集中兵力在淮海地區打大殲滅仗創造了時機。




No.105 蘇中七戰七捷



    國民黨在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的同時,調集了12萬人,在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指揮下,于7月初完成了進攻蘇中解放區的部署,隨時準備發起進攻。針對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粟裕、潭震林決定以江都至如皋一線蘇中解放區的前沿地區,作為初期作戰地域,出其不意,先機制敵,擊敵薄弱一路,給予有力打擊,以打亂其進攻部署,造成爾后各個殲敵的有利條件。713日,華中野戰軍向宣家堡、泰興城發起進攻,全殲整編第四十九師師部和第二十六、第七十九旅大部共約1.5萬余人,頓挫了國民黨軍的驕狂氣焰,錯亂其部署。為保持主動和繼續作戰,華中野戰軍領導人決定撒出戰斗。730日,國民黨軍又集中6個旅的兵力,在正面不足15公里,縱深不足10公里的戰線上,采取錐形陣勢,以密集隊形由南、西兩個方向向淮安逐步推進。華中野戰軍以第七縱隊進行運動防御,激戰4晝夜,以傷亡200余人的代價,斃傷國民黨軍近3000名。后83日撤離海安。

    國民黨軍占領海安后,又集中3個旅兵力東犯,侵占李堡、角斜等地,并調整部署,將兩個旅西調姜堰、泰州、黃橋地區準備實施“清剿”,只留下整編第四十九師第—O五旅在海安以東地區展開“清剿”,粟裕當機立斷,810日發起李堡戰斗,打破了國民黨軍進行全面“清剿”的計劃。李堡戰斗使國民黨軍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把重點置于南通、丁堰、如皋、海安公路沿線固守,并繼續對海安至泰州一線以南地區進行“清剿”,同時加強海安、如皋、泰州之間的防御,確保已經占領的地區。華中野戰軍領導人選擇在南通至如皋公路之間的丁堰、林梓地區的交警總隊作為攻殲對象,全殲國民黨軍3500余人,打開了向西突入揚州、泰州敵后地區的通道。丁堰、林梓戰斗后,華中野戰軍主力于26日突然對在如皋至黃橋公路上行進之國民黨軍第九十九、第—八七、第七十九旅發起攻擊;第七縱隊同時對白米、曲塘等地進攻。此戰共殲國民黨軍兩個半旅1.7萬余人。823日,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第四、第五團,在邵伯地區英勇抗擊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五師的瘋狂進攻,抗擊敵人33夜,堅守了陣地。26日,敵人獲悉如黃路大敗后,遂迅速潰退。蘇中戰役從1946713日開始至831日結束,歷時50天,連續作戰7次,七戰七捷,殲國民黨軍6個半旅、5個交警大隊共約5.3萬余人。粉碎了國民黨軍侵占蘇中解放區的狂妄企圖,改善了戰爭初期南線的戰局,極大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抗擊國民黨軍大舉進攻的勝利信心。蘇中戰役是解放戰爭初期,華中野戰軍與國民黨軍第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帶有一定的戰略偵察性。




No.104 中原突圍



    蔣介石經過近10個月的充分準備,于1946626日,以重兵圍攻孤立無援的中原解放區為突破口,展開了向全國各解放區的大舉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以革命的自衛戰爭反對反革命的戰爭,從此開始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中原解放區,一直為蔣介石的心腹之患。6月下旬,蔣介石分別密令武漢行營主任程潛、鄭州綏靖主任劉峙,布置所屬部隊,對中原軍區部隊“嚴密封鎖,分進合擊,徹底消滅”。中共中央對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國內戰的陰謀早有察覺,事先也從政治上、組織上、物質上做了準備,隨時準備突圍。中原軍區按照預定計劃,秘密分路突圍。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第二縱隊共1.5萬人為北路軍,由李先念率領于26日傍晚突圍。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作戰,行程近1000公里,擊破了國民黨軍胡宗南部的多次圍追堵截,于7月下旬進入陜西南部,與陜南游擊隊會合,建立了豫陜鄂游擊根據地,83日,建立了豫陜鄂軍區,轄5個軍分區。第三五九旅于829日,由王震率領返回陜甘寧邊區。第一縱隊第二、第三旅和第十五旅兩個團,共1萬余人,組成南路軍,由王樹生率領,27日開始向西突圍,8月上旬與到達川東北地區的江漢軍區部隊會合,組成了鄂西北軍區,在大巴山以東、漢水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分散活動,廣泛開展游擊戰,創造以武當山為中心的鄂西北游擊根據地。第一縱隊第一旅5000余人,在旅長皮定鈞、政治委員徐子榮率領下,作為佯動部隊掩護主力向西突圍。他們出敵不意一舉突破麻城、潢川公路封鎖線,迅速進入大別山區的安徽霍山地區,然后向東北穿越皖中平原,在定遠地區越過津浦路,進入華中解放區,720日全部到達淮南路東解放區。中原突圍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主力部隊成建制的2萬余人突出重圍,地方武裝分散進行游擊戰爭,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保存了有生力量,并從戰略上策應了華北、華中解放區軍民抗擊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




No.103 自衛戰爭



    1946110日,國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停戰協定,1324時,遵照協議雙方停止了一切戰斗行動。為了監督停戰,調處在停戰中發生的沖突,14日,在北平成立了由國民黨政府代表鄭介民、共產黨代表葉劍英、美方代表羅伯遜及工作人員組成的軍調處執行部。月底,由全國各黨派代表和無黨派代表38人參加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關于廢除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改革,保衛國內和平等五項協議。同時還進行了劃定停戰線,整編軍隊和改組政府等問題的談判,并達成了整軍方案。

    中共中央華東局和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堅決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央軍委的部署,立即命令各地各部隊停止戰斗和破壞交通,就地堅守陣地,集結整訓,進行和平停戰教育。21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了《百日練兵工作的指示》,進行3個月的練兵運動。

    蔣介石對實行政治改革,走和平建國的道路毫無誠意,而把停戰協議當作準備發動內戰和欺騙人民的外衣。1946210日,派出特務搗毀在重慶校場口慶祝政協成立大會,打傷郭沫若、李公仆等愛國民主人士。鎮壓全國各地舉行的反內戰群眾游行,秘密逮捕、暗殺進步人士,制造了“南通慘案”。在軍事上進一步調整指揮系統和兵力,在東北強占中長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在華東,成立了徐州靖綏公署和南通、濟南、賈汪三個綏靖司令部,將隴海路以南的15個軍整編為整編師,以完善內戰作戰體制。同時利用地痞流氓、散兵游勇以及地主還鄉團、保安隊,不斷向解放區騷擾和蠶食。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華東各地的黨政領導機關,嚴格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從維護和平的大局出發,力避沖突,并對國民黨軍蓄意制造事端、破壞停戰協定的行動進行公開揭露和抗議。32日,軍事三人小組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來到華東地區作停戰后的實地考察。陳毅、黎玉、葉飛至濟南,向三人小組匯報山東各地國共沖突的情況,有理有據的揭露了國民黨大肆起用偽軍,通過鐵路運兵向解放區進攻的真相,接著陳毅陪同三人小組至徐州,聽取了粟裕、譚震林的匯報。

    在軍事上,新四軍對國民黨軍和偽軍的蠶食進攻,進行堅決的反擊。在華中地區,將部署在隴海路沿線的第六、第八、第九縱隊,南調至蘇中高郵、邵伯、海安一線和淮北靈璧地區,擔任南通至揚州一線的防務和對徐州以南津浦路之警戒。為了迎擊國民黨軍可能對蘇中地區的大舉進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在蘇中地區積極進行土地改革,并于4月底和5月上旬,對作戰部隊進行擴編。以第六縱隊與蘇中軍區獨立旅,在高郵地區擴編為第六師,轄第十六、第十八兩個旅。在如皋地區擴編為第一師,轄第一、第三兩個旅。以華中軍區第五軍分區4個團和華中解放第四軍合編為第十縱隊。6月初,將在山東的第二縱隊第五旅調回淮南,與第六旅、獨立旅組成新的第二師兼淮南軍區。上述部隊編成后,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作戰部隊擴大,擁有3個師、3個縱隊、7個旅共35個主力團約5萬人,野戰作戰能力和機動性有了提高,為粉碎國民黨軍對華中解放區的大舉進攻創造了條件。

    在山東地區,山東野戰軍于67日發起討逆戰役,攻克棗莊等據點30余處,控制膠濟鐵路200公里及津浦路濟南南北段400公里,大大改善了山東地區反對國民黨軍進攻的戰略態勢。戰役期間,羅炳輝親赴棗莊前線,因過度勞累,在1946621日返回臨沂軍部途中,突發腦溢血,在蘭陵逝世。

  中共中央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還組織解放區群眾開展生產和減租斗爭,貫徹中共中央《五四指示》,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在農村打倒封建勢力,使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經濟上得到土地,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廣大翻身農民,為了保衛土地、保衛家園,踴躍參軍支前。




No.102 蘇皖邊區政府的成立



    在長期抗戰中堅持和發展起來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塊抗日根據地,是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要的4個戰略區。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戰時這里是日、偽、頑與新四軍激烈爭奪的地區。侵華日軍與偽軍更是利用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以及東西走向的淮河水網進行分割封鎖,因此,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這四塊抗日根據地長期處于相對獨立的被分割狀態。而位于洪澤湖及京杭運河畔的重鎮淮陰、淮安則是這四塊抗日根據地的連接點和中心。淮陰、淮安等重要城鎮的解放,使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這四個戰略區連成一片,形成地域廣闊的華中解放區。為了保衛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應付全面內戰的爆發,華中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調兵北上的同時,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第二師、第四師主力一部和第七師北移山東臨沂。1028日,華中局與山東分局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華東局,1113日,中共中央任命饒漱石為華東局書記、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委、陳毅任副書記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局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土作。在調兵北上的同時,為了保衛和堅持江北根據地,阻滯國民黨軍隊北上,華中局著手調整和統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構,以便更有效地組織和運用力量。1945106日,張云逸等向中共中央提出籌組華中分局、蘇皖軍區(后改稱華中軍區)和蘇皖邊區政府的報告。108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于是,由淮北行政公署主任劉瑞龍、淮南行署主任方毅、蘇中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季方、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李一氓等,聯名倡議召開各行政參議會主要負責人、各地行政長官、地方士紳名流、各界人士代表的聯席會議,商討統一四大解放區行政機構問題。19451029日至31日,會議于淮安舉行,討論決定成立蘇皖邊區政府,公推李一氓為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為副主席。會議通過了蘇皖邊區政府機構設置及各廳、局、院、行、處負責人名單。邊區政府下轄8個專署和73個縣(市)級政權。1946919日,國民黨軍隊侵占淮陰,蘇皖邊區政府機關北撤山東,1947322日撤銷。

    為加強對蘇皖解放區的統一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新的黨政軍領導機構。19451025日,中共華中分局在淮安成立,鄧子恢、譚震林分別任正、副書記,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粟裕、曾山、劉曉為華中分局常委;張愛萍、陳丕顯、管文蔚、吳芝圃、劉瑞龍、肖望東、黃巖、方毅、趙匯川、周駿鳴、吳仲超、鐘期光、李一氓、李堅真、章蘊等人為委員。華中分局成立后,對下屬黨組織進行了調整,撤銷原蘇中、蘇北、淮北三個區黨委;繼續保留淮南區黨委。將上述四個區黨委所轄地委統一調整為八個地委。華中軍區成立時稱蘇皖軍區,張鼎丞任司令員、鄧予恢任政委,粟裕、張愛萍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先勝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華中軍區下轄華中野戰軍、蘇中、淮南2個軍區及4個直屬軍分區。1110日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兼司令員,譚震林兼政委,劉先勝兼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下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4個縱隊,每個縱隊有5個團。以后又將鹽城戰役起義的趙云祥部編成第十縱隊,謝祥軍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委。




No.101 向北發展、向南防御



    抗日戰爭勝利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迫切需要和平安定,休養生息,醫治戰爭創傷,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繁榮、獨立的新中國。但是長期堅持反共政策的蔣介石政府卻依仗美國的支持,加緊大規模內戰的準備,企圖消滅中共為代表的人民武裝力量,繼續實行獨裁統治。中共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被迫準備應付新的內戰。因此,戰后中國與日本的民族矛盾剛剛解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抉擇。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一面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進行和平談判,企圖用談判迫使共產黨拱手交出軍隊和解放區,一面在美軍的幫助下,調動大批軍隊向華北、華中各地進逼。在中原,劉峙指揮20多個師沿平漢線推進進攻鄂豫兩省的解放區。在津浦線,桂系李品仙部進攻蘇皖,陳大慶部進攻山東。在江南,顧祝同第三十二集團軍及3個軍占領宣城、廣德、臨安、余杭、杭州、浙贛鐵路沿線,以及寧波、定海等地。至10月中旬,進攻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達80萬以上,侵占解放區人民從日偽手中解放的城市31座。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作了針鋒相對的斗爭。面對蔣介石的大舉進攻,中國共產黨加緊自衛戰爭的準備,但相對弱小的人民武裝一時還無法從根本上戰勝敵人,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作了重大改變,提出“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方針。

    經略東北,是中共中央的戰略目標之一。早在蘇聯紅軍遠東戰役開始時,中共中央軍委即派部隊、干部開赴東北。為迅速而堅決地爭取東北,1945919日,中共中央做出《關于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東北和熱河、察哈爾兩省,繼續打擊日偽,及爭取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為了保障這一戰略任務的實現,決定從各解放區抽調部隊和干部開赴東北。1945920日,中共中央軍委令新四軍第三師開向東北。928日,新四軍第三師3.5萬人全副武裝,先后從淮陰、沭陽、泗陽等地出發,踏上向東北進軍的征途。部隊跨越江蘇、山東、河北、熱河、遼寧5省,歷時2個月,完成了進軍東北的任務。

    新四軍浙東、蘇南、皖江部隊的北撤,是保存力量、向北發展和策應國共談判而做出的重要決策,也是反復權衡后正確的選擇。919日,周恩來在重慶談判中提出中共武裝將主動撤出海南島、廣東、浙江、蘇南、皖南、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八個解放區。20日,中共中央復電華中局:“浙東、蘇南、皖中、皖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922日,華中局做出北撤部署:粟裕率第一、第三縱隊王必成、陶勇部迅速集結,立即行動;葉飛率第四縱隊及江南可能轉移之部隊及地方干部為第二梯隊,在浙東第二縱隊到安全地區后,作第二批轉移,浙東部隊及地方黨應立即全部撤退。經過緊張動員,處理善后,留置少數黨政軍干部堅持原地斗爭,9月底,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和地方黨政干部共5萬余人,開始有計劃地分批撤離江南。1015日夜,第四縱隊一部北渡時,因所乘“中安號”輪船沉沒,縱隊政委韋一平、蘇南行署財政處長李建模等800余名指戰員和地方干部不幸罹難。何克希、譚啟龍率領的第二縱隊在北撤途中于海鹽縣重鎮澉浦登陸后,打了一場硬仗,經16小時血戰,終于突破國民黨軍的三面包圍。1022日,浙東部隊到達江北如皋、南通、啟東等地。至此,蘇浙軍區所轄的蘇南、浙東武裝及黨政干部的北撤全部結束。19459月,第七師代師長譚希林率2個團和獨立旅在槐林嘴等地上船搶渡巢湖北上。9日,渡過巢湖,向淮南津浦路西北開進,15日到達定遠縣城南一帶,完成了向第二師靠攏的任務。為了貫徹“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方針,920日,中共中央指示皖江地區的其余部隊迅速北撤。103日晚,曾希圣率第七師沿江、皖南、含和3個支隊及師直屬隊和第五十六團,分兩批北渡巢湖。北渡部隊統編為第七師,師長譚希林,政委曾希圣。11月初,部隊奉命北上魯南,參加新的戰斗。江南和皖江地區部隊北撤后,原根據地的各級黨、政、軍領導機關,即相繼撤銷。7萬健兒勝利到達江北、皖東地區。這一戰略轉移的實現,對鞏固蘇北、堅持山東,乃至保障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No.100 高郵戰役



    鹽城解放后,新四軍又發起了高郵戰役。高郵南控揚州、北扼兩淮,是大運河上的重要城鎮。日本投降后,日軍獨立混成第九十旅團的二個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共1100余人到高郵集中,這里還駐有偽第二方面軍第四十二師4000余人。12月上旬,國民黨軍第二十五軍進占揚州后,隨時準備北進高郵接應,并命令高郵日偽軍不得擅自棄城。日偽軍有國民黨軍撐腰,竟揚言“北攻寶應,收復失地”。125日,新成立的華中野戰軍第七、第八縱隊及蘇中軍區特務團等共15個團兵力,發起高郵戰役。1219日,參戰部隊在南北40公里、東西20公里的戰線上發起攻勢,經七天激戰,終于攻克城墻高大、碉堡林立的高郵城。高郵日軍頭目巖奇大佐見國民黨援軍不至,被迫下令停止抵抗。高郵戰役生俘日軍892人,俘偽師長以下3493人,沉重打擊了蔣日偽合流進犯華中解放區的陰謀。這也是新四軍對日軍的最后一戰。與此同時,新四軍進行魯南自衛反擊戰和破擊隴海路東段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搶占路南戰略要點的企圖,迫使國民黨軍縮回徐州。高郵戰役和隴海路東段戰役的勝利,則改善了華中部隊的作戰環境,實現了將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連接成—片的大好局面。




共有: 110 條記錄 1/11 頁 下一頁  1  2   3   4   5  下5頁 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