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新四軍小知識
No.79 皖江反“掃蕩”
新四軍第七師活動的地區皖南、皖中,跨越長江兩岸,是下達寧、滬,上通鄂、贛、湘、川的咽喉,也是聯系淮南、蘇南、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樞紐。第七師剛成立時,尚沒有引起日偽和國民黨的重視。第七師抓住有利時機,堅持隱蔽發展方針,以巢無為基本地區,積極向敵后發展。至1941年底,以泊湖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初具規模,抗日民主政權和群眾組織相繼建立。與此同時,第七師遵照軍部指示,派出人員領導由皖南事變中分散突圍的干部、戰士組織起來的游擊隊,成立了第五十七團。1942年,留在皖南的第五十七團一部沿長江東進至蕪湖附近,打通了與蘇南新四軍第六師的聯系,另一部則沿長江西進,開辟了貴池、東流地區的游擊戰爭。
1942年4月,已進入和含地區的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團各一部,與當地游擊隊會合,組建了和含獨立團,該團拔除了部分日偽據點,使巢和含間的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普遍建立了區鄉政權,接著向江浦、全椒地區發展,打通了與第二師的聯系。
隨著第七師力量的發展壯大,日軍和國民黨開始不安,1943年3月和4月底,日軍對第七師巢無中心區連續發動兩次大“掃蕩”。第一次“掃蕩”是3月中下旬,日軍以消滅新四軍軍部為主要目標的鹽阜大“掃蕩”撲空后,錯誤判斷新四軍軍部已轉移到了皖江地區,急忙調集兵力,兵分8路,對第七師巢無中心區發起規模空前的大“掃蕩”。師部率主力機關分路突圍,沖出了包圍圈。采取敵進我進、分散游擊的戰法,乘敵后空虛發起攻勢。和含支隊襲擊淮南鐵路沿線多處據點,破壞鐵路數段。沿江支隊突襲無為的襄安、泉塘據點。日偽軍后方頻繁報警,不得不撤退。4月,日軍又集中兵力,第二次“掃蕩”第七師巢無中心區。活動在這一地區的第七師沿江支隊,白天分散隱蔽,夜晚四處出擊,使日偽軍欲打打不到,欲歇歇不成,折騰了一周,不得不退回原據點。不久,國民黨也向巢無中心區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在第七師部隊的沉重打擊下,全線崩潰。
在鞏固根據地中心區的同時,沿江支隊一部分主力與地方武裝轉向外線作戰,先后恢復和建立了以水圩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以花山為中心的桐懷潛邊區游擊根據地,并重新建立了與新四軍第五師的聯系。1944年初,為執行將新四軍“七師與二師打成一片”的戰略任務,含和支隊及時向江(浦)全(椒)地區,擴大根據地400多平方公里,使根據地東北面延伸到南京城下,東面越江威脅到寧蕪鐵路,在一些地段與第二師、第六師相聯接。戰斗在皖南地區的皖南支隊,也在艱苦曲折的斗爭中發展壯大,開辟了南(陵)蕪(湖)地區。
No.78 蘇南反攻作戰
1944年,新四軍第十六旅在茅山、太滆、郎廣、長興地區開展了反“清鄉”、反“掃蕩”、反蠶食、反偽化和反搶糧斗爭。8月,第十六旅在宜興、長興間的30公里戰線上發起戰役攻勢,殲偽第一方面軍第一師4個營,控制了太湖西南岸地區,建立了合溪、白阜、水口等9個鄉的抗日民主政府。為配合宜興、長興間的攻勢作戰,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團在金壇以西的薛埠鎮,殲滅了偽軍第七師1個營。宜興、金壇、溧陽、溧水、廣德、郎溪等縣的地方武裝亦在各地廣泛發動襲擊。溧陽、溧水兩縣的地方武裝曾一度攻入兩縣城,占領偽警察所。9月27日,中共中央指示蘇南部隊除鞏固現有地區外,中心工作應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國道伸入天目山,造成過錢塘江與浙東打通的戰略形勢。10月,第十六旅攻克周城,并乘勝攻克南渡、社渚,使溧陽南部地區全部光復,溧高地區與郎廣地區連成一片,為爾后向天目山地區發展創造了條件。1944年,第十六旅南下蘇浙皖邊,積極打擊日偽軍,收復了被國民黨棄守的大片國土,把蘇南根據地擴大到宣長公路以北地區,并將蘇南其他各小塊根據地連接起來,為迎接第一師主力南下,共同向東南發展建立了前進基地。
No.77 塘馬戰役
1941年11月28日,蘇南日軍3000余兵力在炮兵和騎兵配合下,合擊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機關駐地溧陽塘馬村。新四軍第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十六旅政委廖海濤指揮部隊阻擊敵人,在掩護黨政機關1000余人安全轉移后,羅、廖等人陷入敵軍重圍之中。羅、廖等270余名指戰員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戰后,譚震林師長到達16旅整頓部隊,譚震林兼旅長,鐘國楚任政委,使該旅迅速恢復了戰斗力,頑強堅守了蘇南抗日陣地。1942年底,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奉命南下蘇南,翌年1月與第十六旅合編,王必成任第十六旅旅長,江渭清任政委。全旅有5000余人。合編后的第十六旅轉移到溧武公路以北敵后地區活動,進逼南京近郊青龍山、方山等地,引起日偽軍的驚恐,“掃蕩”更加頻繁。日軍集中數千兵力先后“掃蕩”江寧、句容地區、橫山地區、茅山地區、丹金武地區、溧水和溧陽地區,妄圖肅清南京外圍及滬寧鐵路兩側的新四軍。第十六旅以分散的游擊戰術,在敵后與敵人作艱苦的糾纏斗爭,堅持了蘇南根據地。
1943年9月底,日軍集中萬余兵力分兵3路,從蘇南、皖南、浙西向溧陽、廣德、郎溪、宣城發動進攻。駐防在這一帶的國民黨軍10多個團聞風而逃,使宣長公路以北廣大地區淪陷。新四軍第十六旅尾敵跟進,收復失地,并以主力一部挺進郎溪、廣德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11月20日至23日,第十六旅發起溧高戰役,先后攻克溧水境內的東流、新橋和高淳境內的漆橋等據點。溧高戰役的勝利,不僅打破了日偽軍在這一地區推行偽化的計劃,而且打通了蘇南擾日根據地與郎廣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聯系。12月,建立了中共郎溪、廣德、高淳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至此,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有了很大發展,北起長江,南至宣長公路,東臨太湖,西至當涂、蕪湖的廣大區域內,除城鎮及鐵路、公路線為日偽軍占領外,廣大鄉村均為新四軍控制。
No.76 蘇南反“清鄉”
蘇南抗日根據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北瀕長江,控制著長江下游的航運。鐵路、公路縱橫,物產豐富,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東有上海,西有偽國民政府首都與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駐地南京,是日偽的心腹地區。因此蘇南是日偽強化治安、實施“掃蕩”、“清鄉”的重點地區,也是新四軍和國民黨必爭之地,這就決定了這一地區的斗爭十分復雜和殘酷。由于長江所隔,戰斗在蘇南的新四軍第六師與新四軍其他師之間不能密切配合,只能獨立作戰,因而斗爭十分艱巨,長期處于險惡的環境之中。
面對日頑夾擊的嚴重形勢,新四軍第六師執行“一面作戰,一面建軍”的方針。1941年5月,在譚震林的直接指揮下,取得了黃金山反頑戰斗三戰三捷的勝利,改變了皖南事變后茅山地區的困境,穩定了金溧地區。
日軍為了抽兵南進擴大侵略戰爭,又確保對占領區的統治,1941年初,由日本中國派遣軍總部制定了經長江下游為起點,以汪偽為基本力量,對華中抗日根據地實施分區分期“清鄉”的計劃。“清鄉”是日偽企圖通過軍事“掃蕩”和“清剿”、政治、經濟掠奪、思想奴化諸方面相結合的手段,徹底消滅占領區的抗日勢力,以實現殖民地式的偽化統治。1941年3月13日,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成立“清鄉委員會”,汪精衛為委員長,陳公博、周佛海為副委員長,李士群為秘書長。5月,“清鄉委員會”成員在南京正式就職。在蘇南、蘇北等地,也相繼成立了“清鄉”機構。與此同時,日軍在蘇南成立了“清鄉”指揮所和特務機關,并確定由汪偽政府軍事顧問晴氣慶胤和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參謀小笠原清全面指導“清鄉”。從1941年7月到1943年10月,日偽相繼對蘇南的蘇常太、澄錫虞、澄武錫、淞滬、太滆、丹北和茅山地區進行殘酷的“清鄉”。在此期間,國民黨則乘新四軍之危,不時清剿蘇南新四軍,使蘇南新四軍長期處于日、頑夾擊之中。
新四軍第六師活動的蘇南是日偽“清鄉”最早而且次數最多的地區。從1941年7月至1943年底,日偽先后在蘇南地區進行了多達7期“清鄉”。1941年7月1日,日偽開始進行“蘇州地區第一期清鄉”,也是在華中的第一期“清鄉”。范圍是吳縣、常熟、昆山、太倉4縣的部分地區,即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蘇常太地區。日偽“清鄉”的基本手段是:先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實施大范圍的包圍,重兵多路向“清鄉”地區分進合擊,反復進行梳篦式的“清剿”,接著在“清鄉”地區周圍挖水溝,筑竹籬笆、木柵,安鐵絲網、電網,在重要地段修碉堡,搞檢查站,實施封鎖隔絕。然后清查戶口,編組保甲,捕殺抗日干部和與新四軍有關系的群眾,破壞抗日根據地的政治組織和群眾基礎,同時進行奴化教育。日偽一改“掃蕩”時打了就走的做法,在“清鄉”區內大量增設據點,常駐“搜剿”。由于日偽的反復“清鄉”,敵我力量懸殊,更由于第一次反“清鄉”缺少經驗,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仍采取以往反“掃蕩”的作戰方法,特別是在部隊被日偽分割包圍后,沒有迅速組織突圍,仍強調化整為零,原地堅持,以致造成各自為戰,無法配合的局面。內線堅持的部隊雖進行頑強戰斗,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利,抗日政權和群眾團體被破壞,一些干部群眾犧牲。8月,日偽又開始對澄錫虞地區“清鄉”。第六師及時總結蘇常太反“清鄉”的經驗教訓,有計劃地撤退地方干部,布置了黨的秘密工作。8月23日,第六師師部及第十八旅部隊越過錫澄公路封鎖線,轉移到丹北地區。9月,譚霞林率部在西石橋地區反擊忠救軍兩個團的進攻,取得勝利。10月,第十八旅奉命從丹北渡江轉移到蘇中根據地,開辟江(都)高(郵)寶(應)地區。
為了配合東路反“清鄉”斗爭,7月至11月,第十六旅在句容、武進、金壇等地向日偽軍發動進攻,先后攻克延陵、九里等30多處據點。恢復擴大了敵后根據地,并粉碎了日偽軍對茅山地區的兩次大“掃蕩”。第一次是9月6日,日偽軍突然襲擊蘇南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地,專員巫恒通不幸負傷被俘,巫拒醫絕食8天后壯烈殉國。第二次是9月26日,日偽軍分進合擊第五行政區保安司令部駐地。保安司令部警衛連和第四十六團第一營奮勇作戰,在斃敵30余人后掩護機關突出重圍。
No.75 開辟湘鄂贛抗日根據地
1944年上半年,日軍在打通平漢鐵路之后,又于下半年向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沿線的國民黨軍進攻,國民黨軍接連敗退,湘、粵、桂等省大片國土淪人敵手。為增強華南抗日力量,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派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南征。11月,南下支隊在新西軍第五師河南挺進兵團的接應下,沖破日偽頑軍的重重阻撓,歷時78天,于1945年1月27日到達大悟山,隨后,南下支隊與第五師第十四旅的第四十、第四十一團向南進發,轉戰鄂南湘北,恢復和發展了大幕山根據地。隨著湘鄂贛邊地區軍事斗爭的節節勝利和根據地的不斷擴大,經中共中央批準,1945年4月成立中共湘鄂贛邊區臨時黨委,王首道任書記。同時成立了湘鄂贛行政公署和軍區,行署由聶洪鈞任主任,軍區由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委,張體學任副司令,王恩茂任副政委、朱早觀任參謀長,劉型任政治部主任。湘鄂贛臨時區黨委、行政公署和軍區下轄三個地委、行政委員會和軍分區。各分區乘主力打開軍事局面之際,大力加強中共縣區黨的組織、政權及地力武裝的建設工作,并將經過對敵斗爭鍛煉的地方武裝陸續升級編入主力部隊,以便盡快拓展抗日根據地。到1945年6月,南下支隊在第五師兩個團的配合下,將整個鄂南與贛北彭澤以西、湘北岳陽以北的若干地區聯成一片,解放了這塊地區除鐵路公路沿線及少數日偽據點外的大片國士。
1945年4月上旬,為牽制日軍對豫西的南陽及鄂北的老河口地區的進攻,第五師以6個團的兵力分別向隨南白兆山和信應的四望山出動,收復了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四望山根據地。
到抗日戰爭結束時,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已發展到東起皖西的宿松、太湖及贛北的彭澤、瑞昌,西達鄂西的當陽、宜昌,南至湘北的南縣、湘陰及鄂南的通城、通山,北抵豫中的葉縣、舞陽的廣闊地區。
No.74 挺進豫南、開辟豫中
1944年,日軍為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發動了河南戰役,河南會戰后,除主要交通線及若干重要據點為日軍盤踞外,廣大農村成為無主地帶。中央多次要求八路軍太行、太岳軍區一部分兵力進入豫西,開辟豫西抗日根據地;冀魯豫軍區擴大水東,發展水西,擴大豫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五師沿平漢鐵路北上,向河南發展,開辟豫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四師主力進入永城、夏邑、蕭縣、宿縣地區,恢復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并打通與水東區的聯系。
挺進豫南:同年7月,鄂豫邊區黨委決定主力部隊留原地整訓,僅以在豫南活動的淮南支隊及信應獨立團各5個連、第三十八團第三營共千余人組成豫南游擊兵團進軍河南。游擊兵團建立起以竹溝東南孤山沖為中心的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與此同時,邊區黨委組建淮北支隊,在平漢路西渡過淮河向北發展。
在新田軍第五師豫南游擊兵團挺進淮北期間,八路軍太行軍區的皮(定鈞)徐(子榮)支隊及王樹聲、戴季英率領由陜北南下的張(才干)劉(健挺)支隊先后進入豫西嵩山登封、臨汝、禹縣交界地區。為接應進入豫西的八路軍,豫南游擊兵團迅速向豫中的舞陽、葉縣、魯山地區挺進。隨后開辟了東起汝南,西至泌陽,南至信用,北接舞陽,縱橫100余公里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了7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豫中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鄂豫邊區同華北八路軍兄弟部隊初步取得了聯系,豫中南地方武裝發展到8000余人,加強了中原的抗日力量。
No.73 大小悟山反“掃蕩”
1942年5月,日軍進攻浙贛線,為了牽制日軍對浙贛線的進攻,鄂豫皖邊區黨委和第五師命令第十四旅挺進鄂南,創立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游擊根據地。1942年,日偽軍對第五師活動地區的“掃蕩”更為頻繁,先后對鄂東、襄西以及京山、天門、漢川、云夢、應城等地“掃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對大小悟山的“掃蕩”,最后卻以傷亡200余人告終。
1943年,第五師對日偽軍作戰仍十分頻繁,在粉碎日偽軍春季、夏季多次“掃蕩”的同時,以主力一部開辟襄南游擊根據地,恢復襄西游擊根據地,開辟贛北,挺進洞庭湖濱、溝通鄂南、襄南,形成了從四面八方對華中重鎮武漢的戰略包圍。經過三年的反“掃蕩”戰斗,豫鄂邊區在堅持原有陣地的同時,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開辟新區,交替實行鞏固與發展的方針,在京漢鐵路兩側,大江南北,襄河兩岸,日益壯大。
No.72 侏儒山戰役
12月,日軍進犯長沙和鄭州。新四軍第五師抓緊戰機,做進一步的戰略展開,南下開辟川漢沔抗日根據地。這一地區駐有湖北偽軍中實方最強的偽定國軍,其中偽第一師3個團約5600余人盤踞在漢陽的侏儒山、漢川的南河渡一帶。12月7日,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團第三營和天漢支隊兩個連,分兩路向侏儒山、南河渡奔襲,將偽第一師第三團團部及特務連100余人全部俘獲。,第二天上午日軍200余人分三路來援,撲空而返。12月23日,第十五旅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團和天漢支隊1個大隊,分左右兩翼再次進攻侏儒山。第四十四團一舉攻克侏儒山將軍嶺,乘勝向壩上發展,全殲偽軍機炮營。天漢支隊在南河渡殲偽軍一個排。日軍一部聞訊來援,被第四十三團擊退。第十五旅副旅長兼第四十三團團長朱立文在指揮作戰中犧牲。1942年1月7日,第十五旅和天漢支隊第三次向侏儒山進攻。第四十四團一舉攻占侏儒山,偽軍向西流河潰逃。駐周家幫之偽軍在第四十三團猛攻下潰不成軍,被殲1個營。1月10日,偽定國軍軍長劉國鈞率1000余人配合日軍一部,分三路向第四十三團陣地反撲。經激戰,斃傷日軍20余人,俘偽軍400余人,繳獲偽軍兵工廠步槍和輕重機槍槍身4000余支。1月中旬,偽第一師殘部企圖竄回侏儒山,第十五旅再次給予打擊,偽軍潰逃。戰后,搜獲偽軍藏在水下的步槍身2000余支,機槍身50余支;機床10余臺。1月23日,漢陽日軍100余人向侏儒山進犯,遭到第四十四團第三營和天漢支隊1個連的反擊。1月28日,第十三旅配合第十五旅分兩路向偽軍第一師殘部發起總攻,殲其1500余人。偽師長汪步青被活捉。此次戰役歷時近兩個月,大小戰斗10余次,殲偽定國軍第一師5000余人,其中俘950余人;擊潰偽第二師2000余人。擊退日軍數次增援,斃傷日軍200余人。侏儒山戰役收復了漢陽、沔陽、漢川交界處的大片國土,擴大了鄂豫邊抗日根據地。新開辟的川漢沔地區,北控漢水,南扼長江,威逼武漢近郊,自西形成對盤踞武漢之敵的戰略包圍。
隨著新四軍第五師在鄂豫邊區不斷發展壯大,日偽軍感到莫大的威脅,于是連續進行“掃蕩”。1942年2月,日偽軍“掃蕩”襄西抗日根據地石碑地區,5月“掃蕩”鄂中安陸抗日根據地,同時三次“掃蕩”了鄂東陂安南根據地。新四軍第五師在鄂中鄂東進行反“掃蕩”的同時,采取“敵進我進”的方針,大膽地向日偽軍守備薄弱地區進擊,開辟了漢(陽)孝(感)(黃)陂抗日游擊根據地。
No.71 開辟漢孝陂
1941年初,新四軍第五師活動的地域是,東起鄂東黃梅,沿長江、漢水西至荊門,北抵豫南信陽。
1941年夏,駐武漢日軍重點“掃蕩”鄂中及鄂東地區。日軍所到之處,增設據點、搶修公路。對根據地分割蠶食,并趁麥收時節大肆搶糧。鄂豫邊區軍民以地方武裝和民兵游擊隊為主,以伏擊戰打擊運動之敵,以游擊戰襲擾駐止之敵,主力部隊則跳出外線,到敵占區和主要公路干線上打擊日偽,破路毀橋,以打破敵人對根據地的“掃蕩”。6月下旬,第五師派第十三旅旅長周志堅率第三十七團第二營,南下漢孝陂邊,開辟了應城縣長江埠至黃陂縣橫店以南,漢口至黃陂公路以西,襄河以北,長江埠至漢川公路以東,連接武漢近郊的漢孝陂抗日游擊根據地,漢孝陂地區很快成為邊區的重要財源。
No.70 路西反頑斗爭
1944年8月,彭雪楓、張震、吳芝圃奉命率主力及地方干部,西進恢復豫皖蘇邊,鄧子恢和淮北行署主任劉瑞龍留在路東,全面領導地方武裝整訓和根據地建設。為打擊國民黨軍的反共企圖,1944年9月,西進部隊打響了八里莊戰斗。是役,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的彭雪楓不幸被流彈擊中,英勇殉國。為了紀念彭雪楓同志,1945年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政治部決定將新四軍第四師最早創建的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永城縣改名為雪楓縣。彭雪楓犧牲后,中央電示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決定調張愛萍任第四師師長,韋國清(壯族)任副師長,張震任參謀長,陳銳霆任副參謀長。9月20日,韋國清率第二十六團開赴路西。10月13日,新四軍軍部決定成立路西戰役野戰指揮部,韋國清任指揮,彭明治為副指揮。張震為參謀長,吳芝圃為政治部主任。路西戰役野戰指揮部遵照上級“乘敵立足未穩予以殲滅”的指示,與頑軍交戰,連戰皆捷,取得了渦北戰役的勝利,收復了原豫皖蘇邊區根據地。至12月,將淮北津浦路西地區的日偽軍及頑軍大部肅清。通過西征,新四軍第四師共拔除日偽據點36處,建立了8個縣政權和10支地方武裝,控制了東自津浦鐵路。西至商毫公路、南起渦河、北迄隴海鐵路的廣大地區,擴大了新四軍西線戰略反攻的陣地。
1945年4月,第四師繼續粉碎日偽對淮北邊沿區的“蠶食”和進犯。第九旅動員群眾徹底破壞了長達3公里之泗靈公路,炸毀了泗河公路大橋,孤立了泗縣城的日偽軍。6月,以地方武裝9個團及騎兵團、區鄉武裝及民兵,發起了睢寧戰役,7月7日全殲守城偽軍,10日,戰斗勝利結束,解放了睢寧城及其外圍據點17處,創新四軍華中地方武裝攻克縣城的范例。
在路東部隊收復日偽據點和縣城、擴大解放區的同時,在路西,1945年5月,第四師第十一旅在張震指揮下,向盤踞在宿縣西南的偽暫編第十五師竇光殿部發起了猛烈攻擊,打響了宿南戰役。宿南戰役歷時56天,相繼攻克任集、袁店集等據點。解放了宿南地區大片土地,使宿西、宿淮、宿蒙3縣連成一片,擴大了淮北第二分區,是第四師西進作戰以來的第二次大捷。